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数据信息协同共享研究论文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数据信息协同共享研究论文

12

2024-07-01 14:54:01    来源:    作者:zhouxiaoyi

摘要:物联网环境下网络智能设备接入云端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用户访问数据、智能终端控制服务数据、跨域共享数据等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物联网数据信息访问、传输、存储与共享的安全隐患,包括数据存储格式多样、可追溯及访问控制混乱、跨域数据泄露、数据共享不可控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提出基于数据加密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MQTT传输协议、复合账户控制管理机制等技术,建构起物联网跨域数据安全共享模型,使用属性基加密算法对多个网络节点数字签名信息叠加,并作出双线性配对的数据加密/解密运算,采用智能合约对网络链上数据信息进行共享管理

  【摘要】物联网环境下网络智能设备接入云端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用户访问数据、智能终端控制服务数据、跨域共享数据等信息,也不可避免地带来物联网数据信息访问、传输、存储与共享的安全隐患,包括数据存储格式多样、可追溯及访问控制混乱、跨域数据泄露、数据共享不可控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提出基于数据加密技术、分布式存储技术、MQTT传输协议、复合账户控制管理机制等技术,建构起物联网跨域数据安全共享模型,使用属性基加密算法对多个网络节点数字签名信息叠加,并作出双线性配对的数据加密/解密运算,采用智能合约对网络链上数据信息进行共享管理,提高物联网加密数据跨域访问、传输与共享的安全性。

  【关键词】区块链技术;物联网;属性基加密;数据共享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是将数以亿计智能设备连接到互联网的网络模式,而区块链网络技术本身具有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等特征,将其应用到物联网数据加密/解密、转换与共享服务中,可建立起局域或跨域网络的节点数据访问、传输与共享信任,规避单个节点故障或断网带来的数据信息传输、处理和存储安全风险。基于区块链技术设置物联网数据信息协同共享方案,利用MQTT网络传输协议、智能合约对接入智能设备作出身份认证、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共享记录及密钥管理,可提升区块链“链上”“链下”数据可追溯性、数据共享安全性。

  1基于区块链网络隐私数据防护的主要技术

  1.1区块链技术

  区块链作为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数据管理技术,通常会设置多个具有互联结构的基本区块单元,用于区块链网络内的元数据信息传输与存储,根据区块链部署方式的差异可将其分为公有链、私有链、联盟链等链式结构。本文使用联盟链的部署形式,由多机构参与设置多个区块链中心、预先选定区块链记账节点,基于MQTT网络传输协议、PBFT/Raft共识协议运行数据加解密算法,使用不同秘钥对隐私数据作出非对称加密和解密,只有拥有解密私钥的用户才能完成解密操作。其中,联盟链可在任何时间段读取任意的数据区块信息,将上一区块的哈希值存储至下一区块节点,并由普通节点发送用于数据加解密校验的信息,确保区块链数据信息传输与共享、分布式存储的安全性与准确性。

  1.2属性基加密技术

  属性基加密(Attribute-BasedEncryption,ABE)算法为数据加密细粒度访问控制方法,基于密钥策略的属性加密是将数据属性嵌入密文与密钥中,形成KP-ABE(Key-Policy”-、,一案组,成“×G1→G2的双线性映射,若用户解密密钥属性满足密文的访问策略,则加密密文可以被解密。

  1.3MQTT网络传输协议

  MQTT(MessageQueuingTelemetryTransport)传输协议为物联网多设备通信的网络协议,使用消息发布/订阅模式提供一对多的数据通信传输服务,存在发布者(Publish)、代理服务器(Broker)、订阅者(Subscribe)等通信参与模块[2]。依据搭建好的MySQL关系型数据库、IPFS文件系统数据库,设置MQTT网络通信的Topic消息类型、payload消息内容,由外部客户端向服务器端发送请求,服务器端响应请求后实时共享文档、图片、音频、视频等数据资源。MQTT服务器存在身份认证模块、访问控制模块,会自动化管理外部设备登入/登出、主题发布、数据转发操作,将加密的用户身份标识号(ID)、数字签名和公钥等数据信息写入IPFS数据库中。

