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的论视角下剖析林纾《伊索寓言》的翻译论文

2023-09-25 17:19:21 来源: 作者:yeyuankang
摘要:《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在当时掀起了一波“寓言热”,林纾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寄托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中,欲通过翻译这本意义深刻的寓言,以警醒当时的国民。文章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为例,旨在探讨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剖析出林纾翻译作品的用意。
摘要:《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时期流传下来的寓言故事,具有一定的哲理意义。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在当时掀起了一波“寓言热”,林纾将自己的爱国情感寄托于自己的翻译作品中,欲通过翻译这本意义深刻的寓言,以警醒当时的国民。文章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以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为例,旨在探讨林纾在翻译过程中所运用的翻译策略,从而剖析出林纾翻译作品的用意。
关键词:目的论;林纾;《伊索寓言》;翻译策略
Abstract:Aesop's Fables is a fable passed down from the ancient Greek period,which has a certain philosophi-cal significance.The translation of Aesop's Fables by Lin Shu caused a wave of“fable fever”at that time.Lin Shu put his patriotic feeling of saving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in his translation work.He wanted to alert the people by translating this profound fable.Based on Skopos Theory,this article takes the translation of Aesop's Fables by Lin Shu as an example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used by Lin Shu and to dissect Lin Shu's intention of his translation work.
Key words:Skopos Theory;Lin shu;Aesop's Fables;Translation strategies
一、引言
林纾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文学家和翻译家。在当时的背景下,他的翻译作品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林纾不懂外文,他只能依靠口译者的口述来进行翻译创作。林纾在晚年20多年的时间里,翻译了180多篇外文小说,从而确立了他“译界泰斗”的地位。[4]林纾在年幼时便博览古籍,系统地钻研了汉宋两代的儒家经典和唐宋小说,为他之后的翻译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林纾于1879年丧偶,情绪变得忧虑,王寿昌便请林纾翻译《巴黎茶花女遗事》。由于林纾不懂外文,因此由王寿昌进行口述,林纾笔录。这便是林纾走上翻译之路的开端。林纾与严培南、严璩于1902年完成了《伊索寓言》的翻译。1903年,《伊索寓言》的中文译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共收录寓言299则,成为当时最全面的《伊索寓言》汉译本,并受到了当时读者的欢迎。文章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以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为例,深刻剖析林纾在《伊索寓言》中所使用的翻译策略。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由德国学者汉斯·弗米尔提出了,他认为,翻译活动是有目的性的跨文化、跨语言活动。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结合原文的语境,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选择最佳处理方法。该理论将翻译目的作为翻译的重心,并且把译者置为中心,突出译者在翻译行为中的核心地位。目的论强调三条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其中,目的原则为首要原则。目的原则认为,译文由其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过程。连贯原则要求译文必须让译文读者所理解,并且应将译文读者的背景、文化和需求考虑在内,能够被读者接受。忠实原则强调译者应准确传达原文本的感情色彩与内容,不得随意歪曲,删减,增补。林纾译作中常常出现大量的漏译、增译和删减的部分,但他的这种处理方式却受到了读者的喜爱。《伊索寓言》所描绘的是动物世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故事,在林纾的译本中,他将动物界的丛林法则和当时的社会背景相联系,其目的在于以寓言形式激励国人奋发图强,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怀。因此,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心声,并在当时获得了广泛的流行。
