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施选址因素与方法为例论文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以《生产运作管理》课程设施选址因素与方法为例论文

3

2024-07-02 15:25:04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生产运作管理》作为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按照“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工作要求,通过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摘要】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生产运作管理》作为物流工程专业核心课,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按照“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工作要求,通过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关键词】生产运作管理;课程思政;案例教学

  1引言

  《生产运作管理》是物流工程专业和供应链管理专业的基础课,具有专业性强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对于后期专业所学的课程有重要支撑作用,进而对于学生未来升学、就业和创业大有裨益。课程组围绕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按照“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工作要求,通过创新教学方法、丰富课程内涵、优化教学设计等方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课程组通过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总结课程思政教学方面的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发挥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成效。

  2教学目标设计

  2.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理解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和识别不同选址决策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②理解综合因素评分法的内涵、步骤及局限性,能够应用综合因素评分法进行选址决策;③理解多种评价方法,并可使用相关软件进行选址决策。

  2.2思政教学目标

  结合案例内容中所体现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和工匠故事,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敬业精神、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励学生勇于奋斗,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事业,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思想理念。

  3思政教学案例设计

  3.1教学重点及难点

  课程组从知识点的重要性角度设计教学重点。设施选址是生产运作管理中的重要决策,其中选址因素的合理性和选址方法的科学性直接影响选址决策的实践价值。因此,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方法是本章的重点内容。

image.png

  从知识点的应用性、探索性和延伸性以及学习的难度和强度角度设计教学难点。综合因素评分法是最为简单和实用的选址方法,但其因素权重的确定较为主观,可以引入其他方法进行改进,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体现了该知识点的应用性和探索性。同时,仍有较多方法适用选址评价以及更广阔的评价类问题,需要学生去探索,体现了该知识点的探索性和延伸性。学生在此过程中需要自主学习方法或者相关软件,有一定的学习难度和学习强度。因此,设施选址的方法是本章的难点。

  3.2课程思政元素

  本课程通过内在逻辑梳理和整合,形成“三条思政主线”:家国情怀、社会热点及职业素养,并对应设置三种思政目标,即培养家国情怀、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提升职业素养。通过三条思政主线将所有章节的思政元素进行整合凝练,体现一定的逻辑性和顺序性。

  本案例中主要包括的思政元素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家国情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家国情怀)、深圳湾超级总部(社会热点)、工匠精神(职业素养)。

  3.3案例内容的选取

  本次课程主要围绕设施选址的影响因素和设施选址的方法两个知识点展开,主要遵循图1中的设计框架。

image.png

  以时间线为基础,将建国前-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深圳湾超级总部的建设三个中国故事铺展开来,呈现一定的历史性和时代性,表现出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可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智慧、爱国情怀和艰苦奋斗的品质。东北老工业基地可以体现中国的地大物博以及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努力奋斗,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深圳湾超级总部可以体现中国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以上三个中国故事时,能够理解设施选址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且各因素的重要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所不同。随时间总结不同因素影响的差异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了解到感人的中国工匠故事、先进的中国科学技术,培养学生们的工匠精神和高尚的爱国情感。

  合适的设施选址方法是实现科学设施选址决策的途径。在识别出影响因素后,可利用综合因素评分法进行选址评价。
  3.4教学方法与手段

  ①故事导入法。

  本课程由“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深圳超级湾总部的建设”引出知识点,引发学生的讨论和分析。同时,通过这背后的中国工匠故事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刻苦奋斗、积极探索,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激发其爱国热情。

  ②情境导入法。

  基于预设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逐步推出思政教育主题。本次课程包含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进行企业选址分析时,要对企业的发展历史、奋斗足迹有清晰的认识和充分的了解,这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创业的不易,认识到自己必须强大起来以克服未来的困难。同时,该实践项目要求学生分组合作给出选址方案,培养同学们团队协作、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大大提升职业素养。

  ③比较导入法。

  本次课通过比较“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深圳超级湾总部的建设”的不同选址因素及其重要程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引导同学们思考当代大学生肩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思政教学案例实施

