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读懂学生――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论文

2

2024-02-20 09:31:0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文章以“倍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呈现了部分教学活动片段,包括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间的倍数关系,通过“圈一圈、变一变、摆一摆”三个分层次的活动,建立“倍”的概念,渗透模型思想等,意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懂学生。数学教师要以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为前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摘要:文章以“倍的认识”的教学为例,呈现了部分教学活动片段,包括通过创建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数量间的倍数关系,通过“圈一圈、变一变、摆一摆”三个分层次的活动,建立“倍”的概念,渗透模型思想等,意在探讨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读懂学生。数学教师要以了解学生、读懂学生为前提,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懂学生;“倍的认识”教学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讲什么并不重要,学生想什么比这重要一千倍。在教学中,下面这样的情况时有发生:当教师发现自己精心设计的教学环节没有达到预设效果时,总会埋怨学生基础太差,却没有反过来想一想,自己是否读懂了学生,在进行课堂教学时,自己有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鉴于此,本文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方面来谈如何读懂学生。

  一、课前:从学习起点读懂学生

  (一)摸清学生的学习起点

  1.学生学习起点概述

  学习起点就是学生在参与新的教学活动中,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了解新知识,适应新学习模式等[1]。通常学习起点划分为逻辑起点及现实起点,其中逻辑起点代指以教材为载体,依托教材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积累知识内容;现实起点是以多种教学资源为载体,在多种资源共同作用下达到知识积累的效果。

  以“倍的认识”为例,从知识经验来看,“倍”的含义涉及两个量之间的比率关系,即一个数中包含了几个另一个数。对于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正确建立“倍”的概念是存在一定的难度的。一方面,学生在生活中接触的多是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很少会比较倍数关系。另一方面,在“倍数”知识学习中,学生需要由加减知识结构转化至乘除知识结构,受原有知识结构影响,对“倍”的知识内容理解的难度较大。

  2.怎样读懂学习起点

  “读懂学生”是设计一节课最为重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而“课前测试”与“思维访谈”是有效“读懂”学生认知水平和经验基础的两种基本方法。

  (1)课前测试——以数据读懂学生

  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前,我们制作了一张课前问卷,内容如下: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三年级3个班共114个学生参加了课前测试,第一题答对的有47人(占41.23%),答错的有67人(占58.77%);第二题答对的有48人(占42.11%),答错的有66人(占57.89%);第三题答对的有59人(占51.75%),答错的有55人(占48.25%)。通过数据我们发现将近一半的学生能独立正确完成检测。

  (2)思维访谈——以个例读懂学生

  根据调查,上文第4小题回答“听说过”的有78人(占68.42%),未听说过的有36人(占31.58%)。可见此前大部分的学生是听说过“倍”的。同时,我们对听说过“倍”的这些学生也进行了访谈。从记录的学生回答情况看,27人明白“双倍”的意思,其中不少学生能用举例子的方式介绍“倍”,比如有的学生说:“有一次我问同学借几张白纸,我跟她说,她要是借给我5张,我第二天双倍还她,那我第二天就要还她10张。”;22个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谁是谁的几倍”;13个学生对倍的理解有误;此外,还有16个学生表示仅仅只是听说。

  (二)读懂教材的编排思想

  读懂教材是“一节课”或“一个领域”的起始站。课前,我们也查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倍的认识”,人教版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小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主要是加法结构和乘法结构,而乘法结构是在加法结构基础上产生的高层次的数学认知结构,而“倍”的学习是正式建构乘法结构的开始。与此同时,“倍”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与分数、百分数、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后续这些概念学习的基础。

  二、课中:从课堂表现读懂学生

  (一)在对话中读懂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流,能达到传播知识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在交流中应了解学生的想法,通过不断的引导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课堂教学对话情境多样,如简单问答、讨论、辩论等,教师可在对话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及情感,将对话教学贯彻落实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扭转传统“独白”讲解的教学形式,促使学生成为课堂主体。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第一环节——在观察发现中初识“倍”时,教师可通过情境图让学生收集信息并提出问题,通过耐心的聆听、及时的交谈来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及知识储备。

  1.创设情境,收集信息

  谈话:同学们,在你们节奏明快的拍手声中,小兔子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

  在黑板上出示主题图,要求学生说一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使学生明确胡萝卜有2根,红萝卜有6根,白萝卜有10根。

  提出问题(教师指向黑板上的胡萝卜贴和红萝卜贴,如图1):观察胡萝卜和红萝卜,你能找到这两种萝卜之间的数量关系吗?

