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发掘研究论文

2024-03-15 10:39:28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与已知条件相结合,但在多数题目中,已知条件并非全部明确给出,甚至一部分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忽视了已知条件,无法将其全部挖掘出来,就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面临种种困难,甚至导致解题出现错误.鉴于此,唯有肯定隐含条件在解题中的价值,指导学生在日常解题中掌握隐含条件的发掘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摘要:文章阐述了隐含条件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并结合例题对隐含条件发掘的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隐含条件,解题教学,发掘路径
在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时,需要与已知条件相结合,但在多数题目中,已知条件并非全部明确给出,甚至一部分已知条件隐含在题目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忽视了已知条件,无法将其全部挖掘出来,就会导致学生在解题时面临种种困难,甚至导致解题出现错误.鉴于此,唯有肯定隐含条件在解题中的价值,指导学生在日常解题中掌握隐含条件的发掘方法,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1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挖掘价值分析
在数学题目中,隐含条件与明显条件相对,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条件,往往没有在题目中明确给出,但学生可从题中的条件推理出来,具备极强的隐蔽性.在初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虽然没有明确给出,但却是解题的关键.具体来说,在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充分发掘隐含条件具备十分重要的价值.
1.1有助于学生建立系统化的认知结构
教师在带领学生对隐含条件进行挖掘的时候,常常从多个角度出发,围绕题目进行横向、纵向思考.这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系统化的认知结构,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创新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优化解题教学时,通过对隐含条件的发掘,可将初中数学知识点直观、准确地展示在学生的面前,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品质,有效避免了学生解题中出现的生搬硬套现象,使学生快速、准确解答数学题目,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解题效率.另一方面,学生在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过程中,培养了发散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3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在挖掘题目隐含条件的过程中,逐渐学会了在题目分析中独立思考,逐渐养成了“多看、多思、多分析”的习惯,在思考和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严谨的数学思维能力[1].
2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发掘路径分析
2.1基于数学概念挖掘隐含条件,明确解题思路
在初中数学解题中,部分隐含条件常常存在于数学概念当中.这些隐含条件是数学概念成立的根本条件,也是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但在题目中,这些条件并未明确给出.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时,就应以数学概念作为切入点,对其展开深入、全面地分析,依据数学概念的特定条件,对题目中的信息进行综合,以此作为解决数学题目的关键点.例如,在“应用一元二次方程解题”的教学中,给出题目:关于x的方程(k-1)x2-1-kx+=0存在两个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学生在分析中,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方程存在两个实数根”,可判断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因此可得k-1≠0,这是基于一元二次方程概念给出的条件.同时,在这一数学概念中还有一个容易被学生忽视的隐含条件,即:应有意义,据此可判定出1-k=0.如此,通过概念找出隐含条件,可使学生借助不等式进行求解.
再比如,已知函数y=mx2-6x+2的图像和x轴只有一个公共点,求m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如果不认真审题,对函数概念、性质不够了解,就会将其误认为是二次函数;但函数中的二次项系数是含参数的,如果m=0,此时函数是一次函数.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解题时,唯有对“一元二次函数”的概念形成深刻地认知,才能充分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围绕m是否为零展开分类讨论,最终完成对题目的完整解答[2].
2.2基于题设挖掘隐含条件
在初中解题教学中,题设信息是学生解题的关键.但在解题中,学生常常忽视题设中的部分内容,忽视对题设内容的全面深刻分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解题难度随之增加,甚至出现了不理解数学题目的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的解题效果.鉴于此,在带领学生挖掘题目隐含条件时,应带领学生分析题设内涵,找出其中蕴含的隐藏条件,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进行解题训练.例如,在“等腰三角形”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给出题目:等腰三角形DEF中,DE的长度是3,DF和EF的长度分别是方程x2-10x+a=0的两个根,求a的值.学生在面对这一问题时,常常出现无从下手的现象.其实在题设中,就包含一定的隐含条件,这是学生解题的关键.鉴于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解题时,就要对题设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从题设中找出相应的关系:在题目中给出了等腰三角形DEF,从中便可得出两种情况,即:假设DE是三角形的腰,根据题设中的含义即可得知DF+EF=10,DE=DF=3,则EF=7.同时,还应指导学生结合三角形进行分析,利用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对假设进行推断,明确三角形不成立;由此可推断出DE是等腰三角形的底,则DF+EF=10,因此,DF=EF=5,并由此推断出a=25.如此,通过分析题设中的隐含条件,便于学生掌握解题的关键点,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3].
2.3基于数学关系发掘隐含条件
在初中数学解题中,数学题目中常常蕴含着大量的数学关系,而这些数学关系中也存在隐含条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时,就应聚焦这些数学关系,从中分析出隐含条件,并据此对知识内容进行系统化的整理,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用其解题.例如,在“二次根式”教学中,根式化简问题尤为重要,并且学生在解题时,常常忽视偶次根式的被开方数是非负数的条件,使学生解决这类问题时走进误区.在
有意义才能进行.而学生在上述化简中,正是忽略了这一点,导致其解题时出现错误.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挖掘隐含条件时,应从数学关系出发,从中找到全新的解题思路,并以此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最终完成对题目的高效解答.
2.4基于数学公式和定理发掘隐含条件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公式和定理不仅是学习的关键,也是学生解题的突破口.但公式和定理都有一定的使用范围、适用条件,同时其中也包含了大量的关键信息,是学生解决相关数学问题的关键.通常,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一旦忽视了公式和定理中的隐含条件,就无法在解题时找到突破口,甚至出现解题错误.因此,在优化解题教学时,应以此出发,引导学生围绕公式和定理进行分析,挖掘其中隐含的条件,以便于学生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例如,解方
2.5基于图形挖掘隐含条件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几何知识不仅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也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难点,几何图形中还蕴含着大量的隐含条件.鉴于此,教师引导学生挖掘题中的隐含条件时,必须要借助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围绕几何图形进行分析,从中挖掘出隐含条件,以便于学生的解题过程更加简单,进而高效率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已知点A、C是半径为3的圆周上的两点,点B是弧AC的中点,以线段BA、BC为邻边做菱形ABCD,顶点D恰恰在圆直径的三等分点上,则菱形的边长为多少?题目存在一定的陷阱,其中存在隐含条件.因此,在对其进行解决的时候,用数形结合思想,画出图形.但题目存在一个隐含条件,即:D点位于直径三等分点上,但并未说明是三分之一处,还是三分之二处,应以此作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分类讨论[5].在解题的时候,围绕点D在直径的三分之一处、直径的三分之二处分别作图(如下图1、2所示),并展开讨论.当D位于直径三分之一处时,设E为BD中点,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可得出BD=×6=2,DE=BE=1,同时,结合题目条件,可得出OE=2,最终得出BC的长度;当D位于直径三分之二处,可依据题目条件,得出BD=4,且DE=BE=2,最终得出答案.综上所述,解题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鉴于数学学科的特点,题目中常常存在大量的隐含条件,不仅制约了学生的解题效率,甚至导致学生频频出现解题错误.鉴于此,在日常的解题教学中,必须要带领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使得学生在隐含条件的辅助下,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最终完成对题目的高效解答.
参考文献:
[1]陈海平.化“隐”为明巧解题:谈隐含条件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价值[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7):59-61.
[2]张翔.浅析初中数学解题中隐含条件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2(11):14-16.
[3]濮维.谈隐含条件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重要作用[J].数学之友,2022(04):76-78.
[4]王志军.发掘隐含条件助力数学解题: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应用[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1(32):6-7.
[5]王从利.初中数学解题教学中隐含条件的应用思考[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1(11):21-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