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构活动中用儿童视角进行教师观察论文

2024-01-25 10:10:25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幼儿是建构活动的主体。从幼儿视角出发,对建构活动进行有效观察,需要教师明确观察的内容,即兴趣专注、建构技能、材料运用、建构作品、互动合作。在把握观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从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三个阶段出发,坚持以幼儿为本,对幼儿的建构活动展开深入细致观察,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依据。本文从幼儿视角出发,探讨了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旨在为幼儿的建构行为提供指导和帮助。
摘要
幼儿是建构活动的主体。从幼儿视角出发,对建构活动进行有效观察,需要教师明确观察的内容,即兴趣专注、建构技能、材料运用、建构作品、互动合作。在把握观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还需要从观察前、观察中和观察后三个阶段出发,坚持以幼儿为本,对幼儿的建构活动展开深入细致观察,从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依据。本文从幼儿视角出发,探讨了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策略,旨在为幼儿的建构行为提供指导和帮助。
[关键词]儿童视角;建构活动;教师观察;实践研究
建构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促使幼儿操作各种建构材料,运用思维和想象构建物体。幼儿的思维发展尚不充分,此阶段的幼儿能使用符号思维、语言、头脑中的形象来理解世界,因而在建构活动中会出现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幼儿教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对幼儿的建构活动进行深入观察和指导。只有幼儿教师细心观察幼儿的建构活动,才能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指导幼儿顺利完成建构活动任务。基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就儿童视角下建构活动中教师观察策略,展开深入探究,旨在对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相关借鉴和帮助。
一、儿童视角下建构活动中教师观察的内容
幼儿是建构活动的主体,建构活动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幼儿成长和发展,促使幼儿在建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建构技能,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建构活动中,教师扮演着观察者的角色,对幼儿的建构活动进行指导。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是否主动参与建构活动、幼儿在建构活动中是否表现出积极主动的态度、幼儿在建构的过程中是否专注投入、幼儿是否能够持续完成建构活动,甚至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情绪、情感状态等,都是幼儿教师观察的重点,也是促进幼儿建构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基础。
(一)专注兴趣
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专注和兴趣是幼儿教师观察的内容之一。兴趣是幼儿参与建构活动的首要驱动力,在兴趣的驱使下,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建构活动,享受建构活动带来的乐趣。当然,在参与建构活动的过程中,专注度也是幼儿教师需要观察的重点内容。对于幼儿而言,专注意味着其能够全身心投入建构活动,并且能够独自或者合作完成建构任务,呈现出完整的建构作品。兴趣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建构活动,专注则促使幼儿实现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教师要观察幼儿对建构活动是否感兴趣,也要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专注程度。
(二)建构技能
在幼儿建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建构技能不仅是建构活动所要达成的目标,更是幼儿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幼儿在与建构材料进行交互的过程中往往会创造出一些建构作品,而这些建构作品都是由最基本的建构技能组合而成。因此,只有幼儿掌握了基本的建构技能,才能在建构活动中享受不同建构技巧和方法带来的乐趣,获得成功感、快乐感和满足感,进而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活动的浓厚兴趣。在对幼儿的建构技能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幼儿掌握建构技能的水平,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指导,不断提升幼儿的建构技能。
(三)材料运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建构材料是开展建构活动的基本元素。在幼儿与建构材料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幼儿不仅能够建构出一些作品,还能够展现出自己的建构能力。而且,在建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幼儿并非被动地接受教师准备的材料,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选择和使用建构材料。因此,幼儿对建构材料的选择和运用也是幼儿教师观察的重点。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可以观察到幼儿选择建构材料的偏好,运用建构材料时是否能够掌握材料的特点,是否能够厘清不同材料之间的关系等。
(四)建构作品
幼儿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差异性。这就意味着在建构活动中,幼儿的建构行为和表现也各有不同,集中表现在建构作品的完整性和复杂性。通常情况下,发展水平较高的幼儿能够建构出完整、相对复杂的建构作品,发展水平不高的幼儿则相反。建构作品的完整性和复杂性体现了幼儿建构技能和建构水平的高低,也能够反映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思维能力和游戏水平。因此,教师在对幼儿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应重点观察幼儿的建构兴趣和建构体验。当然,建构作品的呈现情况也是教师需要重点观察的内容。当教师了解幼儿建构作品过程中的真实情况后,就能够对幼儿进行分层指导,促进幼儿有序跟进建构活动。
