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韵合一:立足情感体验的小学音乐教学探索论文

2024-03-30 11:40:29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音乐文化当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包含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品格更加健全的人。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欣赏音乐作品,领会其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摘要
音乐文化当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情感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育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也包含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熏陶,塑造学生良好的审美素养,使学生成长为品格更加健全的人。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去欣赏音乐作品,领会其中的情感,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
[关键词]小学音乐,情感体验,教学探索,应用策略
音乐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文化形式,可以让学生在聆听和感悟的过程中获得心理上的熏陶,有助于学生的精神成长。随着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推进,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地提升,因此小学音乐教师也应当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使用更加贴近小学生身心成长需要的情感体验式教学手段,让学生可以沉浸在音乐文化当中,真正地去鉴赏和品味音乐,从而用优秀的音乐文化来塑造出品格更加健全的人,提升小学音乐教学的质量。
一、开展以聆听为基础的审美活动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让学生用聆听的方式来感知音乐的内涵是最基本的教学方式,也可以从最直接的角度上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当围绕着音乐教学的本质,引导学生去进行聆听,让学生可以在优美动人的音乐欣赏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发挥出聆听的审美教育价值,教师应当采取多元化的聆听活动,包括表演式的聆听、边唱边听、只听人声等等,从而让学生在更加丰富的聆听体验中感知到美,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比如,在教学《太阳出来了》这首作品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完整聆听、配乐聆听等多种聆听手段,增强学生的审美感悟。首先,使用多媒体播放出了《太阳出来了》这首作品的配乐,让学生去认真地聆听。在学生听完之后,再和学生进行对话,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从这首曲子当中感受到了什么,认为这首曲子在描述什么样的画面,等等,从而吸引学生去进行想象,创造开放性的课堂。《太阳出来了》这首作品的曲调十分轻快活泼,符合小学生的情感需要,在听完之后,有的学生说自己联想到了森林中的小动物,有的学生说曲子在描述自己欢乐的现实生活……课堂上的氛围活跃起来后,教师再次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完整的作品,让学生将歌词和曲调对应在一起进行聆听,看看自己的想象和歌词的内容是否相近,从而让学生聆听得更加认真,对歌词的内涵也能够产生更多的感悟。
二、完善以体验为中心的审美观念
音乐的审美不仅仅包含了聆听,也包含了感知、沟通、交流、对文化的理解等要素,因此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良好的体验机会,完善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让学生可以在充分的体验中建立起完善的审美导向,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是从情感当中生成的,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传递给学生技术,而是发展学生的审美,从而让音乐教育在焕发学生生命活力方面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比如,在教学《义勇军进行曲》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获得深刻且连续的审美体验,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聆听歌曲,让学生在震撼的音乐中初步感知作品的情感,并且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收获了怎样的情感,并且想一想为什么可以成为我们的国歌,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接下来,使用短视频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作者聂耳以及这首歌曲的诞生过程,让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歌曲的来龙去脉。再引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分析,让学生思考歌曲中的每一句歌词唱出了中华民族的哪些精神和追求。这样,通过带给学生完善的审美体验,可以让学生真正以鉴赏的方式去学习音乐作品,感悟其中的价值观念。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教学方式进行改善,给学生创造更加完善的审美环境,丰富学生对音乐作品细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三、激活学生参与音乐体验的兴趣
兴趣可以让学生的情感体验程度获得增强,更有助于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给学生创造活泼生动的课堂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的鉴赏中来,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教学《森林狂想曲》的过程中,教师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一项任务,让学生准备一个和森林有关的东西,如短树枝、树叶、动物的面具、玩偶、等等。上课后,教师首先邀请一些学生介绍自己带来的物品,活跃课堂的氛围。再去观察整个的教室,让学生意识到现在的教室已经变成一个小型的森林了,让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接下来,告诉学生今天的学习内容,聆听《森林狂想曲》。这样,有了情感上的支持,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也会更加专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提升教学的效益。
除了使用实物的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兴趣之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多媒体、游戏等方式来激活学生的兴趣。小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不强,对音乐的态度大多停留在“喜欢听”这一层面,教师要使用符合小学生心智特点的手段来激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从而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四、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体验的活动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师要注重在教学中进一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可以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鉴赏能力。教师要注重给学生创造开放的自主学习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去进行体验,并且教师也不能用条条框框去约束学生,而是要允许学生大胆地进行想象,如此,可以逐渐地让学生懂得对音乐作品进行独立的思考,开发出学生的鉴赏潜能。
比如,在教学《美丽的家乡》这一节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想一想如果使用歌声描述自己的家乡,自己会使用怎样的方式来描述?每个学生对于家乡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有的学生首先想到了妈妈给自己唱的摇篮曲,认为会使用宁静的歌声;有的学生喜欢热闹,所以也想要使用欢快的歌声来表达对家乡的情感;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并不是很喜欢家乡,因此在写歌词的时候会融入一些“抱怨”……学生不同的反应都是基于自身真实的情感所得到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不要直接干预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和体验的空间,让学生试着简单写出来几句歌词,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从而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抓住自己的真实想法,让学生可以多展示自己,让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更好的体现,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
