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学为中心”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探索论文

“学为中心”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的运用探索论文

3

2024-03-18 09:33:2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学生本位、减负增效的教育改革思潮备受关注。学为中心的理念强调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学科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本文探索学为中心理念下课堂互动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有效课堂提问策略:跨文化融合课堂提问方式”“有效课堂活动策略:精心构思逆向设计”“有效课堂评价策略:分层量化评价实践”三方面促使学生更深度地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养。

  摘要

  在新课改的浪潮下,学生本位、减负增效的教育改革思潮备受关注。学为中心的理念强调积极参与、合作,培养学科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力,学生在学习中发挥更主动的作用。本文探索学为中心理念下课堂互动策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通过“有效课堂提问策略:跨文化融合课堂提问方式”“有效课堂活动策略:精心构思逆向设计”“有效课堂评价策略:分层量化评价实践”三方面促使学生更深度地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发展学生素养。

  [关键词]学为中心;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

  学为中心教育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或者以学生整体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过程。学为中心不仅以学生为中心,更强调将学习过程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从过去过度关注自身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效果。同时,充分利用课堂的交互性和社会性的特点,引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利用结构化新知完成真实任务,解决实际问题。这体现了学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即学习应该是积极、体验式的,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因此,笔者将这一课标理念与学为中心的课堂互动策略相结合,从课堂有效提问、有效活动、有效评价的角度出发,探索了融合跨文化元素、逆向设计等创新理念,同时保留多年实践有效的评价方式的课堂互动策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意义的学习体验,提升质量。

  一、初中英语教育现状与互动策略的运用剖析

  学为中心教育理念的核心是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学习过程的关键性。然而,审视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尽管学为中心的理念在初中英语教育中逐渐崭露头角,但也面临一些挑战。有些教师仅仅在表面上采用了学为中心的方式,课堂仍然以传统的教师主导模式为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未能得到充分培养。互动模式下的英语课堂也可能出现秩序混乱的情况,导致学生难以全面掌握英语知识。为此,在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转变为引导者和支持者,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这种变革意味着课堂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实践学为中心的初中英语教育,互动策略变得至关重要。这些策略包括课堂提问策略、课堂活动策略以及课堂评价策略。通过深入探讨和评估这些策略的有效性,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语言技能提升。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二、初中英语课堂互动模式运用路径的探索

  为了更有效地运用课堂互动策略,提高课堂的组织性,笔者构建了一个课堂互动模式,主要目的在于协助教师更有效地组织课堂,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综合素养。该模式适用于听说、写作和阅读课程。其中,听说和写作课程互动模式包含启发、吸收、操练及迁移四个环节,阅读课程互动模式包含师读、个读、共读及创读四个环节。不同类型的课程均在四个环节内明确对应相似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探索、通过亲身体验学习、在实践中应用知识,以及在不同领域中进行知识迁移和创新。

  在此课堂互动模式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环节来植入具体的互动策略,以满足教学的需求。笔者以人教版英语七年级下册教材Unit 3“How Do You Get to School?”听说课为例具体阐述。在“启发”阶段,引导学生思考一个问题:如何到达他们梦想中的高中?在课程中,笔者明确:通过今天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流利地表达他们对梦想高中的向往。这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后续的知识迁移奠定了基础。在接下来的“吸收”阶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聚焦目标句型,如设计问题串:“How do you get to school?”“How far is it?”“How long does it take?”这一阶段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内涵,学会应用,将其内化为语用素材。随后是“操练”环节,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以适宜的难度和适当的方式练习目标句型,确保学生能够流畅地运用这些句型来表达个人思想和观点。最后的“迁移”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教师鼓励学生合作探讨如何到达他们梦想的高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估算时间,以及该校对他们的意义。这一阶段促进了知识的跨领域迁移,确保所学知识在不同背景下依然有价值。该模式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框架,可用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度学习和知识迁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三、“学为中心”理念下的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探索

  (一)有效课堂提问策略:跨文化融合课堂提问方式

  问题是思考的开始。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的经典教育方式“子曰”,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示范和引导,学生则聆听并向教师提问。它在教授英语这门实践性学科时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例如,以“How Do You Get to School?”一课为例,在教授英语语法时,教师的讲解和示范是至关重要的,这符合“子曰”的教育模式,教师做知识的传授和引导。学生可通过仔细聆听教师的讲解来掌握英语的基础语法。然而,当涉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探究精神和语言运用能力时,古希腊哲学家、教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式的提问方法就变得非常有价值,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深入对话和互动,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思考自主发现知识。通过进行开放性的、引导性的提问,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语知识。

  在教授英语基础知识和语法规则时,笔者采用“子曰”的方式,清晰地为学生示范乘坐不同交通工具的两种意思相近的表达方式,如“I get to school by bike”与“I ride my bike to school”。而在鼓励学生进行听力理解及口语能力训练时,笔者使用“产婆术”提问法促使学生思考、表达和创造。有一组听力对话为:

  Peter:How long does it take?

  Jane:Oh,about one hour and 30 minutes.

