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论文

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论文

7

2023-10-23 17:22:15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析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策略,包括明确价值导向,建设课程思政;完善学科属性,构建理论体系;课程纵深延展,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历史背景,然后分析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策略,包括明确价值导向,建设课程思政;完善学科属性,构建理论体系;课程纵深延展,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课程;课程思政;高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1]。“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2]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科发展提出的方向。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高校的建设存在一定的困境。为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的作用,切实改善政治经济学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基础理论发展的局限性,应从最基本的课程建设入手,确定学科定位、发挥价值导向的关键作用、搭建横向学科体系、拓展理论深度,以及完善教育教学内容、教材、教法和人才培育机制,构建由内至外、横纵相连的完整体系。即在传承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突破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限制,为基本原理与方法赋予时代特征。同时,着重精神力量的培育,助力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基地的时代使命与育人担当,这是当下高校为实现思政育人做出的新的有益探索。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23172135.png

  一、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历史背景

  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应世界格局之变,随工人运动的兴起传入中华大地,并成为领导我国工人阶级取得斗争胜利的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资本论》为蓝本的政治经济学课程成为高等院校财经类专业的重点建设对象,并在管理、哲学、党政等多个专业领域中广泛开设。20世纪90年代,政治经济学处于学科发展和课程建设的黄金阶段[3]。20世纪末,苏联解体,自由主义之风盛行,市场经济重新站回世界舞台。以新古典主义为核心的西方经济理论和以数量模型为手段的实证方法逐渐成为财经类学科建设和发展的主流。国内各高校为与世界接轨,纷纷学习效仿,这一时期量化经济成为经济学研究热点,而揭露社会经济运行本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则渐渐淡出视野,成为高校学科建设边缘化的典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明确了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经济建设和理论经济学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使政治经济学在高校的地位有所回升。

  目前,政治经济学课程或作为专业课程,被纳入财经管理类培养方案的专业必修课程体系;或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类课程,被纳入公共必修课行列。近年来,高校越发重视思政育人,政治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高校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其课程建设的重要性有所突显。然而由于政治经济学理论及课程本身存在些许问题,加之一些限制条件,影响了其课程建设和思政育人职能的发挥,亟须开展教学改革,以顺应时代发展需要,弥补学科和课程建设的不足,充分发挥其在专业课与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之间的桥梁作用。

  二、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归属模糊,建设重点失衡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政治经济学学科背景的二重性,使得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设立在高等院校中出现分流。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等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中经济学学校的相关说明,政治经济学属于经济学专业下设理论经济学二级学科,并不属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与传统和惯例上理解的政治经济学的思政属性有所出入。目前,虽然仍有不少高校将政治经济学保留在思想政治教研组或下设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但是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学位授予权限已经移交至经济学院。在课程设置方面,被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行列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侧重于立足哲学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进行梳理和介绍;被纳入财经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政治经济学则偏向于马克思经济思想的介绍。虽然这两者无须也不该存在质的区分,但政治经济学开设领域的分流却使其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和经管学院均无法找到明确的立足点,因“两不管、两不问”而处境尴尬,削弱了课程建设的力度。与此同时,随着高校思政育人职能属性的深化,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阵地,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推进迫在眉睫,但是发展的需要和发展的实际呈现出矛盾。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重要性的传达往往止步于院系,从未真正传导至课堂。无论是考核比例,还是课时分配,均没有体现出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重要性。由于缺少落实课程重要性的实际举措,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其学科的发展力不从心,传递出“不重要、不必重视”的错误信号,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缩减了学生学习投入的时间,增加了深度参与课程教学的难度。

  (二)难度大、学时少,学科融合困难

  政治经济学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抽象法、矛盾分析法等为主要研究方法,旨在发现、分析、描绘社会经济运行的规律和本质,并致力于引导社会向更高级形态演进。哲学语言是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基础。相比数学语言,哲学语言不但掌握难度更高,而且学生缺少相关学习基础。对于没有哲学、逻辑学基础的学生而言,因晦涩难懂而对政治经济学望而却步是难以避免的。又因考核占比少、课时分配严重不足等问题,学生没有时间和机会深入学习并补充哲学语言基础,从而进一步加深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的障碍。此外,失衡的课时分配也使学生“先入为主”,对西方经济学“黑板化”的表述接受度更高,从而忽视政治经济学课程的经济学属性,将其置于政治学的范畴。由于价值判断、研究方法、学术语言和课时分配的差异,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彼此割裂,这不利于政治经济学融入完整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而是孤立于理论树之外。教师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建立与其他课程的横向联系,使政治经济学成为学生“学完就忘”的课程,渐渐淡出重点课程、重点学科的范围。

  (三)纵向延展不足,实践指导有限

  以政治经济学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强调“一般到特殊”的上升过程,以及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在课程内容方面至少应包含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部分[4-5]。由浅入深的递进式课程内容设置是开展教学任务、加强学生对现实经济解释力的重要基础。但是目前有相当比例的高校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只设置了资本主义部分的教学内容,缺少后续深层次的理论和实践教学环节。浅尝辄止地介绍资本主义部分,着重批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忽视政治经济学在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基础地位,会令政治经济学脱离现实,使学生对政治经济学的理解止步于两百多年前的工业革命,甚至因此对马克思主义产生误解,认为政治经济学是过时的、落后的,进而偏离了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和价值引导的方向。

