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要素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论文

2024-06-28 11:04:25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近些年在国家的引领下,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增加了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通过搜集2010—2019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罗默经济增长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探究文化产业要素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旨在为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行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文化事业费用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机构数量的增长会在一定
摘要:文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文化资源丰富的西南地区,近些年在国家的引领下,地方政府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增加了文化产业的要素投入,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文章通过搜集2010—2019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以及西藏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基于罗默经济增长理论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探究文化产业要素投入与地区经济增长的相关性,旨在为地方政府文化产业政策的推行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文化事业费用和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提高对地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文化产业机构数量的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地方经济增长。
关键词:文化产业;西南地区;经济增长
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能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还能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党的十八大以来,各大会议多次强调要推动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并朝着社会文化强国目标不断前进。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系列政策引领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地方政府也积极响应,针对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出了相应的政策,提升文化产业的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学者们对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投以了更多的关注,研究成果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经济增长和文化产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李玲玲(2007)认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在不断地促进文化产业的成熟壮大[1]。施卫东等(2013)发现,文化产业既可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又可以通过影响人力资本积累及技术创新作用于经济增长[2]。第二,文化事业费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问题研究。赵颖(2013)指出,随着对政府兴办的文化活动,以及非营利性的文化活动费用的增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良性增长,加快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3]。顾海峰等(2021)指出,财政支出和金融发展对文化产业增长均具有促进作用,并且财政支出对中部地区文化产业增长的促进力度更大[4]。第三,文化产业机构数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潘昭瑾(2019)认为,西藏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是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人才的匮乏、不完善的管理体制和文化产业机构数量的不足阻碍了西藏文化产业的发展[5]。蹇莉等(2019)发现,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机构数量不断增长,文化品牌效应初步显现,为四川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6]。肖鹏等(2022)认为,和地方经济及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文化产业机构,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7]。余欢等(2022)发现,重庆文化创意产业具有国家政策支持、消费环境良好、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充足等优势,但也存在文创产品价值低、缺乏美观和实用性不足等问题[8]。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发现大多数实证研究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模型,并且大多数是针对某一省市的研究,针对区域性的研究不多。本文将运用2010—2019年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的有关样本数据,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论证西南地区文化产业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一、模型设定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
1990年罗默(Romer)在1986年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基础上,给出了第二个模型。基于罗默经济增长理论的阐述,G=F(X1,X2,…,Xn,A),其中G为总产出;X1,X2,…,Xn为各要素的投入;A为经济制度和技术水平。对模型求全微分如下。
式(1)两边同时除以G,得到式2。
式(2)中,X1aGdX1/GaGdX1表示各要素的产出弹性,AaGdA/GaAA表示经济制度和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记为阝0,进一步方程可改写如下。
最后得到计量模型如下。
本文基于传统模型,在加入其他变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式(5)模型,本文的第四部分的数据结果均是来源于式(5)及其演化,以此测算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文化产业机构,文化事业费用和文化基建投资对地区GDP的影响。
其中lgdp代表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GDP的发展程度,由于GDP的数值较大,为了合理降低数据的维度,本文对GDP取对数,ce代表文化事业费用;cp代表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ci表示文化产业机构数量;vaci表示文化产业增加值,因为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cp)、文化产业机构数量(ci)、文化产业增加值(vaci)数值较大,因此均进行对数处理,分别生成了lcp、lci以及lvaci。
(二)数据来源
因数据的可获得性以及完整性要求,模型数据选择2010—2019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以及西藏五个地方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2020)》《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11—2020)》《重庆市统计年鉴2020》《四川统计年鉴(2011—2020)》《贵州统计年鉴(2011—2020)》《云南统计年鉴(2011—2020)》《西藏统计年鉴(2011—2020)》。
(三)数据详述
对西南地区统计年鉴上的GDP数据进行分析,2010—2019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五地GDP变化均呈现上涨态势。这些地方的政府对文化事业的重视、相关政策的颁布、丰富文化资源的利用是这些地方GDP不断增长的重要原因。对西南地区文化产业投入相关数据的分析可知,西南地区城市在2010—2019年的文化事业费用、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文化产业增加值均呈上升趋势。云南省的文化事业费用支出增长速度较快。重庆和西藏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近年来增长缓慢,并且重庆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近年来增长乏力。西南地区除云南省之外,其他省份的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增长速度并不快。