  1.4复合账户控制机制

  物联网用户匿名账号、隐私数据加密控制,通常基于区块链复合账户机制,由后端数据库管理人员完全控制多方帐户,并基于生成的匿名用户帐户发布加密和解密签名密钥,作出物联网网络节点的数字签名、加密/解密任务执行。也即在原有物联网传输数据加密的基础上,增加网络节点数据通信的节点加密、解密操作,设置用户(u)、服务(s)、数字签名(sig)、私有秘钥SK等复合账户控制机制,实现隐私数据传输与共享的网络节点安全控制。

  1.5分布式存储技术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数据隐私防护与共享,通常采用去中心化、分布式数据存储方案,将海量化、不同类型数据信息分布存储于各数据块之中。通常情况下,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分为云存储系统、本地服务器等两种模式,云存储系统模式是将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封装为数据文件形式来完成对象存储;本地服务器存储是先将传输的用户访问控制数据、隐私数据缓存至相应网络节点,再以数据块形式存储至后台服务器、数据库。当单一的物联网节点受到攻击时,其他网络节点仍然可保持加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和共享管理的正常运行,提高了私有数据的分布式处理效率、降低了数据存储成本和安全风险。

  2基于区块链及属性基加密的物联网数据协同共享模型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协同共享模型,通常由数据管理者(DM)、数据请求者(DR)、属性基数据加密、访问身份认证模块(CA)、区块链模块(Blockchain)、TAS服务器等结构组成,具体如图1所示[3]。其中数据管理者为物联网智能设备数据资源的拥有者,负责访问控制结构部署、网络数据对称加密;数据请求者为外部访问主体,负责数据访问请求发送、区块链解密结果验证,二者都可被看作区块联盟链的网络节点。

image.png

  数据请求者发送物联网智能设备的访问请求后,由数据管理者根据制定的访问策略,调用智能合约SC生成数据的信息描述,只有在用户解密密钥属性满足密文的访问策略时,才被允许访问数据。而在数据管理者的物联网数据加密中,通常使用CP-ABE属性基数据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得到密文数据后上传至IPFS分布式数据库中。IPFS分布式文件系统根据加密后的密文数据,生成用户身份标识号(ID)、密文数据hash地址并回传至数据管理者,将不同物联网数据寻址后的hash地址存储于分布式hash列表之中。

  数据请求者从IPFS分布式数据库中下载数据,根据数据管理者调用智能合约SC上传的数据信息描述,判定自身是否需要该数据,若需要,则对其进行CP-ABE属性基数据解密、根据hash地址标识下载数据信息,否则舍弃。授权中心KGC负责预定义数据属性、节点私钥SK生成,根据智能合约的约束协议更新属性集、更新或撤销用户权限[4]。

  3区块链技术下物联网数据信息加解密、协同共享研究
  3.1双线性映射配对

  双线性映射为物联网云计算数据共享的初始化阶段。假设令{G1,G2,…,Gn}为参与共享的数据属性集合,若存在集合A⊆{G1,G2,…,Gn}且B∈A&B⊆C,则C∈A,这一访问结构被定义为用户解密密钥的属性访问策略。也即若用户{1,2,3,4}属性中只有(1,2)或(3,4)合作才能解密密钥,则(1,3,4)合作也可以解密密钥[5]。

  G1、G2和GT表示3个均为p阶的属性循环群,g1、g2分别为G1和G2的生成元,e()为双线性对,则G1×G2→GT表示属性循环群的双线性映射,且满足如下3个条件:

  ①对于任意的a,b∈ZN、g1∈G1、g2∈G2,存在e(g,g)=e(g1,g2)ab。

  ②存在任意g1∈G1、g2∈G2,使得e(g1,g2)在属性循环群GT中的阶数为p。

  ③对于任意g1∈G1、g2∈G2,存在有效多项式时间算法计算e(g1,g2)∈GT。

  那么,物联网云服务系统公钥PK、节点私钥SK的共享方案设置如式(1)(2)所示。

  PK=(p,G1,G2,GT,e,g1,g2)(1)

  SK=(a,b,Zn,g1,g2)(2)

