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论文

小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策略的实践探索论文

6

2024-04-30 09:58:55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品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能够帮助学生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取向。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小学生识别、沟通、感悟中外文化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可塑性的特点,挖掘多种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摘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工作,文化品格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育中占据重要地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能够帮助学生用广博的文化知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来指导、规范自己的行为取向。英语作为一门外语,是小学生识别、沟通、感悟中外文化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可塑性的特点,挖掘多种文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文化品格,小学英语,培养策略

  文化品格表现为学生对中外文化的理解以及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来的知识素质、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学校是传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阵地,而英语教育作为一门语言学科是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且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体现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仅要传授学生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承担起引导学生理解中外文化异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实现以文化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发挥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本文将基于英语单元主题来探究小学阶段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文化品格的意义

  (一)助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根本指向标,需要现代教育对其进行积极传承和发扬。在小学英语单元主题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使学生不仅能学习文化知识、增强文化意识,还能形成文化鉴别能力、文化认同感和具有文化价值的行为取向。英语教学能够让学生在文化主题语境当中感受并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助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

  (二)促进英语学科其他核心素养的实现

  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这几个方面是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会了解到中外在饮食、日常打招呼方式、人际关系方面的一些差异,这将有效降低学生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时因为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而造成理解上的偏差,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另外,学生在提升文化品格的过程中会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辨别各色文化,并对是继承、借鉴还是摒弃作出正确的判断,这就会涉及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111.jpeg

  (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束缚,传统的小学英语教学过度重视对每个单元语言知识的讲解和语言技能的操练,很少重视文化育人,因此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是一个真正“文化的人”。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通过小学英语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能够有效平衡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传授英语语言知识、训练英语语言技能的过程当中注重对学生文化知识的讲解和文化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文化价值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促进学生由思而行的全面健康发展。

  二、英语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文化品格的策略

  (一)依托单元主题,创设文化情境

  新课标提出,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强化素养立意,围绕单元主题充分挖掘育人价值。因此,英语课程应该改变过往以知识点为导向的碎片化教学,转向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英语教师需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首先确定单元的主题,挖掘单元语篇当中的文化内容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文化,提升文化品格。

  以外研社一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4为例,该模块的主题内容包括中外传统节日。学生通过该模块的学习应该能够增进对中外文化知识的了解,知道中国的春节、国庆节,外国的圣诞节、感恩节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本文侧重于以Unit2的Do and say板块为例来设计基于单元主题的、真实的文化情境。

  在前面的板块中,学生已经通过相关语篇的阅读对外国的感恩节和圣诞节等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么在这一板块,教师可以将话题引申到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上,让学生增进对外国节日文化了解的同时,感受本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以端午节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前就让学生准备好象征端午节的道具,如屈原的人物图片、龙舟、船桨以及粽子、香囊的卡片,让学生以“情景剧”的方式将端午节的节日画面演绎出来。另外,教师需要在情景剧表演前搭建语言支架,使学生能够顺利地演绎。可运用的语言支架如下:

  1.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s on the......

  2.We celebrate it to commemorate the......

  3.On thisday,we will......

  4.Hang wormwood(挂艾草);Wrap Zongzi;Dragon boat races;Dress herb sachet(佩香囊);

  教师可以将上台表演的学生分为三组,一组介绍屈原,引出端午节的来源,二组同学表演赛龙舟的画面,三组同学主要运用端午节的食物图片来表演一家人开开心心过端午的画面,学生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可以运用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支架,也可以运用自己之前就已经学过的表达语,实现了“将真实的语境、鲜活的语言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提供给学生”的教学理念。最后,考虑到课堂时间的有限性,教师可以让其他同学自行分组,在课后服务的时间表演情景剧,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学习中国的节日文化知识,深切体会节日意蕴,陶冶文化情感。

  (二)比较文化异同,增强文化自信

  新课标对学生的文化意识所要达到的学段目标有着具体的描述,比如,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具有观察、识别、比较中外文化异同的能力,并在跨文化沟通与交流中尊重文化差异,调整表达方式,体现文化自信。

  通过分析小学英语北京版四年级下册和外研版六年级上册的教材内容发现,教材内容有效结合了中西方文化。那么在实际的文化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就应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让学生体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差异,保持对本国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在学习北京版四上“May I take your order”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联结中外饮食礼仪文化上的差异。中国人在饭桌上会敬酒和相互夹菜以示热情,而西方则比较忌讳别人夹菜,认为对方是在将他的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是不礼貌的行为。

  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既帮助学生拓展了更多中外文化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今后的跨文化交际过程中有效运用这些背景知识调整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同时又有助于学生增强爱国主义精神。

