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论文

2024-01-02 15:24:1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在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 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 也是对 “五育 并举 ”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 。 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语文课程的 “人文性 ”特点具有内在 逻辑关联
摘要 : 在课程中渗透劳动教育 , 是落实 “立德树人 ”根本任务的重要体现 , 也是对 “五育 并举 ”教育理念的积极响应 。 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与语文课程的 “人文性 ”特点具有内在 逻辑关联 , 二者共同指向学生的素养发展 , 因此 , 探讨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 透 , 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劳动素养 、推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 。
关键词 : 小学语文,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 》的 “指导思想 ”明 确 提 出 “落 实 劳 动 教 育 ”的 要 求 , 并 强 调 : “聚焦学生发展核心 素 养 , 培 养 学 生 适 应 未 来 发 展 的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 引导学生明 确人生发展方向 , 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 会职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 , 将劳动教育渗透在 小学语文教学之中 , 能够以劳树德 、 以劳增智 、 以 劳育美 , 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全面发展 。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1. 价值取向稍显模糊
劳动教育在语文课堂的渗透 , 本质是课程资源 的丰富与完善 , 其目的是以劳育人 。然而 , 当前小 学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缺乏针对性的渗透策略 , 往往是无目标地随机呈现 , 究其原因是价值取向较 为模糊 。价值取向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 师生对劳动 教育的本质内涵的理解较为肤浅 , 对劳动教育的价 值意义的挖掘深度不足 , 甚至无法找准劳动教育与 语文课程的结合点 。 学生对劳动之美 、 劳 动 之 趣 、 劳动之意义发现较少 , 不能充分认识到劳动的价值 与魅力 , 无法从劳动实践中获得丰富想象力与创造 力 , 也就无法内化为自身的劳动素养 。
2. 主体作用稍显忽略
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重 “语文要素 ”而轻 “人文 主题”, 重 “教师引导 ”轻 “学 生 自 主”, 导 致 学 生 在“情感 、态度 、价值观 ”维度的思考较少 , 对劳动教育的参与较为被动 。甚至有时 , 教师将劳动场景描绘得无比生动 , 将劳动感悟讲述得无比精彩 , 而学生却对劳动内容 “无动于衷”, 他们被动接受而不能自主参与 , 无法真正领略到劳动场景之美 , 也无法真正体悟到劳动创造之乐 。
3. 与生活结合不太足
生活是劳动教育之根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往往局限 于 教 材 文 本 , 对 真 实 生 活 的 观 照 较少 , 对劳动的时代性内涵的体现不足 。 由于对生活本身的洞察不够细致 , 对劳动实践的理解缺乏能动性 , 学生的劳动技能的习得 、劳动智慧的增长 、劳动经验的积累不太够 。
4. 有点流于表面形式
劳动教育不仅是劳动技能及经验的习得 , 更是劳动习惯的养成及劳动精神的内化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课堂需要严谨的细节设计 、丰富的活动载体来实现 , 从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现状来看 , 劳动教育被随意压缩 、过度简化 、流于形式化等现象比比皆是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具有 “语文元素 ”与 “人文主题 ”的双线组元结构特点 , 在 “人文主题 ”统领下的劳动教育资源较为丰富 , 生动形象的劳动场景仅仅停留在教材插图中 , 多姿多彩的劳动项目只是文字的简单描述 , 丰富有趣的劳动实践被生字词所代替 , 精彩 有 趣 的 劳 动 瞬 间 被 一 带 而 过 , 这 种 表 面化 、形式化 、抽象化的劳动教育本身就削弱了语文 课程的 “人文性”, 学生从中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劳动 乐趣 , 体验到劳动智慧 。
二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策略