(五)互动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游戏是幼儿社会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因而建构活动中幼儿的交往互动、合作能力、主动性等也是教师应该观察的内容。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互动合作时,教师要将关注点放置在幼儿能够主动与同伴协商搭建的主题和建构的方案;幼儿能够分工合作,完成作品的搭建;幼儿在合作中是否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幼儿能够耐心倾听并尊重同伴的意见;幼儿能够主动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和纠纷等方面。在建构活动中,交流合作是幼儿完成建构活动任务的有效途径。幼儿教师应当在观察中,多与幼儿互动,让其在互动合作中提高社会交际能力。
二、儿童视角下建构活动中教师观察的策略
《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观察和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建构活动中幼儿教师的观察与其他活动存在很大不同,幼儿教师需要对幼儿建构的兴趣专注、建构技能、材料运用、建构作品、互动合作等多方面进行概括和总结,才能真正读懂建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尤为重要。如何促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展开科学观察,提升幼儿教师的观察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观察前、观察中、观察后三个层面展开。
(一)观察前:做好观察准备,保障观察效果
教师在建构活动中对幼儿的观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呈现出丰富的连续性。与传统意义上将幼儿教师的观察限制在观察活动中不同,幼儿教师的观察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贯穿建构活动组织和实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因此,建构活动的准备阶段也是幼儿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教师要增强自身的观察意识,明确观察目的,从而有效地在建构活动中展开高质量和高水平的观察。
1.增强观察意识,突出观察主动性
教师是幼儿建构活动的主导者,也是建构活动的观察者。作为幼儿成长和发展道路上的引路人,教师的观察应该表现出明显的主动性,具备主动观察幼儿建构行为和表现的意识。然而,当前很多幼儿教师在观察建构活动的过程中,并没有主动观察的行为,缺乏主动观察的意识。大多数教师过于关注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和遵守建构规则的情况,但是当幼儿在建构活动中出现打闹、争执等问题时,教师没有马上充当仲裁者的角色,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且教师对于幼儿的建构水平、建构材料使用情况等观察不足,更没有主动观察上述内容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对建构活动进行准备和观察的阶段,要增强观察意识,突出观察的主动性和多样性。
例如,在建构活动“神奇的多米诺骨牌之城堡”的观察准备阶段,教师就对整个建构活动进行了评估,重点关注幼儿是否有关于多米诺骨牌的生活经验和建构经验。在评估的基础上,教师对观察活动进行了预设,计划观察的内容和角度,设计观察记录表。通过一系列的思考之后,教师将观察内容确定为专注兴趣、建构技能、材料运用、建构作品、合作互动等方面,完成了建构活动“神奇的多米诺骨牌之城堡”观察表。在上述活动中,教师主动思考观察活动内容,具备主动观察的意识。
2.明确观察内容,强化观察针对性
对于建构活动的观察,教师首先要明白的是“观察的内容是什么”,有针对性地展开观察。观察内容具有导向性,教师只有明确观察内容,强化观察的目标和针对性,才能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而后采取措施及时调整。当前,很多教师在建构活动中不知道观察什么,观察的内容表现出随意性,随机选择观察的内容,导致观察目标也不够明确。当然,也有一些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出现观察内容过多的问题,观察目标缺乏针对性。很多教师并没有预设观察目标,因而存在既想观察幼儿的建构水平,又想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既想观察幼儿在建构活动中的能力发展,又想观察幼儿的建构作品呈现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在观察建构活动的过程中,要明确观察的内容,强化观察的针对性,避免整个观察活动出现无秩序的问题。
例如,在对建构活动“加油站的演变”进行观察准备的过程中,教师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将观察内容聚焦到幼儿的建构水平,要想了解幼儿是否能够将不同形状和大小的螺母进行组装拼接,并实现二维平面不同材料的组合向三维立体组合的过渡。在明确上述观察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在观察幼儿建构加油站的过程中,就应将观察的重心放置在幼儿是否能够组装拼接材料,完成三维立体加油站的搭建方面。观察的针对性也凸显了出来。
(二)观察中:掌握观察技巧,增强观察效果
建构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是观察的重点内容。建构活动本身具有多变性,再加上建构活动的主体是幼儿,幼儿活泼好动,因此在开展建构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诸多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灵活使用观察方法,掌握多样观察记录形式,提升自己的观察能力。
1.灵活使用观察方法,促进观察的灵活性
观察方法是幼儿教师对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重要工具。多样化的观察方法能够支撑幼儿教师展开多样化的观察,满足不同建构活动的观察需求。在日常观察中,扫描观察法、定点观察法、追踪观察法等都是幼儿教师经常采用的方法。然而,在观察建构活动的过程中,一些教师不能够灵活使用观察方法,只采用自己熟悉的观察方法进行观察,导致观察千篇一律。其实,观察建构活动并非呆滞的活动,而是具有动态性的过程。作为观察者,教师要根据观察内容灵活选择适宜的观察方法。
例如,在建构活动“我爱北京天安门”的组织过程中,教师并不是只采取一种观察方法进行观察活动,而是根据建构活动观察的不同角度选择不同的观察方法。在建构天安门的过程中,个别幼儿按照积木的形状分类,继而开展建构活动。对此,幼儿教师采用追踪观察法,对个别幼儿建构天安门的活动展开全过程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建构成长和发展。另外,幼儿教师要想了解幼儿的材料使用情况,可采用定点观察法,围绕幼儿与建构材料的互动展开观察,了解幼儿是否能够感知材料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感知材料的长短、数量、厚薄、轻重、粗细、高矮等特征,感知材料的模式、对称、宽窄等特征,以及感知建构材料的不同性质。
2.丰富观察记录形式,提升观察的科学性
