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学习策略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实践与研究论文

2024-04-29 10:01:2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该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是当前地理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文章从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基本内涵与实施原则入手展开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践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摘要:地理学科是初中阶段学生需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使得该学科教学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如何提升该学科的教学质量,同时促使全体学生都能获得能力与素养的发展是当前地理学科教师关注的重点问题。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应用,能够更好地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对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积极作用。基于此,文章从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基本内涵与实施原则入手展开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对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践应用方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促进地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个性化学习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多,知识面广,对帮助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通常习惯于将全体学生看作“同一个体”,按照既往经验,以固定的方式进行知识灌输,缺乏对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关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个性化学习强调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智能差异,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尽可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此,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初中地理教师应积极探索个性化学习策略的实践应用方法,不断提高地理学科整体教学质量,实现高效地理课堂的构建。
一、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内涵与实施原则
(一)个性化学习的基本内涵
个性化学习是针对传统教育弊端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个性化学习强调教学活动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材施教”为原则,转变既往“一刀切”的教育理念,以灵活多样的方式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彰显教学的人性化。简单来说,个性化学习是为了满足学生个体差异及发展的多样性需求,需要教师对教学模式、方法、行为进行调整的教学活动[1]。
(二)个性化学习的实施原则
传统教育过于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缺乏对学生个性需求、个性发展的关注,不利于教育价值的充分发挥。因此,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必须改善传统教学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问题,提高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视程度,积极落实个性化学习策略。在具体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时,教师应遵循以下两项基本原则:
第一,因材施教原则。多元智能理论是个性化学习的重要理论基础。该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在发展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在不同方面的优势不同。因此,在进行个性化教育时,教师应遵从因材施教原则,从学生的智能特点出发,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例如,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然后从各层学生情况出发,科学设置教学目标、任务,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真正落实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2]。
第二,民主性原则。个性化教育属于民主教育,而民主教育的本质是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和谐、自由的氛围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个性化教育就是以学生个体特点为依据,以适应、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导向开展的教学活动。所以,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民主性原则,尽可能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安全感、愉悦感,敢于表现自己、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敢于质疑问难,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
二、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中个性化学习的开展策略
(一)利用课堂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落实个性化学习的重要基础和前提[3]。学者杜威曾说,兴趣是个人与他的行动内容、结果有机统一的重要标志,这也充分体现了兴趣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为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提升地理教学的有效性,在组织学生开展个性化学习活动时,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好奇心变成对知识探索的兴趣和欲望。有趣味性、有启发性的导入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方式。地理学科知识内容抽象性较强,需要教师以趣味性、创新性方式导入,尽可能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个性化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提问“你知道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在哪里吗?”“在这里人们是如何生活和工作的呢?”等,通过“海拔最高的高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为高效课堂的构建奠定基础。
又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世界的气候”这部分内容时,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人与自然》这一电视节目的相关片段,展示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让学生对不同地区气候的差异产生初步了解。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问:“不同地区的气候,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影响气候的原因是什么?”这样一来,在视频及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会对本节课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与探索欲望,推动后续个性化学习活动高效开展。
