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论文

6

2024-05-21 11:05:26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首先分析了我国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摘要: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首先分析了我国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然后提出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关键词: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历史教学,高中

  相较初中历史学科,高中历史学科知识概念的复杂性、多样性、连续性特征更加明显,广大高中学生学习理解难度也相对较大。而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旨在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注重运用历史事件调动学生情感共鸣,以此为其能够形成良好的历史唯物观、爱国主义素养打下坚实基础。故而以下将对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进行探究。

  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指学生在学习历史期间,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形成的与该学科本质特征充分交互关联的个体品格及意识能力,即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历史知识理解能力、应用水平、情感态度、认知观念的直观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唯物史观、时空观、史料实证、背景解释、家国情怀等重点内容,其中唯物史观能够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角度分析历史事件,了解历史变化发展表现出的相应规律,并能够从唯物层面总结反思历史经验。而时空观则是确保学生能够在对应时间、空间对某类特定事件进行综合评估分析,以丰富完善自身思维逻辑框架,本质上是将历史研究对象置于某一时间、环境下,以此完成对整个历史研究对象的多维度剖析(发生原因、时间节点、空间客观因素等)。史料实证是在充分搜集筛选不同史料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归纳、整合、总结史料价值,正确认识史料内容,推演出最接近还原史实的事件原委。背景解释是让学生可以围绕史料实证,对相应历史事件进行解释评价。家国情怀重点在于体现学生人文意识和爱国思维,通过历史学习,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意识,树立正确的三观,以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1]。

  二、我国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问题

  第一,缺乏唯物辩证思维引导。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教学难以有效培养高中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期间缺乏对学生唯物辩证思维层面的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也仅仅是从提高应试成绩的角度出发,未能针对历史事件或历史问题进行辩证分析、深入探究,这也导致学生难以形成系统的思维框架,从而使得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未能达到预期要求。

  第二,历史基础相对薄弱。目前,我国高中学生历史基础相对较弱,历史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围绕事件梳理发生地点、时间、影响因素,其中涵盖的各方面细节知识较为繁杂,对于学习者的时空观要求较高,需从横纵向比对,借助时空维度实现对历史真相的有效还原。但结合实际来看,很多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期间,学习方法单一,对历史事件、地点的记忆往往是死记硬背,难以将知识点梳理成系统的联系性框架,未形成一定的历史时空观,很难打下坚实的历史学习基础[2]。

  第三,史料实证理解不达标。史料实证本质是历史学习或历史研究的主要参考指标,科学合理地筛选、运用史料实证是深入认知历史事件全貌,提升历史学习效率的关键。现阶段,我国高中学生在历史学习期间,涉及史料实证研究时,普遍存在分析深度有限、实证技能欠缺等问题,即使教师提供了较为系统的图影文献素材,部分学生仍然无法有效理解相应知识概念;有的学生虽然能理解史料所述含义,却难以理清不同史料资源之间的内在关联性[3]。第四,背景解释存在偏差。背景解释存在偏差问题也是现阶段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背景解释的重点在于围绕历史事件给出最为科学合理的解释,涵盖对整个事件时期、人物、地点等因素的客观评估,同时又要体现学习者的观点。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高中生受历史学习基础薄弱、史料实证水平有限等的影响,对背景的解释不够精准,甚至出现偏差,如有的学生因为表达不到位、措辞单一固化,即使理解事件背景,也难以正确表述出来。

  第五,家国情怀融入不足。家国情怀融入不足的问题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也较为明显。高中学生正处在三观成型的人生关键时期,历史教师本应充分通过历史知识,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传递正向价值观,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深学生民族情感,使其深刻体会家国情怀,增强爱国意识。但目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融入明显不足,教师引导不明确,导致学生学习重点只是放在提高学科成绩层面,对历史爱国事件无法产生共鸣,家国情怀及民族意识始终难以得到切实体现[4]。

111.jpeg

  (二)原因

  从教师角度出发,我国部分高中历史教师在当今新课标大背景下,仍然会下意识地沿用应试教育理念教学,导致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效果大打折扣,加之很多教师对于学科核心素养认知不够深入,实践经验缺失,使得历史教学过程难以将学科核心素养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效融合,而成绩评定限制、教学压力影响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也导致即使有的教师认为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但由于实践难度过大,教学实效性无法得到保障。而从学生角度出发,高中历史只是文综的一个内容,大部分学生将之看作是“副科”,把学习重点放在语文、数学、英语这些高考成绩占比较大的“主科”上,加之历史内容往往小的知识点较多,学习记忆难度大,导致很多学生对历史学科失去兴趣,缺乏动力,没有目标地进行学习,学科核心素养自然无法得到有效培养[5]。另外,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教师以学生为中心,设置符合学生学习兴趣、需求的教学方案,使之自主参与其中,以便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能力。但结合实际来看,现阶段很多教师在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将重点放在课堂层面(主要以课堂为平台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缺乏课外实践层面的探究,导致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局限性较大,培养效果也很难达到预期[6]。

