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进及创新策略研究论文

2024-04-18 14:17:10 来源:SCI论文网 作者:xuling
摘要:在“双减”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计划亟待落实,其中作业设计的改进和创新是重点任务。文章指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思想,在明确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坚持适量性、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与创新性原则,并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作为目标之一,全面优化作业,在真正提高语文作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发展。
摘要:在“双减”的推动下,小学语文教育改革计划亟待落实,其中作业设计的改进和创新是重点任务。文章指出,教师应转变传统思想,在明确学生需求的前提下坚持适量性、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与创新性原则,并将减轻学生学习压力作为目标之一,全面优化作业,在真正提高语文作业设计质量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及文化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双减”,作业设计
“双减”致力于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要求教师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方法,同时重视作业量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基础,对课后作业设计方法进行多元化改进,坚持少量高质的原则,保证学生在积极主动状态下进行知识探索,促使他们学习进步、思维拓展。
一、“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求
(一)追求少量高质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在落实作业设计任务的过程中要转换自身的传统思想,真正做到从实践性、多元化的角度出发,优化作业形式与内容,并以为学生减轻课后学习负担为原则,布置少量高质的作业,从而吸引学生自主完成各项任务,不断拓展思维、内化知识,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发展。在追求少量高质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探讨作业与学生思维成长之间的关系,在不占据学生过多课余空间的前提下提供充足的教育指导,让作业成为促进学生思维拓展的有效途径[1]。
(二)培养核心素养
在小学语文学科中,作业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既起到了补充课内教学知识的作用,也能够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完整总结,达到教学的阶段性目标。基于此,在“双减”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多元化实践路径出发,致力于发展学生语言知识探索与应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能力,充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保证教育高效性。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进及创新策略
(一)适量性:减负增效,综合培养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改革的首要任务就是减少作业量,从根本上减轻小学生课后的学习负担,保证他们身心健康成长。在减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短视化”“功利化”的问题,以缓解家长的焦虑心理为基础,从内在层面优化作业内容,既要适量布置作业,又要为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能力、文化品质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2]。教师应以少量、高质为核心原则,落实作业实践化、弹性化的目标,在了解学生当前学习状态的前提下匹配与之相符的作业任务,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从根本上改变他们被动的学习心态,最终拓宽他们的视野,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例如,讲解统编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猫》《母鸡》《白鹅》三课后,教师可以提供与“丹顶鹤”相关的课外阅读素材,让学生在完成基础阅读任务后,结合教材课文内容总结描写小动物的方法,并自由选择自己生活中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进行练笔。这一作业设计将原本的抄写、仿写、填词任务以及拓展阅读都进行了简化,增加了作业的趣味性,也在无形中减少了作业量。而对该项任务的设计,教师不会对练笔设置具体要求,真正做到让全体学生在好奇心、表达欲的驱动下自主完成任务,综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文字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在语文创作的过程中养成良好习惯,最终提升学科核心素养。
(二)趣味性:以生为本,开拓空间
在“双减”背景下,为了真正帮助学生减轻学习负担,教师需要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优化课堂设计与课后作业设计。小学时期的学生存在好奇心强、活泼好动、表现欲旺盛的特征。基于此,在作业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致力于提升作业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教师可以借助生活化元素完善作业设计。语文知识源于生活,也要应用于生活。所以,基于课程主题挖掘生活素材是教师进行作业改革的必然选择。在语言知识与生活实际之间建立联系,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己日常生活的经验来理解语文知识,并快速明确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实用性,从而集中注意力完成各项任务,及时拓宽知识视野,加深阅读体会,在开阔的学习空间中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如表演、辩论、诗歌朗诵比赛等,用丰富的形式和趣味性的引导提高学生的关注度,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完成课后任务,在无形中扩充知识储备,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鉴赏水平的提升[3]。
例如,在教学完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册)《夏天里的成长》一课后,教师可基于文章核心主旨“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展开作业设计,要求学生基于对课文的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寻找能证明这一观点的证据,将刻板的抄写、背诵作业转为生活观察类作业,从根本上增加作业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这能帮助他们将自己融入生活,感受夏天里自然万物的真实成长情况。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并在感受和体验中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将自己的感受记录、加工,完成实践任务。
而针对“人要珍惜时间,不要错过时机”的拓展性观念,教师可以在课后组织演讲比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生活或日常的所见所闻来撰写演讲稿,形式不限,内容不限,允许他们自由发挥。这样就在无形中为学生提供了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的动力,他们可以讲生动故事、分析俗语谚语,也可以辩证地解读各种不同的观点,在兴趣的驱动下剖析主旨内涵,最终使语文素养得到发展。
(三)层次性:差异分析,针对布置
作业设计的核心价值是帮助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进行完善和补充,夯实学生知识基础。但是由于小学生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因此,为了保证作业价值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一定要尝试对作业进行分层设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收获[4]。教师可根据学生课内外学习状态以及他们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对学生进行能力、需求分层,再有针对性地布置作业任务,以便更高效地解决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并且真正做到将“双减”落到实处,保证全体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复习、实践中,进而得到长远发展。
