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论文

2024-05-21 11:15:3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对抛锚式教学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最后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摘要:文章首先对抛锚式教学法进行了概述,然后分析了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接着提出了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设计,最后论述了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关键词:抛锚式教学法;人际沟通课程;临床医学专业;高职高专
“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转变,医患关系由‘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医生不仅要关注疾病,还要关注患者的精神背景和社会背景,重视与患者的沟通,将患者视为医疗上的合作伙伴。”[1]然而当今社会的医疗环境变得日益复杂,由于沟通不畅,医患矛盾频繁发生。有研究表明,80%的医患纠纷是医患之间不恰当的谈话造成的[2]。因此,对高职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为了提升临床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国家也颁布了相关文件。2009年2月,《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强化人际沟通能力和人文关怀精神的培养,提高学生理解文化价值的能力,培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团队合作精神。”[3]人际沟通课程是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的沟通能力。虽然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都非常重视对医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也鼓励教师推进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改革,但经过调查发现,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存在以下问题:教学重理论轻实践、与岗位能力的联系不紧密、考核方式单一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将抛锚式教学法引入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抛锚式教学法与人际沟通课程教学特点相符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沟通能力。
一、抛锚式教学法概述
“抛锚式教学也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这种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实际的环境中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4]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注重培养实际沟通能力的课程,若学生只掌握了其理论知识,却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势必会造成学生在社会上面对千变万化的沟通问题无从下手的结果。抛锚式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的基础上,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道具、服装、临床实训室等构建真实的生活或工作情境,设置与之相关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沟通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大部分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人际沟通课程都采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由于课时量较少,大部分教师选择压缩实践课时,个别教师甚至不开设实践课,在教学中强调对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的传授效果很好,但是由于实践课时较少或实践效果不佳,导致学生不能运用理论知识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沟通问题。笔者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人际沟通的理论知识烂熟于心,但是当面临不同的沟通对象或陌生的沟通问题时,就会手足无措,无法解决实际的沟通问题。虽然不少教师也尝试进行教学改革,但通过分析中国知网上的文献可知,改革效果不甚理想。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或岗位实际脱节
通过查阅相关的人际沟通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都是以沟通理论为主,按照章节进行内容的划分,内容比较笼统且缺乏针对性,与学生生活或岗位实际脱节,暂未发现专门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编写的人际沟通教材。由于人际沟通课程教师缺乏对学生生活和岗位实际的深入了解,习惯于把教材当作主要的参考蓝本,在教学中没有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和岗位实际相联系,导致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未能很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虽然有个别教师尝试在教学中加入临床沟通案例,但是缺乏理论支撑,不成体系,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三)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大多采用以终结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考核内容过于形式化,主要以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过分强调对学生沟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沟通实践能力的评价;过分重视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过分注重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因此,有部分教师习惯于用分数衡量学生的沟通能力。虽然有少部分教师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形成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很小,只包括考勤、回答问题和作业,仍然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实践能力的全面考核。另外,在考核中,教师是唯一的评价主体,评价标准由教师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
