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探究论文

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探究论文

10

2024-04-18 10:27:33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提出了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措施,最后阐述了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经验与启示。

  摘要:文章首先对典型案例进行了概述和分析,然后提出了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措施,最后阐述了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经验与启示。

  关键词:心理帮扶;发展性资助理念;典型案例;高职学生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高校资助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资助工作的核心任务是帮助学生,使其学习有目标、生活有保障、发展有动力、未来有期许,真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由于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生活意外、学习就业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高职学生心理失衡情况时常发生。心理能量不足时,高职学生容易在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方面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面变化,这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为了帮助高职学生成长,高职院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资助帮扶体系,尤其是在经济上给予了学生很大的帮助。相比经济资助,心理帮扶工作的难度要大很多,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是不一样的,心理帮扶工作没有万能公式可用。笔者认为,要想做好心理帮扶工作,高职院校教师就要细致耐心地认真对待每一个需要帮扶的学生,坚持发展性资助理念,努力做好每一次心理帮扶工作,并及时总结,由特殊到一般,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帮扶认识水平和能力。下面本文拟通过对学生心理帮扶工作当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如何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帮扶工作[2]。

image.png

  一、典型案例概述和分析

  (一)案例一:亲子关系问题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女生小C,某高职院校2022级学生,担任班级副班长,负责班级考勤工作。但由于工作方法不当,班级迟到现象特别严重,且小C因为随大流,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有时也会有迟到行为。老师发现后,私下严肃地批评了小C的迟到行为,跟她强调只有在以身作则的基础上才能做好班级的考勤管理,并详细地教给了她一定的方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小C没有迟到过,每次都提前到班级,并按老师教的方法做好宿舍区的友情提醒及迟到或旷课学生的及时沟通和关心、引导等工作,班级迟到现象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老师非常认可她现在的工作,经常表扬、鼓励她继续努力。尽管如此,小C的精神状态依然不太好,看到老师,她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尤其在班级有迟到现象发生时,小C给老师交考勤表时的神色都很惶恐,非常焦虑,只有等老师主动安慰并肯定她的工作后,她才看起来稍微好一些。经过老师耐心询问,她才吐露心声,说老师就像她的妈妈一样让她容易产生焦虑的心理,但是管同学又怕同学不喜欢自己,管不好又怕老师也像妈妈那样发火不喜欢自己,所以这段时间小C的心理压力一直非常大[3-5]。

  2.案例分析。因为母亲强势,小C从小比较惧怕母亲,不太敢表达自己,自我意识不够健全,不够自信乐观,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完全依靠他人的评价,时时处处看他人眼色行事,进而出现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

  (二)案例二:人际交往问题典型案例

  1.案例简介。男生小S,某高职院校2023级学生,性格内向,来自农村,幼小时父母早逝,跟着爷爷一起生活。刚上大学时,小S在班级几乎不与同学交流,极其封闭。他经常熬夜打游戏,特别爱戴口罩,在宿舍通常是上床拉上围帘后才把口罩拿下。他的QQ空间大多是游戏截图、戴着口罩的自拍或是美颜到变形的自拍,其最大的苦恼是自己的长相。小S在大一时曾因“光源性癫痫”发作被急救车送到医院,期末考试有多门功课不及格。老师通过电话家访得知,小S跟家人关系也很冷淡,不怎么跟家人交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案例分析。小S出现的人际交往退缩问题,跟他本人的性格和成长经历是密切相关的。父母早逝,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在现实的世界中,他缺乏安全感和自信,沉迷虚拟网络,将焦点主要放在自己的长相上,缺乏正常的锻炼,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产生了退缩封闭的心理。学业困难和沉迷网络进一步加重了其心理退缩、自我封闭倾向,而这又进一步影响了其学业发展和人际交往的锻炼[6]。

