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研究论文

2024-06-26 10:38:30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来缓解面临的困境,改善企业经营现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选取5家典型的民营企业“逆向混改”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企业进行整合编码,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提取得出“提升股东异质性”等51个初始范畴;其次,通过主轴编码提取得出“改善股权结构”等31个副范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等14个主范畴;最后,通过选择性编码得出国有战略投资者通过优化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优化控制活动、优化信息与沟通、优化内部监督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五要素相契合。
摘要: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来缓解面临的困境,改善企业经营现状。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选取5家典型的民营企业“逆向混改”案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案例企业进行整合编码,首先,通过开放式编码提取得出“提升股东异质性”等51个初始范畴;其次,通过主轴编码提取得出“改善股权结构”等31个副范畴和“优化企业组织结构”等14个主范畴;最后,通过选择性编码得出国有战略投资者通过优化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优化控制活动、优化信息与沟通、优化内部监督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与内部控制五要素相契合。基于此,总结提炼出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模型,证实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国有战略投资者;逆向混改;内部控制;扎根理论;民营企业
0引言
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当前经济工作的几个重大问题》中为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做出重大部署。国有战略投资者进入民营企业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1],可以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2]。在混合所有制改革背景下,以高新技术、生态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代表,越来越多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来缓解面临的困境,改善企业经营现状。
随着混改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成为混改主体,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改善经营环境[3-4]、缓解融资约束[5]、提高竞争力[6]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内部控制的作用效果还有待观察。当前学术与实务界都已关注到公司的规模大小[7]、财务状况[8]、业务复杂程度和范围[9]、企业文化[10]、法律法规[11]、外部监督[12]等因素能够影响企业内部控制,但对于公司治理类因素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机制尚未厘清。
本研究选取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的民营企业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运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对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机制,从改善内部控制质量的角度证实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积极影响,为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提供可参考的合作方案。
1文献综述
1.1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的效果研究
围绕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的相关研究,现有研究主要关注“逆向混改”带来的效果,主要可以分为改善经营环境、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竞争力3个方面。有学者认为国有资本参与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中能够帮助民企克服和弥补先天的弱势条件,从而改善民企的生存条件[3]。具有政府背景的战略投资者能够对被投资企业形成威慑与制衡,从而抑制公司大股东转移公司财富或掏空上市公司的行为[4]。民营企业引入国有股权能帮助企业缓解较高的税负压力和优化融资约束条件,从而获取更多充足的资金和更宽广的融资渠道来拓展业务[5]。此外,上市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后能够与投资方企业形成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双方的优势、长处及主动性,形成共享资源的联盟,从而增加公司的竞争水平和创新能力,在产业中形成优势集群[6]。
1.2影响内部控制的治理类因素研究
学者普遍认为合理的公司治理更有助于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在董事会特征方面,董事会应具有合适的规模,董事会规模过小不利于内部控制的实施[13]。在股权特征方面,股权多样性有助于提升内部控制质量[14],但也有学者提出不一致的观点,认为股权制衡度会降低内部控制质量[15]。在管理层特征方面,提升管理层能力可以显著提升内部控制质量[16],而管理层过度自信会降低内控质量[17]。
1.3文献述评
本文通过梳理文献发现,现有研究主要聚焦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具有改善经营环境、缓解融资约束、提高竞争力的效果研究,对内部控制作用机制的研究存在不足,且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在公司特征与外部影响因素方面研究已较为丰富,但在公司治理方面仍没有统一的观点,且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内部控制的影响,相关文献较少提及。鉴于此,本文以民营企业为出发点对其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进行研究,利用扎根理论方法,探究其对企业内部控制影响机制,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相关研究,拓展了相关的案例研究成果,也为其他“混改”双方企业提供了可参考的合作方案。
2案例选择与数据来源
2.1案例选择
本文主要围绕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开展研究。根据研究目标和内容,按照以下标准进行案例选取:第一,案例企业为民营企业;第二,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的时间应为2020年之前;第三,案例公司应涵盖多种行业;第四,案例可获取资料较为丰富。通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搜索“逆向混改”“战略投资者”,对出现次数多、成立时间久、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好的企业案例进行整理。根据以上选择标准,选取碧水源、中建环能、怡亚通、长信科技、美亚柏科5家典型企业进行扎根分析,选取捷顺科技与南威软件2家企业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案例企业基本情况见表1。
2.2数据来源
参考既有研究,本文采用文本挖掘分析方法,选取各案例企业混改完成当月至2023年8月具有代表性的资料进行扎根分析。主要包括:一是公开披露信息,主要来自巨潮资讯网站上公开披露的报告;二是期刊文献,主要选取案例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与内部控制相关领域的研究报告与文献;三是新闻报道,包括东方财富、新浪财经等网站发表的关于案例公司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的文章和评论资料新闻报道及主流媒体中的报道。案例企业主要资料类型及数量见表2。
