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样活动强实践,润心育德促成长——“大思政”视域下的活动育人探究论文

2024-04-22 11:25:2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思政”提倡打破教育场域壁垒,依托思政课等学科课程,搭建各种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促进其道德意识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因而,作为德育工作者,要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构建“大思政”教育场,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润心育德。
[摘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直接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大思政”提倡打破教育场域壁垒,依托思政课等学科课程,搭建各种实践平台,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促进其道德意识的主动建构。所以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要善用“大思政课”,将思政课与现实结合起来。因而,作为德育工作者,要精心设计德育活动,构建“大思政”教育场,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从而让学生在真切的体验中润心育德。
[关键词]大思政;活动;德育;育人探究
“大思政”教育在社会生活中挖掘教育元素,以现实生活为素材丰富思政内涵,多方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从而提高思政教学效果。《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精心设计、组织开展主题明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的教育活动,以鲜明正确的价值导向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因而,开展小学思政教育,除了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外,还可给学生搭建实践体验的平台,为学生的思想赋能。要明确教育的导向,打通教育的场域,串联多种形式的教育内容,使“大思政课”在新时代落地,在不断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思政课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
一、以班队活动为阵地,形成育人“大主体”
班级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场所,也是接受思政教育的主阵地。班队活动的开展,能给每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提升素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每个学生都是活动的主体。通过活动,学生活用自己的知识,调动自己的情感,坚定自己的意志,将所学所用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上,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全面升华道德情操。
比如笔者开展的班队活动课“‘创造星’诞生记”,活动分为两个板块:第一板块“探寻科技英雄,打CALL新时代”,让学生分小队对我国科技英雄进行考察研究。学生寻求爸爸妈妈、老师以及互联网的帮助,通过数据、故事、绘画、视频等形式,完成了对“天眼”望远镜、港珠澳大桥、中铁一局的了解,并与其他同学一起分享了自己的体验与收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明白了:原来科学家和我们一样,都是普普通通的人,只是他们更加努力,用“锲而不舍”“苦心钻研”“开拓创新”精神创造着一个个奇迹。第二板块“创造星玩转小实验”,小“创造星”们将科学小实验搬到了活动课中,同学们不仅得到了乐趣,也学会了知识,更激发了对科学的探索与向往。
以学生为主体的班队活动,通过开放的形式、关联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来实现活动的多样性,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形成。因而,抓好班队活动课这个德育主阵地,集中父母、教师、公众人物、学生自身、学生同伴等全员育人的主体合力,形成育人“大主体”,为培育学生知行合一的品质提供合理有效的教育途径。
二、以节日活动为契机,搭建育人“大过程”
随着时代变迁,学生接触的文化日益多元,尤其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多样化的表现。《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利用中华传统节日,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
春季学期开学几乎都在元宵节前后,学校便以传统节日——元宵节为载体,将传统元宵节与“红领巾奖章”评价体系相结合,创设学生们喜闻乐见、参与面广的争章活动。以虎年为例,引导学生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努力争取“向阳章”:
第一阶段活动:“巧手”做一做。在假期里,学校组织学生制作“虎味”花灯、绘制虎年彩报。此外还有挂灯谜、猜灯谜环节,与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灯谜谜底都是英雄模范人物,谜面均由学生自己创作。为了完成任务,学生读党史、革命故事,读完后遣词造句,写出了不少精妙的“红色”灯谜。一系列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了动手实践能力,也让他们对党史、英烈有了更多的认识,懂得了现在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第二阶段活动:“龙虎”闹一闹。开学周邂逅元宵佳节,校园里彩灯高挂,装点出浓浓的节日氛围,所有学生身着盈盈华服,欣然入校。学校中央大道,龙狮社团的学生戴上小狮头,在阵阵锣鼓声中,助力同学们迎接新学期。大队部在这一天正式颁布“红领巾争章令”,告诉学生什么是“向阳章”,激励他们练好本领,积极争章。
第三阶段活动:“红章”争一争。要获得“向阳章”需要闯过四关:猜一猜“红色”灯谜;讲一讲灯谜上的英雄模范人物故事;说一说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想一想在生活中可以怎样发扬“红色”精神。争章过程中,学生不仅有了真切的情感体验,更是学到了英雄模范人物身上那些顽强拼搏、不懈奋斗的革命精神。
三关闯过,能否获得“向阳章”?这需要学生在未来能行动起来。所以,节日活动不仅局限于当下的教育成果,更能观照人的成长阶段和历程,从思政教育的“大过程”出发,最终实现育人效果。
三、以仪式教育活动为基础,凝聚育人“大力量”
仪式教育以仪式为载体,通过一个个具体活动使学生增长知识、增强技能和获得情感体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通过仪式教育活动引导未成年人弘扬民族精神,增进爱国情感,提高道德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在入队仪式中,首先由校长致辞,寄予希望,勉励队员坚定理想信念,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胸前的红领巾增光添彩。除去常规的队仪式外,增加了两个特殊环节:一是“党团队手拉手”,辅导员带领队员认识三面旗帜——党旗、团旗、队旗。二是“队课大点兵”,辅导员考察队知识,训练队礼仪,一起唱响队歌,为大家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队课。最后,大队长带领新队员宣誓,辅导员带领全体队员响亮地呼号,铮铮誓言回荡在校园。满满的仪式感让队员们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立志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场域中典礼的秩序形式,除入队仪式外,还有成长仪式、升旗仪式、开学典礼等重要成长节点,使得学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能生发情感、浸润心灵,凝聚出生长的“大力量”。
四、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构筑育人“大领域”
《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指出要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类校外活动场所等资源,开展不同主题的校外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利用暑假,带领学生走进锡东新城的红豆党史馆和中国南山·无锡车联网小镇,开展暑期研学寻访实践活动。在红豆党史馆中,学生来到时代长廊,回眸“红豆”传奇故事,学习红豆人敢为人先、艰苦奋斗、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感悟“四千四万”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在车联网小镇中,学生探秘“聪明的车”,感受日新月异的科技力量;寻迹“智慧的路”,明白“车路网云”之间的亲密联系……徜徉在科技海洋中,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与探索欲油然而生。
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寻访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舞台,它是能覆盖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全领域的育人体系,结合实践场所、活动主题、教育目标灵活开展实践活动,构筑育人“大领域”。
总之,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需要确立“大思政”的理念,打通思政课堂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壁垒,把“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精心设计多种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意识,整合教育力量,创新教育方式,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发真情实感,最终启智润心,建构出个人成长发展的价值体系,体悟自身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中担当的责任与应尽的义务。
参考文献:
白雪,胡菊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区域教学协作模式构想——以黑龙江省与广东省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21(2):126-1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