  二、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措施

  (一)真诚关怀,让学生打开心扉

  高职院校教师要真诚关怀学生,让学生产生信任感,进而打开心扉。对于学生存在的心理困境,教师需要设身处地地理解,与学生产生共情。教师要用心挖掘和肯定学生身上存在的闪光点,不一味地盯着问题,关注消极面,而是要帮助学生从内心认可自己,扩大学生心理积极面,再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改善学生认知思维上的偏差。另外,对于学生切实存在的客观困难,如经济困难和学业困难,教师应给予及时帮助,减少这些困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拘谨的小C在教师面前可以说是谨言慎语、寡言少语,为帮助小C早日走出心理困境,教师努力营造师生相处时的轻松氛围,肯定她的工作成效,强调只要以身作则,且履行好班委职责,那么班级同学犯了错就跟班委没有关系,她没有无限连带责任。除了正常询问班级情况,教师还时不时与她开个玩笑,戏称那些爱迟到的学生为“懒羊羊”,让她这个“慢羊羊”管得好累。她听完后总是很懂事地笑笑,但是每次提醒同学别迟到,特别是提醒那些爱迟到的同学时,总忍不住担心同学嫌她烦,不喜欢她。看到班级有同学迟到了,小C也会条件反射似地怕老师看反馈表时心情不好。听完小C的倾诉,教师意识到小C是个既善良懂事但又很敏感、不够自信的学生。对于小C,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认可和共情理解,引导她正确认识自己的情绪,观察自己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因为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并使其明白,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心理是很正常的,但如果不分情况,一直都有这样的情绪,而且情绪还很强烈,那就会影响到心理健康,进而阻碍自己提升能力和发展自我[7]。

  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的小S因为来自农村,学习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学习存在困难。小S第一学期挂科比较多,存在留级风险,于是教师主动了解小S在学习上的困难,在班级开展了学习帮扶结对活动,给小S安排了班级上学习成绩优秀、为人热心的同学进行一对一帮扶,让学习困难的小S减轻了对于学习的畏难情绪。同时,教师也引导班委主动帮助和关心小S,通过开展班级团建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减轻小S孤僻封闭的倾向,帮助小S减轻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感,增强了其适应大学并完成大学学业的信心。

  (二)全面调查,寻找问题症结

  高职学生呈现的外在行为及心理危机问题通常都由内在和外在因素共同导致。危机的发生暗含了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危险,另一方面就是成长的机遇。要想把危机转为成长机遇,仅靠心智不成熟的学生自己是很难实现的,因为学生本人是无法或很难通过个人自省寻找原因,进而实现自我成长的,而是需要教师或心理专业人士在全面了解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问题,之后再进行正确引导。

  随着与小C的深入接触,教师得知她来自单亲家庭。小C妈妈独自养育她压力很大,容易发脾气。小C很懂事,一直表现得很乖巧,希望能够讨得妈妈欢心。人都是系统中的人,而家庭是最基本的社会系统,人的基本学习来自家庭。教师和小C共同探讨了她和妈妈的相处方式跟她现在对外界的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小C也慢慢体会到了两者的相似之处。在教师的指导下,小C认识到了这种应对方式的利和弊,有意识地学着用平等、尊重、自信、乐观的心态和方式跟人相处。担任副班长一职刚好是小C成长的契机,因为做班委一方面是为班级同学服务,另一方面也要对班级进行管理,中间免不了冲突。小C可以试着用平等尊重、自信乐观的方式与同学相处,这样在实践中便能逐步认识到一味地讨好,可能得不到同学的认可,反而会把班级管得一团糟[8-10]。

  沉迷网络、自我封闭的小S心理困难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如小时候失去双亲带来的心理创伤,与爷爷的巨大年龄代沟带来的心理孤独,还有他对自身认知偏差导致的自卑退缩心理。大学生在乎长相是普遍现象,但是小S对长相的在乎已经超出常态,他是一味地关注长相,一直沉浸在对自己长相感到自卑的苦恼中,从而影响了正常的学业及人际交往。不自信导致的退缩封闭心理进一步削弱了他参与实践锻炼、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从而使其失去了更好地全面认知自己并改善环境的能力,一直困在小小的“自我”世界里,缺少与外在现实世界的同频链接,心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和成长,从而导致其各方面表现相对比较落后。