  4.1实施过程

  课前:根据教师发布的课程学习指南(如图2所示),要求学生:①在学习平台上下载案例;②观看关于“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深圳超级湾总部的建设”视频,了解其历史发展背景;③思考科学的选址决策对于以上三个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将随感写入作业系统中。

image.png

  课中:①根据课前的视频资源和学生自己查阅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深圳超级湾总部的建设”中的一个对象讨论其选址的影响因素,并形成简单的PPT进行课程汇报。【小组讨论】;②教师总结各小组的内容,下发案例资料,各小组比照本组讨论结果进行查缺补漏,深入学习。【小组讨论】;③教师总结“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形成”“深圳超级湾总部的建设”的选址因素,帮助学生理解每一个选址决策都受到其选址目标及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会有不同的选址影响因素。即使不同的选址决策所考虑的因素相同,权重也会有所不同。【讲授、比较法】;④教师以时间为脉络,思考三个案例所侧重的选址因素不同,引出我国在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建设重点的差异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讲授、比较法】;⑤教师讲解综合因素评分法并进行随堂练习。重点介绍该方法的适用性。同时,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该方法的弊端,比如权重设计的科学性等;⑥教师布置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某中国民族企业(如万达、京东等)为对象,对其总部或某执行中心的选址进行分析和优化,包括影响因素的识别、影响因素的权重分析、选址优化等。

  课后:①学生提交实践报告,并根据评价标准完成自评,同时写出实践感悟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不解之处;②教师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整体答疑;③提供如熵权法、灰色预测法等可以进行权重分析的学习资源,弥补综合因素评分法的部分不足。要求学生根据该方法对报告进行改进;④提供如TOPSIS等评价方法的学习资源,拓展学生进行选址决策的方法。同时,让学生了解“条条大路通罗马”“每条路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学习、工作、和生活都是这样,要汲取多种知识、探索多种可能,不要钻牛角尖,要有强大的心理;⑤提供SPSSAU软件的操作说明,为学生提供快速解决评价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应用的能力。

  4.2教学评价

  课前:通过阅读课前随感,了解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对思政内容的理解程度,计入课堂表现分,评价量规如下表所示。【教师评价】

image.png

image.png

  课后:①学生按照评价标准撰写自评实践报告。【学生评价】;②教师根据学生自评报告,了解各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度。【教师评价】;③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评价报告质量及其持续改进的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自主学习情况。【教师评价】。

  5思政教学反思

  5.1思政教学的成效和特色

  ①基于课程KT点,设计一体化、差异化课程思政建设模式。

  根据课程KT点掌握程度、重难点、是否自学的特点,实现“课程内容设计—课程资源建设—教学方法实施—教学效果评价”的一体化思政建设路径,做到教学资源丰富,资源导学细致;课程内容深入,课程留白充分;教学方法多样,教学过程可控;评价标准细致,评价结果可溯。

  ②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模式,构建并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资源。

  针对于课程组现有资源,首先从课程标准入手,明确思政目标。进而梳理课程KT点,广泛查阅资料,不仅包括文献和图书,更从纪录片、访谈录等中总结和梳理出与课程KT点相关的中国故事和时代故事,内化于课件、案例库、项目库和习题库中,将学习资源打造成思政元素可视化、可感知的载体,通过其实现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并进一步实现思政目标,形成螺旋上升的闭环教学目标达成。

  ③遵循“师生课前自主学习-师生课中共同研讨-课下实践演练”的教学路径,打造平等、积极的“师生共学”思政教学氛围。

  课程思政内容广泛,在专业知识领域,教师是领头人,但在其他领域,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远超于教师。通过课程思政,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让位于学生,做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参与学生讨论,在回望历史、立足当代中,共同提升政治素养。

  5.2思政教学的改进措施

  ①展开多种形式的实践环节,将思政元素全方位、有深度、有记忆点地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课程思政是全过程教育,包括课上教学、自主学习、团队学习、课外实践等,针对于每种课程思政的融入路径,均需设计指导方案和考评方案,并将其有机融合。目前,实践环节的课程思政内容以背景调研为主,是课上教学的简单延伸。未来在实践环节设计时,会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以实地访问、企业家或专家座谈、历史文化古迹参观等多种形式展开,全方位、有深度、有记忆点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②将学生的兴趣融入思政元素之中,邀请学生共建思政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前,调研学生的兴趣爱好,如历史、艺术、科技等,有针对性地基于学生兴趣点构建思政教学资源。比如,学生们普遍对历史感兴趣,因此,可以多建设与历史相关的思政教学资源。同时,邀请学生共建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学,2019(3):59-62.

  [2]刘淑芹.高等数学中的课程思政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52):36-37.

  [3]姚志英,曹海青.新工科背景下专业课思政教学实践与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205-207.

  [4]周晔.思政元素巧融合行动课堂显成效[J].现代商贸工业,2023,44(21):219-221.

  [5]赵毅,崔晓军,冯胜军,等.新时代中国特色课程思政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3,9(31):138-1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