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经管论文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6

2024-06-12 16:43:49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中国白酒行业在经历了今年的经济衰退、消费市场匮乏等诸多不利影响之后,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发展状态,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发展的信心和希望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酿酒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财务业绩和在产业内的整体竞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我国26家酿酒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13个能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酿酒行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综合竞争力排序,探索其关键要素,最后给出提高我国酿酒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摘要:中国白酒行业在经历了今年的经济衰退、消费市场匮乏等诸多不利影响之后,整体上保持着稳定的发展状态,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特色,对发展的信心和希望也在不断增强。在我国酿酒企业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对公司的财务业绩和在产业内的整体竞争能力进行正确的判断越来越重要。文章以我国26家酿酒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选择13个能体现企业经营业绩的有代表性的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酿酒行业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估,并对其进行综合竞争力排序,探索其关键要素,最后给出提高我国酿酒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关键词:因子分析;酿酒行业;财务绩效;综合竞争力

  引言

  在我国,酒文化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我国的酿酒文化传承不断向前,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很多企业的酿造技术已经被列入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在市场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也步入了新常态,因此,对酿酒行业进行深度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其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新课题。

  在此大环境下,本文选择了26家酿酒行业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它们的财务业绩进行了评估,对公司的财务方面的风险进行了辨识,从而可以实现精确的财务预警并对导致公司业绩低下的原因进行了充分的关注。最后,通过对26家上市公司的综合竞争能力的排序,找到了影响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并给出了提升综合竞争力的对策。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一、财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分析对象是国泰安数据库中的32家酿酒行业上市公司,公司的年度财务报表通过新浪财经网获得。本文以2022年年度财务报表数据为基础,在剔除存在缺失数据和异常值的6家公司之后,最终确定以26家酿酒行业的上市公司为样本,进行分析。
  (二)指标构建

  本文从这26家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数中选择了13个有代表意义的指标,来分析企业的财务绩效水平和行业综合竞争力水平。这13个指标分别为净资产收益率(X1)、净利率(X2)、流动比率(X3)、速动比率(X4)、现金比率(X5)、资产负债率(X6)、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X7)、净利润增长率(X8)、净资产增长率(X9)、总资产增长率(X10)、股东权益增长率(X11)、存货周转天数(X12)、流动资产周转天数(X13),用26家上市公司的13项财务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指标构建[1]。

  二、实证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应性检验

  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信息压缩进行研究,先对所选择的26家酿酒行业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由表1可知,KMO为0.743,超过0.6,符合因子分析的先决条件,即这26组数据可以作为因子分析的基础。经Bartlett球形检验(P<0.05)表明各变量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即所选择的数据是适用于因子分析的[2]。因此,本研究可以对选取的26家酿酒行业上市公司的13项财务指标,进行后续的因子分析。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二)因子提取和解释

  由表2可以看出,在13个因素中,有3个因素的特征大于1,这3个因素旋转后的方差解释率分别为33.047%、31.496%、24.418%,三个因素的累计贡献率为88.961%,表明所提取的3个公因子对原始变量的解释能力为88.961%,解释效果较好,将此3个因子分别命名为F1,F2,F3。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三)变量的因子载荷矩阵

  将研究数据使用最大方差旋转方法进行旋转,以便找出因子和研究项的对应关系。表3显示了各因子对于研究项的信息提取情况,以及因子和研究项对应关系,研究项对应的共同度值高于0.4,则说明研究项和因子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因子可以有效地提取出相关信息。

  根据因子载荷系数表对主因子的影响系数,我们对公因子进行命名[3]。

  由表3可知:对公因子1影响较大的指标有X1、X2、X7、X8、X9、X10、X11、X13,按照财务指标的意义,将F1命名为盈利能力。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对公因子2影响较大的指标有X1、X2、X3、X8、X10、X12、X13,按照财务指标的意义,将F2命名为发展趋势。

  对公因子3影响较大的指标有X3、X4、X5、X6,按照财务指标的意义,将F3命名为偿债能力[4]。

  (四)因子得分模型

  下面使用因子分析法进行权重的计算,运用“成分得分系数矩阵”(见表4)建立因子和研究项之间的关系等式(基于标准化后数据建立关系表达式)如下。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F1=0.238X1-0.083X2+0.073X3+0.021X4-0.019X5-0.066X6+0.296X7-0.068X8+0.356X9+0.176X10+0.368X11+0.229X12+0.095X13

