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论文

21

2024-01-25 10:28:43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于此,单元整体教学成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手段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摘要:在当前“双减”政策背景下,教育部门对小学数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基于此,单元整体教学成了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也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手段之一。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不足,然后提出了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最后阐述了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教学实践

  数学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工具,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所涉及的知识点繁多且复杂,教学任务相对较为繁重。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教师们需要不断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双减”政策应运而生。“双减”政策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减负增效”的提出为教师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方向。在这个方向下,教师们开始关注如何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其中,单元整体教学作为一种具备整体性、活动性、深度性特征的教学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实践。

  一、“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落实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引领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该加强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以“双减”政策为引领,以适宜的教学方式为手段,引领学生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加强对知识的把握吸收,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形成数学思维,提升学科素养。一定程度而言,单元整体教学则是能够落实课程标准种种要求的“法宝”。

  基于此,教师则应该加强对单元整体教学这一模式的深刻研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学习水平、综合能力,循序渐进地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活动,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体现创新、求实的本质特征,构建高效的单元整体教学课堂。

  (二)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双减”背景之下,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师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也是构建高效小学数学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衔接其他的教学用具和设备,提高整个教学活动的灵活性、趣味性。这样的课堂对于学生而言,具备更大的吸引力,学生则能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融入教学活动,最大程度发挥主观能动性,加强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构建多元的互动模式。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是课堂的唯一设计者,而是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得以凸显,能够落实深度学习、走向更深层次的思维空间,使得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更有意义,切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

  在“双减”背景之下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强化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环节,也应该跟随改革的潮流,迎合改革的脚步。当前落实单元整体教学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着重强调教师应该积极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生基于整体视角,实现深度学习,加强对知识的互动、探究,形成特色的、鲜明的、个性化的知识模块,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提升认知层次,顺其自然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推理能力等,为学生的日后新知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利用迁移规律促进对其他知识内容的消化吸收理解,由此使得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得以落地生根。

333 (1).jpeg

  二、“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落实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研读数学教材,梳理单元知识点

  数学教材是教师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载体,加强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有机梳理是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研读教材的重要性,由此强调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探究、解读。而单元整体教学不同于传统的教学,其着重强调教师应该加强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突破教材的局限和桎梏,立足于单元整体视角加强对教材的系统性、整体性构建,加强对单元整体内容的规划设计,加强对重难点知识的梳理,由此为接下来的单元教学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比如以人教版五年级“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模块知识为例。长方体和正方体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之一,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接触到长方体和正方体,在脑海中留下了这两种立体的印象,获得了丰富的感性认知。在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以单元整体教学切入,学生逐渐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层次,构建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框架。这一单元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多,通过系统深入的教学,让学生对于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容积、体积单位等知识内容形成更全面的了解、更深入地探索、更细致地构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遵循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的主要特点,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学情,探索一条科学的单元整体教学线索,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着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表面积、体积。且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存在着密切的关联,教师则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有机衔接,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视角分析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在展开图里的每个面,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立体图形感知能力,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沙坑里沙子的厚度、塑胶跑道的用料问题等生活化的实例,帮助学生攻克这一单元的学习难关,有计划、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

  (二)立足核心素养,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指导方向,单元目标的设定,强调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实际学情、单元教学内容,切实把握和分析课程标准的要求,以核心素养为依据,提升单元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系统性。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该从教学评价多个维度进行统一化的构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然后将教学目标进行细致划分,落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教学活动,设计评价指标、评价要点,丰富评价标准、主体,于多个维度落实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这一模块知识为例,学生在前期的学习中,认识了圆、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特征以及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在这一基础之上能够让学生有关于圆柱与圆锥的学习变得更加简单、容易、有序。这一模块的知识是学生学习几何形体知识、加强对几何知识综合运用的最后一部分。基于此,教师具体依据核心素养,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构建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目标。就知识目标技能而言,其着重强调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应该更全面、更深刻地认识圆柱和圆锥,由感性思维逐渐向理性思维过渡。能够基于实物抽象出立体图形,灵活地运用体积、表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而就过程与方法目标而言,其着重要求学生应该掌握圆柱与圆锥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在动手实践、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活动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合理推理,有序探究,动态研究圆柱、圆锥的特征。

