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4-04-20 15:00:4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幼儿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实现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促进幼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并从语言、社会、艺术、健康领域提出教学建议。
摘要: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有效应用,有利于幼儿语言的输入与输出,有利于幼儿与同伴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促进他们的艺术创作,也可以实现他们的身心和谐发展。基于此,文章以促进幼儿教育活动有效开展为目的,采取案例分析等方法对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进行研究,并从语言、社会、艺术、健康领域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幼儿;民间童话;教学活动;实践应用
民间童话故事情节动人,具有浓厚幻想色彩,深受儿童欢迎,同时对儿童的成长也有重要意义。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要从语言、社会、艺术、健康等领域引导幼儿学习与发展。基于此,教育工作者可以整合利用民间童话资源,组织开展丰富多元的教育活动,促使幼儿进行表达、绘画、交流、运动,让他们在开放、健康的氛围中自由成长。
一、民间童话在幼儿语言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而抓住这一关键时期有效开展语言教育,能够对幼儿社会、艺术、健康等领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民间童话的语言生动,故事引人入胜,是幼儿语言教育的优秀材料[1]。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以民间童话为载体设计语言教育活动,促进幼儿的语言输入与输出,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
例如,在大班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经典民间童话《小马过河》为幼儿设计趣味学习活动。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对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并确定活动目标,即能够认真倾听故事,感受故事生动、有趣的情节;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初步认识深浅的含义,懂得深浅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比较对象的改变而改变的,理解深浅的相对性。根据活动目标的指导,教师组织幼儿参与以下丰富多彩的活动。(1)融入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播放儿歌《马儿跑》,让幼儿学马儿跑入活动场地。教师出示玩具小马,并提问:刚才我们学什么动物跑到这里来的?幼儿纷纷回答“小马”,教师切入主题。在这一环节,幼儿模仿马的动作进入场地,教师通过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开门见山地引出故事的主人公——小马。(2)欣赏故事,理解内容。教师有感情地讲述故事至“小马连忙收住脚步,不知道怎样做才好”,通过语言引导幼儿体验小马当时矛盾的心情,并提问:①故事中有谁?②小马遇到了什么困难?③牛伯伯是怎么对小马说的?④小松鼠又是怎么对他说的?⑤小马会怎么想呢?它会怎么做呢?幼儿讨论并回答问题。教师继续边操作课件边讲故事至“没……没想过”,并提问:河水到底是深是浅?引导幼儿讨论,并初步认识“深浅不是固定不变的”这一道理。教师继续讲故事至“也不像松鼠说得那样深”,进一步引导幼儿体会深浅的相对性,并提问:①为什么说牛和松鼠说得都对?②小马后来怎么做的?它发现河水到底怎样?幼儿讨论回答,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感受到语言活动的乐趣。在这一环节,教师设置开放式、启发式的提问,引导幼儿积极动脑,感受故事情节的曲折,并认识深浅的含义。(3)再赏故事,拓展经验。教师播放故事录音,运用多媒体课件完整地播放故事内容,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内涵,并提问:①故事的名字叫什么?②你喜欢故事中的谁?为什么?③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会怎么做?这一环节主要通过问题引导幼儿把握完整的故事情节,并促使幼儿迁移生活经验,初步思考如何面对困难。(4)参与游戏,复述故事。教师出示小动物头饰,让幼儿自由选择一种头饰,出示“√”“×”标志牌;在屏幕上出示一条小河的画面,引导幼儿观察,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标志牌下,不能过河的小动物站到“×”标志牌下。教师鼓励幼儿根据屏幕中的指示牌来复述故事,对能够将故事讲清楚的幼儿进行奖励,让他们强化语言学习,并充分体验到语言活动的乐趣。