  (三)有的放矢,帮助学生心理成长

  高职院校每个心理困难的学生情况都不同,有的学生是自我成长欲望强烈,只是苦于不知如何改变自己,对此教师只需要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和需求提供适时帮助即可;有的学生是甘于现状,放任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缺乏积极的人生态度,对此教师就需要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学生产生自我改变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的心理困难程度也不太一样,教师在开展帮扶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帮扶方案,通过朋辈教育、思政教育、实践教育等多元途径及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帮扶和引导。

  对于小C,教师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小C重视班委工作,同时帮助小C正确认识班委职责,使其学会对自己的工作做出正确评价,让她知道班委的可为和不可为之处,做到既对班级负责,又不过分为难自己。教师要引导小C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学会对外界的评判做出理性应对,分清“他人取向”和“听取他人正确意见、向他人学习长处”的区别,学会独立思考,形成自信和乐观心态。教师要发挥朋辈力量,给小C指引方向,组织小C和其他班级担任副班长的学生开展团体辅导,这是因为同学间的工作内容相同,烦恼相同,年龄相近,能彼此理解,团体辅导会开展得特别顺利,大家畅所欲言,一个人提出一个困惑和烦恼后,其他人有的表示理解,有的提出自己的不同想法和不同做法[11],这种相互理解和接纳,以及不同观念的碰撞等,无形当中给了彼此很大的心理能量。其中,那些开朗自信的副班长在整个活动中,能自觉充当开导的角色,其对副班工作职责的准确定位和本人开朗自信的性格,为小C和其他班委生动地展示了新的思维模式,给小C的自我成长提供了强大的心理支撑。在尝试改变自我,在班委工作实践中调整自己和班级同学之间的相处模式时,面对矛盾和质疑,小C可能会容易退回到原来的模式,对此教师要及时跟进,耐心指导方法,帮助小C取得成功,使其体验改变带来的成就感,增强其进一步突破自我的信心[12]。

  对于小S,教师要首先做好学业帮扶,通过开展帮扶结对给予学业支持,确保其能顺利读完大学并毕业,同时加强班集体建设,营造团结友爱的班级氛围,给像小S一样不善交流且容易心理退缩的学生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帮助他们舒展身心。针对小S熬夜打游戏、沉迷网络的行为,教师要教育引导和管理其外在行为,强化其规则意识,引导其制定循序渐进的作息改进成长计划,帮助小S慢慢恢复健康作息,通过外在的有序规划减轻内在的混乱。小S退缩封闭心理和沉迷网络行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其脱离社会现实,过度关注自我。为了帮助小S从狭小的“自我”中走出来,回归现实世界,也为了帮助小S减轻大学迷茫,帮助其未来更好地就业和适应社会,教师耐心指导小S认真做好学业和职业规划,引导小S慢慢对职业探索产生好奇和兴趣,帮助他在封闭狭小的“自我”世界里打开了一扇窗。教师积极鼓励和督促小S参加志愿服务实践,并帮助小S梳理自己在实践中的客观表现,让他对自我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能够使其增强自信,坦然面对自我、接纳自我,将其内心和外界进行深度链接。针对小S对爷爷冷淡的心理和行为,教师也要加强思想教育和实践引导,通过志愿服务实践锻炼,开阔小S的视野和优化其认知思维。志愿服务中的辛苦付出促使小S认识到爷爷对自己付出的爱,在志愿服务中碰到的难题促使小S反思自己的心理和思维模式,而教师及时的指导和耐心细致的引导,帮助小S从新的角度审视自己和家人及外界的关系,“润物细无声”地对其进行爱的教育,提高小S爱的能力。经过努力,小S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也懂得了关心爷爷,与老师、同学也能正常交流了[13]。

image.png

  三、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基于典型案例的高职学生心理帮扶经验与启示

  发展性资助理念的目标是“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是根据学生的个性和心理给予不同方式的资助,做到一生一案,因材施助。即真正要做到在经济上帮助学生,在精神上培育学生,在能力上锻炼学生。而在发展性资助理念下,做好高职学生心理帮扶,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规范健全心理困难学生筛查工作机制,做到应助尽助

