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配送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研究论文

2024-06-11 13:40:59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物流园区发展水平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中以城乡配送为切入点,以相关政策和文献为依据,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场主体培育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水平、技术水平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14项二级指标,构建了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比例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进一步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分值。最后选取了国内7家有代表性的物流园区,应用该评价体系对其现阶段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对我国现阶段园区发展情况诊断的参考依据。
【摘要】物流园区发展水平是城乡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文中以城乡配送为切入点,以相关政策和文献为依据,从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市场主体培育水平、经济社会效益水平、技术水平四个方面,分别选取了14项二级指标,构建了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比例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进一步确定了各项指标的分值。最后选取了国内7家有代表性的物流园区,应用该评价体系对其现阶段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该指标评价体系可以作为对我国现阶段园区发展情况诊断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城乡配送体系;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
1引言
目前,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乡市民消费的升级,工业品下乡配送的需求和生鲜农产品上行配送的需求越来越大,这些变化也使得城市配送网络迫切需要向农村延伸。与此同时,为加快建设国内统一大市场,同样需要加强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覆盖全国市场以及适应城乡居民消费升级需要的现代流通体系。而物流园区作为城乡配送网络内外循环的主要节点,其发展水平将会直接影响城乡配送网络运行的整体效益。因此,要想构建城乡双向流通的高效配送网络,实现物流的降本增效,必须充分考虑城乡物流园区的高质量发展。
聚焦高效配送体系,打造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物流园区,是实现高效配送体系的重点和难点工作。一般来说,对物流网络的评价研究,主要从物流节点能力评价和物流网络结构评价两个方面展开,集中于物流节点及网络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研究。李晶等从区域经济水平、物流发展情况、物流支持产业、政府调控4个方面构建了物流节点城市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改进的熵权法测算出物流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1]。王雪梅等考虑了交通条件、市场条件、对城市的影响3个因素,构建了物流园区选址方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基于集对分析的物流园区选址方案综合评价方法,从备选方案中确定最优方案[2]。施路等在成都高铁物流节点选址研究中,从需求性、供给性、经济型、便利性4个方面构建了高点进行比选,得出天府货运站的综合表现最优[3]。李迁等考虑了园区运营景气、仓储和综合服务三方面,采用SWARA方法和平均指数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园区发展情况进行了诊断[4]。曹晓军等同样从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物流行业发展、物流供求状况和信息化水平4个方面设计了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熵权法和灰色关联法以及Kendall协同系数检验法对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节点城市进行了综合评价[5]。Önden等考虑了交通水平、贸易量、总人口数量以及物流基础设施情况等因素及其优先级,采用模糊层析分析法和空间统计与分析法相结合的多阶段法对物流中心的适宜度进行了评价[6]。Mehdi Keshavarz-Ghorabaee采用了改进的逐步权重评估比率分析(SWARAⅡ)与标准的去除效应法(MEREC)相结合的多专家主客观决策方法对配送中心进行了评价[7]。王春红,李梦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京津冀地区13个主要物流节点城市进行了评价,并采用数据与政策结合的方法研究京津冀地区轴辐网络布局,得出需要整合区域物流资源的结论[8]。姜妮妮运用熵权-Topsis法对中原城市群的30座城市的物流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9]。
物流园区对城市以及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在提升城乡物流业整体水平、发挥集聚功能、改善城乡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实现配套功能等方面更是意义突出。因此,本文从实现城乡高效配送的目标要求出发,针对园区发展水平,重新梳理确定评价指标,构建指标评价体系,为城乡物流园区今后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2城乡配送网络的物流园区
城乡配送网络是指将城市和乡村的物流资源有机整合,并通过建立的物流节点进行有效串联,形成高效协同的配送网络,畅通城乡之间的物流衔接,有效提升城乡配送效率,加快城乡间商贸的双向流通。
物流园区是城乡经济发展和消费生活的基础支撑。从空间布局来看,物流园区集聚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对接区域外部资源与内部分拨中心及末端配送网点,在城乡配送网络中发挥了节点和纽带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城乡间的互联互通和与末端网点的畅通,打破流通瓶颈,助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功能要素来看,物流园区作为集聚各类物流要素资源、企业及配套服务设施的主要载体,一方面,能够借助统一化的管理及运营,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充分满足城乡物流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的活力及动力;另一方面,借助对物流分布区域的有效规划及物流功能的合理分配,大幅度降低了物流活动对城市核心资源的占用。通过集中作业,减少货物流通环节,提升配送效率,降低对城乡环境的危害。
新时代、新经济体系,大量城乡要素和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物流园区更加强调“城乡经济”和“产城融合化”,秉持“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产城融合、城乡一体”的发展理念,在满足居民需求,提升幸福感之外,我们势必要开始重视园区的集约化、协同化发展,侧重于关注园区企业的整体优势和规模优势,以及园区内企业是否可以共享一些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从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益,为城乡、产业企业和城乡居民创造共享价值。与此同时,在国家倡导绿色低碳、现代的产业体系背景下,园区需要限制污染发生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减少设施闲置,降低能耗,建设符合形势需求的低碳园区。这些变化也意味着对物流园区的要求逐渐走向“高标化”。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重新考虑现阶段影响我国物流园区发展水平的关键性因素,规划建立新型园区发展水平指标评价体系,对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找出短板弱项,明确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持续推动提升城乡配送网络化运转效率和一体化服务水平。