  (三)基于教材内容,深挖文化资源

  教材是英语课程的核心资源,除了教材中的显性资源,隐性资源的利用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往往有着直击心灵的深刻感。例如,外研版一起点六年级上册Module9的主题是中外建筑及城市的地理位置。在Unit1的Listen、read and act out板块依托对话语篇,通过呈现“The UN wants to make peace in the world.”让学生知道联合国的存在是为了世界和平。中国也是联合国组织的成员国,教师可以依托该语篇内容引申出一些隐性资源,即中国为了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例如“一带一路”的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等,使学生发扬中国友好交往、团结合作的精神。

  其次,思政元素强调对学生品德、素养的熏陶和培养,对思想、精神、价值观的引领。小学生文化品格的提升既体现在文化价值观的建构上,也体现在能够用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和广博的文化知识来指导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实现知行合一。比如,在外研版六上Module4 Unit1主题为Holiday的教学中讲解中国的国庆节时,给学生讲述新中国成立的艰辛历程,同时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民层面的“爱国”,厚植学生的爱国情怀;在北京版四下Unit7 Lesson23中讲解有关“I’m sorry I broke...”的语篇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使学生明白做错事要及时道歉、与人为善的道理。

  最后,课外的故事性资源能够有效避免文化教学的枯燥无味。例如,在讲授“breakfast”这一词汇时,教师可以通过向学生讲述其来源于西方的“breaking the fast”,即度过基督教的禁食仪式、打破斋戒,在禁食结束的第二天早上可以吃东西,从而激发学生对词汇知识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加深学生对于词汇的理解。

  (四)提升教师文化品格,正确发挥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自身的文化知识结构、文化教学态度都会对文化教学产生重要影响。教师作为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理应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正确发挥引导作用。

  首先,各小学可以与大学里的外语学院建立联系,定期组织英语教师参与大学举办的文化主题讲座进行培训,使教师在职的同时也能够通过聆听专业的中外文化知识、文化教学方法讲解来获得较为前沿的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可以通过一些中小学教学网站或者App观看优质文化教学视频,学习在以文化为单元主题的教学中如何实施文化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品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与自身的教学方式对比,从而总结出适合自己的文化教学经验,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其次,教师的课堂话语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作用。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教师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堂语言来引领课堂的价值观取向。

  以人教版三起点Unit6 Happy birthday!为例,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生日,教材在Story time板块呈现的是小马、大象等几个动物陪小熊过生日、开Party庆祝的图片,生日的象征物比较西化。教师在这一板块如果只是简单地提问学生“How does little bear celebrate his birthday in this story?”“How do you celebrate your birthday?”学生对过生日方式的了解可能还是会局限于外国的“开Party、吃蛋糕、唱生日歌”等方式,这无形中就淡化了中国人过生日的传统方式,那么教师面对这种情况时可以转换一下课堂话语,比如:There must be someone celebrating birthda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ways like me,such as eating noodles cooked with eggs by the elders,receving red envelopes from the elders,and having a happy dinner with my family.以分享中国人过生日的传统方式向学生传播中国的生日文化,培养学生的中国文化情怀。

222.jpeg

  (五)创编特色英语作业,深度理解文化知识

  外研版一起点六年级上册教材在所有学习模块结束之后设置了一个Project板块,学生学完本教材所有模块之后临近寒假,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板块给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利用寒假时间制作有关节日的海报。学生既可以选择寒假期间即将到来的春节,也可以选择更喜欢的中国传统节日。寒假结束后,由各小组选出本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展示,其他同学的作品可以贴至班级的文化角或者以黑板报的形式展出,让同学们可以互相欣赏作品,感受不同节日的意义和魅力。海报的相关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1.A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the festival

  2.What do you do and eat on thisday?

  3.Who celebrate this holiday with you?

  4.What’s your feeling?

  5.Draw some tipical pictures about this holiday.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除了海报任务,教师还可以为选择春节、元宵节的学生提供“短视频”的选择,让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用vlog来简单记录节日当天的精彩瞬间,学生需要用英语来简单地介绍正在录制的内容并在视频的最后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不应当仅局限于课堂上,充分利用假期时间让学生开展文化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探索文化知识,感受文化意蕴,增长文化见识,有效避免了传统纸质作业的机械乏味。

  三、结束语

  文化品格是小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英语学科中的单元主题来涵养学生的文化品格是新时代教育对小学英语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重要体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当好“教者”这一身份,以单元主题为引领,创造适宜的文化情境、引入恰当的素材资源,帮助学生深化对于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并在实践中加以落实,还要意识到自己“学者”的这一身份,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品格,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示范作用,为小学生文化品格的提高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陈彩虹.英语学科素养之文化品格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8):47-49.

  [3]郝俊勇.英语文化意识教学的内涵、价值与实施路径[J].课程.教材.教法,2023,43(6):119-124.

  [4]赵东旭,李胜连.融合思政元素的英语教学对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提升的实证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22,43(26):24-30.

  [5]周婷婷.小学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23.

  [6]邢佳春.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师评价语言的实践研究[J].华夏教师,2023(3):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