  高职院校要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学及每一学年的开学初进行心理普查,对于普查反馈心理异常的学生要逐一回访,在回访中摸清学生的真实心理状态,评估其心理困难等级,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通过对学业困难或经常有违纪行为学生的谈话教育,排查大学生活适应不良的学生,在帮助其减少外在违纪行为的同时,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在旷课比较多的学生群体中,有些学生表面看是厌学,深入调查分析,则会发现其深层次的一些心理困惑,如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困难问题。

  对于经常请假的学生,要关心学生身体健康状态和大学适应情况及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经常请事假要回家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困难的可能性比较大,教师需与家长及时沟通了解实情。对于经常请病假的学生,如果身体确实有慢性疾病的,教师要关心其心理焦虑程度。

  要重点关注宿舍中被排挤的学生,深入分析学生被排挤的原因,是思想问题、生活习惯问题,还是心理问题。要针对不同问题导致的排挤,及早指导化解矛盾,防止问题升级,加重学生心理困难程度[14]。

  要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首先在最大化地确保困难生认定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要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有些家庭困难学生因人际交往能力欠缺或偏执、敏感等,与宿舍及班级同学关系不融洽,在班级民主评议的时候很可能会评议通不过。对此,教师不能有嫌麻烦的心理,要深究认定通不过的具体原因。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因为非常敏感,即使家庭困难,也不一定会主动申请困难生资格认定。对于心理或思想困难的学生,教师在坚持公平公正的基础上,还需要做好班级评议小组的思想工作,帮助大家认识到困难生资助工作的原则是以学生经济是否困难为依据认定,不能以个人喜好来评议一个学生是否困难。针对一些争议较大的特殊困难学生的认定审核,必要时应成立工作专项组,开展更细致、专业、权威的认定工作。为防止漏认定一些特殊的困难学生,教师还需要主动进行摸排,多下宿舍,多走近学生,主动家访,通过各种途径,发现蛛丝马迹,让那些缩在角落里的“双困”学生进入自己的视线,真正做到应助尽助。

  (二)利用多元途径开展心理帮扶,做到因人而助

  要想做好学生的心理帮扶工作,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大力弘扬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民族传统精神,抵制攀比、奢靡等不正之风,在校园内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要发挥优秀励志典型榜样示范作用,用朋辈的先进事迹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请专家及社会成功人士等谈谈自己艰苦奋斗的成长经历,引导广大学生正确认识和面对自己成长中遇到的各种现实和心理困难,减轻因各种困难带来的负面情绪,进而增强心理韧性[15]。

  对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和疏导时,除了正常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采取开设心理选修课、举办知识讲座、举办心理剧本征集和心理剧表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类活动等方式,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面向全体学生提供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活动体验。同时,可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我心理健康,学会用科学方法宣泄不良情绪,学会自我调适,正确看待各种困难,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迎接生活的挑战,提升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

  高职院校要通过开展心理谈心、组织团体辅导、进行志愿感恩服务等形式,对一些心理困难程度比较明显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尤其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家庭困难学生,要切实做到在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情况的基础上制定一生一案,因人而助。同时,结合学生的专业优势和个人心理特点及兴趣爱好等,组织学生到福利院和养老院或居民社区等教育实践基地开展志愿实践教育活动,结合学生心理成长需求,合理分工,让他们在贡献个人力量的同时,认识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学生在参加志愿实践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会认识更多的人,经历更多有意义的事,开阔视野,改变观念,更客观地认识和融入社会,从而有助于缓解焦虑和自卑等不良情绪。另外,通过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跟人沟通,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和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不同程度地得到提升。笔者认为,各种能力的提升,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和改善自己的心理不良状态。

  遇到一些有严重心理危机的学生或有心理疾病史的学生,教师除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展心理帮扶工作,还要及时汇报给领导,征求心理专业教师建议,并与学生家长沟通,一起寻求专业帮助,及时送学生就医治疗。通过专业的医疗手段和正规的检查测试来确定是否有重大安全隐患,并制定有效的安全事故预警机制,在确保学生安全的前提下开展心理帮扶。

  概言之,在对心理困难学生开展心理帮扶时,要切实根据学生具体情况,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和方法开展精准资助。