五、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
小学生正处在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应当成为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渠道,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保留对事物独特的见解,让学生可以养成独特的个性,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
首先,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每一个学生,允许学生提出独特的看法。音乐欣赏是一种十分个性化的活动,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好奇心不同、情感感知水平不同等,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对此,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不以自己的喜好来判断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而是让学生有机会平等地阐述自己的看法,进而保护学生参与音乐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在音乐欣赏中收获愉悦的情感体验。
其次,教师要注重为每一个学生创造能够平等交流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要加强在课堂上的提问,并且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化表达习惯,并且使学生的自信心在不断的沟通中获得增强。
最后,教师要加强激励性教学评价的使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自信心得到增强,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受到激励的同时养成良好的反思意识,引导学生扬长避短,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善用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得到正确的引导,促进学生的快乐成长。
六、借助游戏增进学生情感的交流
游戏是小学生十分喜爱的一种互动方式,可以达成寓教于乐的效果,并且游戏和音乐之间也存在着很强的契合性,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游戏的手段来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活跃的氛围中去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实现教和玩的双赢。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选择适合的游戏形式来加深学生的体验,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对音乐的深入理解,从而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比如,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们学习了很多和动物有关的歌曲,包括《红蜻蜓》《老鼠和大象》等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动物儿歌的乐趣,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可以组织学生展开一次“动物儿歌大接龙”,学生要以小组的方式展开比拼。首先从学生们学习过的动物歌曲中选择其中一首的一两句来作为演唱的开头,接下来第一个小组要延续教师唱的内容,再唱出来至少一句,并且之后唱出来其他的动物歌曲当中的几句,下一个小组再继续这样的方法,直到有小组接不上来为止。这样的游戏可以在欢乐的氛围中巩固学生所学的歌曲,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多样性。学生们游戏之后,要对获胜的小组表示鼓励,颁发简单的小礼品,让其他学生也受到激励,主动去回忆自己学习过的歌曲,让歌曲更好地融入学生的生活中去。总之,教师要积极运用游戏形式的教育手段,实现课堂上的双向情感互动,丰富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
七、实施律动表达深化情感的体验
律动是展现人的情感的最直接方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肢体的律动线条,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情感以最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并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肢体协调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律动的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内涵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并且通过律动的方式,还可以加深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地诠释音乐作品,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方式。
比如,在教学《老鼠和大象》的过程中,这首歌曲的歌词有着很强的情境性,可以成为学生们开展律动活动的好材料。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作品的内容以及节奏之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来进行分析,让学生想一想歌曲中的老鼠和大象分别在做着怎样的动作,从而吸引学生去展开律动。有的学生“看中”了魁梧的大象,也开始模仿大象的动作,将“糖果”和“鲜花”运输到各个地方去;有的学生认为小老鼠的结局不好,于是主动扮演了老鼠,但是对故事情节进行了改编,让老鼠成功逃过了一劫……在学生们律动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主动了解学生们的律动想法,但是不要求学生必须完成哪些动作,从而给学生创造更加开放自主的体验环境,让学生能够真正地将律动当作一种情感表达的方式,加深学生在课堂上的体验。在学生律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给学生提供乐器伴奏,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展现自己的肢体动作,增强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
八、从真实情境中进入开放的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通过使用情境教学的手段,可以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更好的满足,有助于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实物等多种工具来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景的帮助下进入到开放的课堂学习中来,提高学生参与音乐鉴赏的动机。
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和“雨”有关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各种各样的雨,蒙蒙细雨、狂风暴雨、春天的雨、伴随着冰雹的雨等等,并且让学生仔细去聆听各种雨的声音,从而让学生的视觉和听觉都受到引导,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来。又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和景色有关的音乐作品时,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领略作品中的美感,教师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将作品中呈现的景色展示出来,让学生可以直观地了解作品中讲述的内容,带给学生良好的审美感受,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要表达的情感。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情境创设手段的使用,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过程。
总而言之,情感体验的教学手段可以让音乐课堂的自然性、多元性特征更好地体现出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探索兴趣,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对小学生的情感需求进行充分的分析,了解学生的情感发育和表达需要,选择适合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去进行体验,让学生可以收获更加饱满的音乐探索经历,受到优秀音乐文化的熏陶,从而更好地发挥出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王静.以情感人以情促学——谈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山东教育,2022(32):44.
[2]刘祥飞.浅谈小学音乐情感体验在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3):101-103.
[3]张艳.以情感人以感促生——论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情感体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1,22(11):102-103.
[4]王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情感体验探究[J].教师博览,2021(33):83-84.
[5]贾晖.小学音乐情感体验在教学中的探索[J].小学生(下旬刊),2021(10):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