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立足音乐素养 探究音乐节奏——节奏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论文

立足音乐素养 探究音乐节奏——节奏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究论文

5

2024-04-24 11:11: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节奏构成了音乐的基础,并对学生学习与感受音乐至关重要。将游戏化的方法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兴趣。本文探讨了如何设计和实施多种富有创意的节奏游戏,旨在通过趣味性强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从而全面提升其音乐素养。

  [摘要]节奏构成了音乐的基础,并对学生学习与感受音乐至关重要。将游戏化的方法融入小学音乐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对节奏的理解和兴趣。本文探讨了如何设计和实施多种富有创意的节奏游戏,旨在通过趣味性强的互动活动,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掌握音乐知识,提高音乐素养。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还有助于他们在音乐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体验和认识,从而全面提升其音乐素养。

  [关键词]音乐课堂;节奏游戏;音乐素养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从节奏开始,提醒我们作为音乐教师要注重启发和引导。然而,传统的“灌输性”教学方式在教授节奏时往往过于刻板,导致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我们可以在课堂上融入更多互动性和游戏性的元素。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导下,笔者尝试将音乐节奏游戏引入小学音乐课堂,结果发现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节奏游戏,开启“学有趣”

  音乐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而节奏游戏是一种能够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音乐能力的活动。

  (一)节奏游戏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

  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节奏游戏的设计需要适应不同学段的学生特点。对于1-2年级学生,考虑到他们理解能力和注意力的限制,教师应设计简单有趣的节奏游戏,逐步提升他们的音乐素养;3-5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音乐情感体验能力,可以引入更具创意性的节奏游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6年级学生即将进入初中,已能够感知和体验不同节拍的特点,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将学到的知识和技巧应用于编创节奏游戏中,实现从“教师教”向“学生学”的转变。

  例如,赵骁彤老师在教授六年级下册《白兰鸽》时,通过“声势模仿”游戏,让学生掌握切分节奏。这种教学方法适用于高年级学生,但不适合低年级学生。在二年级下册《夏日的雷雨》课程中,教师通过情景模拟和对比雷声的不同,帮助学生理解切分节奏打下基础。

  所以,音乐教师在选择节奏游戏时,应根据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调整难度,因材施教,确保节奏游戏能够有效地融入教学中。

  (二)节奏游戏应与教学内容相结合

  节奏游戏的设计应围绕教学目标,要和教学内容相结合,但教师也应当注意,节奏游戏的设计不要过于繁琐,以免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如在学唱一年级《大鹿》一歌时,本课难点为后十六分音符节奏的演唱,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而言,唱准弱起的后十六分音符节奏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在导入环节,笔者设计了与童话森林小动物们打招呼的一个节奏游戏。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教师通过扮演小动物和学生招呼的方式,不仅抓住了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在节奏游戏中解决了本课的节奏难点,也为之后新歌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又如四年级音乐教材上册上,管弦乐《雷鸣电闪波尔卡》一课的教学难点是打击乐器在音乐中的演奏与作用。教师在设计导入环节时,适时创设一定情境,给学生播放自然界下雨时打雷闪电的音响。师提出问题:你会选择用什么打击乐器来表现这段音响?师生交流后,师出示定音鼓、钹,继续追问:请同学想象,电闪雷鸣千变万化,如何利用这两件打击乐器模仿“雷鸣电闪”?在学生自由尝试表现之后,教师出示一段节奏游戏,并用这两件打击乐器演奏出来,学生仔细聆听并感受自然界的声音。教师通过“雷鸣电闪”的节奏游戏,为稍后学习中的演奏提前做练习,培养了他们的音乐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能够精准地找到《雷鸣电闪波尔卡》中的“雷电对话”,帮助他们较好地表现和理解了音乐作品。

  (三)节奏游戏要善于利用各种素材

  在节奏游戏的教学活动中,最常用到的是手、肩膀、脚等不同肢体动作的配合,如在教授一年级上册《太阳》一课中,这首歌曲中出现了四分音符以及二分音符,在演唱时应当注意时值,一年级的小朋友刚接触正规的音乐教学,对节奏的概念比较模糊。因此,笔者在本课中加入了声势节奏游戏,让学生通过拍手感受四分音符为一拍,拍手展开感受二分音符为两拍,学生学会后,让学生想想还能用身体哪些部分来表现,如跺脚等,以此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除此以外,我们也要激发学生的音乐想象力,让他们寻找生活中的素材。

  例如纸张、水杯、筷子等,在节奏游戏中提升他们的创造能力。如在学唱四年级上册《水花花,泥巴巴》时,提前准备好大小不等的锡纸,让学生利用锡纸发出不同节奏的声响,模仿雨滴滴落的声音,摩擦锡纸速度慢的仿佛是绵绵细雨,速度较快的像是滂沱大雨。之后顺势引出学习内容:“在这样一个下雨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呢?让我们一起去听一听。”短短两三分钟的课前节奏游戏,既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也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参与性,还可以让学生更快地进步和掌握教学内容。

  二、节奏游戏,凸显“学有味”

  节奏游戏可以将教材上“死板”的教学内容转换成游戏进行,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认知和学科特点,从而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节奏的魅力。教学中,笔者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节奏游戏尝试,学生在不断的音乐熏陶中变得积极主动,学得“有滋有味”。

  (一)扎根生活元素,节奏模仿游戏

  奥尔夫教学法强调课程的本土化,就是让音乐能够接近生活,让学生能够真正地体会、理解音乐。“音乐来自生活”,其实音乐节奏也就是从生活中创作出来的。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生活化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发现音乐节奏,这是最重要的。