  3.2用户注册与数据上传

  用户注册为物联网云服务平台中新用户创建、隐私数据管理的验证流程。在外部用户向CA数字认证中心发送注册请求后,由授权中心对用户ID合法性作出验证,若结果为“if验证结果!=truethen”表明用户合法,则将用户信息存储至区块链中。

  由数据管理者依据以上属性访问控制策略,将智能设备的隐私数据作出上传与加密操作。选择对称密钥k、k∈GT,利用属性密钥k将物联网隐私数据m加密为CTm,存储加密后的数据至IPFS数据库中,由IPFS数据库返回CTm数据的hash存储地址,具体数据上传的函数代码如下。

  InputmG1×G2→GT;

  Enck(m)→CTm,将对称加密算法指令统一集成到enc指令中;

  CTm→IPFSaddr,将CTm加密数据发送到IPFS数据库;

  CT(CT1,CT2)←(PK,ID,k,hashCT,GT),将CT作为访问策略块存储;

  returnCTm,CT。

  3.3智能合约权限管理

  智能合约与账本为区块链数据共享管理的核心组件,也被称为智能合约链码(Chaincode),用于物联网设备注册、设备行为记录、权限管理、数据查询等任务执行的管理。智能合约约束协议存在“ConnectAuth客户端登录验证”“ExchangeKey客户端通信密钥上传”“ClientSubscribe/tConnect上链客户端订阅/连接记录”“GetDataInformation数据通信密钥和摘要获取”“UploadDataHash客户端数据摘要上传”等约束函数[6]。

  基于智能合约比较区块链存储用户信息、用户数字证书信息是否一致,以此验证用户操作物联网智能设备的合法性。由物联网智能设备向TAS服务器发送“clientID”“username”“password”的函数字段,进行设备注册、客户端登录、密钥交换等操作的合法性认证,调动“ConnectAuth”客户端登录验证合约函数,以“username”为键查询区块链账本获取用户公钥、私钥对,验证设备密钥签名、密文认证登录的合法性[7]。

  3.4数据属性基加密

  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物联网隐私数据加密,具有分布式结构、去中心化属性特征。采用CP-ABE属性基密文加密方案,定义G1、G2和GT为椭圆曲线Ep(a,b)的循环子群,首先,将系统发送公钥PK编码为椭圆曲线上的一个点gm=(xm,ym),对该gm点进行加解密变换运算,然后对该点gm的解密数据进行逆向译码得到明文,具体算法加解密执行过程如下:

  ①密钥生成(KeyGen)。选取椭圆曲线Ep(a,b)上阶数为p的生成元g,依据物联网加密数据的公钥PK、属性密钥k、属性集合G作为输入,通过KeyGen算法生成用户私钥SK,KeyGen(PK,k,G)→SK。

  ②数据加密(Encrypt)。在点g隐私数据加密变换中,利用ABE密钥k(1<k<n)的随机整数,计算C1=kg、C2=gm+k(xm,ym),则加密完成后的密文可表示为C=(C1,C2)。

  ③解密(Decrypt)。对于C=(C1,C2)加密密文的解密,通常根据以上加密数据的用户私钥计算C2-xC1=gm+kxmgm-(C1,C2)计算出gm,则需求取基于ABE密钥k的离散对数问题。

  ④IPFD隐私数据存储。加密数据通过IPFD数据库,返回数据访问的hash存储地址hashCT,将解密后的隐私数据Decrypt(PK,SK,hashCT)→CT存储至IPFD数据库中。

