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创设生活情境,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创设生活情境,构建高效课堂论文

3

2024-01-18 09:27:3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与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教学策略,总结出回顾生活经验,提升思想认识;借助生活场景,体悟丰富情感;引发生活思考,发展思维品质;实践生活行为,培养行为习惯这四方面的方法,旨在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摘要

  道德与法治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性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品德与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良好品德的形成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生活教育理念的指导,采取案例分析的方法探究教学策略,总结出回顾生活经验,提升思想认识;借助生活场景,体悟丰富情感;引发生活思考,发展思维品质;实践生活行为,培养行为习惯这四方面的方法,旨在打造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情境;高效课堂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道德与法治课程要“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基础,增强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随着新课标的推进落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较多教育工作者尝试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中吸取经验,并逐渐能够积极整合生活教育资源,创设生活情境,构建高效课堂。但是,从整体上来看,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脱节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针对此,教师应继续开展教学实践,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课堂,让学生回归生活,不断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果。

  一、回顾生活经验,提升思想认识

  生活经验是我们建构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在小学阶段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并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产生了自己的看法。当然,由于认知能力有限,部分学生在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对此,教师可以整合与小学生日常生活贴近的教学资源,构建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思考生活问题,提升思维认知。

  例如,看电视是小学生课余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他们获得大量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较为直接的方式。但四年级的学生自我约束和控制能力有限,面对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往往容易沉迷其中。基于此,教师结合《健康看电视》这节课的内容,联系现实生活,设计了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回顾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话题和情境中,认识健康看电视的重要性,学会健康看电视的方法。

  教学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堂开始,教师以学生所熟悉并特别感兴趣的动画片《小猪佩奇》导入,引出“周末,你大概看多久的电视呢?”的生活话题,创设出互动、活跃的教学情境,营造了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主动参与、积极讨论。第二,互动讨论,分享体验。教师将学生划分小组,并提出:比一比在5分钟内可以完成哪些任务?在活动中,学生踊跃发言,“可以看一篇文章”“可以看一个短视频”“可以做运动”……教师从健康生活的角度出发,邀请同学做5分钟跳绳游戏,学生参与热情较高,课堂气氛被充分调动。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到时间的宝贵,并联系自己日常看电视的时长,认识到要健康、合理地看电视。第三,电视风波,实话实说。教师通过妈妈和亮亮看电视引起矛盾的故事,让学生帮助亮亮和妈妈制定合理的约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利用问题启发学生,以“如何正确地对待看电视这件事”为载体,提出“沉迷电视,会失去什么”“如何做才能挽回这些失去的东西”“怎样才能正确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等问题,引发小组讨论、同桌讨论、自主思考,让学生辩证地看待“看电视”,理解家长的用心,进而与案例中的角色形成共鸣,并学会如何健康规律地生活,学会与身边的家人相处。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回顾生活经验,让课堂教学面向生活,课堂走进生活,促进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实现了从“封闭”到“开放”,从“说理”到“实践”的转变。整个课堂的活动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真正体现了生活化的特点,让学生感受了生活化的德育,避免了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360截图20230321163045713.jpg

  二、借助生活场景,体悟丰富情感

  生活中的各种场景对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熏陶和教育作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指导中,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场景创设课堂情境,组织学生参加贴近生活的各类情境体验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回望生活。教师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生活,感悟生活,并在生活中树立健康的思想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小水滴的诉说》这节课内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教师通过整合生活中的事例,为学生构建不同的生活场景,引导他们充分认识“日常生活中时时离不开水,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首先,教师采用拟人的手法构建童话场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集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构建童话情境,让学生与小水滴相互问好,然后通过唱歌的形式,带领学生认识小水滴,进入童话世界,展开情境教学,体会小水滴的情感变化。其次,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构建生活场景。认识水的珍贵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周末在家长的陪同下,出去寻找水源,了解什么地方有水,水可以用来干什么?然后在班上进行汇报,让学生初次认识水。再提出假设“如果有一天家里停水了,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呢?”学生基于问题进行交流,从而明确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为下一步了解水资源缺乏做好铺垫。再次,深化场景,提升学生对教学难点的认识。教师继续利用生活化场景,采用先扶后放的方法进行指导。学生先熟读教材中的小诗,理解文意,明白水的珍贵,接着教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从图中理解小诗的意思。然后,教师结合不同的生活场景,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的珍贵,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行动珍惜每一滴水,节约用水,不浪费水。最后,拓展生活场景,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为学生创设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大地、山川、牛羊、人类有了水的情景和失去水后的景象的对比,让学生从思想上深刻认识水的珍贵,从而主动调整自身行为,形成节约用水的意识。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生活场景,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生活以及自己的切身体验感受水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水资源缺乏的现实,进而在启发和引导下,感悟到自己在节约用水中应担负起的责任,以此树立健康的生活理念,指导生活行为。