360截图20230321164056885.jpg

  学生找到了下面几种关系:

  (1)红萝卜比胡萝卜多4个;(2)胡萝卜比红萝卜少4个;(3)胡萝卜和红萝卜一共有8个;(4)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

  教师肯定学生的想法:对!红萝卜的数量是胡萝卜的3倍。

  揭示课题:比较两个数,除了我们一年级学过的“多和少”以外,还有另外一种关系,就是刚才同学们说的倍数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倍”。(板书:倍的认识)

  2.初识“3倍”

  教师提问:想一想,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哪位学生可以上来摆一摆?(学生上台操作)

  教师追问:你看懂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你的理解?(组织学生交流)

  生1:因为6÷2=3。

  生2:红萝卜有6根,胡萝卜有2根,就是3个2,所以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

  交流后明确:可以把2根胡萝卜看成1份(边说边将2根胡萝卜圈起来),红萝卜有3个2,就有这样的3份(2根圈1圈,有3个2),我们就可以说红萝卜的根数是胡萝卜的3倍。(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再交流)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能够清楚地感知到学生对倍的认知是分层建立的。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实物的摆放来体现对倍的认识程度;还有小部分学生能用除法算式来求几倍,这些方法实际上都表明学生理解“倍”是比较两个数量之间的一种关系,要以一个数量为标准。

  (二)在反馈中读懂学生

  在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要发挥引导者的作用,激励学生大胆尝试,通过画、剪、写等手段深入探究知识内容,在交流中阐述自身的观点及看法,从而真正读懂学生。在学生阐述期间,教师及学生要认真倾听,综合学生的观点,再围绕教学主题进行反馈分析,在交流中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教学“倍的认识”第三环节——在“摆一摆”中深化认识“倍”的概念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用12根小棒摆出倍数关系。

  要求:(1)12根小棒都要用;(2)个人独立完成后,和同桌说一说你摆出的倍数关系;(3)限时3分钟,结束后把小棒放回信封内。

  反馈学生作品(如图2、图3、图4、图5),让学生自己说一说。

360截图20230321164425995.jpg

  数学充斥在日常生活中,但是,小学生往往只看到生活中表面的数据,对数据之间的深层联系了解不足;而数据之间的联系是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手段。利用12根小棒摆出倍数关系,标准量和被比较量的总和不变,标准量在进行变化时,被比较量也会改变,这是一种双向的变化,难度较大。该教学活动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进一步了解数据,掌握数据之间的隐藏倍数关系,透过现象发现本质。

  在这个环节中,大部分学生能摆出2倍、3倍、5倍关系,1倍关系的出现则是通过上一环节的学习而得到的。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发现以1根小棒为1份的情况,可呈现11倍的关系。笔者通过展示学生作品和让学生自己讲解,拓展了其他学生的思维。由此,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自己来表达。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远远会超过教师在设计环节时自己想到的预设,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能更好地为后续教学服务。

  三、课后:从作业和个别辅导中读懂学生

  (一)关注作业中的错误

  作业错误是必然现象,教师应鼓励学生定期将错题进行归类总结,以例题呈现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使学生在探究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形成“犯错”“知错”“改错”闭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及数学思维能力。在作业错题总结分析中,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发挥自身的点拨作用,帮助学生透彻理解数学知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3]。

  (二)关注“暂差生”的辅导

  在学校教育中,许多人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冠以“差生”之名,这无疑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差生”为“暂差生”,虽只一字之别,却代表了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期待,一份难得的信任和关爱。一般情况下,对待“暂差生”采用个别辅导较为合适。结合“暂差生”诱因,教师可开展针对性的课外辅导,将存在共同问题的学生整合起来,开展集中知识讲解及训练,提高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使学生逐步接触更深层次的数学知识,构建数学知识结构体系,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四、结束语

  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因此,数学教育就要从读懂学生开始,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真正需求,才能创设符合学生认知的条件,让学生对知识进行再创造。


参考文献

  [1]李苏苏.立足本质·基于学情·促构模型:以“倍的认识”为例浅谈小学数学概念课教学[J].基础教育论坛,2020(4):3-5.

  [2]徐春英.理想教育文化引领下的课堂教学新样态:以小学三年级数学《倍的认识》一课教学为例[J].好家长,2022(28):58-60.

  [3]周卫东.突出本质重在理解形成素养:以“倍的认识”教学为例谈谈数学的概念教学[J].小学教学研究,2020(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