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教学:高效音乐课堂构建困境的纾解论文

2024-04-24 10:45:31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随着视觉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视听融合逐渐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音乐可视化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融合的必然产物,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开展可视化教学,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可视化的基本概述及可视化教学的价值,并以初中音乐为例,探讨了可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构建音乐高效课堂,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摘要]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具有较强的抽象性。随着视觉艺术文化的快速发展,视听融合逐渐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音乐可视化作为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融合的必然产物,开始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对于教育领域而言,开展可视化教学,可促进学生音乐感知能力、鉴赏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效果。鉴于此,本文分析了可视化的基本概述及可视化教学的价值,并以初中音乐为例,探讨了可视化教学的实施策略,旨在构建音乐高效课堂,提升音乐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音乐;音乐教学;可视化教学;高效课堂
音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生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特殊阶段,在学习和理解复杂、抽象的知识时,仍离不开直观、感性经验的支持,这是在初中音乐教学中落实可视化教学的实际需求。《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指出,艺术课程应灵活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收集、整合教育资源,以实现教学方法的突破创新。可视化教学的开展,为音乐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作为初中音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从新课标的要求出发,积极探索音乐可视化教学的实现路径,逐步构建高效音乐课堂。
一、可视化的基本概述
可视化一词最早于1987年被提出,是指以容易被理解的方式来呈现复杂信息的图形化表示方式。简单来说,就是将抽象的知识、数据、信息等以可视的图形、图像等方式呈现出来,以便于人们理解的方式。音乐可视化属于信息可视化的范畴。Wikipedia网站给出了关于音乐可视化的解释,即以乐曲为基础,以视觉为核心,通过信息技术、肢体动作等方式来实现视觉与听觉艺术的融合,从而以视听结合的方式来呈现、诠释音乐内容的过程。音乐可视化的实现,能够为大众提供直观的视觉呈现,可以有效降低大众理解音乐、感知音乐的难度。音乐可视化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必然方向。对于教育领域而言,音乐可视化是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一概念的提出,也为音乐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二、可视化教学的应用价值
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音乐教学的重要性逐渐受到认可,积极改进音乐教学模式已成为一线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课题。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则为音乐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教师创新教学模式提供了新思路。具体而言,音乐教学中运用可视化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新课标中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兴趣为驱动,以审美能力发展为核心。兴趣是驱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内在动力,让学生对音乐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使其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向“我要学”,并且乐学会学的状态转变,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在开展初中音乐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创新教学方式,尽可能地丰富音乐课堂形式及内容,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逐步激发其学习兴趣。音乐可视化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相比单纯的听觉学习,多感官刺激更易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比利时物理学家柏拉图曾说:“节奏与乐调有巨大的力量,能浸入人的心灵深处,适宜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美化其价值。”作为音乐教师,应选取适宜的方式来为学生传授音乐知识,并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充分发挥音乐的育人价值。与语文、数学等学科不同,音乐学习通常需要学生通过感官来感受,通过歌唱来表现,其抽象性更强。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其生活经验、思维认知不同,对相同音乐会产生不同的感受与理解,这也增加了音乐教学的难度。将可视化教学应用到初中音乐教学,以形象具体的方式来表现音乐的内涵、情感,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其更深入、充分地理解音乐、感受音乐,有效增强音乐教学效果。
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音乐教学水平。音乐可视化教学并非单纯指以具体可视的方式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同时涉及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应让教师看见学生学,以便教师能够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作用,了解所达到的教学效果;其二,应让学生看见教师教,以便学生能够真正解决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音乐可视化教学活动时,充分思考教什么、如何教、达到怎样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学什么、如何引导学生学等问题。立足这些问题制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方法手段,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开展效果。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深入地研究新课标要求及具体教材内容,并且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也在无形中促进了教师自身能力素养的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相长的重要路径。
三、运用可视化教学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策略
(一)运用可视化教学方式开展识谱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中,识谱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学习音乐、掌握音乐技能、发展音乐鉴赏能力的重要基础。新课标中指出:“识谱教学为音乐学习的重点内容,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可促进学生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创造力发展。”为此,想要实现高效音乐课堂的构建,必须增加对识谱教学的重视,需要教师在重视给学生传授基本音乐知识的同时,以科学的方法手段来开展识谱教学,逐步提升学生的识谱能力,为高效音乐课堂构建及学生音乐学科素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体教学中,教师应转变固有思想,灵活地运用可视化教学模式来组织教学活动,以多元、丰富、新颖的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升其识谱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时,在为学生讲解作品旋律、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打节拍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如划拍子、点拍法等,实现识谱教学和节奏感知的结合,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音乐的节奏,实现音乐教学的可视化。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跟随音乐节奏来舞动肢体,将抽象的乐谱、节奏,以可视化的肢体律动方式表现出来,强化学生体验,培养学生的识谱能力。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中学时代》时,教师可以借助柯尔文手势来开展教学活动,将柯尔文手势的其中姿势教给学生,让学生明白不同姿势尤其特定的空间位置及代表的音名,如手势“la”多位于眼部,“do”多位于腰间,不同的姿势能够直观地表现出音节中音的高低关系。在学生对于“柯尔文手势”有了解后,便可带领学生以柯尔文手势为辅助来学习这篇作品,从而将作品中音与音之间的高低位置以直观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音高的概念,以此来降低学生的识谱难度,提升其识谱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可视化教学方式开展歌唱教学