表1展示了数据的描述性统计结果,GDP发展强度(lgdp)和文化事业费用(ce)数据差异较大;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lcp)和文化产业机构(lci)数据较为集中,不存在明显差异;文化产业增加值(lvaci)数据存在较大差距。
表2展示了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可见文化事业费用(ce)、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lcp)、文化产业机构(lci)、文化产业增加值(lvaci)与GDP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四者之间存在某种线性关系,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二、模型拟合过程
首先,在获取2010—2019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的地市级面板数据之后,本文通过stata17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再根据统计分析结果,完成实践检验,考虑到实证分析潜在的异方差以及自相关问题,需要对数据进行初步处理,本文对连续变量进行上下1%的缩尾(winsorize),并使用自然对数法对相关数据进行了处理。
其次,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发现,混合效应模型取得的检验效果更好,并结合Hausman检验,本文最终选择随机效应模型。
从回归结果可知(见表3),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虽然ce回归系数不显著,但具有正向作用,即文化事业费用(ce)越高的地区其GDP相应越高;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lcp和lvaci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即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lcp)和文化产业增加值(lvaci)越高其GDP相应越高;在其他条件保持一致时,lci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即文化产业机构(lci)数量越多其GDP相应越低。
三、结论及进一步讨论
从本文构建的模型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和文化事业费用、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以及文化产业增加值呈现正相关关系,和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呈现负相关关系,其弹性分别是0.001 9、0.562 5、0.688 0、-0.209 4,即文化事业费用每增加1个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将会增加0.19%;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上升0.562 5%;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上升0.688 0%;文化产业机构数量增长1%,地区生产总值降低0.209 4%。
由模型结果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的发展是地方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对地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中,文化产业从事人员数量的增加作用尤其明显。当地政府对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9],以及对文化资源市场化的高端人才的引进,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促进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事业费用的增长对当地经济的增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模型结果也反映出文化产业推动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来讲,文化产业机构的设立是构建浓厚文化气氛的关键,而且文化产业机构也可以促进构建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文化产业机构数量过多,会显著降低机构运行效率。究其原因是文化产业机构并未进行合理的结构调整和效率提升,文化产业机构投资回报率和利用率不足,没有很好地起到吸引投资、促进文化消费的作用。从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的促进作用来看,文化产业增加值越大的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也越快。这能够有效表明,对于西南地区,发展文化产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西南地区文化发展理念存在相应的问题,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与增强。文化产业的出现与进步往往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及资金的投资,政府部门将给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完善带来相应的指导与扶助价值,当地民众针对物质的诉求在得到满足后,他们也会产生同等的精神诉求,且文化产业发展是为了民众精神诉求而产生与发展的[10]。总的来讲,西南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因为相关理念的限制以及政策的缺失制约了当地文化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因此,如何采取相应的措施使西南地区文化产业得到更快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并解决的问题。
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以下五方面建议:一是通过提高文化人才竞争力来提高文化产业竞争力[11]。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相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二是要着重扩大文化产业机构的影响力和规模,不能一味追求扩大数量,要注重提高文化产业机构运行效率。三是提高文化事业费用,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对各种文化活动尽可能地给予资金上的支持。文化事业费用预算的充裕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前景紧密相关,文化产业市场的复杂多变性本身也要求一定量的财政投入。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应加大文化产业相关税收政策的实施力度,特别是引导各大企业加大资金获取渠道与投资数量,完善文化产业设施,从而提升文化产业发展的硬件需求,保证文化产业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更好的服务。四是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文化和科技的结合,科技的发展可以推动文化产业的进步,同时科技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也会对科技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作用。五是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努力实现文化供给和消费的平衡,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品。
参考文献:
[1]李玲玲.文化产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实证研究——以长沙市为例[J].热带地理,2007(5):441-445.
[2]施卫东,卫晓星.我国文化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基于PLS模型的验证[J].经济管理,2013,35(5):139-148.
[3]赵颖.我国文化事业财政投入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3.
[4]顾海峰,卞雨晨.财政支出、金融及FDI发展与文化产业增长——城镇化与教育水平的调节作用[J].中国软科学,2021(5):26-37.
[5]潘昭瑾.西藏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J].北极光,2019(5):178-179.
[6]蹇莉,杜唐丹.文化强省建设视域下四川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J].新西部,2019(19):54-59.
[7]肖鹏,肖九.公共文化机构作为专业主体:负责任创新视域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建设方向[J].图书馆建设,2022(1):112-120.
[8]余欢,常皓昱.重庆文创产业发展环境、问题及对策分析[J].旅游纵览,2022(14):160-162.
[9]孟育耀,殷俊.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路径分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4):78-82.
[10]袁海,吴振荣.中国省域文化产业效率测算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软科学,2012,26(3):72-77.
[11]李骄龙,毛明明.文化产业对重庆市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北方经贸,2018(4):19-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