综上,利用民间童话开展语言教育活动既能够提高幼儿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锻炼幼儿语言表达能力,使幼儿在良好的语言氛围中健康成长。
二、民间童话在幼儿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对幼儿开展社会性教育是促使幼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未来能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每个幼儿都是独立的个体,同龄幼儿之间的性格也是千差万别。这就导致了在面对同一个社会情境时,不同的幼儿会有不一样的表现,而彼此之间应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则成为社会性教育的重点。民间童话故事中包含许多人际沟通的内容,教师可以从中提取素材,为幼儿设计学习活动,给予他们正确的指引。
例如,民间童话《三个和尚》主要讲述了人与人相互交往、合作的重要性,这对幼儿的社会性能力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在教学指导中,教师整理材料并根据童话故事内容设计了以下六个活动。(1)展示图片,认识三个和尚。在充满童趣的图画中,幼儿逐渐认识了小和尚、高(瘦)和尚和胖和尚,并产生了欣赏故事的兴趣。(2)观看图片,猜测故事情节。教师引导幼儿结合已有经验,猜测这几个和尚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3)完整讲故事,了解故事情节。教师讲述故事,并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故事的内容,让他们讲清楚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4)试讲故事,提炼故事道理。教师引导幼儿复述故事,促使幼儿说出情节背后的人物心理:每个和尚都不想独自挑水,怕自己吃亏。在幼儿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引导他们初步感悟齐心协力的重要性。(5)设置疑问,续编故事结尾。教师提问:三个和尚后来应该怎样做,才既能让大家都有水喝,又能让大家都喝得开心呢?教师引导幼儿从团结、谦让等角度续编故事。(6)参与游戏,感受道理。教师设计“背靠起身”游戏,让幼儿5人为一组,每组排成一队,要求各队根据音乐进行运动,感受齐心协力的重要性,并提高团队意识、合作意识。
综上,在民间故事情境中幼儿能够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认识,并迁移经验,引导自己的人际沟通,为更好地融入集体奠定基础。
三、民间童话在幼儿艺术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艺术是幼儿传达情感的独特语言,良好的艺术环境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民间童话中包含丰富的艺术元素。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可以进行挖掘和利用,让幼儿在趣味化的艺术创造中感知美、表现美、创造美[2]。
例如,《老鼠嫁女》是我国家喻户晓的民间童话,故事画面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其中蕴含了很多的中国习俗。故事情节生动有趣,体现了自然界一物降一物的规律,还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中国民间婚礼习俗的热闹场面。基于此,教师整理并提炼《老鼠嫁女》故事中的艺术元素,为中班幼儿设计表演任务,并开展一系列艺术教育活动。其中最常见的故事表演形式就是将教师日常教学中讲的故事改编成剧本,将活动室中的空间与材料转换成场景和道具,再通过故事讲述与戏剧表演的互动呈现出故事的内容,不断推动幼儿的想象力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幼儿故事表演正符合《指南》中“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的理念。因此,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如下活动。(1)画一画。教师为幼儿提供绘本,与幼儿共读故事,并鼓励幼儿用色彩展现出自己心目中的新娘。(2)做一做。教师为幼儿提供硬纸板,指导幼儿将画出来的小老鼠、太阳、猫等角色剪下来,制作成简单的头饰,同时制作各种道具,以备表演之用。(3)剪一剪。教师为幼儿提供红色彩纸,并指导幼儿通过折叠、剪裁的方式剪出红色喜字。(4)搭一搭。在为老鼠新娘的婚礼准备好大红喜字后,幼儿开始准备老鼠娶亲的花轿,这一活动对幼儿的动手能力有一定要求。在建构区,教师为幼儿投放材料,指导幼儿根据图示进行设计。通过集思广益,幼儿逐渐认识到做轿子需要纸箱、竹竿、红纸、剪刀、安全美工刀等,并通过互相帮助做出一顶漂亮的、适合老鼠新娘的花轿。(5)奏一奏。教师指导幼儿进入音乐区寻找乐器,并相互组合,为“老鼠嫁女”奏出欢快的音乐。
在完成了前期准备后,教师要求幼儿确定角色,熟悉剧本,分组表演。在《老鼠嫁女》表演活动中,幼儿始终保持着好奇心,以不同的方式主动参与活动,自发地与伙伴、教师互动,演绎充满童趣的故事情节。
综上,在主题活动中,幼儿根据民间童话的故事情节参与艺术创作,通过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表演、角色扮演等方式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自己的创造力及艺术表现力[3]。
