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

2023-09-26 14:18:4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意蕴,然后分析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现实瓶颈,最后论述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意蕴,然后分析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 能力培养的现实瓶颈,最后论述了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研究生,新发展阶段
研究生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尤其在培养高层次人才方面更是起到了难 以替代的作用。历经 40 余年的发展,我国已然成为世 界研究生大国,研究生教育体系完备。当前,我国正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随着经 济社会建设步入新发展阶段,也面临着新挑战和新问 题,这给高等教育赋予了新的使命,提出了新的战略 需求 。为了适应新发展阶段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研 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将步入新成长时期,而找准位置并 准确发力成为当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
一、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时代意蕴
当前,我国正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 交汇点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紧紧抓 住教育这一关键点, 努力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 而研究生教育一直处于高等教育体系的顶层,其水准 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现代化进阶的主要 标志 。在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 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从 全球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出发,立足时代意蕴 主动求变,从而为国家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全球大变局带来无限机遇和挑战
从本质上看,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变革是国家综合 实力的根本驱动力,而创新能力的提高是生产力变革 的重要保证 。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落后的经济技术 发展方式将会被淘汰,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 中国家,科学技术的创新和进步才是推动现代生产力 发展的主动力,这是后发展国家在实现赶超战略中的 重大机遇,同时也是巨大的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自 主创新是我国增加产品科技附加值的必由之路,也有 助于我国将经济发展模式由传统的粗犷型发展模式 转化为高技术资金密集型发展模式。这就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作为实现自主 创新和推动高质量技术进步的主力军。作为创新性最 强的群体,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青年群体是我 国建设经济科技高速发展的创新型国家的坚实力量。 概言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整体创新水平 的高低起着关键性作用。
(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要求
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批能够担当中华 民族复兴重任的高层次人才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归根结底是靠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 才资源 。 因此,研究生教育需要紧扣时代脉搏,培养 高素质人群, 产出高质量的创新成果 。在这个过程 中, 需要培养学生在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创新能 力,让研究生这一高素质群体站在民族复兴的角度, 不畏困难、主动求变,通过发挥其创新性为国家和民 族做出贡献。
(三)新发展阶段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 出了新要求 。2020 年,我国首次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 工作会议,开启了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 。在新发展阶 段,研究生教育应处理好规模扩大与质量导向之间的 关系,切实推进研究生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转变[1] 。随着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提升,适龄人口中想继续攻读研 究生的人数持续增加,2017 年我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 数为 201 万人,2022 年报考人数增至 457 万人, 研究 生报考人数在五年内增长了 1.27 倍[2] 。逐年扩大的研 究生规模需要有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而研究生 良好的创新能力是高质量的重要体现 。在新发展阶 段, 深入探讨我国研究生教育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有 利于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协同发展,有利于更 好地推进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战略 。在新发展阶段,高校必须从思想入手,将新发展理念贯穿研究生教育 的全过程。其中,创新作为新发展理念中的首位,是研 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二、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瓶颈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人数 正在不断增加,研究生招生规模也在扩大。《2020 年全 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研究生招生规模从 2016 年的约 80 万人增加到 2020 年的 110.16 万人[3]。 有学者预测,20 年后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可能接近 80%,其中 20%将接受研究生教育,每年招生人数可 能是目前的 2~3 倍[4] 。但在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大的过 程中,出现了研究生教育规模和质量之间不匹配的问 题 。作为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内容,研究生创新能 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导师指导和监管等方面还存在 一些问题,使得研究生创新能力无法对接社会经济发 展的需要 。因此,针对这些问题,需给予更多关注。