(二)利用小组合作,发挥学生个性优势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的智能强项和弱项各不相同,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势智能。从这一理论出发,教师将具有不同智能优势的学生组合在一起,形成学习小组,对弥补个体单独学习的不足、充分发挥个体智能优势,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有积极的帮助[4]。所以,为了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师在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不同成员的优势,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学“世界的气候”时,教师可以在充分分析学生地理学科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个人智能优势等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如“高原与高山组”“热带组”“温带组”“亚热带组”“寒带组”等;之后为各小组布置学习任务:(1)从本组名字出发,找出相应的气候类型,如热带组成员应找出热带地区的气候类型;(2)以语言描述的方式,阐述每种气候的分布范围和位置;(3)自主选择擅长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教师通过分组方式教学,同时设置兼具针对性及开放性的学习任务,不仅能够为各小组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提供方向思路,还可以为小组内不同学生个性能力的发展创造条件。比如,任务(1)为善于查找、总结信息的学生提供了展示自身优势的机会;任务(2)则为语言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个性展示的平台;任务(3)有一定开放性,可以为动手能力较强、具有视觉智能优势的学生提供平台。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既能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局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又能为不同学生个性优势的发挥提供有利条件,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设置差异梯度任务,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高效地理课堂,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参与性,而高质量的学习任务是驱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有效方式[5]。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智能优势不同,在面对相同学习任务时,所表现出的应对能力也会存在明显差异。故而,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同时促进全体学生共同进步,教师在开展地理教学活动时,需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结合具体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差异性、梯度化学习任务,推动个性化学习顺利开展,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综合、充分考虑学生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将学生分为“基础组”“提升组”“学优组”等不同层次,然后围绕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设置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教学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天气与气候”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差别,以及影响天气与气候的因素,同时能够正确辨别天气预报与天气符号,掌握大气环境质量知识。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在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差异的基础上,为学生布置差异化、梯度性学习任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对于“基础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影响天气的原因进行阐述;对于“提升组”,教师可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知道的各类自然天气与灾害,并讲一讲灾害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对于“学优组”,教师可引导学生掌握各类天气符号的意义,同时可结合实际情况,让学生对当前天气情况进行阐述。此外,教师还可让学生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扮演天气预报播报员的方式为大家介绍天气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发挥自身特长,简单地绘制天气预报图等。在教学中,教师还需要尽可能为不同层次学生都创造回答问题的机会,尤其是对“基础组”学生,应有意识地鼓励其回答问题,帮助其建立学习信心;而对于“学优组”学生,则需要有意识地为其创造提高能力的机会,真正将因材施教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四)运用多元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不同智能领域均有自己的发展过程。人本主义思想也强调,教育要尊重个体情况[6]。所以,在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时,教师应从具体教学内容出发,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调整。不仅如此,对于相同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教师也应适当地调整教学方式,以适合学生接受能力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所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学模式的可行性,丰富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以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认识地球”为例,这部分知识有较强的空间性。由于初中生的空间知觉能力仍相对较低,教师若仅依靠口头讲解方式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可以多采用直观性较强的方式,如图片展示、实验教学、模具辅助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理论讲解+图片展示+模型制作+角色扮演”的多元方式。教师可以先结合教材内容,为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基础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地球及地球仪的相关知识产生初步了解。随后,教师可以多媒体工具为辅助,为学生呈现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辅助下了解重要经纬线的位置,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强化学生对地球的认知和印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利用球形物品自主动手制作地球仪。在制作地球仪的过程中,学生应将本初子午线、赤道、东西半球分界线、南北极圈、南北回归线等经纬线明确画出。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解说员”的角色,结合制作的地球仪模型,对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如地球仪上有哪些重要的经纬线、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等,以加深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同时锻炼学生的知识归纳总结能力、表达能力,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教师通过多元方式教学,不仅可以有效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突破课堂教学重难点,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为不同学生个性优势的发挥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三、结束语
总之,传统单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教学需求。初中地理学科教师应转变理念,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灵活地选择多样、适当的方式教学,采用可行的、高效的、易被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强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贾俊.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4):86-88.
[2]李慧芳,高冬枝.基于Google Earth的中学地理高效课堂探索研究:以“黄河”为例[J].甘肃科技,2018,34(10):60-61.
[3]张月明.改善氛围,提高效率:浅谈提高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方法[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2(5):90-93.
[4]董锡.“双减”背景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思考:以“发展与合作”为例[J].地理教学,2022(5):34-36.
[5]贾俊.浅析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地理高效课堂的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2022(4):86-88.
[6]马小明.攻坚克难,高效制胜:构建初中地理高效课堂之策略探究[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4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