  F2=0.076X1-0.275X2+0.14X3+0.063X4-0.102X5-0.082X6+0.147X7-0.262X8+0.194X9+0.012X10+0.21X11+0.408X12+0.275X13

  F3=0.002X1-0.033X2+0.244X3+0.313X4-0.299X5-0.257X6+0.094X7-0.047X8+0.006X9+0.024X10+0.004X11+0.021X12+0.032X13

  (五)综合排名

  以各企业的财务绩效指标为依据,对各企业进行了经营状况评价,并对其进行了综合排序。通过将所计算出的三个主成分因子得分按照相应的贡献率进行加权平均求和,来计算财务业绩综合评分。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综合竞争力分析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出每个公司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序,各公司的3个主成分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及综合排名情况如表5所示。参考其他学者的研究,对于综合得分做出界定:得分大于0,表示财务绩效状况较好,并且综合得分数值越大此项能力越优秀;相反综合竞争力数值小于0的表示公司财务状况较差,且绝对值越大该项能力就越差,对于得分等于0或接近于0的指标,则说明该公司的业务能力处于行业的一般水平。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综合得分大于0.5且排名前3的公司为A、B,C公司,尤其前两名综合得分为1.140 1和1.004 5,与后续其他公司的分数差距较大,可以看出这两家上市公司2022年的发展状况较优秀,其余公司应当将其作为参考对象,借鉴优秀的发展经验。从因子得分情况来看:尽管A公司盈利能力得分最高,但是偿债能力得分为负,偿债能力有所欠缺。B公司的盈利能力也比较好,并且发展能力和偿债能力比较均衡,所以其财务状况比较稳定。

  综合得分在0~0.5的公司有:D、E、F、G、H、I、J、K、L,这说明在2022年这几家公司的财务绩效表现比较良好,发展状况在同行业中处于中上水平,虽然没有处于行业顶端,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比如:F、H、K三家虽然综合排名不是最靠前的,但是这三家公司的偿债能力得分居于前列;再者,要使自己的财务绩效保持在良好的水平,需要在这3个主因子中,有一项具有明显优势,或者至少2个因子的优势足以弥补负数因子的影响,使整体财务绩效处在正数范围内。

  后14家公司综合得分小于0,表明发展不尽如人意,在这3项主成分因子得分中有一项是明显的短板,比如Z公司的发展趋势和偿债能力因子得分均为负数,并且与其他企业差距较大。如果企业不能重视并整改财务方面已经出现的问题,有可能面临较大的发展困境,需要加以重视并及时做出补救措施。纵观整体的综合得分状况,26家样本公司中有12家得分为正,13家为负,并且排名第一与最后的得分相差3.127 5,差距较小,可以看出酿酒行业目前整体发展较为稳定,尽管发展水平有参差,但并没有体现出行业中有龙头企业垄断市场的态势。

  (二)对主成分因子的分析

  从表2的方差解释率表格中可以看出,盈利能力对酿酒行业的综合竞争力贡献最大,占到了33.047%的比例。所以,企业在提升自己总体实力的同时,应该重点关注对盈利能力的提升。盈利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地位的关键,只有不断地创造价值,才能长久发展。在酿酒行业的这26家上市公司中,盈利能力因子得分大于1的只有前4家,同时这4家也是综合排名前4的企业,这也反映出综合竞争实力与盈利能力之间的重要关系。盈利能力因子得分为正的企业共11家,还不到考察公司的一半,说明酿酒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并不理想。

  对综合得分贡献第二的是发展能力因子,占比31.496%,说明发展趋势对酿酒行业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26家公司中有17家企业的发展趋势因子得分为正,占考察企业的65.38%,酿酒行业整体发展趋势向好。