(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内生动力
从整体上看,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思考能力和 勇于迎接挑战的精神,但也有部分研究生在创新方面 存在内生动力不足等现象。
首先,长期以来我国坚持应试教育,在传统学习 模式中,学生更多的是等待知识的输入,强调的是通 过记忆和理解知识应对书面考试。这种方式固然可以 帮助学生打好知识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也束缚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 导致一些学生即便到了研究生阶 段,仍然欠缺足够的探索精神,缺乏时间观念和奋斗 精神,学习紧迫感不够 。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接受教 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完成导师布置的任务,无法真 正地将所学所思与科研活动有机结合,无法发挥他们 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创新思维培养上动力不足。
其次,问题是创新的培育皿,创新通常伴随问题的 解决而发展[5],但一些研究生疏于在研究中发现、分析 和解决问题,对此,需要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一些学者 的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生存在发现问题意识薄弱及无 法将面临的问题转化为科学研究问题[6-7]等不足。从日 常研究生教育教学工作来看,研究生在学习生活中遇 到问题后,由于缺乏问题意识,常常无法将其转化为 科学研究问题。这主要源于他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是传 统教学模式,因而形成的学习能力在面对研究生学习 时是不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 动自发地进行探索,对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问题充满求 知欲和探究欲。但在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生普遍缺乏学术探究精神,这制约了他们批判性思维能力的 培养。
最后,有学者指出,目前高等教育正在培养“精致 的利己主义者”[8] 。部分研究生对合作共进与合作共赢 的意识比较薄弱,较难正确处理自身与他者的关系,缺 乏配合协作以进行学术研究创新活动的能力,其创新 思维能力也较难在“单打独斗”中得以提高。
(二)现有课程教学方式限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 的发展
就现有课程设置来看,部分课程内容相对基础和 陈旧,对本学科前沿技术和最新研究成果涉及较少, 课程难度和挑战性也较低,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培育不 足,且学科和专业彼此间交叉渗透程度较低,不利于 研究生视野的开阔和想象空间的扩展。在现有的课堂 教学中,一些情况值得注意,如研究生无法通过课堂 学习到前沿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同时由于学科间交 叉融合不足,导致其在知识结构和学科视野方面都有 所欠缺 。所谓理论指导实践,课堂所学知识是研究生 进行学术科研的指导,滞后的教学内容自然无法培养 其科研创新性。
从教学过程来看,当前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和方 式更侧重于已有知识的课堂讲授,师生互动相对不 足,导致研究生在学习与科研中大多比较被动,思维 拓展不够[9] 。这种较为被动和固化的思维方式对研究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造成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抑制了他 们学术探究欲望和无畏顽强研究精神的萌发,导致其 创新内在动力不足。
(三)资源相对稀缺限制了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 的提高
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不仅需要科研经费和仪器 设备等“硬”资源,也需要研究生导师这一重要的“软” 资源 。就目前情况而言,以上两类资源的投入均相对 不足 。第一,高校的整体科研经费投入与部分高校的 科研配套硬件资源没有紧跟研究生扩招的步伐,使得 支撑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的科研经费、设备条件与平 台均相对缺乏 。第二,研究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 一责任人,导师质量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关键 性作用 。 自我国恢复研究生教育以来,导师规模不断 扩大,从 1990 年的 5 358 人增长到 2000 年的 88 825 人、2010 年的 240 465 人,2020 年这一数字已经达到 了 500 906 人,30 年间增长了 92 倍。但相对于研究生 在校规模的迅速增长,研究生导师队伍规模还是相对较小 。有数据显示,目前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近 400 万 人,而目前全国有研究生导师 46 万人[10]。此外,导师队 伍建设方面存在结构不合理、导学关系不佳,部分导 师自身能力、责任感和荣誉感不强等问题 。当前,我国 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高校教师拥有博士学 位的比例仅为 36.20%、25.75%、22.38%[11],同时具有行 业和产业背景的导师相对缺乏。此外,导师队伍中“无 项目、无成果、无经费”的“学术休克”现象依然较为突 出,且地方高校此类现象更甚,部分导师的指导能力 有待提升。
三、新发展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路径