在对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完成观察的行为,还需将自己观察的内容进行有效记录。在观察的基础上记录,教师才能发现幼儿在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形成典型案例。然而,很多教师的观察记录形式比较单一,或者采用记叙法进行记录,或者采用影像记录,很少使用检核表、评定量表法等方法进行观察和记录。因此,在对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丰富观察记录形式,更加直观地呈现出观察内容。
例如,在对建构活动“玩转消防”进行观察的过程中,为了提升观察的科学性,教师首先围绕建构主题——消防车,梳理了建构活动的观察内容、观察方法以及观察记录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玩转消防”评价量表,从建构技能、科学素养(包括数学、科学)、想象与创造、计划性学习品质(包括专注性、坚持性、克服困难)四个维度出发,设计了每个维度不同阶段的评价量表。
以建构技能为例,阶段一:幼儿能运用平铺、堆叠、垒高、拼插、延长、镶嵌、围合、加宽、加高、盖顶等技能,表现出建构物的主要特征;阶段二:幼儿能运用对称、组合等技能,表现出建构物的基本特征;阶段三:幼儿能运用旋转、穿、编等技能,表现出建构物的细节特征。在搭建消防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玩转消防”评价量表中的建构技能的不同阶段标准,对幼儿的建构行为进行评价。
(三)观察后:有效支持跟进,增强观察效果
从儿童的视角出发,对建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观察行为贯穿建构活动的方方面面。这不仅需要教师在观察的过程中发现幼儿在建构时存在的问题,更需要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解决问题,并且持续跟进问题解决的进度,从而增强观察的效果。
1.发现问题,突出支持策略的针对性
建构活动的观察不应局限于观察,还需要教师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科学的指导策略,促进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当前,很多教师虽然能够对建构活动进行一定的观察,但是并不能就观察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而且就算教师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在专业知识、工作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下,提出的指导策略也并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甚至出现生搬硬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对建构活动的观察表现出明显的局限性,导致观察效果不佳。因此,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要突出支持策略的针对性,明晰支持幼儿发展的思路,找到支持幼儿发展的方向。
例如,在建构活动“我心目中的小学”的观察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建构的小学虽然有几栋建筑物,但是建筑物之间是相互孤立的状态。对此,教师将幼儿聚在一起进行讨论,提问:“运用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将不同的建筑物连接起来?”给予幼儿一定的讨论时间。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向幼儿提供不同的材料,诸如长方形积木、木质薄板等,引导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将不同建筑物连接起来,发展幼儿的建构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在上述建构活动中,教师从支持策略、简单举例、支持目的三个方向出发,遵循“我
模式,突出了支持策略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继续观察,加强跟进反馈的持续性
在观察建构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针对观察到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指导和帮助,还需要对指导策略进行持续跟进和反馈,把握指导的有效性。很多教师在建构活动中提供支持后,缺乏持续跟进的意识,缺乏动态的、及时的补充观察记录。此外,一些教师在观察建构活动结束以后,也并没有掌握持续跟进反馈的方法。虽然这些教师能够提出一定的建议,但是他们不知道如何统筹推进这些建议的具体实施,以及掌握实施后的情况。因此,在建构活动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加强跟进反馈的持续性。
例如,在建构活动“小船儿飘飘”的实施过程中,幼儿可以充分发挥建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建构各种各样的小船。在对幼儿建构小船的活动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幼儿的搭建游戏是零散的、随性的。虽然幼儿口头商定自己负责要搭建的物体,但是在真正建构的时候,还是容易忘记商定的结果。所以,需要教师提供支持策略,引导幼儿围绕建构活动中产生的问题展开讨论,共同绘制建构计划,增强建构的目的性。在提出支持策略的基础上,教师采取团座的方式组织幼儿交流探讨,给幼儿提供纸笔,支持其绘制建构计划,并及时跟进幼儿按照建构计划搭建小船的情况。活动结束之后,教师的观察并未结束,而是继续对幼儿的情绪和活动跟进观察,突出了跟踪反馈的持续性。
三、结语
建构活动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幼儿的参与兴趣。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与其他活动存在很大的区别。教师需要对建构活动的发展阶段、方式方法、幼儿的表征方式、表现形式等多方面进行全方位观察、概括和总结,才能真正读懂建构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为幼儿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因此,在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观察行为渗透建构活动的方方面面,促使观察深入到幼儿建构活动的每个环节,真正发挥观察的价值。运用好观察这个“武器”,能够提升幼儿的建构水平,使幼儿在建构活动中能获得教师更多的支持,同时提升教师的观察意识和观察能力,促使教师真正做好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参考文献:
[1]郑英.“静观”绽放别样光彩——雪花片建构活动中教师的观察[J].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8(4):29-31.
[2]余雅洋,胡丽园.提升幼儿教师观察行为的行动研究——以积木建构游戏为例[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11):39-41.
[3]段愿有.基于观察的幼儿积木建构游戏支持策略[J].教育观察,2023(6):33-35.
[4]常晨.“动物公寓”建设中教师的观察与思考[J].山西教育(幼教),2019(10):74-75.
[5]李昱,贾佳.教育生态理论背景下幼儿建构活动观察与支持策略的实践研究[J].教育现代化,2020(42):152-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