三、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设计
(一)教学准备
教师采用抛锚式教学法之前,应该对学情(学习者的性格、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岗位实际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设置教学目标,然后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理论和实践并重,让理论为实践活动保驾护航,加强对学生沟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际沟通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医学生解决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能力,抛锚式教学法的特点刚好与之相契合。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应用,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1.教学内容设计。围绕学生生活、工作岗位需求和求职进行课程设计。人际沟通课程借鉴了“MES”和“CBE”模块化教学的相关理论[5],将人际沟通课程内容划分为三大模块:日常生活中的沟通、医疗工作中的沟通和求职面试中的沟通。结合抛锚式教学法,人际沟通这门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日常生活中的沟通:模拟交朋友、销售、拜访长辈、演讲、辩论等场景。目的:学会打招呼、讲开场白、寻找共同话题、提问、赞美及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等技能,使学生学会在沟通中注重仪容、仪表、仪态、礼仪,学会尊重他人和掌握跨文化沟通技巧。
医疗工作中的沟通:模拟临床医生的整个看病流程。目的:学习临床医生的仪容、仪表、礼仪;学会打招呼及问诊、体格检查、告知、回访等场景的沟通技能,并在沟通中学会对患者进行人文关怀。
求职面试中的沟通:模拟求职信的写作和面试。目的:学习如何撰写求职信;学习面试时的仪容、仪表、仪态和礼仪,并在面试中学习如何分析和回答问题。
2.教学条件完善。笔者利用临床医学专业实训室进行人际沟通课程模块化教学,借助实训室可以深度还原临床医生工作的真实场景,构建一个真实的医患沟通环境。同时,在教室里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桌椅、道具、服装等教学辅助工具,以构建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求职面试情境。教师应该提前一周发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包,学习资源包主要包含课堂学习需要的沟通理论知识、微课。在学生进行自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超星学习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并适时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时遇到的困难,但是不可越俎代庖。抛锚式教学需要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沟通能力、性别等因素划分小组,每组一般为6人左右,每组组长采用轮流制度,组长负责统筹安排和调度工作。
(二)抛锚式教学流程
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效果评价[6]。人际沟通课程教学在建构主义基础上借鉴了抛锚式教学法,将教学流程设置为六个环节:①构建情境;②“锚”的设计;③自主学习;④协作学习;⑤多元评价;⑥课后任务拓展。
1.构建情境。情境构建要具有真实性和趣味性,人际沟通课程情境的创设主要是还原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真实场景,教师要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道具、环境、语言等构建一个有利于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抛锚式教学情境一般来源于真实事件或问题,旨在搭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解决生活与工作中的实际沟通问题。比如,在“医疗沟通”教学中,教师可选择在临床实训室进行教学,让学生穿上白大褂和护士服,这样就能够深度还原医疗工作情境。又如,在“医疗告知”教学中,教师可构建癌症患者告知情境,即通过视频展示癌症患者的家庭情况、个人基本情况、病情等基本信息。再如,在“交朋友”教学中,教师可构建开学第一天与新同学见面的情境,同时依托视频构建一个宿舍的真实情境,并运用PPT展示学生的基本信息(年龄、爱好、性格等)。
2.“锚”的设计。教师创设了沟通情境之后,需要选择与之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为学习的中心,由此让学生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这个事件或问题就是“锚”。[7]“锚”(问题)应该与学生日常生活或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具有复杂性、真实性和开放性,其中开放性是指问题应具有多种解决途径与方案,以便学生调动以往的沟通经验分析问题,寻找解决方案。问题的设置应参考最近发展区理论:“儿童发展的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一种水平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教师的指导或同伴的协助能完成任务。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8]“锚”的设计要难易适中,应该让学生通过努力才能解决。问题确立后,教师需要将学习任务隐藏在整个项目完成的过程中,使学生通过分析问题,学会利用人际关系的相关理论来解决问题,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引导其他同学向该小组成员提问,以期得到更完善的解决方式。比如,在“医疗告知”教学中,将“锚”设计为“请你对癌症患者进行告知,并体现人文关怀”。
3.自主学习。何克抗认为:“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面临的问题,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9]在问题确定之后,教师应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构建“脚手架”,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障碍。“脚手架”一般包含完成此次任务必须获得的辅助信息,如查资料的方法、视频案例、理论知识、沟通技能、解题思路等。比如,在“医患纠纷”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自学提供学习资源包,资源包应涵盖相关的解决案例、理论知识、查资料的途径和方法、沟通技能、解题思路等,然后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方式寻找问题解决方案,切忌越俎代庖。
