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深化路径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论文

就业导向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深化路径研究——基于教育生态学理论论文

3

2024-05-22 11:28:1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就业导向下深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就业导向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深化路径。

  摘要:为了帮助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文章基于相关文献综述,首先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然后论述了就业导向下深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就业导向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深化路径。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教育生态学理论,就业导向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引导个体走向独立的过渡性教育,是改进高等教育工作育人理念的重要途径。目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本文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一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路径,以便构建新生入学教育长效机制,帮助新生完成角色转变,提高教育成效。

  一、相关文献综述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针对新生进行安全教育、适应性教育、专业介绍和专业思想教育、党团知识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和《学生手册》讲解,这是大学生涯的起点和基石。

  目前,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育的内容、意义、现状、路径、实践等方面。不同学者基于心理学、教育学等角度,对新生入学教育展开研究。张爱平等[2]提出将成本教育引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帮助新生营造良好学风,使其树立正确价值观。王文娟[3]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探析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提出改进高校教育工作必须关注学生需求,满足新生生存、安全、社交、尊重、求知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由此表明了新生入学教育要做到供需一致,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黄平[4]提出将网络新媒体应用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实现入学教育系统化、自主化、常态化。

  新生入学教育应是整体性教育,多元主体的参与及庞杂的内容都需要核心引导。在以往的研究中,不同学者基于单一理论或视域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教育方向整体性的思考和对当代新生需求的研究。项久雨[5]指出’00后新生需要小众的兴趣圈层、丰富的精神支撑、包容的试错空间、多元的国际交流。新生入学教育实质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协调适应问题。教育生态学阐述了教育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包括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规范环境等宏观环境因子,以及与人的生理、心理环境等微观环境因子的关系。上述不同层面的环境因子,围绕教育和人的发展组成了教育生态系统[6]。教育生态学是教育前沿学科,主要运用生态学方法研究教育与人的发展规律,围绕生态平衡、环境与适应、人群的分布与构成、人际关系等问题,试图建立合理的校内外生态环境,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年轻一代的成长。

  本文以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就业优先战略为指导,以大学新生完成角色转化及职业生涯规划为切入点,分析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试图将教育生态学理论应用于新生入学教育,探讨新生入学教育创新路径,从而完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促进教育长远发展。

111.png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现状

  (一)部门缺乏协调,责任边界模糊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一种多主体协同配合且教育时间较长的教育方式。明确的责任边界是高效开展新生入学教育,提高新生教育质量的前提和关键[7]。新生入学教育涉及的部门包括学工、教务、后勤、保卫、团委、心理中心等。但目前大学新生教育工作主要由学工部承担,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各职能部门根据以往的教育经验组织教育活动,缺乏协调配合,存在教育信息碎片化、重叠度高、缺乏整合等问题,导致教育活动实施效率低下,学生获取的信息繁杂且易错过关键信息。部门之间职责模糊,教育责任尽数归于学工部,教务、后勤、保卫部门的教育职责相对缺失,辅导员人数不足且工作繁杂,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学生问题,加上班主任职能严重缺失,形成“有事只找导员”的现象,以致无法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充分发挥各自专业特长和优势。

  (二)内容冗长,缺乏主导核心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复杂,涉及校纪校规教育、校情校史教育、学习教育、专项教育等多个板块,各教育板块是一个整体,既需要协同配合,也要有所侧重,即抓全面的同时抓重点,如此才能更加高效地开展教育工作。目前,高校新生教育时间短且集中,教育内容不分层次和重点,一律“灌输”给学生。“开不完的会、上不完的课”成为新生对大学的初印象,学生大多不清楚新生入学教育的作用,甚至出现“无用论”的看法。概言之,新生入学教育缺乏主导核心,无法引起学生重视。

  学习是途径,就业是方向。围绕就业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能引起新生的重视,从而有机统一各项教育内容,发挥最大教育成效。然而目前大学生仍存在错误的就业心理和观念,如缺乏社会责任感、对就业渠道认知不足、就业态度不够端正,慢就业甚至不就业[8]。高校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教学多集中于理论,缺乏实践指导,未能根据专业特色做出针对性指导。同时,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与其职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生存在“学分至上,及格万岁”的想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人才培养之间产生了错位,因此出现慢就业甚至不就业现象。

  (三)教育形式单一,缺乏改革创新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既要面向全体新生进行普遍性教育,也要结合不同专业特色开展特别化教育。开会、听讲座和报告会、集体参观是高校常用的教育形式,这些形式过于单一,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首先,在新生入学教育中采取的形式多为师生单向交流,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被动接受信息,缺乏思考,师生互动不足,致使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实施的意义。其次,教育主体限定在高校内部,未与社会接轨,出现主体错位,且忽略学生实际情况,出现供需错位,重形式而轻实效,导致学生难有新收获。最后,高校教育者受惯性思维影响,凭借经验行事,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对如何提高教育质量的思考。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自媒体被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大学教育环境已大不相同,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认知更加多元、需求更加丰富,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如果不能跟上新时代大学生的发展节奏,其育人功能就难以充分发挥。

