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问题情境预习单的应用论文

2024-04-18 14:06:3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问题情境预习单具有系统性 、 引导性 、情境性等特点 , 能辅助教师部署课堂教学 流程 。其应用为高中语文教学革新注入了新活力 。 文章从问题情境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方法出发
摘要 : 问题情境预习单具有系统性 、 引导性 、情境性等特点 , 能辅助教师部署课堂教学 流程 。其应用为高中语文教学革新注入了新活力 。 文章从问题情境预习单的设计和使用 方法出发 , 探讨 “三新 ”背景下问题情境预习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
关键词 : “三新 ”改革 高中语文 问题情境 预习单
“新高考 、新教材 、新课程 ”改革 , 揭开了高中 语文教学新篇章 。教师应顺时而动 、 因势利导 , 把 握新高考动向 , 扎根新教材内容 , 不断改进和构建 能符合学生学 习 需 求 、深 化 学 生 语 文 素 养 的 新 课 程 。教师亟须改变教学方法 。预习是高中生语文学 习初始环节 , 更有赖于教师学法指导 , 问题情境预 习单的设计与应用能够帮助高中生快速梳理整体内 容 、把握教学重点 , 推动学生语文素养深化和学习 主动性 提 升 。 教 师 要 围 绕 教 材 特 点 、结 合 高 考 导 向 , 不断丰富和优化问题情境预习单 , 以构建和实 施多元 、有效的高中语文新课程 。
一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问题情境预习单的 设计
“三新 ”背景下的预习单 , 已经不局限于学习任 务布置和检测 , 开始关注更多教学要素 , 更具系统 性 , 以服务于高中语文课堂体系构建 。 问题情境预 习单设计 , 需要教师抓住问题 、情境 、预习三个重 点 , 在问题设计上突出引导性和探究性 , 在情境构 建上注重趣味性和人文性 , 在预习上重抓系统 性 。 通过多方发力 , 共促学生预习成果实现 , 为课堂教 学做好有力铺垫 。
1. 抓住问题导向 , 层层深入
在设计问题情境预习单时 , 教师可以从多个角 度切入 ,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索课文中的意 义 , 同时联系现实生活 , 能将所学应用到日常生活 , 培养综合能力和道德修养 。
以《庖丁解牛》一文为例 。 问题情境预习单应该分层次设计问题 , 由表及里 、 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思考 。一是感知层次 , 引导学生了解庖丁解牛的基本情节和技艺特点 , 了解文中的具体描述和手法 , 如“庖丁解牛的手法和 技 艺 有 何 独 特 之 处? 描 述 一 下庖丁解牛的过程 。”二是理解层次 , 引导学生理解庖丁解牛背后的道家哲学思想 , 以及其中体现的 “道 ”和 “无为而治 ”等概念 , 如 “《庖丁解牛》中的 ‘道 ’是什么意思? 庖丁解牛的方式如何体现 ‘无为而治 ’的思想?”三是应用层次 , 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 思考如何运用其中的智慧处理问题 。例如 , “你认为《庖 丁 解 牛》中 的 智 慧 在 现实生活中有何启示? 请举例说明 。”四 是 拓 展 层 次 ,提供一些拓展问题 , 让学生自由发挥 , 进一 步深化课文理解和思考 , 如 “除 了《庖 丁 解 牛》, 你 还 能 从其他 文 学 作 品 或 生 活 中 找 到 类 似 的 道 家 哲 学 思想吗?”