  偿债能力在酿酒行业的综合竞争力中占比24.418%,尽管没有前两项占比高,但其贡献不可忽视。偿债能力作为考察企业持续经营能力和风险的重要指标,是企业要守住的底线。在酿酒行业样本企业中偿债能力因子得分为正的有13家,占一半的数量。但由于偿债能力的贡献率不高,就算偿债能力出色也没有给企业带来很好的综合得分,比如N公司,偿债能力因子得分排名第3,综合排名却位于第14名。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以酿酒行业2022年具有代表性的26家上市公司的13项财务指标为基础,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3个主成分因子,即盈利能力、发展趋势、偿债能力,通过计算因子得分、综合得分,对26家企业的财务指标和综合表现进行排名,得出以下结论:从整体来看,酿酒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向好,但盈利能力并不理想,偿债能力也表现平平。首先盈利能力是衡量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水平的关键影响因素,其次是发展能力,最后也不能忽视偿债能力的影响作用。针对上述因子分析过程中酿酒行业所暴露出的问题,本文给出以下建议。

  (二)建议

  1.提升产品质量,盈利能力最大化

  盈利能力是决定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关键,也是提高企业整体竞争实力的关键。只有提高了品质,才能获得良好的声誉与顾客的信任,才能获得更多的利润。因此,酿酒企业在制作过程中,应当确保酿造工艺的持续改善;精选高质量的原材料,严格控制原材料的发酵、蒸馏和贮存等各个环节,以工匠精神打造高质量产品。用高质量产品赢得顾客青睐,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经得起市场检验,利润也会随之而来。

  2.把握好发展趋势

  与欧美国家的葡萄酒相比,中国白酒具有自身独特的香味,主要包括:清香型,浓香型,酱香型,凤香型,米香型五大类。白酒上市公司要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把中国白酒推向全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新兴的媒体,对电子商务、直播带货等新的零售方式进行规划,对网络营销方式进行主动探讨,通过多种、高效的体验方式来引起顾客的关注,提升顾客的购物体验,从而让公司的利润更加稳固,促进公司的长远、平稳发展。比如贵州茅台,就是凭借着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联合瑞幸,推出了一款“酱香”拿铁,上线第一天就卖出了524万杯,首日的销售额就超过了1.3亿,堪称是一款名副其实的“咖啡爆款”。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酿酒行业综合竞争力分析论文

  3.优化资本结构,提高企业偿债能力

  从上述的分析结果来看,酿酒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多表现平平,这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是一个明显的短板。在企业大多资金链相对紧张的情况下,良好的偿债能力也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在如今的资本市场中,举债方式更加多样,由以前的单一银行借贷转变为多种渠道筹资,不同的筹资方式其资金使用成本、风险程度、借贷灵活程度也不相同。利用灵活多样的筹资方式来改变资本结构,助力企业发展。

  4.重视财务风险管理与预警体系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来自于外部,还体现在企业内部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上。首先,很多公司不具备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财务风险发生的关键,企业在一些重要业务环节上缺乏风险管控,使得最终呈现的财务风险管控水平与和生产经营出现严重脱节[5]。相应地,业务活动缺乏财务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竞争劣势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被集中放大,产生更难以预估的影响,最终造成财务风险预警的失控。其次,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设置不合理、指标设置不科学,导致企业难以在经营过程中识别产生的财务风险,只是静态地对照前期经营经验或数据制定的指标判断风险情况,对新产生的风险认识不足,应对不足,势必加大企业的风险。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企业应当建立起一套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监测和评估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运营状况是否稳健。比如横向或者纵向地对比财务比率、盈利能力、发展能力、偿债能力和营运能力,通过这些指标的变化来监测企业的财务状况,可以发现潜在的竞争优势和风险。同时,通过对历史数据和行业特征的分析,构建风险指标,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帮助企业进行财务风险的预测,针对不同风险提前制定预案。

  参考文献:

  [1]李杰,段小明,王艳萍.因子分析在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中的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21,38(7):101-106.

  [2]张翠娟,冯学军,盛敏.因子分析开发步骤及R语言程序代码实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8-31.

  [3]金永超,焦佳悦,刘佳乐,等.基于因子分析的上市茶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J].福建茶叶,2019,41(10):54-55.

  [4]周清明,林兰芸.新冠肺炎疫情下苏宁易购财务绩效评价研究——基于因子分析法的模型构建[J/OL].经营与管理:1-12.[2024-01-30].

  [5]刘雅新.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问题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2(19):10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