  (四)教研人才短缺,教学资源单一

  由于基础教学阶段存在建设重点失衡、课时分配不足、学习难度过大、学科融合断裂、纵向延展不足等问题,政治经济学专业不在学生进修、择业的考察范围。只有少数学生自愿或经专业调剂而进入政治经济学专业。仅有的致力于政治经济学学习并经过深造的研究生,多数流向企事业单位,少数会继续读博。由于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哲学化、数量分析融合困难等,前期成果稀少,学生考博难度较大,这也使得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的人才培养标准较高。与此同时,全国各高校招聘标准普遍持续提高,政治经济学博士就业难度加大,部分愿意并有能力进入高校任教的青年人才也会因学校建设需要,转向其他学科的教学岗位,造成政治经济学专业人才流失,形成政治经济学教研队伍“青黄不接”的现象[6]。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人才缺口不能得到充实,无法满足课程建设的需要,不能突显政治经济学价值导向的重要性,进而使其人才培养不够理想,形成了学科发展的恶性循环。

  此外,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资源的呈现形式相对单一,仅有教材和文献类参考资料,缺少其他可视化和实践类的教学资料。对于教材和文献类参考资料,一方面,受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影响,教材内容的设计和编排方式相对陈旧,未能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发展变化,对现实经济的解释力较弱[7]。另一方面,《资本论》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尚存在些许未厘清的理论难题,因此政治经济学教材和参考文献的编写目前呈现出既多且杂、内容不成体系、观点不够统一等问题。另外,也有教材和文献类参考资料为了突出新意,更改了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打破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使知识点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彼此不能连贯。在相对单一、集中的教学资料中,无论是过于传统老旧,还是过于谋求新颖,都不符合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这不仅使学生在择书时无从下手,增添对课程的困惑,还不利于后续深层次教学任务的展开。

搜狗高速浏览器截图20231023172151.png

  三、高校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策略

  (一)明确价值导向,建设课程思政

  针对横向融合困难、纵向延展不足等问题,应充分发挥政治经济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经济学专业课程的中介、枢纽作用,扭转政治经济学“两不相问”的尴尬处境。在价值导向的塑造方面,首先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政治经济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旨在构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需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切入点,将思政内容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计划。

  具体来讲,遵循从微观到宏观、从个体到整体、从过去到未来的多维发展向度,构建基于“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观。其中,在个体方面,应树立对自身的正确认知,在个性塑造、兴趣培养、健全人格、专业选择、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渗透。在集体方面,应将人的社会属性作为思政理论融入专业课程,引导学生理解个人发展与集体发展和建立社会认知的关系及重要性。在世界方面,应促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世界是物质的、实践的、发展的,并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以及正确看待“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态和本质。对于历史和未来维度,“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8]是重要的课程思政融合点,教师应着重促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未来观;鼓励学生读史明智,正确认识个人、集体和世界的历史,并从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中得到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最终结论。在未来观的建立上,要从个人职业规划、未来发展,讲到集体发展进步、社会形态更替,进而塑造学生对未来社会的构想,增强学生对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感。

  (二)完善学科属性,构建理论体系

  强化学科属性,搭建完整的理论学科体系,是使政治经济学课程重要性落到实处的关键。哲学基础的培育与补充是理解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重要条件,它要求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开课时间必须晚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的开设时间。与之相关的,由于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提炼来源于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因此相关西方经济学理论课程须置于政治经济学课程之前。具体而言,高校要补充与西方经济理论和哲学语言基础相关的内容,使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不再孤立,而是与先修课程联系紧密,形成相对连贯的知识链条。此外,在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中西比较,建立系统学习模式也是重要的突破点。西方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同属理论经济学学术树上的不同分支,在关键内容处进行比较,说明区别和联系,并阐明缘由,既能帮助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也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学习模式,辅助其构建完整的理论知识框架。同时,在方法论和表述形式方面,充分借鉴西方经济学模型设定、数理分析和符号语言,可令政治经济学课程具备表述简单,形式便于理解、易于学习,也利于传播的相对优势。从学术语言、理论背景、知识点比较、方法借鉴多个方面促成政治经济学对外向度的理论辐射,有利于全面完善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

  (三)课程纵深延展,促进理论联系实际

  在构建立体的理论体系后,还需在横向学科融合的基础上,优化政治经济学课程设置,让课程内容得以延展深入,并实现与现实经济的联系,使学生在掌握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后,获悉理论知识在现实中的应用。这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所在。在课程内容延展方面,应遵从马克思“一般、特殊、个别”的辩证逻辑,在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基础上,补充社会主义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相关内容[9],完成从基础到高级,从理论指导制度制定再到制度传导至社会主义中国实践的层层递进。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方面,通过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引导学生从理论层面回答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强化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热点问题的选择,应围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标志成果进行,主要关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共同富裕的实现。其中,共同富裕是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任务,而运用传统政治经济学的方法,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协调与统一,以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解读,对共同富裕的实现条件和过程、路径进行分析,是学以致用的重要体现。此外,以农业为基础的实际国情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部署加速了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在迈进第二个百年计划之际,无论是“三农”问题、精准扶贫政策,还是乡村振兴事业,都明确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与众不同,也指明了最能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重要方面。因此,鼓励学生开展以“乡村振兴”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尽量贴近现实经济,是在中国特色经济发展道路的理论基础上对现实问题的实践和补充,旨在引导高校学生走出城市、走近乡村;离开书本、投入实践;既要“仰望星空”,还能“脚踏实地”。