4.协作学习。抛锚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基础上产生的,实施过程中需要构建协作学习的环境,因为“锚”(问题)一般都具有复杂性,需要通过协作学习才能够很好的解决。一般情况下,每个学生都会利用以往的沟通经验解决沟通问题,但这难免存在片面性,而协作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能够使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并通过讨论选择出最优的解决方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讨论,以便及时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为了实现全员参与,各组组长应该给成员明确分工,且小组与小组之间也应该加强联系。例如,在“医患纠纷”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小组成员共同讨论,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设置解决方案,进行角色扮演。其间,由小组长分配角色,各小组成员就相同角色相互交流,若是扮演医生,则每个小组的医生扮演者可以在一起讨论医生角色的相关问题,再把讨论结果带回小组中进行演绎。在学生探讨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教师要提醒学生考虑公正原则、患者及家属、医院的管理制度、社会的舆论、领导等因素,以求尽量做到既公正又能满足各方需求。
5.多元评价。“抛锚式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学习过程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可以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10]因此,抛锚式教学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考试,只需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即可。人际沟通课程教学中引入抛锚式教学法,教学评价可采用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方式。该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指标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回答问题频次、学习通网络资源学习情况、自测题成绩、实践任务完成效果等,同时采用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教师作为评价主体之一,应该在课前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评价表。比如,在角色扮演中,应该从剧本质量、故事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是否完整、角色表现力、团队配合度、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解决方案、服装道具等方面进行评价。另外,教师评价应该以鼓励为主,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再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如果学生回答问题时答错了,也可以适当加分,以鼓励其积极发言。
6.课后任务拓展。为了更好地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应该在课后布置拓展任务,即设计一个与课堂类似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制定解决方案,使其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学习迁移。如此,学生便能自发地将课堂所学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以解决实际的沟通问题。比如,在“交朋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设置拓展任务“在校园内结识一个新朋友”;在“赞美”教学结束后,教师可设置拓展任务“请你说出室友的十个优点”。
四、抛锚式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的应用案例
此部分以“医患纠纷”抛锚式教学为例进行论述。“医患纠纷”教学之前,教师应通过超星学习通向学生发布学习任务和学习资源包。其中,学习任务涉及“医患纠纷”相关的理论知识和真实案例;学习资源包则涵盖医患纠纷理论知识、医患纠纷谈判技巧、医患纠纷案例等资料。同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查资料的渠道和解题思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本次课的教学目的:帮助学生提前熟悉工作场景,使学生了解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经过、处理办法和相关法律知识,从而学会在将来的工作中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当代医学生都应学会预防和处理医患纠纷,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具体来说,“医患纠纷”抛锚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第一,创设情境。在“医患纠纷”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临床医学实训室和多媒体设备创设真实的医院环境,并让学生穿上白大褂、带上临床医生的常用工具,营造医患沟通情境。医患纠纷的情境如下:老年高血压患者李大爷昏倒后被送入急救室,他的老伴刘奶奶气冲冲地找到田医生,手里拿着一盒胶囊,说道:“我老头子这次昏过去就是因为吃了这种药!”田医生接过药盒,问过用药剂量确定没有问题后,请患者家属坐下,耐心解释道:“老奶奶,老先生是因为高血压住院的,和吃这个药没有关系……”没等田医生解释完,患者家属就气愤地站起来高声喊道:“这药是上次你开的,吃了就昏过去了,你得负责!”再三解释,老奶奶仍然不能理解,吵闹不断,引起了医院诊护秩序混乱。
第二,“锚”的设计。教师应该根据学情设计有意义的“锚”,使学生在解决“锚”的过程中获得一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鉴于此,就本课而言,教师应将“医生如何解决医患纠纷”作为学习重点,并在一个典型且真实发生过的医疗纠纷中进行“锚”的设计,且抛锚的具体内容是如何解决“医患纠纷”。教师可将“锚”设置为三个思考问题:你认为这次医患纠纷是由谁造成的?假如你是田医生,会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呢?作为医生,应该如何预防类似的医患纠纷?
