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探究论文

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探究论文

25

2023-08-21 11:34:53    来源:    作者:liuhong

摘要:文章对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究,包括坚持以红色校史精神为引领,把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总方向;推进红色校史资源“两转化”,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动能;夯实红色校史资源,推进红色校史文化“三融入”,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摘要:文章对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进行了探究,包括坚持以红色校史精神为引领,把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总方向;推进红色校史资源“两转化”,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动能;夯实红色校史资源,推进红色校史文化“三融入”,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关键词:红色校史文化;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大学生

  大学时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窗口期,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三观的形成,更关系到当前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1]。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要做五个模范,排在首位的是“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2],并从青年成长成才的长远战略高度要求“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3]310。这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一直十分重视青年理想信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生的有用人才”[4],为了“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3]274,就要“用党的理想信念凝聚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激励人”[5]。高校怎样系统性地开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如何建立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的长效机制,是当前要着重考虑的课题。红色校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艰难岁月里发展教育的历史见证,凝聚了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作为高校独特的精神文化资源,其既是激励师生勇毅前行、努力奋斗的能源包,也是高校对大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校本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铸魂育人功能。因此,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与时俱进地探究红色校史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e3a97d05ba3b4bef71d08de628c4832b3282bd25.jpg

  一、坚持以红色校史精神为引领,把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尽管他们也知道,自己追求的理想并不会在自己手中实现,但他们坚信,只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持续努力,一代又一代人为此作出牺牲,崇高的理想就一定能实现。”[6]这强调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信仰坚定的人们进行持续奋斗,只要信念坚定,理想总能实现。那么理想信念的内涵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来,始终是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党。这个理想信念,就是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理想信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7]当前,作为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有志青年,大学生要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之大业。而如何引导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高校要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也关系到高校能否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针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任务,高校除了要将理想信念教育全面贯彻到课堂教学领域,还要充分利用学校独特而生动的红色校史文化和红色校史精神铸魂育人,实现对大学生人生道路的引领,使大学生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下,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使大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传承、传播红色校史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精神、勇于改革的创新精神,铸牢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定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红色校史精神内涵具体包括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等丰富、普遍性内涵,同时红色校史精神又具有独特的时代印记、可持续性的传承方式及特殊的学校标识,因而蕴含着特殊的价值功能。红色校史精神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如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奋不顾身、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时代精神品质,这些优秀的精神品质可以成为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的内生资源。红色校史精神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在从艰难革命的烽火岁月中跋涉而来的高校文化中,红色精神是高校校史的丰厚底蕴,历代师生学习、传承、传播的校史资源、校史文化和校史精神中,有百年红色校友艰难前行的历史跫音,通过这些红色校史资源,一代代大学生与百年红色校友便有了紧密的内在精神联系。充分发挥红色校史资源的铸魂育人作用,可以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坚定其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红色校史精神还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红色校史记载着一个学校的发展足迹,是塑造学校校园文化的宝贵财富。

  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红色校史精神的精髓,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校友的突出特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8]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旗帜的红色校史精神应该成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灯塔。基于此,学校要充分发挥红色校史精神的价值导向功能,把牢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总方向,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红色基因铸就使命担当,旗帜鲜明地树立“传承红色校史精神,培养政治可靠和思想过硬的时代新人”的核心理念与总体目标,全面引领人才培养工作,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培育出一代又一代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且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推进红色校史资源“两转化”,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动能

  红色校史资源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功能、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但是红色校史资源的这些功能发挥并不是天然的,高校要自觉深入地挖掘和整理,并采取长效措施促进红色校史资源向教育资源转化,进而实现红色校史文化铸魂育人的重要功能。具体说来,要善用、活用红色校史资源,推进红色校史资源“两转化”,以激发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强动能。