  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视角进行历史学习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视角进行历史学习,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直接围绕关键的历史观念,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来展开,然后引出“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的内容,之后再采用情景分析法,创建一个虚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时期的经济学者、工人、企业家等角色,讨论在不同生产力阶段下生产关系的变动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之后,教师可选取历史上的具体事件,如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等,要求学生分析这些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如此,通过实时模拟,既可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也能深化他们对历史规律性的理解。经上述举措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后,教师可继续借助批判性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质疑已有的历史解释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比如,针对历史事件,提出“假如生产关系不变化,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怎样的影响”等问题,促使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来深化对唯物史观的认识。教师也可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如通过多媒体课件、互联网协同工具,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多元的历史学习环境,再设置观看视频材料、在线讨论等环节,引导学生追溯历史,理解历史的连续性和发展性,把握事件的内在联系[7]。

  (二)分析历史时空特征,建立系统的时空观

  引导学生分析时空特征以建立系统的时空观,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必要举措。历史课本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等知识点极多,且分散性特征显著,学生按照传统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难度较大,唯有形成系统的时空观,厘清历史事件中的特定背景、人物等各方因素的内在关系,才可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实际教学期间,教师可借助表格、统计图等,从横纵两个方向对比相应历史内容,将零散、繁复的知识点纳入完整的框架,为学生建立系统的历史时空观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比如,在教学“中古时期的欧洲”这一节内容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事件进行专项探讨,即以古希腊民主政治为例,先让学生进行多维度对比,设计表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或地理特征进行整理,并补充当时其他欧洲国家的重要历史事件,构成完整的系统思维框架,进而在这个框架内分析民主政治形成的前后社会情况,总结这场民主政治运动对当时整个欧洲产生的影响,之后再从如今的视角去评估。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开化及进步程度放在当时是罕见的,在如今看来仍然有着很高的研究分析价值,教师借此进行教学,可保障学生能够形成系统的时空观,并梳理清楚不同历史时间节点发生的具体事件和内在缘由。如此一来,学生便不用刻意死记硬背地学习,而是可以通过理解渗透的方式进行学习,提高历史学习的实效性[8]。

  (三)强调史料实证,锻炼学生实践分析能力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策略来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如教师可借助案例分析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具体的史料文献。以“辛亥革命”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前挑选晚清民国时期的相关史料,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并联系这些史料,以对比分析辛亥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从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挑选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活动,让学生亲身参观历史遗迹、博物馆或与晚清、民国历史相关的社区等,通过目睹历史实物、参观展览,更深入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并将所见所闻与史料进行对比验证,从而提升实证能力。教师还可设计讨论和辩论活动,让学生在小组或全班的讨论中就某个历史事件或问题展开辩论,引导学生运用史料进行论证,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辩论,以培养学生实践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以史料为基础,通过案例分析、实地考察和调研、讨论和辩论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意义,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践分析和形成独立观点[9]。

  (四)换位思考,多维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通过换位思考,多维度分析,以精准表述相关历史背景,这也是学生历史学科素养培养的重点内容。所有历史事件往往是在特定背景下才得以发生的,而用当今视角衡量历史,便会出现思维偏差,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换位思考,明确特定环境下历史发展走向,再去关注事件、人物,由此做出科学合理的背景解释。首先,教师可设计多元互动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探讨历史事件的同时,体验和模拟历史人物的思考过程。比如,在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教师可先让学生模拟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视角,讨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这种活动可以是角色扮演、辩论会或情景模拟等,旨在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促使其深入思考。同时,教师还应为学生梳理出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分析事件(学会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寻找线索,整合信息,分析导致历史事件的深层原因等)。其次,为了确保学生能够做出科学合理的背景解释,教师应鼓励学生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学会从历史人物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状况出发,评价其行为和决策。比如,在了解了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过程之后,学生可以分析当时背景下中国面临的挑战,深入理解政府采取特定政策的原因。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过去和当今发展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理解历史的连续性与变革性,认识到历史类比的可能性、局限性,使其分析历史时更加全面和客观。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具体案例、问题讨论、小组合作等多种策略,帮助学生在具体内容的学习中培养精准的历史解释素养[10]。