歌唱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音乐学科教学的主体内容,通过歌唱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基本音乐素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因而,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增加对歌唱教学的重视,但歌唱教学并非简单地让学生学会如何唱歌。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说:“艺术的精髓是心灵而非技术,只有心灵能够自由表达,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效果。”所以,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教师探索更易被学生接受及参与的方式来开展教学活动,从而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西风的话》这首作品时,课前教师应充分对作品内容进行分析,以设定适宜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学重难点。该作品为G大调,4/4拍,节奏平稳对称,旋律上融入音程的大跳。故而,教学时应引导学生控制气息,以保证声音的平稳与连贯;还需要引导学生掌握音乐的力度、速度变化,掌握二声部合唱技巧,并能够用二声部合唱形式来表演歌曲。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仅依靠单纯的讲解,或者让学生聆听范唱显然是不够的。所以,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开展可视化教学,将歌曲的节奏、节拍等直观地呈现出来,如教师可以利用“Chrome Music Lab”带领学生现场填写节奏,并呈现结果;也可以为学生播放相应节奏的动态视频,通过视频对音乐节奏的移动情况进行直接展示。这样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帮助学生熟悉各个音符、掌握相应的音乐节奏,可显著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在此基础上进行后续学唱,自然能够达到更高的效率,有效推动高效课堂的构建。再如,在教学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樱花》这首作品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将这首音乐作品的节奏视频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把控节奏、旋律。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电影《浪漫樱花》中樱花飘落的片段、樱花盛开时武汉大学樱花缤纷的视频或图片等,以《樱花》为背景音乐,以视听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营造浓厚的音乐情境,为其带来视、听等多感官刺激,进而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内容、情感的理解,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使其以更饱满的情绪学唱这首音乐,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运用可视化教学方式开展欣赏教学
音乐教育是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促进个人成长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价值。而音乐欣赏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发现音乐美、感受音乐美、创造音乐美的重要路径,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综合全面发展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此,初中音乐教学中,音乐欣赏教学也是重中之重,应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但音乐属于听觉艺术的范畴,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仅仅依靠常规理论讲解,往往很难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把握音乐作品的内部结构及蕴含的情感内涵。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手段,以可视化方式来挖掘并提取音乐信息,从而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官体验,帮助学生充分地理解音乐作品,感受音乐作品的魅力,解决音乐学科特殊性所带来的教学困境。
例如,在听人教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上册赏乐曲《梦幻曲》时,教师可以采用可视化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先带领学生聆听乐曲内容,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情绪、节奏等形成初步感受。之后,组织学生进行分段欣赏,如在欣赏A乐段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音频,并引导学生尝试用手势画出乐曲的旋律线,以此来感受乐曲旋律的起伏情况、力度变化情况等。之后教师可以再利用多媒体方式,对A乐段的乐谱、可视化旋律图、节奏图、速度力度曲线图等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对比自己所画旋律线与课件中呈现的图谱有什么不同。这样通过可视化、对比分析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在视觉辅助下,帮助学生清晰地了解音乐的结构、理解乐曲中的细微变化,从而提升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赏析能力。
除了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呈现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曲线图,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时,教师还可以从作品内容及背景文化出发,以可视化的方式丰富课堂内容,为学生营造视听盛宴,帮助其充分理解作品。例如,在赏析人教版初中音乐九年级上册乐曲《保卫黄河》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呈现黄河录像,将黄河奔腾的场景直观地呈现到学生眼前,同时在音乐的配合下,为学生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相关知识等,让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刺激下,更加深刻地理解音乐中表达的保家卫国的坚定决心,进而在提升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真正发挥音乐学科的育人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视化教学的应用对初中音乐教学质量提升有积极作用,是构建高效音乐课堂的有效手段。在今后教学中,初中音乐教师仍需要继续探索可视化教学的应用方法,最大化地发挥该教学方法的价值,不断推动音乐学科教学质量提升。
参考文献:
[1]刘濯源,刘彦芳.走出思维可视化认知误区——以实践为基础厘清思维可视化教学体系[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21):4.
[2]闻雅.“柯尔文手势”——建立学生可视化的音高感令音乐课堂绽放异彩[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19(10):201-202.
[3]朱红东.思维可视化对音乐课堂教学的影响与作用[J].成才之路,2015(27):26.
[4]张同宇.新课标背景下培养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以人音版音乐教材七年级上册《多情的土地》一课为例[J].辽宁教育,2023(9):80-82.
[5]张艳徽.人音版初中音乐教材——交响音乐作品教学与实践策略思考[J].文理导航(中旬),2021(8):9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