  第一,将红色校友资源转化为大学生追求理想信念的精神资源。红色校友为国家民族的教育事业、解放事业奉献了鲜活的青春,他们目标明确、信仰坚定的精神值得大学生学习和传承;他们忠诚为国为民的责任担当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他们深厚而又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应该成为大学生勇毅前行的精神食粮。在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校友为了社会主义的革命事业奋不顾身、努力拼搏、不怕牺牲,为中华民族站起来付出了热血青春;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了民族复兴、人民福祉,一批批优秀校友在艰难条件下,敬业奉献、发奋图强,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一大批优秀校友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勇立时代潮头,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努力,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特征的时代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些精神可以转化为新的时代大学生追求理想信念的强大精神动力。有学者指出,“红色资源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有物质层面的直观体现,也有精神层面的传承。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资源兼具感化人和塑造人的功能,这也是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功能所在”[9]。可见,高校要将红色校友的爱国主义精神作为人才培养的永恒初心和使命担当,贯穿在学校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中,使之转化为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牵引力;固化于学校相关的纲领性文件中,使之转化为提升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推动力;内化于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全校师生的行为指引和规范中,使之转化为打造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特色的驱动力。

  第二,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育人资源。红色校史文化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转化为育人资源: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转化为课堂教学资源,包括编写与红色校史、红色校友、红色校史精神、红色校史资源与大思政课建设等有关的一系列教辅教材,开设红色校史文化、红色校友传、红色校史精神等特色课程;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大学生实践资源,包括开展一系列以红色校史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三个第一课活动”(新生第一课、入党积极分子第一课、专业第一课)、“四个一读书活动”(依靠学生社团开展“阅读马恩经典,筑牢理想信念”的“微信一日签”“每周一主题”“每月一分享”“每月一征文”活动)和“四进宣讲活动”(围绕红色校史、党史、习近平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的进班级、进宿舍、进社区、进农村宣讲活动)等;将红色校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学校的科学理论研究资源,如教师可将红色校史中的经典故事、有意义的事件转换为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性研究材料),通过加强红色校史的理论研究反哺课堂教学。为此,高校教师应该主动学习和研究校史,深入了解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掌握学校发展的内在精神。同时,高校也应该在此基础上,有计划、有步骤、有意识地开展红色校史的理论研究,并将此纳入学校科研规划和人才培养制度,建立起红色校史资源育人的长效机制,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供稳定的、极具亲和力的教育资源,从而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活力。

u=301414940,123040508&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g

  三、夯实红色校史资源,推进红色校史文化“三融入”,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新路径

  红色校史资源是高校重要且独特的育人资源,对本校大学生来说,具有天然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号召力。高校可以通过夯实红色校史资源,挖掘红色校史文化的育人功能,推进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机制建设。具体来说,高校可以从多维度夯实红色校史资源的基础、渠道和活力,以推进红色校史文化的“三融入”,进而创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建设路径。