  3.5区块链隐私数据共享

  根据外部用户对物联网不同隐私数据的访问情况,从IPFD数据库中获取数据属性集合{G1,G2,…,Gn}、解密数据CTm,系统共享的隐私数据资源包括数据库存储的加密数据、客户订阅主题数据[8]。当外部用户想要访问共享的隐私数据时,需向授权中心提交用户身份ID、验证其身份合法,随后调用CP-ABE属性基加密算法从交易块中获得密文CTm,判定用户解密密钥属性集是否满足密文的访问策略,若满足则得到对称加密密钥k、数据存储地址hashCT,使用密钥k解密获得隐私数据,具体隐私数据访问共享的流程如图2所示。

image.png

  在智能设备发布隐私数据后,基于TA服务器将隐私数据写入IPFD数据库,根据条目数量将其打包成数据块,从数据块中提取不可逆的消息摘要信息,并将消息摘要信息与数据hash地址、时间范围等信息整合后上传到区块链。当用户A向用户B提供数据摘要和通信密钥等信息时,设置一次性数据共享密码以授权数据访问权限,用户B可通过授权的数据访问权限和数据地址获得加密的私有数据,最后基于智能合约的约束函数进行数据的完整性验证,使用对称密钥k对私有数据进行解密得到明文数据。

  4仿真实验及结果分析4.1实验环境设置

  基于Inteli7-4790kCPU@3.60GHz16GB1TB网络计算机、Hyperledger Fabric平台、管理者服务器等软硬件,搭建用于CP-ABE算法属性基加解密的实验环境,部署Fabric区块链的区块链节点(1个)、IPFS数据库节点(3个)、Zookeeper服务协调节点(3个)、排序节点(3个),将多个组件节点部署到1台工作机上。

  选择最多包含30个属性的多个数据集,基于CP-ABE算法、Base-N算法(对比算法)进行属性基的加解密测试,加解密数据集大小分别为10MB、100MB、200MB、500MB、800MB、1024MB,测试在细粒度模型下对隐私数据加解密的实现性能,所有实验重复50次区平均值。

  4.2实验结果分析

  在同一算法模型下对不同大小的数据集进行加解密,由于更大数据集的数据属性数更多,使用CP-ABE属性基算法占用的加解密时间也更长。在CP-ABE算法、Base-N算法等不同算法模型下,对10MB、100MB、200MB、500MB、800MB、1024MB等多个数据集进行隐私数据加解密操作,发现在加解密大小为100MB以内的数据集时,CP-ABE、B~ase-N两种算法的执行性能不存在较大差别,都控制在200 800ms之间。

  但若加解密的数据集增加至500MB、800MB、1024MB,且测试中存在IPFS数据库的数据上传、下载等程序执行情况,则使用Base-~N算法的数据集加解密运算方案、耗费时长将密、解密,由于将解密过程放置于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中运行,其加解密运算耗时可控制在2000~5000ms,大大优于作为对比的Base-N算法加解密方案,且在访问控制数据属性多、密文访问结构复杂情况下,使用CP-ABE属性基算法的解密时间控制更稳定、区块链数据的节点共享效果更好。

  5结语

  物联网智能设备隐私数据的跨域传输与共享,可针对不同信任域TA构建区块链,利用IPFS分布式文件系统、KP-ABE属性基加密算法、MQTT网络传输协议制定访问控制策略,作出跨域数据传输的对称加密/解密操作,利用智能合约对接入的智能设备进行身份认证、数据访问控制、数据共享记录及密钥管理。通过基于区块链技术、属性基加密算法建立起物联网数据协同共享模型,基本上可实现区块链“链上”“链下”隐私数据的可追溯性管理,保证细粒度数据访问控制、提升数据共享管理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鹏阁,柏粉花,张弛,江年旗.适用于物联网数据共享的区块链节点存储优化方案[J].通信技术,2022(07):905-910.

  [2]代书桥,张旭刚,江志刚.区块链视角下供应链物流管理的优化研究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05):71-73+118.

  [3]翁晓泳.基于区块链的云计算数据共享系统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21(03):120-124.

  [4]董超,王晓冬,史田雨,王皓磊.基于区块链技术的政务数据共享开放模式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中),2020(03):4-5.

  [5]刘朗,王卓.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双链数据共享系统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23(06):125-128.

  [6]王维,宋倩.区块链技术视域下的医疗数据共享安全平台设计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22(18):20-23+27.

  [7]王畅畅,苏航,段琳娜,杨骄一,侯雅青.材料数据共享现状综述及区块链应用前景探讨[J].材料导报,2022(24):5-13.

  [8]马小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园区供应链集成管理平台构建对策[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3,45(01):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