  (三)以促进学生全面成长为根本,做到育人为本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过程中,高职院校要坚持立德树人、育人为本的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心育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未来顺利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学生个人及学生家庭都极其重要。学生对自己未来能否就业、能否独立生存并能很好地发展的评估和预期,会潜移默化影响其心理健康状态,进而影响学生在校学习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给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对于一些心理困难学生,教师对其开展的就业指导不是宽泛地告知他们一些常识性或普遍性的问题,而是要针对学生现实的兴趣、能力素质特点引导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并针对学生能力素质比较薄弱的现状,加强支持性帮扶。尤其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于家里很少有支持性资源,大部分家庭困难学生主要通过学校招聘或网络或其他外在的渠道获得就业信息。因此,针对家庭困难学生的就业,高职院校尤其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搜集就业信息,甄别信息真假,增强安全和防范意识,防止一些学生因信息处理能力较弱而落入不法分子的陷阱,从事非法工作。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应聘岗位制作简历,开展模拟面试,提升学生将来真实求职面试的心理底气。对于性格内向、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教师要结合素质拓展相关政策要求,大力鼓励和督促学生在校期间积极参加各项活动,帮助学生锻炼和提升自我。为了帮助学生未来更好地适应职场,提升学生职业素养,高职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在劳动实践中,提升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吃苦耐劳精神和意志品质。

  高职院校要加强引导和激发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加强自我学习、自我教育和管理。高职院校要特别重视做好学生的学业和职业规划,引导学生全面认识自己的大学生活,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学习成长计划,减少大学期间的迷茫,鼓励学生结合学业、职业规划,以及学校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合理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大学生活,认真学习,积极参加活动和社会实践,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总之,每一个高职学生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促使学生将来的人生有“出彩”的机会,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运用发展性理念开展心理帮扶工作,做到应助尽助、因人而助、育人为本。高职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深度辅导时要有“系统观念”,即对于心理困难的学生,要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制定帮扶方案,不能急于定性和评价,而要善于从细节中捕捉信息,通过各种途径全面了解其信息,进而通过系统分析找出导致学生心理困扰的关键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要心怀仁爱之心,在面对特殊的心理困难学生时,要富有耐心、爱心地帮助他们。在心理帮扶过程中,教师切不能只是跟学生进行表面接触而就事论事地进行说教,应当借助心理学知识深度分析学生心理问题的症结,透过现象看本质,针对学生的现实状态,跟学生内心进行联结,心系学生冷暖,用真心凝聚力量,采用适合学生现状的方法指导学生寻找自己成长的方向,坚持用实际行动帮扶学生,促进学生人格成长和完善,帮助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11-20].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eqid=dc695be800010c9500 000005645dae68.

  [2]张军勐,晏丽娟,苏雪飞,等.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研究进展[J].职业与健康,2016,32(2):286-288.

  [3]张彦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困境及解决路径研究:基于老师工作案例的分析[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3(4):136-139.

  [4]谢莹,葛若瑾,张文海,等.不同自恋类型大学生的日常情绪特征及调节方式[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22,36(4):344-346.

  [5]徐伟悦.新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网络社交焦虑研究[J].大众文艺,2018(12):194-195.

  [6]谭群,刘燊,牟忠琛.不同类型自恋者对情绪信息的注意偏向[J].心理研究,2016,9(3):49-54.

  [7]王金柯.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分析:基于辅导员实际工作案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69-70.

  [8]陈蓉蓉,张庆轩.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发展现状研究[J].黑龙江科学,2023,14(21):134-136.

  [9]谢韫童.减少大学生社恐情绪的设计实践研究[D].北京:中央美术学院,2021.

  [10]俞国良,王浩,赵凤青.心理健康教育:高职院校学生的自卑与超越[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7):28-32.

  [11]向晓蜜.高职院校心理健康课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2,27(3):34-37.

  [12]管苏.基于新时代背景的大学生心理现状与危机干预[J].科教文汇,2021(16):160-162.

  [13]白净义,李旸.协同育人视角下大学生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和科学干预机制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17):160-163.

  [14]廖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强和改进策略探析[J].现代农村科技,2023(12):97-98.

  [15]岳斌,白延泉.高职院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林区教学,2023(11):1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