(一)立足创新理念,调整升级学科专业结构
面对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科学技术迅猛 发展的新态势,研究生教育应紧扣创新理念,推动学 生专业结构调整升级 。在基础学科上, 针对国家高、 精、尖、缺的技术领域,深入研究“卡脖子”问题相关的 科学技术原理,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高层次人才创新 能力的培养 。同时,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推 进新文科、新工科、新医科和新农科建设,推进交叉学 科建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以应对学科知识高度分 化和高度融合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在未来的激 烈竞争中产生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
(二)贯彻创新理念,以强化研究生内生动力
创新关注的是研究生教育的动力问题,是研究生 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 向取决于导师持有的教育理念 。当前,我国许多领域 都存在亟待突破的制约我国发展的关键技术,需要一 批创新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要想让研究生承担 起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重任,首先就要将他们培养成具 有创新潜力和较强研究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有 可能使其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产出创新性成果,为社 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因此,研究生教育应该将创新理念贯彻到研究生 教育体系的各个方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不同类 型的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在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 养上,可以通过科教融合,以有效且系统的学习科研 训练激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培 养上,应该加大行业和产业的参与力度,在培养计划、 教材编写、课程开发和科研成果上更多地体现产教融 合;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上,则要更注重培养其原始 创新能力,让他们在基础问题和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 出努力,争取有所贡献,着重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创造意识 。当然,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研究生,其创新 能力的培养过程也是其毅力和耐心的培养过程。分析 和解决问题需要一定的意志和动力,可以说,对研究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是创新精神、勇 气、意志力和努力的一体化培养过程 。有了这些系统 复合能力,研究生才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掌握研 究方法,具备真正的创新精神。
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中,要特别重视“问题导 向”思维的培养。从上文分析可知,研究生问题意识的 缺乏是其创新能力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作为研究 者,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才能通过观察分 析、求索问题的答案 。因此,首先要增强研究生参与科 研的动力,让他们认识到参与和开展科研项目是个人 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对于研究生来说,在导师 的指导下进行科研素养训练,并参与高年级研究生的 研究项目,在科研中学习,打下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 开始从现实问题出发开展自己的研究。研究生在按照 计划开展研究的同时,可以培养自己对实验结果的分 析思考能力,这是一种个人素质的综合训练,能够激 发研究生的研究热情。
(三)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导师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行为主体, 导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质量和 水平,因此,要着重推动导师队伍高质量建设。
第一,应优化导师队伍结构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 命和产业变革,高校应该进一步提高导师队伍的博士 率,并吸纳更多行业或产业界专业人士的加入。
第二,推动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建立 。导师和研究 生在学术研究上是一个整体,作为指导者,导师是学 术型硕士研究生学术思想和实践技能培养的引领者。 导师自身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 在学术研究过程中,通过师生交流互动对所带研究生 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创新 能力 。具体来说,导师与研究生及研究生彼此之间可 以就适合个人研究旨趣的课题开展研究,从而使研究 生在研究实践中“感受创新过程、习得创新方法、形成 创新意识、发展创新合作”[12]。
第三,提高导师指导的多样性 。不同学科背景和 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于导师指导方式和指导风格的需 求不尽相同 。例如,自然科学类研究生面对的学科文 化具有竞争性和团队性,组织化程度高[13],其培养方式 要更多采用团队化指导模式 。自然科学类研究生的培养有时需要不同学科的导师共同指导,且自然科学类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常常采用课题组合作研究的方 式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采用双导师制会在一定 程度上让研究生具有更多的优质资源和选择机会。对 于人文社科类研究生来说,师生的交流频次和方式十 分重要 。有研究表明,接受定期面对面指导的研究生 创新能力要显著高于接受定期非面对面指导的研究 生,接受 1 周 2 次以上交流指导的研究生创新能力要 显著高于接受 1 月 1 次交流指导的研究生[14] 。从学生 个性上看,对于喜欢交流启迪的研究生来说,导师应 该更多地通过现场指导和沟通,激发他们研究问题的 灵感,解决他们遇到的疑惑;而对于那些更喜欢独自 思考的研究生, 导师不必拘泥于面对面交流的频次, 而应随时关注他们的动态, 定时让他们提交研究思 路,以便进行指导。