2. 构建多元情境 , 引人入胜
问题情境预习单的设计亮点突出 在 情 境 性 上 。由问题导入预习环节 , 学生并不陌生 , 在此基础上的情境构建 , 对学生来说 , 是具有实验性和创新性的学习体验 。这需要教师充分把握教材内容 , 选择学生 感 兴 趣 的 、 易 接 收 和 记 忆 的 点 来 营 造 学 习 氛围 , 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 充分体现预习魅力和价值 。以《荷塘月色》一文为例 。提到了古代的采莲习俗 , 再加上充满画面感的描写 , 学生颇感兴趣 。 因 此 , 可以从采莲文化入手 , 带领学生回顾这一 文学 意象 , 并补充历史相关知识 , 充分营造荷塘漫步的 文化情境 。月亮也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 , 学生 比较熟悉 , 预习单设计可以将月色作为出发点 , 引 导学生思索课文中的 “月色 ”有何特点 , 与之前学习 过的一些课文有何不同之处 。 或以旧知导入新 知 、 潜移默化引入新课 , 或结合课文内容拓展多学科知 识 。多元情境构 建 不 仅 丰 富 了 问 题 情 境 预 习 单 内 容 , 而且为后续课文教学提供了诸多灵感 , 有效激 发学生探究热情 。
3. 厘清教学要素 , 系统预习
问题情境预习单的设计应简洁而有逻辑 , 具备 系统性 , 有助于学生有目的性地阅读和思考 , 提高 阅读和思辨能力 , 使学生更好参与到课堂中 , 全面 理解课文内涵 。
以《师说》一文为例 。关于预习单设计 , 教师要 厘清以下教学要素 : 首先 , 确定《师说》这篇课文的 主旨和作者观点 。其次 , 引导学生思考师徒关系和 学习传承的重要性 , 并对比古代和现代的态度 。再 次 , 引发学生对师道传承困难和师生关系的深入思 考 。要鼓励学生结合个人经历 , 对课文内容进行个 性化理解和感悟 。最后 , 提供问题情境 , 引导学生 在预习时有目的性地理解文章内容 , 增加主动性和 积极性 。通过设计问题情境预习单 , 可以帮助学生 系统预习《师说》这篇课文 , 激发学习兴趣 , 深入理 解文章主题和观点 , 并为后续课堂深入讨论和交流 打下坚实基础 。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 教学策略 , 更好指导学生学习 。
4. 预留自主空间 , 开放思考
在日常教学中 , 教师充分了 解 学 生 学 习 情 况 , 带领他们探究新知 、 回顾所学 。但从人格成长 、 内 在发展来看 , 学生智慧仍然是有待充分开采的 “宝 矿 ”, 且由于学生之间还存在个性差异 , 教师就 更 不能完全把握每位学生的语文学习特点和需求 。正 如陶行知先生所认为的 , 教师 “所能给学生的 , 也 是有限的 , 其余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找出来的 ”。教 师作为问题情境预习单的设计者 , 还应尊重和发挥 学生能动性 , 在预习单中预留一定的反馈空间 , 进一 步了解学生所学所 思 。 如 在 设 计《以 工 匠 精 神 雕琢时代品质》预习单时 , 可以增设一些开放性问题 ,如 “你对 ‘工匠精神 ’的初印象是什么?”“在现代化社会中 , 工匠精神应何去何从?”“你觉得工匠精 神 与创新精神之间存在矛盾吗?”
二 、“三新”背景下高中语文问题情境预习单的使用方法
1. 读 : 抓取信息 , 疏通文义
预习单中的问题情境应紧密结合文学作品 , 通过具体问题的设计 , 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 , 学生可以逐步把握故事情节 、人物性格等关键信息 , 并思考作者意图和作品主题 。如在《插秧歌》问题情境预习单中 , 教师可以针对关键信息提出一些问题 ,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 “插秧的过程中农民都做了哪些事情?”“他们的服饰 是 怎 样 的?”“为 什 么 他 们 没 有 回 答 唤 渠 的人?”学生需要结合注释通读课文 , 才能回答以上问题 。 因此 , “读 ”这一 步 , 能够帮助学生抓取课文关键信息 , 对课文有一些轮廓性了解 。通过这样的预习方法 , 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 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 。
2. 做 : 结合问题 , 互动探究
在问题情境预习单引领下 , 学生不能仅限于阅 读 、感知 , 还要充分 行 动 起 来 , 去 探 究 、去 交 流 。 在阅读梳理 之 后 , “做 ”是 学 生 必 须 付 诸 实 践 , 进 一步探究问题和融入情境 。学生可以根据预习单上 的问题 , 深入分析作品的情节发展 、人物形象 、文 学手法等 。预习单可以设计多个问题 。学生在独立 阅读课文之前 , 通过思考这些问题 , 调动了解课文 的主动性 。在课堂上 , 将学生分成小组 , 让他们共 同讨论预习单上问题 , 并相互交流自己对问题的理 解和解读 。在这个 过 程 中 , 学 生 会 尝 试 通 过 提 供 文本证据和逻辑 推 理 来 支 持 自 己 的 观 点 , 培 养 批 判性思维和表达 能 力 。 教 师 也 可 以 在 讨 论 中 给 予 学生适时的引导 和 反 馈 , 帮 助 他 们 更 加 深 入 理 解 作品 , 挖掘其中 深 层 含 义 和 作 者 意 图 。 通 过 “做 ” 的过程 , 学生能够 形 成 自 己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独 立 见 解 , 提高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能力 。