1. 找准内在关联 , 明确劳动价值意蕴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 , 需要找准课 程的内在关联 , 以 “人文主题 ”为统领 , 充分明确劳 动价值意蕴 , 实现语文课程的从 “知识传授 ”到 “价 值引领 ”的飞跃式发展 。首先 , 统编版小学语文 教 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 , 教师需要立足于 教材文本 , 充分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 找准劳动教 育与单元主题的内在关联 。在此基础上 , 紧扣文本 内容 , 深入挖掘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 , 引领学生感 受劳动 之 美 好 , 体 验 劳 动 之 伟 大 , 发 现 劳 动 之 光 荣 。其次 , 将文本内容与劳动教育相结合 , 进行主 题提炼 , 让学生结合文本内容来描绘劳动画面 , 积 累劳动经验 , 丰富劳动情感 , 增长劳动智慧 , 培养 劳动精 神 。 教 师 可 以 创 设 教 学 情 境 、 开 展 探 究 活 动 、组织分享交流 , 使学生深入劳动实践 , 丰富对 劳动价值意蕴的理解 。再次 , 找准 “语文要素 ”与劳 动教育的内在关联 , 让学生在品析词句的过程中理 解劳动价值意蕴 , 在听 、说 、读 、写活动中感受到 劳动的意义 。 比如 ,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 《落花生》教学时 , 教师进行劳动知识小调查 , 发现 不少有乡土生活体验的小学生对落花生很熟悉 , 因 为落花生太过平常了 , 他们却并无太多喜爱之 情 。 所以他们对文本有许多不理解之处 。 比如 , 母亲提 议开辟后院的半亩土地种花生 ,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 高兴 。学生对于种花生的期待之情不 理 解 。 又 如 , 买种 , 翻地 , 播种 , 浇水 , 没过几个月 , 居然收获 了 。学生对收花生的惊喜之情难以理解 。 由于文本 重在借物喻人 , 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重点领会 “人要 做有用的人 , 不要做只讲风光 , 而对人没有好处的 人 ”的道理 。在此基础上 , 教师可以适当渗透劳 动 教育 , 通过多媒体图片使学生了解落花生 , 感受落 花生的特征 : 朴实无华的外表 , 有价值的内在 。还 可以让学生立足于文本 , 反复诵读落花生的种植及收获的相关语句 , 感受到种花生的趣味 , 收花生的惊喜 。
2. 突出趣味渗透 , 激活劳动教育主体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 课 堂 , 重 在 激 活 学 生 ,使其真正发挥学习者的主体作用 , 在课堂中积极理解劳动知识 , 在情境中充分体验劳动乐趣 , 在活动中全面感知劳动智慧 , 从而树立 “尊重劳动 ”“崇尚劳动 ”的正确劳动观念 。首先 , 小学生的劳动 实 践不足 , 劳动经验积累较少 , 很难体会到劳动的价值意蕴 , 教师可以因 “趣 ”悟劳 , 突出趣味渗透 , 化抽象知识为形象画面 , 以活动体验来丰富劳动 感 知 。其次 , 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激发 , 需要教师 “趣 ”中有 “文”, 选择契合他们身心特点及接受规律的教学内容 , 将劳动教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 或做简单富有创意的手工活动 , 或开展富有挑战意味的劳动竞赛 , 或探秘语文知识中的劳动元素 。 比如 ,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上册《桂花雨》教学中 , 教师提出问题 : 桂花美吗? 桂花香吗? 桂花的美 , 你见过吗? 桂花的香 , 你闻过吗? 说说看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使人人有话说 , 人人可参与 , 学生的劳动体验被充分激活 , 学生的语文兴趣被充分调动 。他们便畅所欲言 。教师顺势启发: “大人可以做 香 甜的桂花糕 , 可以泡浓酽的桂花茶 。那小孩子也喜欢桂花 , 他们也一定是与众不同的 , 该怎样喜欢呢?”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 用细小的桂花做美丽的 标 本 ,贴在黑色的卡纸上 , 就像是夜空中的繁星 , 散发着光芒 , 散发着花香 。通过阅读 , 学生发现原来桂花可以经由劳动的双手 , 创造出美好的生活 。桂花摇落以后 , 需要仔细挑拣 , 精心晾晒 , 然后将其收在铁盒子里 , 这一劳动的过程是美好朴素的 , 也是真实动人的 。
3. 根植生活实际 , 丰富劳动时代内涵