第四,加强师德师风教育 。我国人民历来尊师重 教,在师生关系上,教师大部分时候仍然处在比较高 的位置,学生则是尊重和服从教师。在这种情况下,研 究生导师队伍应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因为导师如果 滥用权利,超过了师生边界,很容易影响师生关系。特 别要指出的是,专制型的导师指导模式对研究生自主 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阻碍,有违研究生教育 的宗旨。
( 四)探索综合型研究生课程模式
研究生课程在课程设置上更多地强调多元学科 的交叉融合,以便使研究生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形成 独立思维,提升其认知创新能力 。英国教育社会学家 伯恩斯坦认为,学校课程可依据其中不同知识领域和 学科间界限及壁垒的强弱而分为集中型课程与综合 型课程两类[15] 。综合型课程的优势在于理论知识是相 互关联的,在理论知识统整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给予 学生较大自由度,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开阔学 生的理论视野,从而提高其学习自主性 。综合型课程 采取的教学方式并不拘泥于现有教材,其教学内容与 教学关系等边框和壁垒均较为宽松,教师角色不再是 传统的“传道者”,而更多的是扮演“解惑者”与“引导 者”的角色,这样能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和顺势引 导 。同时,也可以通过向研究生发放问卷的方式,征求 他们对教学内容、方法的建议,进而调整课程教学。
当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研究生课程开始采取引 导学生进行探索的形式,在此形式下,学生更易于形 成批判性思维,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显露更多创新性的想法及人格特征,进而促进学术型研究生创新人 格的塑造与健全。
总之,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应对新一轮 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基石 。当前,研究生规模 逐年扩大,在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关于研究 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研究生 缺乏学习内生动力、现有课程教学方式限制创新能力 发展、资源相对稀缺等。为了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全 面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高校应该坚持正确方 向,面对行业需求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通过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内生动 力 。同时,建设学术研究水平高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弘 扬高尚师德和培育严谨学风,并加强研究生课程和教 材建设,强化课程的前沿性和研究性,在课程教学中更 加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 教育,2021(9):1-9.
[2] 王战军,常琅,张泽慧.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背景、逻辑意 蕴和路径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2):8-15.
[3] 2020 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 . (2021 - 08 - 27) [2022-11-15].http://www.moe.gov.cn/jyb_sjzl/sjzl_fztjgb/202108/t20210827_ 555004.html.
[4] 杨卫.研究生教育动力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12.
[5] 郑金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 中国教育学刊,2000(1): 15.
[6] 王健,陈琳.研究生问题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研究[J].研究 生教育研究,2013(6):47-51.
[7] 董泽芳,何青,张惠.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调查与分析[J].学位 与研究生教育,2013(2):1-5.
[8] 钱理群 .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 中国青年报,2012- 05-03(3).
[9] 汤启萍,段吉安,张昊.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育的现状、问题与 对策分析:基于 22 所“985 工程”高校的问卷调查与访谈[J].研究生 教育研究,2013(3):41-46.
[10] 苏俊宏,徐均琪,吴慎将,等.科研赋能教学模式下研究生创新能 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2):36-39.
[11] 徐志平,沈红,张冰冰.我国高校专任教师博士率的结构特征及 其成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9(2):16-22.
[12] 母小勇.创新人才培养的条件:交往实践与“自由劳动”[J].教育 研究,2017(10):31.
[13] 顾建民.学科差异与学术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6(2):42-46.
[14] 潘炳如,顾建民.导师指导因素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 不同学科类别的差异性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4):52-60. [15] BASIL B.Class Codes and Control:Towards a Theory of Educa- tional Transmissions[M].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77:103-109.
通讯作者:廖飞宇(1978— ),男,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土木工程。 (E-mail:Feiyu.liao@fafu.edu.c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