444.png

  就情感与态度目标而言,其着重强调学生在观察、设计、制作圆柱、圆锥的模型过程中,提升课堂参与度,基于数形结合思维的运用,理解数形之间的关系,渗透数形结合思想和渗透转化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理念,帮助学生树立善于观察、分析、总结的良好习惯,敢于大胆推理、联想,让学生在合作过程中敢于质疑、乐于倾听、善于批判,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运用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基于核心素养的目标,构建单元整体教学评价体系,基于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环节丰富评价主体,从物体特征、实践探究、绘制相关图形等不同的评价指标,明确评价的要点,达到教学评一致性,使得单元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有序、顺利,切实落实减负增效的口号,凸显“双减”内核。

  (三)依托课堂教学,创设丰富教学情境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之下,教师往往注重理论教学,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了学习过程,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而“双减”强调要让学生快乐学习、开心学习,落实寓教于乐的目标。所以,教师应该注重数学教学的情境化创建,让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启发和启迪。同时情境创设也能够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以更加丰富多彩的形式、以动态化的内容呈现在学生的面前。所以当前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落实途径则是构建丰富的、动态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深度学习,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

  比如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人民币”这一模块知识为例,首先教师可以通过谈话的方式导入课题:“同学们,平常你们的父母到饭店吃完饭或者在超市购物之后,应该做什么呢?”预设同学回答:“付钱”。“没错,我们在消费之后都是要付钱的,那么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需要用钱?”教师积极引进生活类问题,使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着手,展开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开关,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人民币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接着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用多媒体展示1元、5角、1角、5分、2分、1分的纸币和硬币,展示小朋友打开自己的存钱罐,创设零用钱分类与使用人民币的情境。在这一情境中,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同时激发学生对人民币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对人民币知识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继而教师组织新知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创设购物的情境,让学生立足于情境,扮演买家和卖家的人物角色,体验、实践、探究购物的整个过程,在找钱、付钱、换钱等活动中,加深对元、角、分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概括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分享,积极阐述,勇于质疑、敢于批判。

  在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情境创设为基础,引导学生在丰富的情景体验中,通过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活动,认知不同面值的人民币,把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系统性的知识体系,促进思维的灵活发展,强化学以致用的能力。

  (四)立足“双减”内涵,设计多元化作业

  作业设计是小学教学中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也是“双减”背景之下教师应该改革的重点。在传统的作业环节,教师更注重量,而忽视了质,深陷题海思维中,给学生布置大量的、重复性的、机械化的、单一化的作业,导致学生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达不到良好的成效,容易消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双减”政策则对作业的量和完成作业的时间做出了明确的规划和要求。作业的设计与实施是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落实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在“双减”背景之下,应该让学习放飞乐学和巧思的风筝,让学生以更活跃的状态、以崭新的面貌参与到学习中,积极、高质、高效地完成作业。基于此,教师应该切实分析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把握数学核心能力内涵,设计多元化的单元作业,丰富单元作业形式,调整单元作业内容,真正意义上做到减负不减质,深化“双减”内涵,为学生的发展成长打下坚实可靠的基础。

  以人教版二年级下册图形的运动(一)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趣味化作业,让学生可以通过画画的方式,画出图形的运动规律,了解图形的特征,体会到完成作业的乐趣,让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

  又或者可以以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折线统计图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数学本身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实践类的作业,实践类作业则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能够加强对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让学生统计不同家庭中一周的用水情况或者一个月中垃圾袋使用的情况,通过对数字的统计、探究,制作折线统计图,基于图形展开分析,体会折线统计图的妙用。

  综上所述,在当前“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们需要从多个方面着手,推动单元整体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于不同的维度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彰显“双减”精神,凸显“双减”内涵,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素养和推动小学数学教学事业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柯银霞.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1(27):107-108.

  [2]方婷婷.“双减”政策下基于小学数学单元编写体例的深度学习方案的开发研究——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2(5):59-61.

  [3]刘娜.“六步四环”单元教学靶向课堂提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2(5):68-69.

  [4]吴丽芳.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22.

  [5]孙亚男.关于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单元教学的思考[J].读写算,2021(27):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