  (四)落实效果不佳,缺乏评价标准

  目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落实效果不佳,且缺乏评价标准。新生入学教育活动未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教育内容繁多且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缺乏趣味性,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不愿去感受、理解、消化教育内容,导致新生教育流于形式。同时,过多教育活动的叠加,导致各教育板块不能有效衔接,信息量过大且缺乏核心引导,学生参与活动大多为走马观花,难以有实际收获。当代大学生是鲜明的现实主义者,学习方式上的依赖性、社交与行为能力上的内敛性、情感与心理上的脆弱性,这些都为新生入学教育带来新挑战。教育评价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指挥棒”,对引导教育方向、衡量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完善且高效的评价体系能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结果进行科学的判定,从而提高教育质量。目前,新生入学教育缺乏评价标准,无法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更正,导致新生入学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三、就业导向下深化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必要性
     (一)响应党的二十大就业优先政策的应然要求
       就业问题历来被全国人民所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9]。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10]。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发展之基,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的支撑,同时明确指出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使命,强调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重要意义。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学生就业率是衡量其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高校以就业为导向落实新生入学教育,为党和国家培养人才,响应了国家政策。

  (二)高校提升新生入学教育成效的现实基础

  根据舒伯1957年提出的职业发展理论,他将人的职业发展分为5个阶段,15岁至24岁处于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将对自己和社会进一步加深了解,通过学校学习和实践获得更多相关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自我检视、角色尝试、职业探索,形成自我概念和职业概念,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11]。高校作为教育培训主体,应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成果转化。

  学生在大学期间应通过学习进行自我考察、角色鉴定和职业探索,完成择业及初步就业。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主要体现在大学生职业规划公共基础课和职业规划类讲座上,即未将职业规划教育作为贯穿大学四年的教育内容,仅在短期内大规模无差异地集中进行。充分完整且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教育是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关键。高校将职规划教育融入新生入学教育,能够使学生尽早树立就业意识、探索实施策略、付诸积极行动、激发内在潜能、实现个人目标。

  (三)激发新生持续发展内在动力的必然要求

  大一新生在高考后普遍易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以高考为目标导向的任务完成后,学生易陷入盲目,同时受“上大学就轻松了”观念的影响,易产生消极学习心理、怠慢学习态度、摆烂式学习行为。新生入学后需要新的目标激发学习动力,单纯的课本知识难以引起学生兴趣,且被动地接受知识效果不佳,同时受高中时期高强度学习的影响,新生反感大量的书本知识“灌输”,他们更渴望知识的转化,更关注知识的实用性。

  就业是新生普遍关注的话题并与新生息息相关,新生对未来就业前景、市场就业信息、专业学习规划的了解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习动力和效果,因此以就业为导向能有效激发新生内在学习动力。基于此,新生入学教育应符合大学生的需求,从学生的需求出发提供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加强对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视,只有供需一致,才能更好地激发新生内在学习动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四、就业导向下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深化路径

  (一)学工部牵头,实现各部门联动

  克雷明认为,新的教育结构应该是一种系统、精心设计、以社区为基础的结构,以便使所有机构和潜在的教育者发挥作用。在他看来,要提供一种良好的教育,需要所有的教育机构有计划地合作。基于此,新生入学教育也应由各部门协调配合,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经过精心设计的教育。

  初入校园,适应环境是首要的,在此基础上要深化对大学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观念,形成高效的学习方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各部门需要相互配合,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采用不同的方式对新生进行有针对性、深入的、全面的教育。高校应以学工队伍为主,以专业教师、党政干部、后勤人员、学生骨干为辅,一起开展好新生入学教育,并与新生家长保持联系,形成长期的家校联动体系,打造校园“三全育人”格局。同时,实现新生入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调动社会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新生入学教育,如邀请校外专业人士进校举办讲座,分享专业领域知识和发展现状及个人经验,开阔新生视野,从而通过多方的协调配合,使新生入学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各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调动新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并依据实际开展效果及新生反馈,及时调整实施方案,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途径,从而提高教育质量。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升教育针对性