  (五)融入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意识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也是体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指标。在教学期间,教师应采取系列教学策略,确保学生在理解历史事实的同时,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家国情怀融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不是只让学生了解一些具体历史事件,更应该将注重家国情怀作为一个贯穿历史教学全过程的教育理念。比如,围绕反思历史精神与现代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的民族情怀。教师可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情感共鸣,并通过多媒体媒介使历史事件生动化、动态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宏观与微观层面理解历史进程,并在分析探究的过程中深刻体会民族精神及爱国意识的重要性。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布置相应的作业或项目任务,如撰写研究报告、组织课外活动(观看电影、参观纪念馆、烈士陵园祭扫等形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情感体验,厚植其爱国情怀。以“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加深学生对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社会背景对于日本侵华战争的发生及中国人民的反抗造成了哪些影响;同时提供具体历史案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实际事件了解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始末,之后再让学生围绕案例,深入探究抗日战争的关键事件及其影响,自主思考抗战对于中华民族和世界的意义,鼓励学生从不同视角和资源着手获取信息,并进行比较和评估;期间尽可能利用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借助互联网资源、数字化教育工具提供更丰富的学习资源。本节课时结束后,教师可让学生选择一个相关主题撰写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确保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并掌握历史研究方法与技能。同时,在课后,教师可协调时间组织学生观看与这段历史相关的优秀电影、安排学生参观纪念馆或前往烈士陵园瞻仰等,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其真正了解历史课本上前人的丰功伟绩,认识到当今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进而努力成为一个爱国、有社会责任感的人,真正达到有效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11]。

222.jpeg

  (六)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机制

  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机制,要围绕评价项目,如小组讨论、辩论活动、展示报告等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及历史核心素养培养情况。具体评价内容包含书面考试、自我评价、课堂表现、作业评定、实地实践报告等,以确保教师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比如,通过考试、作业等方式,评价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对历史事件的时间、原因、影响等基本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通过课堂表现、实地实践报告评估学生的唯物辩证分析能力、时空观念、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爱国情怀等。评价指标要完全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置,如学生是否掌握了历史事件的基本事实、概念和理论,学生是否具备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技能,是否能够有效地搜索和评估历史资源、分析和解释历史材料、归纳和演绎推理等;是否具有正确的历史观念和历史意识,是否能够理解历史事件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是否具有跨文化交流和合作的意识等。评价指标应满足具体、明确的要求,方便教师、学生理解和实施,且评价指标要根据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进行调整优化。概言之,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机制需综合考量,既要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情况,更要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可靠,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优化和完善评价机制,使其适应不同学生和教学环境的需求,以此达到在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同时,有效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12]。

  综上所述,通过探究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策略,可以看出实践期间,教师必须从引导学生从唯物辩证视角进行历史学习;分析历史时空特征,建立系统的时空观;强调史料实证,锻炼学生实践分析能力;换位思考,多维度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融入家国情怀,增强学生爱国意识;建立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机制等方面做起,如此才能确保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切实培养,这也是当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的先决条件。

  

参考文献:

  [1]李银霞.基于问题链的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一课为例[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3(10):16-19.

  [2]李彬,王晓丽.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以《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的教学为例[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8):73-77.

  [3]李成香.基于高中历史教学的图文运用探究:例谈《普通高中历史填充图册》的实施策略及功效[J].文教资料,2023(15):135-138.

  [4]尹乐菲.单元教学视角下的高中历史课时教学设计:以《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为例[J].试题与研究,2023(19):52-54.

  [5]揭丽萍.构建高中历史教学评价新体系: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C]//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教育教学研究成果会议论文集(一).广州:广东省教师继续教育学会,2023:5.

  [6]李军.基于教学实践的高中历史核心素养体系构建思路浅谈[J].学周刊,2023(21):115-117.

  [7]邢立宇.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实效性的路径探索:基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和高中历史课教学衔接的视角[J].大学教育,2023(12):89-91,99.

  [8]武文涛.任务驱动下高中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培养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大学,2023.

  [9]陈小欢.高中历史“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编写比较研究[D].阜阳:阜阳师范大学,2023.

  [10]邓雅彤.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下的历史图表试题研究与教学策略探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23.

  [11]袁学红.高中历史跨学科教学策略的实践与省思:以统编高中历史教材疾病史教学为例[J].华夏教师,2023(15):79-81.

  [12]逯红蕾.浅谈高中历史教学高中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北京: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