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园本资源开发和利用论文

2024-03-24 18:45:49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生活中的资源随处可见,资源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又如何辨析资源的价值?教师应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生发适合幼儿探索和实践的课程,使教育价值最大化。本文主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进行引领,通过“看见资源——梳理资源——利用资源”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园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促进教师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资源,开发课程,真正让资源服务课程,最终助推幼儿的健康成长。
摘要
生活中的资源随处可见,资源对园本课程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如何发现生活中的资源?又如何辨析资源的价值?教师应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资源,生发适合幼儿探索和实践的课程,使教育价值最大化。本文主要以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进行引领,通过“看见资源——梳理资源——利用资源”三个维度进行阐述园本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促进教师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资源,开发课程,真正让资源服务课程,最终助推幼儿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园本资源;开发;利用
在幼儿园中,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它符合幼儿活泼、好动、好模仿的天性,又贴近幼儿的生活。随着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推进,幼儿能在游戏中运用多种感官去自主、自由地感知、发现、探索和表现,释放了幼儿的天性,真正地让幼儿自主、自由、创造、愉悦地成长。目前幼儿园教育提倡一日生活皆课程,生活教育理论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和推进提供了理论支持,特别是生活中的资源,都成为教育资源,成为幼儿学习的素材,幼儿在与生活资源的互动中不断实践习得知识和技能,获得经验和成长。这些资源作为教育的载体,如何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和功能,是教书育人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幼儿园中资源随处可见,一棵树、一朵花、一个皮球等实物,或者幼儿学习品质、人际交往等隐含的因素,都可以和幼儿建立关系,形成实现教育的课程资源。
一、开发资源,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为幼儿的学习提供各种支持,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也应该遵循几项原则。
(一)基于儿童立场的原则
幼儿园课程资源可利用得很多,教师需要对一日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促使幼儿能够获得亲身体验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对于幼儿来说,其接触到的人和物以及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在环境中蕴含激发幼儿兴趣、问题和需求的各种可能,要让课程回归生活、回归儿童,就需要以儿童的生活、经验和需求出发,基于儿童立场,实现幼儿园课程架构。
(二)结合本地特色的原则
不同地域的资源有其独有的风格特点,因此,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应结合本地的特色,考虑资源开发的广度和深度以及资源涉及的范围和呈现方式,因地制宜地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计划。
(三)教师支持和引导的原则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为园本课程提供重要服务,所以充分运用课程资源需要符合教育的规律和基本原则。开发利用资源属于动态环节,要求教师在实施课程学习活动时与幼儿的需求和兴趣相结合,使得幼儿面临的问题能够得到妥善解决,从而积累更多的课程资源和经验,提升更多的生活学习能力。
二、看见资源,将资源转化为课程载体
资源无处不在,教师要有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课程观,需要拥有较高的资源意识和课程意识,发现并思考周边各种资源对课程产生的意义和价值,从而挖掘资源为幼儿课程服务。教师应去发现并利用资源,充分挖掘资源的价值,站在儿童的立场,生成适宜的园本课程。