  (四)丰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存在的教学模式单一、学生习惯性死记硬背的问题,应着重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教学法如引入案例、思维导图教学法、混合式教学等,提升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一,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内容是基于马克思的《资本论》凝缩而成的,具有丰富的案例资源。鉴于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内容选取并展示案例,同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通过个人思考、小组合作讨论以解答问题,最后对案例进行整体性总结,从而帮助学生深化对当节课知识的认知。以“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为例,教师可引入18世纪德国发展现实的介绍,引导学生思考普鲁士政府应对农民违反林木盗窃法案的政策选择,由此,将马克思在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前的困惑转移至学生身上,引导学生做出判断,同时这也是引导学生对“所有制”问题展开思考的重要契机。

  第二,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需要死记硬背的离散知识点变成环环相扣、层层相连的整体。在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教学法,教师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带领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包括选取中心词、进行分支的划分和关联等,使学生形成有条理、有层次的逻辑思维过程,从而让学生系统性地掌握相关知识点。以劳动价值论为例,如图1所示,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学生可由逻辑上矛盾演进的顺序和时间上先后发展的顺序,通过单向和双向的箭头,表达出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商品、货币、价值规律成为联系紧密的统一整体。基于思维导图的学习,可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在强化学习效果的基础上,还能检验其对各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进而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第三,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还应侧重混合式教学方法的推行。在“先做减法、再做加法”[10]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应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具体可按照课前线上教学、课中线下教学及课后线上拓展三个环节予以落实。课前,教师依托“网络学堂”,对主要内容进行预告,并提出有思想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未知授课内容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得出经典的经济学结论;课中,教师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对复杂性问题进行深入探究;课后,教师对课堂内容进行发散和延伸,并收集相关领域的学习材料,让学生进行阅读,建立发散思维,强化学生对个别领域的研究兴趣,为纵向学科的建设做好铺垫。

  综上所述,为充分发挥政治经济学课程的育人功能,完善政治经济学课程建设,不仅需要强化其价值导向的落地效果,也需搭建横向学科联系,补充基础学习内容,在量定合理开课时间的基础上,还需拓展课程内容纵向延展的深度,建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还要辅以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技能的提升,其中案例教学、思维导图教学和混合式教学是较好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而实施上述改进措施的前提在于学校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偏颇地设置课时,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我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即从政治经济学课堂开始,从每一次教学实践开始,实施“以学生为本”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切实提升教学质量,这样才能真正完成吸引人才进入政治经济学更高级阶段的培养任务,才有更高级政治经济学人才的产出。至此,充实政治经济学教学科研队伍,进一步促进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从培养人才,到人才培养人才”的良性循环才会成为可能。

  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夯实基础、促进理论经济学学科高质量发展,都需要以政治经济学课程及其学科建设和发展为基础。推行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要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融入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同时对经济学理论专业知识进行横向扩展,从而使其成为思政课程与经管类专业课程间的桥梁。与此同时,通过案例分析、思维导图,以及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推广,实现政治经济学课程质量的提升。另外,政治经济学课程内容的纵向延伸需要补充同源深层次内容的配置、补充哲学和古典经济学的基础、重新裁定课程的开课时间、重新量定课程的课时量,给予课程充分的重视,才能形成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传道解惑、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之根本,高校应注重课程的价值导向作用,进而促进高等教育全面、高质量发展。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应深入挖掘政治经济学学科的历史、特征和发展前景,必要时推进教学改革,完善和补充理论知识体系,建立多学科交叉的知识网络,实践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思政元素的融入,促成学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同向同行。另外,学校应鼓励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师开展全面、多元、个性化的人才培养,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师生在讨论中实现“教学相长”,最终形成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宋冬林,孙尚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J].经济纵横,2022(9):11-20.

  [2]习近平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EB/OL].(2016-07-08)[2023-03-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708/c1024-28538 734.html.

  [3]齐秀琳.中国政治经济学70年:学科发展历程与前景展望[J].经济研究参考,2019(18):13-23.

  [4]任保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理论逻辑及其现实性[J].人文杂志,2018(2):26-34.

  [5]蔡继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辩证法[J].改革,2016(2):125-132.

  [6]郎春雷.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探索思考[J].大学教育,2020(7):121-123.

  [7]周绍东,王松.“政治经济学”教材改革:历程、争议与共识[J].中国大学教学,2016(8):24-29.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0.

  [9]朱鹏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课程教学探析[J].高教学刊,2022,8(27):95-98,102.

  [10]于歆杰.论混合式教学的六大关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9(5):14-1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