3. 思 : 个性思考 , 深化理解
在前两步 “读 ”和 “做 ”中 , 学生已经通过阅读和 讨论初步了解了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 对问题情 境有了一定理解 。在第三步中 , 教师要鼓励学生进 行个性化思考 , 从自己角度出发 , 深化文学作品认 识 。学生 可 以 结 合 自 己 的 生 活 经 验 、感 受 和 价 值 观 , 探究作品中的主题 、人物形象等 。他们可以发 表个人见解和感悟 , 进一 步理解和感受作品所表达 的情感和思想 。 应 该 鼓 励 学 生 勇 于 表 达 自 己 的 观 点 , 同时 , 给予充分尊重和支 持 。 通 过 这 个 过 程 , 学生进一 步巩固对作品的理解 , 发现作品中更深层 次的意义和价 值 , 培 养 对 文 学 作 品 的 独 立 思 考 能 力 。 同时 , 学生的个性化思考也会丰富整个讨论内 容 , 促进学生 之 间 的 交 流 和 启 发 。 通 过 “思 ”的 过 程 , 学生能够更深入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 形成独 特的阅读体验和感悟 , 进一 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综 合分析和解读能力 。
4. 记 : 回顾过程 , 把握重点
问题情境预习单可以帮助学生在预习阶段有针 对性地查找和 回 答 问 题 , 而 不 是 盲 目 地 阅 读 与 学 习 。在回顾预习记录时 , 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复习重 要知识点 , 节省学习时间 , 提 高 学 习 效 率 。 同 时 , 学生可以对自己在 “思 ”的过程中得出的见解和感悟 进行回顾和总结 。教师也可以在这个阶段强调每篇 课文的学习重点和复习要点 , 帮助学生把握课文核 心内容 , 并帮助他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更有针对性地记忆与深入探讨 。例如 ,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较长的课文 , 短暂的阅读 、探究和思考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在预习单中 , 要强调 “记 ”这 一 做法 。在回顾预习单上一 系列问题时 , 学生需要记下每个问题的关键词 , 并用符号串联起关键词 。在后续课堂中 , 也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记录的关键词来梳理完整的问题 , 加深预习印象 。通过 “记 ”的过 程 ,学生不仅巩固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 还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 发现不足和进步 。这样的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学生在之后学习中更加深入理解文学作品 , 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 。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回顾和总结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和需求 ,为之后教学提供参考 。
三 、结语
“三新 ”背景下 , 问题情境预习单的应用为教师调整教学方案 、梳理教学体系提供了新思路 , 也更适应教学情况的变化 。在问题情境预习单设 计 上 ,教师要深入研究文本特点 , 以问题带动学生 思 考 ,以情境丰富学生学习体验 , 以预习开启学生语文素养之门 , 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在问题情境预习 单 使 用 上 , 教 师 可 以 围 绕 “读 、 做 、 思 、记 ”四个方面 , 充分发挥预习单的教育功用 , 使 学生在有限课堂学习时间中迸发出无限思考 , 不断焕发学生语文学 习 活 力 , 推 动 高 中 语 文 新 课 程 创 新发展 。
参考文献
[1] 范洁 . 问题情境预习单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2(23) : 35- 37.
[2] 何潇 . 问题情境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J] . 语文教学与研究 , 2021(18) : 98- 99.
[3] 胡勤 . 以问题情境为载体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单元教学设计举例[J] . 语文教学通讯 , 2020(7) : 9- 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