  “所有人都是广泛受到教育的,而且往往是有力量的。学校生活是有意识的教育,但不完全是很有力量的。”新生入学教育应以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及家庭教育为辅,将教育理念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渗透各个教学环节,做到“润物细无声”。大学新生教育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参与部门众多,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进行专项针对性教育,能有效提升教育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由此可见,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是国家发展的重点。对此,高校应响应国家政策,提升学生专业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为促进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大一新生处于职业价值观的探索阶段,观念尚未定型,可塑性较强,能够很好地接受职业规划教育。开展职业规划教育,将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全程化就业指导工作的切入点,能尽早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使其明确努力方向。这样以就业为导向,能够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针对性。此外,基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新生入学教育可以解决大学新生自我认识不清、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同时密切关注新生需求变化,以便及时对教育内容做出调整,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的针对性。同时,就业指导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身,强化理论知识建设,密切关注社会就业招聘新动向,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详细全面的讲解,并结合不同学科专业性质进行针对性指导。

222.jpeg

  (三)结合学生需求,创新教育形式

  教育生态学理论坚持学生为中心,强调教育是一个复杂、活跃、有机、独特的多元多层次关系系统。新生入学教育应紧密关注学生需求,以学生为中心构建教育关系系统。当代大学生功利化倾向较严重,对新鲜事物保持高度关注,对课程的重视度与课程实用性和新鲜度成正比。新生入学教育应洞悉学生需求,以职业规划教育为切入点,创新教育形式。新生入学教育应结合新生需求,搭建新平台、创建新形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首先,高校可以将新生入学教育前置,将录取通知书、学校宣传资料、《学生手册》和《生活指南》等一起邮寄给准新生,让他们提前了解学校概况,增加对大学的认知,初步形成未来发展目标。其次,高校可依托新媒体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将教育资源优化整合,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系统,拓宽新生入学教育学习时空,将线上线下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新生的学习效率,缩短新生的入学适应时间。最后,高校可针对不同专业学生,邀请校外专业人员举办线上讲座并组织线下企业参观活动,让学生直观了解企业用人标准,明确自身不足,确定发展方向,提高能力与素质,由此鼓励新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学习动力。不同于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以创新的形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能极大激发学生兴趣,帮助新生成长,提升教育成效。

  (四)拓展课程体系,构建评价机制

  新生入学教育时间短、任务重、参与部门多,完善的课程体系能够高效协调各教育部门,拓展教育内容,提高教育实效,帮助新生发展。高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需求,再借助网络平台,如钉钉、腾讯会议等,将高校优质师资资源纳入统一平台系统,打造跨校新生入学教育体系。高校可以开通各行业优秀人员讲座通道,分享行业现状、发展前景和工作经验,让新生更加清晰未来就业环境及自身努力的方向。新生入学教育课程体系应该以网络微课程为形式,以服务学生为中心,将教育内容贯穿各个环节,使新生入学教育有迹可循、框架清晰。同时,应构建长效评价机制,对新生入学教育实施效果同步跟进、及时评估并做出针对性调整,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以评价促发展,提高新生入学教育质量。

  针对教育效果考核评价,首先,应对参与新生入学教育的相关部门、学院、个人进行过程监控指标考核,对于不合理的教学行为要及时制止并监督其改正;其次,应从多维角度出发,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新生入学教育情况及效果进行成绩评定,针对成绩不合格的学生,要统一组织起来进行二次教育,确保教育成效全方位覆盖每一位学生;最后,进行摸排调查,汇总新生入学教育中仍遗留的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并形成数据库,为未来的新生入学教育工作提供参考。只有将教育质量评价贯穿新生入学教育全过程,做到实时监察,及时调整,才能提高教育质量。

  五、结语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要贯穿整个新生入学阶段,要彰显在每一次具体活动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多元主体协调配合开展的高质量教育。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就业优先战略,在分析现状的基础上,笔者以就业为导向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以教育生态学理论作为研究新视角,针对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路径,如此有利于国家就业优先战略政策的落实,有利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完善教育体系,也有利于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EB/OL].(2014-05-04)[2023-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14-05/05/content_ 2671258.htm.

  [2]张爱平,李浚,王栋.将成本教育引入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探讨[J].求实,2009(S1):271-272.

  [3]王文娟.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应用探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9(4):116-119.

  [4]黄平.网络新媒体在新生入学教育运用中的实证性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6(17):79-81.

  [5]项久雨.品读“00后”大学生[J].人民论坛,2019(9):112-114.

  [6]陈海静.高质量高等教育:基于教育生态学的阐释[J].江苏高教,2022(1):29-33.

  [7]赵丽雯,曹美兰.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视角下高校新生教育审视[J].江苏高教,2021(7):98-102.

  [8]徐先梅.“0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观问题研究:评《大学生就业的理论、实证与政策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2,37(5):117-118.

  [9]宋晓梧.新中国社会保障和民生发展70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70.

  [10]丁元竹.新发展理念下的民生与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04.

  [11]SUPER D E.Vocational development:aframe for research[M].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195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