  对于夯实红色校史资源,高校应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校要主动加强红色校史的开发、挖掘与研究,通过将红色精神与校史的故事、人物、事件串成有机整体,形成一种系统性的教育资源。在校史资料汇编方面,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集聚红色资源,如向国内外校友或了解本校历史的其他人员征集或购买相关资源,包括书籍、影像等,同时对于一些濒临破坏的校史资源,应该动用一定的资金购买新科技进行抢救修复并妥善保管;可以采访了解校史实情的国内外校友或社会人士,撰写口述史,尽可能多地留存红色校史中的英雄事迹和英雄人物;可以将随着年代久远有可能毁坏的红色校史资源或遗迹通过科技数字化,打造成本校独特的红色校史文化资源数据库,如此既能保护好红色校史资源,又有利于本校红色校史资源的循环利用和传播,可充分发挥红色校史的教育功能,并丰富和充实红色校史资源。其次,高校要多维度打造红色校史教育基地,拓展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高校要充分挖掘红色校史中的英雄事迹和校内外的红色场域,通过不同的方式将之以场域带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如成立红色校史陈列馆、建造红色校史人物雕塑、打造红色校史展览墙等,借此带领大学生走进历史,使其真切地感受学校激情澎湃的红色岁月,深切感悟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引领一代代校友勠力前行的时代伟力。再次,高校要用科技赋能红色校史资源,增强红色校史资源育人活力。高校要利用网络信息化时代新媒体带来的视觉盛宴,通过创建红色校史网站、开设红色校史论坛、开展红色校史纪念活动,将红色校史、红色人物、红色事迹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网络媒体上。多种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增强红色校史文化育人的直观性、感染力,提升红色校史文化铸魂育人的针对性,使红色校史基因得以传承、传播。最后,高校要打造红色校史文化品牌,提升红色校史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红色校史文化品牌是指以学校红色校史为依托,彰显红色校史精神、传承红色校史基因的文化标志,其核心是以红色文化为主题,实现红色文化与红色产业的创新性融合。具体以红色校史精神为设计理念,以充分展现学校精神传承的文化创意为核心,如创新性地设计代表学校红色精神的红色名片,以直观方式展现学校红色底蕴。具体来说,高校可以立足红色校史基因,根据需求侧原则,在深入考察大学生的内在需求下,创造出能直击大学生心灵、带来视觉盛宴并震撼灵魂的文化产品,如印有红色印记的衬衫、日历、书签、笔记本等,以增加红色校史资源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高校通过以上途径和措施,可以夯实红色校史资源的物质基础、立体化传播渠道及提升育人活力等。在此基础上,高校实现红色校史文化“三融入”就能卓有成效。首先,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思政课强调革命精神教育,“红色文化以其故事性、叙事性的形式,可以让思政课堂活起来”[10];其他专业课程可以将红色校史文化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素材,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即要强调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将红色校史精神作为专业课程价值引领的核心;通识课程强调文化育人,推出讲述党史、国史、中华民族史及革命精神、红色校史精神等系列课程;实践课程强调实践育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推出“红色经典读书分享会”“‘寻访红色学长传承红色基因’实践”“‘青春下基层,逐梦新征程’乡村振兴社会实践”“红色校史宣讲”“红色故事讲述比赛”“‘守初心使命,铸红色军魂’向退役复学学生致敬活动”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概言之,高校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建设,能够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在课程思政研究和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如定期举办传承红色基因、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红色文艺展活动(音乐学院承办),讲述红色故事、回顾百年校史的“红色故事讲解大赛”(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的“红色文化摄影展”(美术学院承办),“清明追思、缅怀英烈活动”(学工处承办),“永远跟党走奋进新时代”教授博士服务团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全校所有学院参加),将红色校史文化全方位、多渠道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以形成影响大学生精神成长的深层动力。其次,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在全校师生中播种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高校要构建以“红色校史陈列馆”为依托,以宣传红色校友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等为主要内容,以“红色校史讲坛”理论讲座、“红色校史文化”系列宣讲、教授博士服务团与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寻访红色学长传承红色基因”实践为主要环节的师德师风培育模式。另外,高校要利用七一建党节、八一建军节、十一国庆节等重要节日,开展红色校史文化教育,强化师生时代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同时,高校要充分发挥学校新闻媒体的正面导向作用,大力宣传红色精神,在全校师生中播种理想信仰,引导全校师生尊教、重教、乐教。最后,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打造红色校史文化多渠道、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文化场域。高校要通过文化场域的建设和打造,将红色校史资源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浸润校园环境的方方面面,如打造以红色校史展览馆、红色校友雕塑、红色校友名言警句、纪念碑、博物馆等为代表的校园红色人文景观,用红色校友的名字给学校的建筑物命名,努力构筑包裹学生的红色精神的熏陶空间,使大学生在这种大的文化场域下体验沉浸式的学习、生活,在无声中得到教育。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寒暑假举办红色校史研学活动,吸引校内外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学习,使红色校史精神得到有力传承与传播,或者专门举办以学习红色校史文化为主题的党团活动,将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学校的“大思政课”建设。概言之,学校要努力打造红色校史大文化场域,给大学生带来沉浸式的现场体验感,从而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目的。

  综上所述,红色校史文化中蕴含的红色基因、红色精神是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奋发向上、努力作为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学校人才培养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基于此,高校应该提高政治站位,将红色校史文化提升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战略地位,深化红色校史资源的发掘和红色校史文化的研究,建立起红色校史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长效机制,以充分发挥红色校史文化的铸魂育人功能,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0.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22年5月10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1.

  [3]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274,310.

  [4]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2-11-14].http://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4.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116.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信念坚定对党忠诚实事求是担当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N].人民日报,2021-09-02(1).

  [8]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13.

  [9]胡杨.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研究[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21.[10]李雯雯,柯文进.红色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融合研究[J].人民论坛,2022(22):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