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和幼儿建立关系的是园本的资源,它是基于幼儿园园内以及园外的可利用的一切事物,带有幼儿园鲜明的特色,为课程架构和教育提供有力支持的资源。这些资源,不仅具有普遍性,更具有地方独有的审美性、地域性、民俗性和人文性等。
每年到春天,在幼儿园附近就会有许多的竹笋冒出来。这里也会有甲虫、蜗牛、蚯蚓等各种昆虫,每天也都会有不同的鸟类到竹林里“欢唱”,幼儿特别喜欢到竹林里嬉戏玩乐。春日里,他们会趴在草地上找小昆虫,会数数冒出“小脑袋”的笋有几个。关注幼儿的兴趣便能关注资源,重视幼儿正在探究的事物。教师观察到幼儿对竹林的喜爱,发现了竹林中蕴含的教育价值,因此,教师提出利用小竹林的资源来进行开发活动,为幼儿“设计”有价值的“学习”。他们走进竹林,去观察竹笋、量一下竹笋的长度、讨论竹笋的作用、一起合作挖竹笋、剥竹笋后做竹笋的美食等等,满足幼儿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小竹林是幼儿生活的环境之一,教师适时地发现资源,关注到幼儿与这些事物产生互动,及时捕捉到富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并逐步形成特色的园本课程。
生活资源中不仅仅是小竹林,幼儿日常接触到的都可以成为资源。当幼儿在饲养角看到母鸡下蛋时,会产生鸡蛋孵小鸡的想法,教师的支持和鼓励,让幼儿积极地进行探索和发现。幼儿通过资料的收集、养鸡场的实地参观、种蛋的选择、鸡蛋孵化过程等一系列的活动,不仅对生活形成了一定的经验,获得关于小鸡成长的科学知识,更增强幼儿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自主思考的能力,扩展了创新思维。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时刻关注幼儿,及时地发现园内外可利用的资源,架构合理的课程,支持幼儿操作和学习,让幼儿获得多元知识和经验,用实际行动阐释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成长。
三、梳理资源,将资源转化为教师潜能
幼儿园收集的资源是作为课程生发的载体,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适合幼儿,前期对收集的资源做一个梳理和价值研判很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运用过程,其实挑战着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水平和课程资源的捕捉、发掘能力。教师坚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指导,分析资源中怎样引发的幼儿学习与发展,与本班幼儿已有的经验相结合,预设关键性经验的指向和可能发生的活动。以思维导图或者表格等形式对资源的名称、特性、价值,以及适合开展的活动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整理,再通过课程审议进行共享和实施。
(一)专业引领,梳理资源中可能蕴藏的“学习价值”
在幼儿园生活学习中,教师必须具备敏锐的课程资源意识、专业的判断能力、识别和捕捉周围生活资源的能力等。同时,教师还需要对身边的资源进行价值性选择(价值判断),判断出某一资源可能为幼儿提供参与活动学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中又蕴含着哪些“学习价值”,进而寻求到契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资源运用方式。
幼儿园附近的江南大学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校园中蕴含各种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哪些资源是跟幼儿的生活有关?哪些资源可以作为课程开展的素材?哪些资源是能够满足幼儿探索及发展需求的,这些都需要教师用专业的知识不断地进行梳理。在这次资源梳理中,教师采用“预判分组——教师调查——幼儿讨论——师幼勘察——梳理生发”五步走的方式开展并完成。第一步,教师们根据自己对江南大学的已有经验进行预判,初步梳理出需要调查的资源,并分成若干小组:如江南大学动植物组、江南大学建筑物组、江南大学文化组以及江大社会性发展组等;第二步,教师们采取实地勘察江南大学,寻找适合的资源,对资源进行研判,分析资源的核心价值以及使用建议等,初步形成勘察路线;第三步,组织幼儿讨论,自己最想了解江南大学的方向,自己分组,制定探寻计划,确定搜索资源的工具材料等;第四步,师幼共同进入江南大学,开展探寻江南大学资源之旅,根据自己设计的线路图,用绘画、符号、照片等形式进行表征,发现有价值的资源;第五步,幼儿根据小组实地搜集到的资源进行探讨,和教师共同分析这些资源的价值,最终形成以“江南大学”为一个社会性资源的园外资源库。
教师这些资源的梳理,并不是单独一次即可完成,而是要在不断的生活实践中跟进和完善。而幼儿在探寻资源的过程中,他们可以用测量的方式,去比较、统计江南大学植物的长短、粗细,用“小记者”身份采访江南大学的师生,获取在江南大学上学、工作的人员有趣的故事以及校园人文典故等。教师作为资源开发的中心,首先要对资源有一个预判和分析,辨析可利用的资源,并将资源的核心价值最大化和最优化,生发可供幼儿游戏、学习的内容,将生活中的知识和经验转化为教育的课程,促进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
(二)策略支持,源源不断地形成园本资源库