  三、引发生活思考,发展思维品质

  目前,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虽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引发学生学习探究,但是由于对生活中各种问题的挖掘不够深刻,使得学生无法形成辩证的、深入的思考,课堂上学习的内容也就无法指导生活行为。对此,在创设生活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提出具有生活意义的问题,促使学生反思自己,提高思维品质,进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例如,在《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教学指导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生活处处有规则”的道理,教师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由熟悉的学校扩展到更加广阔的社会领域,在层层推进中发现规则与生活的关系,同时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查、问、找等方式多维度发现生活中的规则。接下来,教师设计“反思规则”的环节,结合场景提出问题:在学校生活中可谓是处处有规则——上课有规则、上下楼梯有规则、活动有规则、就餐有规则……这些规则是不是有点多了?有没有什么规则是你觉得多余的?在问题引导下,学生展开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没有规则的情况下生活的状态。有的小组结合“上下楼梯有规则”这一话题进行讨论,并结合自己看到的生活案例,说明上下楼很容易引发严重的踩踏事件;有的小组认为没有了交通规则,行人及车辆的安全出行就没有了保障,也会因为无序给乘客带来各种无法预知的伤害;有的学生针对活动有规则进行探讨,认为没有规则的活动现场就会变得混乱,活动的结果也无法保证公平,每个人的活动体验都会变差……针对各组学生的讨论,教师进行了总结:不遵守规则,不仅会让自身受伤,还会伤及他人,所以规则既是为了规范我们的行为,也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安全而美好。最后,教师结合生活案例设计问题:既然规则如此重要,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多数学生都能够根据本课的主题和生活经验说出“遵守规则”的答案,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有许多人没有遵守规则,如有的人在紧急情况下放弃了规则;有的人认为规则是为他人设置的,自己可以不遵守;有的人只有在他人监督下才能遵守规则……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反思生活中的自己,对“遵守规则”辩证思考,帮助学生提高思维品质,并通过自我约束,真正成为一个守规则的人。

  综上,道德与法治来源于生活,也要回归生活。在日常教育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为抓手,构建生活情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调动学生脑海里的生活认知,启发学生思考,促使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加深认知,塑造良好的道德和行为。

  四、加强生活实践,培养良好习惯

  实践活动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的“第一课堂”的构建,更要重视课外的“第二课堂”,指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下,践行良好道德思想、价值观念,改变不合理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到美好生活的创造中,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例如,在《低碳生活每一天》教学设计中,教师通过学情分析了解到:四年级的学生对气候变暖有一些体会,但是却没有认识到地球变暖与自己日常生活方式的关系,在实际生活中,也很少有主动减少碳排放、过绿色生活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立足课程内容,结合生活情境,组织学生参与以下实践活动。

  第一,调查家庭中的碳排放量。教师要求学生课前自主阅读教材、查找资料、调查分析,把家庭每月的日常碳排放总量统计出来,并说一说自己的发现。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到:看电视1小时增加碳排放96克,每燃烧1升燃料增加碳排放2500克,产1个塑料袋增加碳排放0.1克,消耗1张A4纸增加碳排放12.67克,用1吨水增加碳排放2.67克,用1千瓦时电增加碳排放0.3克。然后,利用表格计算出家庭生活中每月用电量、每月用水量、每月加多少升汽油、每月用塑料袋数量、每月用纸张数量等,最终计算碳排放总量。最后,教师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并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的碳排放和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是碳排放者,所以我们应该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尽量减少碳排放量。

  第二,制定我的低碳生活计划。学生分组合作,根据所学知识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低碳生活计划,然后,在课堂上进行讨论、交流,完善计划内容,最后把计划落实到家中,运用打卡的方式,每天在做到的项目后面打对勾,并在家长的监督下执行计划。这样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自觉规范生活行为。

  第三,践行低碳生活计划,进行碳补偿。学生践行低碳生活计划,组织评选活动,对一个月内执行低碳生活计划最好的家庭给予奖励。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碳补偿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将实践的视野从家庭拓展到社会,引导学生借助“植树节”等契机,以一个社会成员的身份参加植树造林活动。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践行低碳生活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要落实到行动中;不能仅局限在家庭范围中,还要扩展到社会范围内;进而提高思想认识,提升社会责任感,践行环保行为,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利用生活环境为学生打造“第二课堂”,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实践,以此渗透低碳生活的理念,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促使学生主动转变自身行为,塑造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

  总之,道德与法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文结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案例,对如何通过创设生活化情境,打造高效课堂提出了几点建议,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但是其中依然存在诸多不足。所以,教育工作者应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进一步展开教研工作,凝聚集体智慧,充分发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元素,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将真善美的种子种在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王晓琳.创设实践体验,促进知行合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优化策略探究[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第七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2023:3.

  [2]李虹.新课程标准背景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质量的途径[J].名师在线,2022(32):29-31.

  [3]邵哲.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创设的原则与教学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8):64-65.

  [4]梁雯.浅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高效课堂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