语文课堂中的劳动教育不是点缀 , 而是落实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的要求 , 因此 , 要突出 “活 ”“新 ”“实 ”的特点 , 需要根植于生活实际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劳动教育中开展对生命的思考 , 通过劳动教育内容反映时代的发展变化 , 以此来丰富劳动教育的时代内涵 。不少小学生提及劳动 , 脑海中就是清洁工扫马路 、妈妈准备早餐 、学校打扫卫生等劳动画 面 , 甚至将劳动与脏 、累 、辛劳等联系起来 , 这就 容易产生 “好逸恶劳 ”的劳动观念 。这就要求教师在 渗透劳动教育时 , 要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劳动过 程 , 既要看到劳动的付出之辛劳 , 也要理解劳动创造的 乐趣 , 更要体验劳动收获的幸福感 。 随着时代的发 展 , 劳动内容不断增加 , 劳动的内涵也 不 断 丰 富 , 梳理并分析信息是劳动 , 创意设计也是劳动 , 体力 付出是劳动 , 脑力参与也是劳动 , 所有的劳动都应 受到尊重 。 富有生活气息的劳动才是最真实的劳动 教育 , 也是最有效的劳动教育 。例如 , 在统编版语 文教材六年级上册《腊八粥》教学时 , 教师让学生从 腊八粥的味道说起 , 引导学生讲述喝腊八粥的经历 及体验 。在我们眼中 , 很平常的一碗腊八粥 , 也许 承载着浓浓的情 , 寄托着深厚的爱 。很简单的一碗 腊八粥 , 也许需要许多的劳作细节来完成 , 也许是 经历了无数道的繁琐的制作程序 。观察 “母子熬粥 ” 的画面 , 我们能感受八儿期待腊八粥的殷切之 情 , 能体会母亲熬粥的细致耐心 。她也许在厚厚的粥里 添加了浓浓的爱 , 所以才能使八儿的腊八粥那么香 甜 。那么 , 八儿喝粥的情态会是什么样呢? 迫不及 待地喝第一口 , 很热 , 很烫 , 不得其味 , 然后是捧 着腊八粥细细品味 , 粥的美味唇齿留香 , 最后是饱 腹之后的心满意足 。八儿是喝美味的腊八粥 , 也是 在享受母亲的劳动成果 , 这一碗腊八粥中承载的是 母子深情 。爱的 传 递 竟 然 是 由 一 碗 腊 八 粥 来 实 现 的 , 劳动多么神奇 , 又多么伟大啊! 联系生活 , 我 们的衣食之需 , 是父母的供给 , 也是劳动的创造 。
4. 创新课堂教学 , 发展学生劳动素养
创新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容 , 有利于劳动教育 的渗透 , 或创设教学情境 , 或丰富课堂活动 , 或融 合信息技术 , 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方法 、智慧及价 值 , 从中掌握劳动技能 , 发展劳动素养 。生动形象 的教学情境能够让学生沉浸于劳动过程中 , 体验劳 动实践 , 丰富劳动经验 , 增长劳动智慧 , 使学生在 丰富感性思维的同时 , 获得劳动情感的培养 。对于 文本所描绘的劳动场景能形象感知 , 对于作者的劳 动情怀能感同身受 。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 , 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劳动本身 , 从劳动中获得多感官刺激 进而融情入境深入到文本中 , 加强对语文课堂的建 构 。例如 , 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守 株 待 兔》教学中 , 教师让学生说一说 “守株待兔 ”所蕴含 的道理 。联系实际 , 展开辩论赛 : 守株待兔是否可 取? 学生通过辩论 , 明确 : 捡到撞死在树上的兔子 的好运不会天天有 , 荒芜了田地去守株待兔 , 必将 一无所 获 。 为 了 让 学 生 树 立 正 确 的 劳 动 观 , 摒 弃 “心存侥幸 , 不劳而获 ”的思想 ,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 加入创意改编课本剧 , 体会种田人 “守株待兔 ”的可 笑之处 , 生发出 “守株待兔不可取 , 劳动创造幸福 ” 的思想 。
三 、结语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 是以语文 教学为主要载体 , 进行劳动智慧 、劳动情怀 、劳动 精神等人文性的渗透 。 因此 , 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 身心发展 , 把握 好 语 文 课 程 与 劳 动 教 育 的 内 在 联 系 , 处理好 “知识传授 ”与 “价值渗透 ”的相互关系 , 多角度 、多方面 、多层次地渗透劳动教育 , 让学生 在语言建构 、思维发展 、审美创造的同时获得劳动 素养的全面提升 。
参考文献
[1] 赵俊太 .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渗透[J] .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 2023(7) : 32-34.
[2] 陈佳玉 , 刘慧琴 .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劳动教育资源呈现 及其教 学 渗 透 [J] . 内 蒙 古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教 育 科 学 版) ,2023. 36(1) : 124-129. 135.
[3] 王诏静 . 劳动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渗透[J] . 天津教育 , 2022(26) : 123-125.
[4] 刘志刚 . 小 学 语 文 阅 读 教 学 渗 透 劳 动 教 育 的 路 径[J] . 四川教育 , 2022(22) : 34-35.
[5] 施光宏 , 朱娉娉 .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 以小学 语 文 教 学 融 合 劳 动 教 育 为 例 [J] . 语 文 建设 , 2022(20) : 22-26.
[6] 刘海霞 . 劳动教育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探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2022(4) : 73-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