三、林纾《伊索寓言》译本特征
《伊索寓言》相传为古希腊奴隶伊索所著的寓言集。1608年,传教士利玛窦最先将伊索寓言传入中国;林纾和严培南、严璩的《伊索寓言》译本的出版,使得《伊索寓言》首次以外国文学名著的身份出现在中国。林纾的《伊索寓言》在当时是最为全面的一个《伊索寓言》汉译本,并且林纾的译本基本保留了原文的原貌,完全不同于他翻译其他译本时所进行的“大修改”。对此,林纾《伊索寓言》译本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一)启蒙性
林纾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都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他在《伊索寓言》译本中的《序》中做出了如下评价,“伊索为书,不能盈寸,其中悉寓言,夫寓言之妙,莫吴蒙庄若也,特其书精深,于蒙学实未有裨,尝谓天下不易之理,即人心之公律。”认为《伊索寓言》蕴含哲理,具有启蒙性。他还提到,“余非黜华伸欧,盖欲求寓言之专作,能使童蒙闻而笑乐,渐悟乎人心之变幻,物理之岐出。”[3]从而表明自己翻译该书的目的并不是摈弃了中华文化,而是想借寓言博得童叟一笑,并领悟世间的哲理。
(二)教化性
林纾《伊索寓言》译本每则寓言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了故事情节及其蕴含的哲理,第二部分为林纾对每则寓言所做出的评论或抒发的感慨,以“畏庐曰”的形式出现。因林纾字琴南,号畏庐,所以“畏庐曰”指的就是林纾所说的话。古希腊《伊索寓言》每则故事多以动物为主角,在故事末引申出其哲学含义,而林纾的译本则呈现出较为浓厚的教化色彩。例如,在《牧童与狼》这则中,林纾在结尾发出了“谎之为祸如是哉”的感叹,点明了本则寓言的寓意,即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相信,强化了作品的教育意识。
四、林纾《伊索寓言》译本的翻译策略
纵观林纾的翻译,可以发现他的大部分翻译作品频繁出现了改译、增译、意译甚至是误译。其中部分原因是,他完全不懂外文,他对外文的理解全靠口译者的口述,因此口译者出现的错误他也无法察觉,只得靠自己的理解来进行笔录。尽管如此,林纾高超的文学鉴赏能力和独特的古文笔法为其翻译作品增色不少,也为当时的国民了解和认识世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在《伊索寓言》译本中,林纾主要采用了大量的增译、减译等方法来对每则寓言进行处理,以使译文读者从中得到即时启发,并借寓言中的故事情节来激发读者的家国情怀。
(一)增译
1.“畏庐曰”的增译
在林纾《伊索寓言》299则寓言中,其中有190则都含有“畏庐曰”,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一,甚至有些寓言的“畏庐曰”部分比译文的部分还长,这些内容并非原文所有,而是林纾以原文为基础,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和价值标准所提出的观点。例如,第六十二则《狐狸和荆棘》,狐狸爬越篱笆时,差一点跌到,它抓住一根荆棘,脚却被荆棘刺破了,于是狐狸抱怨荆棘比篱笆还坏。荆棘告诉狐狸,自己平时是依靠别人的那一方,而狐狸却来依靠它,实在是太愚蠢了。林纾在畏庐曰提道:“小人之不可近,小人亦自知之,故人受欺于小人,而小人都无悔过之事者,正以自处于不乐之地,日售其害人之方,得人之而甘之,方自侈其作用也,是又安能动之以天良,争之以公理。”揭露了小人的行径,认为小人是不能向其需求依靠的,就更不用说和他们讲道理了。
2.虚词的增译
林纾为了迎合文言文多用虚词的结构,在翻译《伊索寓言》中多以“也”“之”“焉”“矣”等虚词结尾。[2]例如,第一则《狮子与老鼠》中的结尾处:
例1
原文:You ridiculed the idea of my ever being able to help you,not expecting to receive from me any repayment of your favor;but now you know that it is possible for even a Mouse to confer benefits on a Lion.
林纾译文:吾向几膏公牙,公以为为纵我者,纵鼠耳,今知狮亦有获报于一鼠者耶,从此后请勿鼠我矣。
本则寓言讲的是,一只老鼠从狮子面前经过,吵醒了狮子,狮子便扬言要杀了老鼠。老鼠向狮子求情,说以后能帮助狮子,狮子便笑着放了老鼠。后来狮子被猎人抓住,老鼠咬断了绳子救出了狮子,于是对狮子说道:“你当时嘲笑我想帮你的忙,而且也不指望我有什么机会报答。但你现在知道了,就算是小老鼠,也能向狮子效劳。”林纾译本中“此后请勿鼠我矣”与原文中的“it is possible for even a Mouse to confer benefits on a Lion.”相对应,林纾增译的“矣”,增强了寓言的启示性,渲染了译文的教化氛围,强调了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即:强者有时也需要弱者的帮忙。
又如,第三十一则《狼和狮子》的故事结尾处:例2
原文:To which the Lion jeeringly replied,“it was righteously yours,eh?The gift of a friend?”
林纾译文:狮调之曰:“羔固君家物然吾姑以为朋友之馈也。”
狼从羊群里偷走了羊羔,狮子又抢了狼的羊羔,狼抱怨狮子太不正当了,狮子便反问,狼从羊群那偷了羊羔也算正当吗?在林纾的译文中,他用一个“也”字传达出了狮子夺走狼口中的羔羊理所当然的态度,体现了狮子和狼本一丘之貉的本性。
(二)减译林纾自幼就爱好古文,常常钻研古书,其翻译作品也因而带有古文的风格。他的翻译作品注重文章章法结构,强调文章既要思想充实完备,又要形式技巧精炼美妙,语言方面追求雅洁严谨。为了达到简洁精炼,林纾在《伊索寓言》译本中常根据自身喜好对描写主人公状态、文中细节和作者评论性的话语采取了减译策略。
例3
原文:So he made a snap at the shadow in the wa-ter,but as he opened his mouth the piece of meat fell out,dropped into the water and was never seen more.