以统编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季之美》一课为例,教师在完成课程知识的讲解后,将课后作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针对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设置基础任务:首先,对“红晕”“黎明”“愈发”“心旷神怡”“夜幕”等词进行拼写,再将它们与教师所提供的图片进行对应连线,从而夯实基础;其次,要求学生对“的天空、的微光、的心情”进行自由搭配,根据自己所思所想合理填写;最后,还要鼓励他们总结“AAB”和“AABC”式的词语,用这样开放的方式扩充他们的知识储备,保证基础教学的高效性。
第二层,针对中等生的提升性作业,结合课文内容布置总结性、表达性任务,如总结文中出现了多少种美景、全文的景物描写顺序、春天最美的时刻和最美的景物,仿照课文对自己心中的美景进行描写等。这能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探索空间,使他们对阅读技巧的掌握能力、语言鉴赏与表达能力得到明显提升。第三层,针对学优生的挑战类作业,教师可针对“四季之美”主题为学生提供其他的阅读素材,让他们通过自主阅读完成各项任务,包括文字鉴赏、信息收集、对比分析等,以此帮助学生增加阅读量,拓宽学生的眼界,将教学从课内引到课外,从而切实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在分层设计中,教师要考查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并针对每层级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肯定,用这样的方式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和自我展示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效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四)合作性:实践至上,小组交流
好的作业应该是少而精的,也应该是具有开放性和探讨价值的,学生可以不再孤立地完成任务,而是在合作、讨论中自然内化所学知识。而随着“双减”的落实与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意识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互相监督、辩证讨论等方式更有效地完成各项任务,实现对知识的高效率复习。课后的小组合作交流既能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地复习知识,灵活应用课后时间,同时还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合作是集思广益、集体探讨的过程,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营造轻松的氛围,促进学生思考,发展实践能力,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更好地成长。
以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对课文中第一个事例的介绍后,可在课后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探索与实践空间,鼓励他们用课内所学的方法对第二、三个事例进行分析,并将三个故事进行总结,完成表格填写任务。同时,教师还要向学生强调小组合作的重要意义,让他们自由选择合作伙伴,对“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俄裔美国睡眠研究专家阿瑟林斯基”的故事进行分析总结。首先,“英国波义耳”由于偶然间发现盐酸会使紫罗兰变色从而展开研究,最终发明了石蕊试纸;其次,“阿瑟林斯基”在思考睡觉时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后立刻展开研究,并成功发现眼珠转动与做梦的关系。基于这两点,学生围绕“?”与“!”来绘制课文总结表格,在小组交流中明白科学家的成功在于他们发现问题后积极探索,只有在解决了“?”后才能通过“!”发现真理。
小组合作这一课后作业形式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他们在组内活动中会积极发言,敢于并善于向组员提出不同观点,而在总结的过程中也会尝试从不同角度出发,集思广益,最终通过综合讨论、实践分析得出结论,理解与内化所学知识,实现共同发展。
(五)创新性:把握教材,优化设计
在“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一定要多样化,教师要基于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兴趣偏好等要素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优化与创新,让学生在积极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理解知识内涵,最终在多感官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实现高效复习[5]。在此过程中,教师首先可以灵活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赋予枯燥的作业形象、色彩与声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地探索、研究、实践,体会语言文字的内涵,感受作者的深层情感,最终在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其次,教师还可以在把握课程性质的前提下组织多样化的课后活动,如游戏、绘画、调查访问、手工制作、讲故事等,实现语文学科知识与其他多学科知识的巧妙融合,使作业的形式不再单一,让学生可以自然获取多种语文能力,在兴趣盎然的前提下完成作业,从而达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例如,在统编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一课的教学结束后,教师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与记忆有关于老北京春节风俗习惯的知识,可以将老北京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初一、初二满街走”“逗逗起逗起逗强;年糕蘸白糖,枣儿栗子大海棠”等童趣的声音与画面相结合制作课后复习视频,从而勾起学生对课内所学知识的回忆。充满真实性的画面能够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京味语言的特色,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自然对课文的语言特点、写作方法和其中蕴含的丰富民风民俗进行总结,深化形象记忆。而在视频的末尾,教师可以设计任务:走进“除夕”,看万家团圆,用自己的语言将自己所理解的“年味”表达出来,仿照作者的方法完成练笔任务。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是小学的重点学科,“双减”背景下的语文也自然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对象。教师首先应明确“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要求,在坚持适量性、创新性、趣味性、层次性、合作性原则的前提下,赋予课后作业更多价值,在减少作业量的基础上融入生活元素、互动元素,突出语文学科语言性、人文性的特点,让学生在自由探索、积极实践中获取更多知识,并得到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双向提升,从而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为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做好铺垫。
参考文献
[1]屈艳娥.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基于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视角[J].教育观察,2021,10(7):132-134.
[2]马俊清.借鉴互联网+经验对小学语文作业进行顶层设计[J].中国新通信,2020,22(22):201-202.
[3]王清.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改进与评价的优化分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11):164.
[4]孙莹莹.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评价的几点思考[J].科教导刊,2020(24):165-166.
[5]王玉容.新教材背景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指导[J].中国新通信,2020,22(10):2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