3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物流园区是由基础和服务设施、多种物流设备、多类市场主体及投资主体等要素构成的,这些要素发展好坏往往决定着园区发展水平。与此同时,物流园区发展水平也是反映一段时期园区内物流总额、物流费用成本、业务增长率以及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建设水平的一项综合性指标。
3.1一级指标确定依据
①政策依据。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行业政策和下发的相关文件显示,未来几年内,物流园区发展将重点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市场主体培育、经济社会效益及技术水平这几方面展开。为此,本文初步将上述指标定为评价物流园区发展水平的一级指标。
②文献依据。
同时,查阅近三年来对物流园区、物流节点进行评价的相关文献,并以此作为参考依据,对这四项指标作为一级评价指标在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进行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3.2二级指标确定依据
①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主要考察物流园区建设的基础条件是否完好、资金是否充足、交通方面的灵活程度、仓储方面的抗压能力和表现能力以及配套服务能否满足园区和入驻企业日常需求。因此,本文选择用园区规模、总投资额、交通衔接度、园区存储面积、公共设施服务作为评价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二级指标。
②市场主体培育水平:市场主体培育是提升园区综合服务质量,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协同化发展的潜在动力。物流园区发展不仅要依靠企业“增量”来拉动,更要通过保证企业“存量”、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的方式去带动提升。因此,本文选择从入驻企业数量、入驻企业质量和入驻企业人员素质三方面进行考核。
③经济社会效益水平:主要是指园区的盈利能力和社会贡献。其中,盈利能力包括营业收入和货物运输体量;社会贡献涵盖了园区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生态责任两方面。因此,本文选择年货运量、物流业务收入、就业人数、绿色建筑覆盖率作为下设的二级指标。
④技术水平:信息化服务和自动化设备作为物流园区的软硬件支撑,一直是提升园区运营的重要手段。数字经济时代,园区作为服务应用场景,还需要依靠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通信技术提供科技加持。因此,本文通过自动化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两项二级指标反映园区的技术水平。
3.3构建指标评价体系
以此为依据,本文最终确定了4个一级指标和14个二级指标(表3),构建指标评价体系,对城乡配送网络的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如图2所示。
4确定指标权重及分值
4.1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按照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城乡配送网络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分成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三个层次,目标层即城乡配送网络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准则层为4个一级指标,方案层为14个二级指标,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用A表示城乡配送网络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的目标层;用A x(x=1,2,3,4)表示准则层;用A xy分别表示各准则层对应的方案层。则A={A 1,A2,A3,A4},A 1={A 11,A 12,A 13,A 14,A 15},A2={A21,A22,A23},A3={A31,A32,A33,A34,A35},A4={A41,A42,A43}。
接下来,邀请相关领域行业专家对准则层和方案层下的指标的重要性程度做出判断,运用层次分析法,分别构造判断矩阵,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并完成一致性检验,结果汇总如表5所示。
结果表明,准则层和方案层判断矩阵均通过一致性检验,且层次总排序一致性检验结果CR=0.0093<0.1,也通过一致性检验。根据表5的计算结果,得到城乡配送网络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
4.2确定指标分值
为便于对物流园区进行打分评价,本文首先依据上方的指标权重确定出一、二级指标所占分值,并将指标进一步分级,细化分值,各级指标具体分值如表7所示。
4.3精确测度方法选择
①专家打分法:对交通衔接度、公共设施服务、入驻企业人员素质、绿色建筑覆盖率、自动化水平和信息服务水平指标采用专家打分的形式,由专家组根据园区实际经营情况按照标准分值给出指标得分。
②比例系数法:对园区规模、总投资额、园区存储面积、入驻企业数量、入驻企业质量、就业人数、年货运量、物流业务收入指标采用比例系数法确定得分。公式如下:
Di=(Xi-Xis)/(Xin-Xis)∗Ci
式中:D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得分;Xi为第i个指标的实际值;Xis为每个指标的下限值;Xis为每个指标的上限值。
5实例论证
本文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7家履行城乡配送职能的物流园区,按照表7的评分标准,针对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分别运用功效系数法和专家打分法计算各项分值,最终得分如表8所示。
本文构建的城乡配送网络物流园区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探索现代物流发展研究方向具有重要价值。但适用范围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仍需要大量实例进行验证,对指标体系进一步优化和修正。
[参考文献]
[1]李晶,贺思雨,李静,吴俊妮.区域物流节点城市层级划分[J].上海海事大学学报,2020,41(3):97-104.
[2]王雪梅,胡思涛,冷帅,陈烨.基于集对分析的物流园区选址方案综合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21,43(6):30-33.
[3]施路,马啸来,崔异.基于熵权=Topsis法的高铁物流节点选址研究以成都枢纽为例[J]物流与供应链经济.2021,43(5):108-114.
[4]李迁,刘宁,孙思宇.基于SWARA的湖北省物流园区评价指标体系[J].技术与方法,2022,41(10):101-105.
[5]曹晓军,季训霞,王马娇,彭会萍.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物流网络研究[J].商学研究,2020,29(3):85-95.
[6]I smailÖnden,Avni Zafer Acar,Fahrettin Eldemir.Evaluation of the logistics center locations using a multi-criteria spatial pproach[J].Transport,2018,33(2):322-334.
[7]Mehdi Keshavarz-Ghorabaee.Assessment of distribution Mehdi Keshavarz-Ghorabaee.Assessment of distribution center locations using a multiexpert subjective-objective dec-ision making approach[J].Scientific Reports,2021(11):1-19.
[8]王春红,李梦瑶.基于轴辐理论的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布局研究[J].北京建筑大学学报,2019,35(3):83-89.
[9]姜妮妮.中原城市群区域物流空间联系格局及轴辐网络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9.
[10]罗瑞,王琴梅.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建设产生了经济增长效应吗?[J].经济经纬,2023,40(1):47-56.
[11]林锦辉,胡万杰,董建军,陈志龙,杜修力.基于动态可靠性评价的城市地下物流网络设计[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22,18(4):1062-1074.
[12]吴慧君.基于多层次的物流网络体系技术评价[J].物流科技,2020(3):47-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