每所幼儿园收集园所附近一定范围之内的各类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力资源(机构、基地、材料、有专长的人员等),形成本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地图。在课程资源地图中提供三所幼儿园周边的课程资源介绍,及依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预设有可能引发的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及经验。
通过园本教研活动,集体审议资源库架构。确定好资源大框架后,通过资源分类、资源项目、调查表等形式了解幼儿园内的资源以及幼儿的兴趣爱好。教师根据反馈表梳理资源的核心价值以及有可能生发的游戏、学习活动等,预设生发活动的路径,用思维导图等形式呈现资源的多元性和教育性。在资源的梳理过程中,通过实践活动不断进行评价检验资源的合理性,更大程度地开发园内资源。教师在捕捉有价值的资源的同时,还需要有意识地深入发掘,甚至培植相应的资源,促发后续的内容,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自觉课程行为。它包括对已识别的资源进行适度拓展和延伸,以保证资源的可利用性和资源的价值最大化,以及同时运用多重资源,为幼儿“设计”有价值的学习经历。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资源梳理的过程也是幼儿走进社会,了解社会,进而在“社会学校”中自主、自由地进行探索和发现,不断地获取知识和经验的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作为课程的创生者、实施者,应时刻从教育的视角出发,判断幼儿当前的发展需要,发现、衡量、梳理“共同生活”中各种资源对幼儿发展的价值,进而选择、整合、运用多种资源,以此助推幼儿当前的发展。
四、利用资源,将资源生发为儿童经验
幼儿作为园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通过参与园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仅其自身的生活感受、知识经验、兴趣爱好、能力发展等构成园本课程资源的有机成分可以得到发掘,而且可以学会获取课程资源的方法,在有任何需要的时候获得包括教师曾经使用过的资源来满足学习的需要、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成为有一定独立学习能力的人。
所有梳理出的资源都要在与幼儿互动中产生价值和意义。同样的资源,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会以不同的视角去探索。我们根据资源地图的内容,分析资源价值、预设幼儿可能生长的经验。在实施过程中,幼儿与资源的互动和实际行动也会不断拓展资源地图的范围和价值。
在利用资源开发课程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着课程的深度和广度,课程资源的开发是否深入有效,是否能引领幼儿进入一场有趣而充满快乐的学习旅程,这是教师应该思考和实践的。
“各执一‘磁’”的课程是我们的班本课程,由保育员用擦窗器擦窗户引起幼儿探究学习的一个资源,逐步过渡到幼儿对磁铁磁性的探究,进而生发各种探究式课程、艺术课程以及阅读灯课程游戏。在这个课程实施了一个阶段后,教师开展“课程分享活动”,来讲一讲课程中发生的故事。在讲述过程中,教师就围绕“课程的缘起”“课程的实施过程”“教师的支持”“幼儿的发展”“活动评价”等等。教师从资源(磁性擦窗器)的发现开始,一路追随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不断地提供支持和帮助,如经验的丰富、家长资源的利用、投放更多的磁铁等材料,鼓励幼儿通过探索,不断发现磁铁的秘密,预设的课程和生成课程相结合,活动内容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不断丰富幼儿的新经验,形成新的活动内容,促进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时,教师需要具备发现意识,能够运用课程价值观对课程资源进行研判。此外,教师需要采用开放的心态,进行不断研究,从而作出科学、合理的决策。班本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能力,这其实是教师利用资源开发过程的一个回顾、总结、评价和获取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不仅能让教师再次明晰课程实施的脉络,并不断审视自己在课程中的儿童观、教学观和课程观,促进教师以专业的眼光来看待资源,开发课程,真正让资源服务课程。
生活即教育,我们可以理解为基于生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生活中的资源无处不在,幼儿的生活和教育是紧密相连的,生活中的点滴都可以成为教育的资源,教师的专业性决定了资源的教育价值是否利用得及时与充分,是否能够持久地浸润课程,让幼儿沉浸其中。而利用资源的过程正是让幼儿与资源建立关系的过程,在生活中生发更多有效的学习活动,真正做到幼儿是课程的主人,并让幼儿体验全新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虞永平.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李慧霞.教育回归生活理念下幼儿园课程实施问题及解决策略[J].当代教研论丛,2023,9(3):9-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