3资料分析、编码提炼和模型构建
本文运用Strauss和Corbin的程序扎根理论,将原始材料分3步进行编码,分别为开放式编码、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接下来根据扎根理论的编码过程对5家案例企业进行三阶段式编码。
3.1开放式编码
本文围绕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如何影响内部控制方面的资料,进行概念化、范畴化聚集。对案例的文字材料加以筛选、分解和提炼,抽象出概念,共得到113条概念,见表3。将相同及相近概念合并、归类,整合分配到同一个初始范畴,最终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划分为51个初始范畴,开放式编码范畴化编码数据结构表见表4。例如,“促进股权结构多元化”“借助异质股权产生制衡和监督作用”“提升股东异质性”“改变一股独大局面,使股权结构多元化”均表示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会带来异质性股东,因此将这4个概念整合为一个初始范畴。然而,如“重视人才培养”表示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后,民营企业更加重视人才培养,无法与其他概念整合在一起,就将其单独列为初始范畴“重视人才培养”。
3.2主轴编码
主轴编码是实施程序化扎根理论编码程序的第二步,对初始范畴进一步聚敛分析。最终得出31个副范畴和14个主范畴,见表5。例如,“提高股权异质性e1”“降低股权集中度e2”“提高股权制衡度e3”这3个初始范畴既不是等同关系也不是总分关系,所以它们不能归属于同一个初始范畴,但它们都与优化股权结构有关,因此收敛为“改善股权结构E11”。
3.3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编码程序的第三步,通过整合各主范畴,构建扎根理论模型。将14个主范畴按其之间的逻辑关系分析得出5个核心范畴,分别为优化内部环境、优化风险评估、优化控制活动、优化信息与沟通、优化内部监督五大核心范畴,契合了内部控制五要素,具体见表6。
3.4理论饱和度检验
对捷顺科技与南威软件的相关资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进行理论饱和度检验,未发现新的概念与范畴,因此,本研究所得到的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理论模型具有较好的饱和性,无须重复进行资料收集和编码分析。
3.5扎根理论编码结果及模型构建
在扎根分析过程中,从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中得到14个主范畴,又将主范畴通过选择性编码得到5个核心范畴,对编码结果进行分析可以构建出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模型,见图1。
此模型可以清晰地反映出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机制以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其中,优化内部环境中包含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优化企业管理、优化企业文化3个主范畴;优化风险评估由控制财务风险、降低政治风险、加强危机管理3个主范畴构成;优化控制活动包含改善资金活动控制、规范投资活动控制、整改销售活动控制、优化研究与开发活动控制4个主范畴;优化信息与沟通包含优化信息披露和促进与投资者沟通两个主范畴;优化内部监督包含改善公司审计委员会和改善公司监事会成员组成两个主范畴。围绕核心范畴而形成的故事线可概括为: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后,优化了民营企业组织结构、带来了管理经验与企业文化优化了民营企业内部环境;有效控制财务风险、政治风险,加强风险管理以优化风险评估;规范资金、投资、筹资、研发活动,优化控制活动;促进与投资者沟通、加强信息披露以优化信息与沟通;改善公司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优化了内部监督,从而优化民营企业内部控制。
4结语
本文刻画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的路径。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展开深入剖析,构建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影响民营企业内部控制机制模型,揭示了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优化企业内部控制的作用机制,证实了国有战略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的积极影响,对于进一步推动民营企业“逆向混改”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为民营企业引入国有战略投资者提供可参考的合作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斌,武常岐,谢佩洪.国有股东与战略投资者如何“混”与“合”?:基于中国联通与云南白药的双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22,38(10):174-195.
[2]俞善鹏.战略投资者引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以及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21.
[3]张雨潇,方明月.民营企业为什么要戴上“红帽子”:基于行政壁垒的一个解释[J].经济学动态,2016(2):31-40.
[4]潘爱玲,刘昕,吴倩.跨所有制并购、制度环境与民营企业债务融资成本[J].会计研究,2019(5):3-10.
[5]郝阳,龚六堂.国有、民营混合参股与公司绩效改进[J].经济研究,2017,52(3):122-135.
[6]曹越,孙丽.国有控制权转让对内部控制质量的影响:监督还是掏空?[J].会计研究,2021(10):126-151.
[7]刘运国,郑巧,蔡贵龙.非国有股东提高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质量吗?:来自国有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6(11):61-68,96.
[8]李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财务绩效的相关性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6.
[9]TIAN T,ZHANG T,LI X,et al.Entropy weight TOPSIS evalua-tion of enterprise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based on fuzzy matter:el-ement model[J].Journal of Intelligent and Fuzzy Systems,2021(1):1-8.
[10]张璇,舒缨淇.儒家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中国企业管理文化与制度的适配[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22,19(2):39-49.
[11]张国清,马威伟.强制性、自愿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提高了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吗?[J].会计研究,2020(7):131-143.
[12]聂萍,潘再珍,肖红英.问询函监管能改善公司的内部控制质量吗?:来自沪深交易所年报问询的证据[J].会计研究,2020(12):153-170.
[13]高爽.内控主体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影响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2020(2):48-53.
[14]曹越,孙丽,郭天枭,等.“国企混改”与内部控制质量:来自上市国企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20(8):144-158.
[15]王进朝,张永仙.股权结构、内部控制质量与创新投入[J].会计之友,2020(16):109-117.
[16]许宁宁.管理层能力、激励与内部控制质量研究:基于沪深两市主板上市公司2012—2015年的样本分析[J].商业研究,2019(2):92-100.
[17]徐玉德,杨晓璇,刘剑民.管理层过度自信、区域制度环境与内部控制有效性[J].审计研究,2021(2):118-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