  本对话包含一个生词“minute”。笔者采用的“产婆术”法第一问为:“How long does it take Jane to get home from school?”学生很容易选出答案:It takes about one hour and 30 minutes.然后笔者再提问相同问题,但此次提供的答案不同:“A.It takes about 30 minutes.”“B.It takes about one hour.”“C.It takes about 90 minutes.”此时,学生自然选出答案C。笔者再问:“谁能告诉我为什么选C啊?”不少学生能够悟出one hour and 30 minutes就是90 minutes,连带着把生词“minute”学会了。笔者趁热再追问:“谁能用‘there be’句型来解释?”有学生答道:“Because there are60 minutes in one hour.”这种中西方教育方式有机结合的方式,旨在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营造更富活力和高效的英语教育环境,使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获得更真实的体验和成长。

  (二)有效课堂活动策略:精心构思逆向设计

  逆向设计(Backward Design)是由美国教育学家课程与教学领域的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格(Jay McTighe)提出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着重强调了课程设计应始于期望的学习结果,然后逆向规划教学过程,以确保学生更好地实现这些学习目标。在这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笔者致力于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课堂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笔者以逆向设计为框架,将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体验以及德育的正面影响融入教学过程,确保教学活动与学生的需求紧密契合。在教学中,笔者首先明确了本课结束时终极目标为用重难点句型做比喻激励学生敢于追梦,随即设计以下问答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Q1:How do you get to your dream highschool?

  Ss:By hard work.

  Q2:How long does it take?

  Ss:It takes three years in junior highschool.

  Q3:How far is it?

  Ss:Not far.

  之后,笔者抓住教学时机,向学生传达:“Hard work is the besttransportation,knowledge is the best bridge.I hope all of you will have a bright future.”激励他们追逐梦想,勇往直前。这一系列活动巩固了学习成果,增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基于这一最终目标,同时也是教学计划的顶层设计,笔者逆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Take a photo with your dream high school!”引导学生运用上文提到的Q1至Q3的问句和从课文中所学的答句,让学生深入参与高中升学问题的讨论。这个目标不仅成为课堂活动的核心,也是逆向设计的第二站。笔者反向规划课堂的各个环节,最终确定课堂开始free talk的问题为:“现在有很多研学活动,你最喜欢哪一个?”并引出班长和梦想高中合影的研学活动。接着,笔者深入追问:“你们认为应该乘坐何种交通工具去梦想的高中?路程有多远?需要多少时间?”这一系列讨论活动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笔者应用逆向设计方法紧密贴合核心素养,坚守学为中心的教育理念,确保课堂教学沿着既定的学习路线有序展开,最终实现了学生的参与度与互动性的提升。

  (三)有效课堂评价策略:分层量化评价实践

  课标强调教师应坚持以评促学、以评促教,将评价贯穿英语课程教与学的全过程,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参与评价,成为各类评价活动的设计者、参与者和合作者,自觉运用评价结果改进学习,同时还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名学生都能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感受学习的乐趣以及教师的信任,进而健康、自信、阳光地成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笔者采用了一套经过15年反复验证的“分层量化评价策略”。这一策略不仅有效避免了待优生在课堂上的被动态度,还将课堂互动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单向互动转变为多向互动。笔者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并根据英语水平从高到低的层次,分别把学生编为1、2、3、4号。每组同号数学生的能力在小组之间横向对比大致相当。此举有助于精准实施评价教学。在课堂中,笔者以问题作为评价工具,在学生正确回答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号数为他们奖励相应分数,如1号学生回答正确得1分,2号学生得2分,以此类推。此模式既鼓励学生之间的竞争,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同时还鼓励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如4号学生上课状态不佳,小组其他3名同学为了提高小组得分,会积极予以帮助、鼓励或者提醒。这个过程不仅让学生获得了自信和满足感,同时也培养了其他小组成员的协作能力,最终促进了整体学生的成长。

  例如,笔者采用学生非常熟悉的“number,number”游戏来提问。当课堂进行到25分钟左右时,笔者注意到学生专注力有所下降。为了让学生的兴趣从坡谷重回坡峰,笔者设计了一个与游戏相关的互动。在课件上设计一条河,河的两端分别是学校和轿车,河边散落着带有单词的砖块。笔者引导学生使用这些砖块连词成句搭座小桥,以便帮助小车顺利过河。这个游戏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反复操练“How long does it take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等重难点句型,在这个互动中,遇到稍微复杂一些的句子,笔者会喊出“number,number2”,然后等待各组2、3、4号生站起来抢答。而相对简单的问题,如“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笔者则会喊出“number,number4”,由“且”只能由每组4号的学生抢答,笔者也用加分来激励认真听课并帮助纠错的学生。这种评价策略不仅活跃了课堂学习氛围,也鼓励了学生更积极地相互合作和积极参与,有助于培养学习的自主性和问题解决能力,推动教学朝着更有活力和深度的方向发展。可见,分层量化评价策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自信心。这种评价策略不仅仅是一种评分方式,更是创造积极学习氛围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有力工具。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学为中心理念下初中英语课堂互动策略,采用提问中融合、活动中逆向、评价中分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高。这一综合的教育方法不仅为学生提供了更全面的学习体验,也为他们的学业成绩和综合素养的提升铺平了道路。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英语课堂上究竟应该做什么?[J].山东外语教学,2016(2):61-67.

  [2]郑月明.浅谈苏格拉底“产婆术”对当今教学的启示[J].学科探索,2020(11):52-53.

  [3]黄丽丽,詹蓓.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外语教育,2020(6):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