四、民间童话在幼儿健康教育活动中的应用
在幼儿教育中,教育工作者应通过多元活动促使幼儿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健康发展,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4]。在组织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单调枯燥的训练难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而在活动中加入民间童话则能够丰富活动情境,优化活动内容,提高活动的吸引力,促进幼儿身心协调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教师应合理筛选民间童话,并将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融入教育活动,促使幼儿健康发展。
例如,在讲解了《鲤鱼跳龙门》的故事后,为了让幼儿进一步体验小鲤鱼跳过龙门后的快乐心情,教师创设故事情境,并设计体育游戏,以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从而让幼儿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在活动开始前,教师基于大班幼儿健康发展的要求设计目标:幼儿能够进行双脚跳跃和助跑跨跳,提高下肢弹跳能力;幼儿在跳跃过程中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敏性;幼儿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快乐,提升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在活动开始后,教师带幼儿进入场地随音乐进行热身运动,讲解玩法,并进行角色扮演:幼儿当小鲤鱼,教师当鲤鱼妈妈;将幼儿排成六路纵队,并在原地摆放事先准备好的呼啦圈、泡沫垫,构建故事情境;示范助跑跨跳龙门的动作,并讲解要点,鼓励幼儿尝试;帮助幼儿戴上自己设计的鲤鱼头饰,创设情境,指导幼儿练习动作。在游戏过程中,幼儿戴着小鲤鱼头饰跟在教师后面做小鲤鱼游水动作,边游边唱儿歌:“鲤鱼,鲤鱼,水里游,摇摇尾巴点点头,游来游去真高兴,我们都是好朋友。”教师说:“钻到河底找一找。”幼儿弯腰做找食的样子。教师又说:“伸出头来瞧一瞧。”幼儿踮起脚做向上游的动作。教师说:“龙门到了,跳过去!”幼儿跑到泡沫垫或呼啦圈设置的龙门前,双脚依次跳过去。然后,幼儿自由做小鲤鱼游水动作。在幼儿跳跃的过程中,教师在一旁重申规则,加油助威,鼓励幼儿勇于挑战。结束游戏后,教师选出成功跳跃龙门的“小鲤鱼”,给予幼儿相应的奖励,即为他们戴上龙头饰,最后播放舒缓音乐,引导幼儿放松身心,平复运动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鼓励幼儿回家后与爸爸妈妈合作练习“鲤鱼跳龙门”的游戏,提高弹跳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利用民间童话的情境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让幼儿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产生运动的热情。对于部分幼儿来说想要跳过一定的高度需要进行下肢弹跳力的训练,所以幼儿能够在游戏中促进身心协调发展。并且在游戏过程中,教师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单独训练的机会,还注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从而让幼儿在互助的氛围中体会到故事的乐趣及运动的快乐[5]。
五、结束语
总之,在幼儿教育工作中,民间童话的合理应用对幼儿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不同角度分析了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策略,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当然其中也存在诸多不足。所以,幼儿教育工作者应继续开展教研工作,整合民间童话资源,依托民间童话内容的教育价值,设计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活动,帮助幼儿在自由、自主、愉悦的环境中汲取教育养分,实现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靖花.民间童话在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应用[J].文学教育,2022(11):137-139.
[2]杨海霞.童话故事在幼儿阅读学习中的应用分析[J].当代家庭教育,2022(2):99-101.
[3]常青青.论借助优秀童话故事优化幼儿心理健康教育[J].新课程,2021(42):235.
[4]曹敏花.奏响童话教学“美”的旋律:浅谈童话与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J].启迪与智慧,2020(7):89-90.
[5]陆晨.幼儿园童话情境驱动学习的创新策略[J].好家长,2023(9):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