第三,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根据教师提供的情境发现问题、尝试分析问题,并根据学习任务确定所需的相关知识。就本课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习书本上关于医患纠纷的理论知识,再通过网络搜集相关的信息、资料(包括相关的法律知识),观看与本次纠纷相关的处理方法和谈判技巧视频,同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以往的沟通经验设计解决此医患纠纷的方案。其间,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使学生学会搜集、利用、评价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由此,学生通过自学书本上和网络上关于医患纠纷的相关理论(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处理办法、问诊技巧等),分析“医患纠纷”情境中医患纠纷产生的原因,查询相关医学知识,尝试设计出医患纠纷的解决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能作为引导者,切不可越俎代庖。
第四,协作学习。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已经对“锚”有了一个初步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在小组内展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交流,确定统一的解决方案,这个讨论和交流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医患纠纷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也能使学生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而言,还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商定角色扮演事宜,待讨论结果尘埃落定,由组长进行分工,再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医患纠纷”的剧本设计、角色定位、演练等工作。“医患纠纷”中的主要角色有医生、患者、家属、护士、科主任、院长等。各个小组的同一角色扮演者可以组成横向小组商讨角色扮演细节,然后带着讨论心得回到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教师则作为参与者和引导者实时地对学生引导,帮助其解决遇到的难题,切不可越俎代庖直接给出答案。在这个“医患纠纷”的情境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考虑问题,使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站在患者、家属、医生、医院管理者等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关于此次“医患纠纷”,各小组讨论出的解决方案具体如下。对于“你认为这次医患纠纷是由谁造成的?”这个问题,第一组认为是患者的原因,因为患者缺乏医学知识;第二组认为是医生的原因,因为医生在此之前没有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第三组认为医生和患者都存在问题。对于“假如你是田医生,会如何处理医患纠纷呢?”这个问题,大部分小组认为首先应该对患者进行抢救,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先安抚患者家属情绪,倾听家属的想法,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患者家属讲解疾病。对于“作为医生,应该如何预防类似的医患纠纷?”这个问题,各小组都认为要学会倾听,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并努力提升医术,做好医嘱等。
第五,效果评价。人际沟通课程中应用抛锚式教学法,需要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医患纠纷”教学中,可采取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评价、教师评价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同时,为了使评价有据可循,可在课前由师生共同制定评价表,构建评分细则。具体来说,“医患纠纷”教学评价设置如表1所示。
在每个小组表演完“医患纠纷”案例之后,通过学习通对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个人自评是小组成员从个人任务完成情况、角色表现力、非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沟通能力这些方面进行自评(自评分数占学生总分的10%);组内互评是小组内成员从队友任务完成情况、团队合作能力、在团队中的贡献、语言沟通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这些方面对组内成员的表现进行互评(评分占总分的20%);组间互评是各小组成员从剧本质量、问题解决情况、团队精神、角色扮演效果、语言沟通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这些方面对其他小组的表演情况进行评价(评分占总分的30%);教师评价是教师从剧本质量、故事结构是否完整、服装道具和情境构建、团队精神、角色表现力、语言沟通能力、非语言沟通能力、问题解决情况、人文关怀这些方面对小组表演进行整体评价(评分占总分的40%)。另外,在表演中将通过全班投票选出本次的最佳表演奖,共6位,每位加5分。最佳表演奖不进行小组名额分配,根据表演效果,同一小组内可同时出现多名。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会在打分结果出来后,选取小组代表对表演组进行口头点评,评价一般先说优点,再委婉地说出不足之处。然后再由教师进行口头评价,教师评价一般以鼓励和建议为主,不能一味地批评,打击学生的积极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不仅要肯定学生优点,同时还应帮助学生发现不足,提出改进的建议。
第六,课后任务拓展。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学习迁移,教师将“医患纠纷”教学的课后拓展任务设置为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专业相关的典型医患纠纷案例,尝试通过小组协作的方式提交解决方案,并将方案发至学习通,分享在讨论区,让大家相互讨论。
五、结语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教学注重对医学生实际沟通能力的培养,而抛锚式教学法正好与其特点相契合。在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人际沟通课程中采用抛锚式教学法,可以改善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抛锚式教学法应用在人际沟通课程中,不仅能够创设出真实的生活和工作情境,使医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还能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岗位能力相关度不高的问题,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医患沟通能力。
参考文献:
[1]许红梅,赵瑞秋,詹学,等.临床医学教学中以患者为中心医患沟通的思考及在儿科见习中的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7):2660-2662.
[2]张丽,杨建华,刘安康.“三段渐进式”培养模式在临床实习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中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34(5):192-193,198.
[3]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EB/OL].(2009-02-20)[2024-01-2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740/s3864/200902/t20090220_109604.html.
[4]石志宏,曹雪.抛锚式教学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应用[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5(4):35-38.
[5]韩艳丽.基于模块化项目教学法的中职文秘专业《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设计[D].昆明:云南大学,2019.
[6]李艾磷.抛锚式教学的组锚方式与操作路径[J].四川教育,2022(22):19-20.
[7]赵敏.“抛锚式”教学方法在培智学校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数学大世界(中旬),2016(8):49.
[8]王占宝.促进每一位学生卓越发展:基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多重追索[J].江苏教育研究,2008(18):10-14.
[9]何克抗.新型建构主义理论:中国学者对西方建构主义的批判吸收与创新发展[J].中国教育科学,2021(1):14-29.
[10]王永红.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情境问题链”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行动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