  例如:在教授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时,如果直接告诉学生四分音符为一拍,八分音符为半拍,他们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更别说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应用了。对此,笔者设计了一个节奏模仿游戏的环节,卡车在倒车的过程中会发出“倒车,请注意!”将节奏写出来“X X,X X X”,去解决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节奏问题,学生更能加深印象,为了让他们寻找音的长短,还可以让他们比较:火车鸣笛声(X----);汽车嘀嘀声(X X.);自行车丁零零(XXX)。举这样一个例子,请学生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声音用什么节奏表示,比如,小鸭子怎么叫?火车轰隆轰隆用什么节奏表示等等,让学生感受音乐节奏所表达的不同情感体验。以后,当学生在一些具体的生活场景中听到不同声音时,自然就能激发学生探究音乐节奏的兴趣,从而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节奏的常态化,同时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中所蕴含的音乐美。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二)巧用打击乐器,节奏听觉游戏

  在课堂上,学生的思想还是处在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时候,教师用固定的语言去讲解音乐节奏特点时,他们不能很好地理解,学习就会变得单一无聊。

  如在三年级上册音乐《牧童之歌》一课中,本课难点是附点节奏的演唱,在导入环节,教师运用双响筒演奏附点节奏,让学生想象,模仿的是什么声音?通过引导,学生听出是马蹄声,大家都想来尝试演奏,这时,教师不仅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在无形中解决了本课的难点节奏。同样,还可敲击各种乐器、各种材质的物体让学生感受音色节奏的区别。如通过快速和慢速的节奏敲击沙锤来模仿雨滴的大小,碰铃可以模仿铃铛声,大鼓模仿雷声等等,合理巧妙地运用打击乐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专注力,在游戏的过程中锻炼音乐的听觉能力。

  又如在一年级《三只小猪》一课中,全曲共2分40秒,虽然具有较强的趣味性,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注意力不易持久,所以教师在教授时,应当注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笔者对本课设计了这样的节奏游戏,师:“同学们,小猪在盖房子时,除了琴声、歌声之外,还有几种特别的声音,你们觉得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在盖什么房子呢?能听出来吗?”(教师用碰铃模仿钉钉子:“X X|X X X”)

  生:“像是钉钉子的声音,小猪盖的木房子!”(用三角铁模仿砌砖:“X X|X X”)生:“像是当当当当的声音,小猪盖的砖房子!”(用沙锤模仿叉草:“X-|X-”)

  生:“像是刷-刷-的声音,小猪在盖草房子!”师:“让我们一起加入三只小猪造房子的行列,用你们的打击乐器和着音乐进行完整的表演吧!”当学生厘清这三种打击乐器的声音时,他们对节奏也能基本掌握,教师采用打击乐器模拟的声音,让学生在有故事情节的节奏游戏中再次加深、巩固了对音乐的理解。

  (三)丰富教学活动,节奏互动游戏

  当学生了解了一些基本的节奏时,教师就能和他们玩一些节奏接龙的互动游戏。如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请出一位队员,教师将一段节奏先出示给他们,然后请他们回到自己的小组,将收到的节奏信息用手指点给后面同学的手心里,接着一个一个同学传下去,到最后一位同学的时候请他用双响筒或者其他乐器演奏出来。最后老师宣布比赛结果,如果有小组错误了,就请全班同学一起来找找看,问题出在了哪里,将传递错的同学及时纠正过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能踊跃地加入游戏中,学生自然就“学得进”。

  当然,除了教师组织这样的互动游戏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的节奏游戏,鼓励创造合作。例如,通过杯子来进行节奏游戏,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全员参与,统一节奏,还能变换多种花样。教师用杯子打出一条简单的节奏给学生看,让学生模仿,将新授的歌曲让学生熟悉之后,把学到的节奏有效整齐地融入歌曲中,掌握节奏的精髓,开发学生的乐感能力,强化他们音乐的记忆力以及促进创新能力的形成。

  三、节奏游戏,实现“学有得”

  节奏训练,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节奏的感悟能力,从感性认知到理性认知,从而最终提升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这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也是新课程标准的价值体现。现在的教学方式倡导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怎样把这两种关系融合到教学中呢?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把德育和美育潜移默化地结合呢?笔者以为创编节奏可以实现“学有得”。

  以四年级下册歌曲《忆江南》这一课为例,笔者教的班级很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当学生有一定节奏基础后,教师引导学生们融进自己家乡的生活情感体验,在《忆江南》原本的节奏基础上进行改编,重新编创填词,如“江南好”可以改编为“苏州好”,将歌曲中的附点节奏改成十六分音符节奏等等,在节奏游戏中去激发灵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当他们唱起自己编创的歌曲时,内心肯定是骄傲的,由此,通过编创节奏游戏教师也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再如,教师让学生拿双响筒,打一段自己即兴编创的节奏,让下面的学生把节奏模仿出来,并说说这条节奏中出现了几种类型的节奏,说出来的同学可以创编一条属于自己的节奏给同学们猜,高年级的同学很喜欢这样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大胆尝试和同学们的合作讨论,巩固了不同种类的节奏型。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小想法,教师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进行创作,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同时也要进行鼓励表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综上所述,节奏游戏是唱歌、舞蹈、器乐、欣赏教学的基础。音乐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音乐教学内容,设计出丰富的节奏游戏方法,让学生了解知识技能的同时,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锻炼他们的应变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最大化地发挥出自身的音乐潜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王丽丽.巧用音乐游戏打造高效课堂浅谈游戏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儿童音乐,2016(2):71-73.

  [3]李艳艳.试论奥尔夫教学体系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策略[J].黄河之声,2012(18):34-36.

  [4]袁芳,王卓.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音乐时空,2015(23):149-150.

  [5]黄迎新.游戏化教学“音”节奏精彩——小学低年级音乐节奏教学策略探究[J].北方音乐,2020(11):14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