林纾译文:狞视水中之影,将夺之,遂并失其肉。
本段译文取自林纾译本的第五则《狗和影子》,本则寓言主要讲述的是一只狗叼着肉上桥,发现水里自己的影子,以为是另一只狗叼着更大的肉,于是它扔掉自己口里的肉,想去取水中的狗嘴里的肉,结果最后才发现它要抢的肉只是个影子而已。通过原文和林纾译本的比较分析可以发现,原文中“dropped into the water and was never seen more”,直译为“肉掉进水中,便消失不见了,”而林纾将其处理为“遂并失其肉”,省略了对肉掉进水中的细节描写,反映了林纾在其译文中所遵循的简洁精炼原则。
例4:
原文:There is a bear the much vaunted,sayingthat he loves mankind,because he do not eat the dead.A fox told him:“I hope you put the dead torn to pieces,and not against those people alive.”
林纾译文:人熊自表于兽中曰:“吾仁兽也,匪特无甘人之心,即陈死人,吾亦莫敢遽即焉。”狐笑而复熊曰:“愿公甯甘死人。”
该段选自林纾译本的第八则《熊与狐狸》的故事,讲述的是有一头熊大肆吹嘘,说它很爱人类,因为它从不吃死人。一只狐狸便告诉熊,宁愿它把死人撕得粉碎,也不愿它去危害那些活着的人,实际上暗示了那些生活中假装自己善良的恶人。原文中狐狸做出的回答,“I hope you put the dead torn to pieces,and not against those people alive”,林纾直接将其处理为了“愿公甯甘死人”,只译出了原文的前半部分,对后面的内容“and not against those people alive”则进行了减译。在狐狸说的这句话当中,熊去把死人撕得粉碎,就意味着它没有更多精力去伤害活人,因此林纾选择只翻译了前半部分,而后半部分读者也能推敲得知。
例5:
原文:The Draught-Mule replied,“I do not heed your threats;I only care for him who sits above you,and who quickens my pace with his whip,or holds me back with the reins.Away,therefore,with your inso-lence,for I know well when to go fast,and when to go slow.”
林纾译文:驴曰:吾安能听尔,盖吾所禀承者,车中人尔,彼辔吾而策吾,缓急我自凛之,而言胡为者。
本段译文出自第五十一则《苍蝇和拉车的驴子》,主要讲述的是苍蝇看到拉车的驴子走得很慢,便叫驴子跑快一点,暗示了那些自已为事,去做那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的人。本则寓言主要以苍蝇和驴的对话的形式出现,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原文中驴所说的话可直译为,“我不怕你的恐吓,我只注意坐在你上面的那个人,他会用鞭子使我加快步伐,用拉我的头调整方向。你走开吧,别再啰嗦了,我非常清楚何时该快,何时该慢。”通过对比原文和林纾译文可发现,在林纾的译本中未将“Away,therefore,with your insolence”中的“A-way”译出,而是直接译为“而言胡为者”。原文中的“Away”渲染了驴想将苍蝇赶走的愤怒感,林纾在译文中对“Away”的减译,大大削减了原文带有的感情色彩,使其译文语气也更为平淡。
五、结语
《伊索寓言》以一则则简短的小故事深刻总结了人们许多生活经验和道德教训,具有启蒙性和教化性。林纾的《伊索寓言》译本不仅是第一个由中国人自己翻译的译本,也是当时最为全面的《伊索寓言汉》译本。虽然林纾的译本确实漏译,改写严重,但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林纾译本对当时的国民和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增译的“畏庐曰”部分更是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并激励国人奋发图强。因此,林纾的翻译作品不仅让国人开始领略到他国文化,也引发了当时的“翻译潮”,让更多学者投身于翻译事业,展现出了文学作品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林纾.伊索寓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1903.
[2]冯维维.林译《伊索寓言》改写研究[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5(1):93-95.
[3]王辉.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J].英语研究,2011(1):46-51.
[4]文永超.从目的论视角看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的目的和方法[J].外国语文,2011(4):106-108.
[5]叶玲,唐述宗.从目的论角度解析严复和林纾的翻译策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22-125.
[6]Aesop.Aesop's Fables[M].Shanghai:Com-mercial Press,18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