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导学法的应用论文

2024-05-18 14:22:09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知识点难度显著提升,抽象性知识增多,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拓展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兴趣,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为课堂打造一个生动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素养。
摘要:采用问题导学法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能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本文立足一线教学实践,提出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和应用策略,其关键在于教师要设计能够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结合实际生活的问题或者层次分明的问题,为学生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鼓励小组协作解答问题。
关键词:问题导学法,初中数学,设计问题
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借助问题导学方法可以促进课堂效率的提高,也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强,带动其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开展该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考虑目标性、启发性以及有效性等问题设计要求,真正发挥出问题导学的作用。
一、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初中数学相比于小学数学,知识点难度显著提升,抽象性知识增多,注重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拓展学生思路,引起学生兴趣,提升主动学习能力,同时为课堂打造一个生动而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培养了强烈的探究欲望,养成了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从而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习素养。
问题导学法强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置问题,确保问题难度既不过于简单也不过于困难。这有助于学生全面锻炼思维,通过独立思考解决问题,逐渐形成举一反三、开拓思路的习惯。问题导学法注重学习者的自主思考与相互讨论互动,使学生在思考学习中巩固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初中数学应用问题导学法时,为切实发挥其教学优势,可以遵循以下三个原则。一是目标性原则,即提出的问题要围绕教学目标,保证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后能够助力教学目标达成,提高学习能力。如教师在设置问题后,为学生创设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学生解答时思维快速发展,最终掌握解题技能,提高自身综合能力。二是启发性原则,指设计的导学问题要能够启发学生学习,使学生主动思考。启发性问题还要注意控制难易程度,若难度过大或过小,都可能无法启发学生思考,过难的问题也打击其学习信心。三是有效性原则,教师要保证数学问题的有效性,即可以通过问题解答给予学生学习知识的指导和帮助,提升学生的思维力、想象力、沟通力。
三、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1.设计课堂中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
问题导学法应用的目的就在于锻炼学生思维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应保证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发挥问题导学法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每个学生个体的数学知识基础水平不一,在课堂学习时的表现也有所不同,而教师需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来设计问题,保证问题能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如在数学课开始前可以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设计引导性提问,使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学习数学定理、规律以及概念等,同时要注意问题设计应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相关知识点后,可以先向学生提问“之前我们对平行四边形的角、边以及对角线性质进行了总结,那你知道怎样证明一个未知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吗?你的依据是什么?”该项问题是在前面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提出,学生已经形成的逻辑思维基础,在提出问题后也会迅速找到思考点,从而主动进行探究。在思考过程中,学生可以联想到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等证明观点方向出发,有效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
2.设计结合实际生活的问题
针对初中数学的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在应用问题导学方法教学时,则可设计结合实际生活问题、生活素材,让学生产生联想,进而深入探究,也能够避免问题过于枯燥。在这种问题引导下,学习的知识还能够用于生活实践中,提高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对此,数学教师应找寻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间的联系,再设计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以“商场服装打折销售”来进行教学,设计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习百分比相关知识,像是某商场为了新年节日制订酬宾活动,分别拟定了两种打折方案,第一种是购买第一件打8折,购买两件打7折,第二种是购买两件及以上情况下直接打7.5折,提问“哪一种方案的降价更为优惠?”这种问题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能够让学生将学习的数学知识代入解决生活问题的场景中,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提问形式也能让学生思考目的性更强,提高其学习效率。
3.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
直接创设生动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氛围活跃、趣味性强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问题情境也能带动学生主动思考,在课堂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不断提高综合素养。创设问题情境,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设计课堂游戏,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游戏活动情境来学习,还能让生生、师生间加深交流,培养学生沟通能力。二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当前,互联网快速发展,网络中有丰富的教学素材,许多都能够应用到教学中。三是可将数学知识以图片或视频形式展现出来,再提出问题,将学生带入一个视听感官冲击的问题情
境中。例如,在“随机事件与概率”相关数学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设计“抛硬币”“超市抽奖”小游戏,学生参与游戏的主动性很强。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情境问题,如“你认为抽中一等奖的概率是多少?”“你认为硬币抛出并落下后正面/反面朝上的概率是多少?”在这种游戏活动情境中思考问题,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还对概率知识加深印象,提高学习效率。
4.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
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够成熟,不少教学活动都会有计划地设计,保证层层递进。应用问题导学法,也要设计层次分明的问题,厘清提出问题间的逻辑关系,不可盲目设问,否则还可能导致学生思维混乱。在提问过程中,要从浅入深、由表到里,使学生更易于接受,逐渐被带入到问题中,提高其学习水平。层次分明的问题,也能帮助学生感受知识认识的过程,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缩小不同个体间的学习差距,使全班处于较好学习氛围。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知识的问题导学中,可以先让学生自行动手使用尺子画出边长分别为4 cm、6 cm以及7 cm的等边三角形,再让同桌的两个学生将自己画的三角形分别裁剪下来并对比,适时提出问题“你认为两人画出的边长相等的两个三角形是否可以完全重合?”在该问题指引下,学生思考后,得出能够完全重合的结论。教师进一步要求学生画出两个边边长分别为15 cm、20 cm且两者夹角为60°的三角形,同时裁剪下来与同桌进行对比,再提问“你们与同桌画的三角形是否可以重合?”最后,教师可以总结定义“完全重合的两个三角形即为全等三角形”,在该定义的基础上询问学生“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式有哪些?”这三个问题中,前两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性质,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是让学生通过反向思维思考,其层次更高,能实现思维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深入剖析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认识。多个问题引导下,学生也能够体会思考数学问题的乐趣。
5.鼓励小组协作解答问题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小组合作模式是一种常见手段,可以鼓励学生以小组形式协作解答问题,也可小组内相互提问,使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感悟更深,从多角度思考。小组协作也能使学生之间取长补短,加上科学的指导,保证每名学生都能顺利解决数学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划分小组时,应依据学生学情,了解每名学生性格特点,并提出学习要求。针对性划分小组,在此基础上设置问题,鼓励小组共同讨论问题中涉及的数学知识,在合作探究后有所收获。例如,在“相交线与平行线”相关数学知识教学中,可以先设计一个问题,如“平面上有10条直线,无任何三条交于一点,若是要它们出现31个交点,需要怎样做到?”每个小组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探讨,互相补充看法,形成良好合作学习氛围,最终齐心解决该问题。同时,为使每个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小组内学生也可相互提问,在互动中加深记忆,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四、结语
问题导学法通过问题联结各个知识点,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问题导学法应用过程中的关键在于科学设计提问,保证问题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要具有引导学生思考的作用,对此,教师可以在提问时借助生活化元素,也可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设计生动问题情境,还能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析问题,锻炼其合作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郭小亮.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3(25):54-56.
[2]任钧.关于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运用思考[J].天津教育,2022(33):87-89.
[3]徐利娟.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J].内蒙古教育,2018(2):63-64.
[4]王晓伟.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5):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