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论文

11

2025-06-17 14:59:08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摘要:在新质生产力的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呈现出内在的逻辑联系,这种联系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动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探究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诉求,提出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策略,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课程思政;教育实践


  一、研究背景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国家层面高度重视教育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作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通过深化教育改革,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教育质量,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需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发布,强调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明确了“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1],这对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网络育人、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等多方面的任务[2],这些都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协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逻辑


  (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人文关怀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肩负着构建学生理想追求、价值观、职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的艰巨使命,并且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融入了丰富的人文关怀。这种关怀着重体现在对人才培养的全人教育上,即在传授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将人文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确保学生在学习先进技术的同时,能深刻领悟并关切技术发展对社会结构、文化传承及伦理道德的深远影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强调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激发他们为科技进步服务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这样的教育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还重视学生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培养,这些都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

bc0ad84e4cebaf54e2c49e73d9ebc6c.png

  (二)新质生产力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场景


  高职院校作为铸魂育人的重要场所,思政工作的数字化转型迫在眉睫,运用现代科技赋能青年思政教育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命题。在这一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开始注重与新质生产力相关的教学实践,将新科技发展趋势融入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和特征。教师利用新媒体技术,如在线课程、虚拟现实(VR)、数字孪生等,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体验,使学生在模拟的工作环境和社会实践场景中,深入理解和体验新质生产力的实际应用。此外,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还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产业环境中,使其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实践。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可使高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未来职场的需求。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平台和创新空间,使得思政教育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国家的发展战略。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理论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第一,高职院校思政教育通过深化对新质生产力理论的认识和研究,能够积极适应新时代经济发展需求,为生产力的创新和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生产力的持续进步和转型升级。第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这些学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坚力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不仅传授知识,还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使他们在未来的工作中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推动生产力的持续进步。第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还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与合作,促进不同领域之间的知识融合与技术创新。这种跨界融合可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多元的解决方案,有助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竞争优势。第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还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发展战略,通过与相关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可提升高校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的现实诉求


  (一)服务“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目标的需要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应紧密围绕并始终服务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推进目标,按照高校“大思政铸魂,职业标准培能,五育并举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技术技能培养有机统一,建立健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将课程思政建设融入新质生产力发展,融入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时俱进,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大思政育人格局。


  (二)适应产业升级与技术变革的需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推进产业深度转型,加快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对高职院校提出了新的要求。课程思政教学需要紧跟产业发展趋势,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融入教学内容,以培养高素质技术人才为目标,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着力点,不断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这要求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课程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紧密结合,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未来职场的挑战。


  (三)强化立德树人与职业素养教育的需要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和道德教育。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坚持以爱国主义为魂、工匠精神为基、艰苦奋斗为本、创新创业为源,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高质量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通过课程思政教学,高职院校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环保意识和社会服务意识,同时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以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策略


  (一)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核心诉求在于拓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深度,并致力于构建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大思政”育人格局。这一诉求强调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新质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依赖于具备坚定信念、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人才,而理想信念教育正是塑造这些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过强化育人导向,补足精神之钙,课程思政建设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引导他们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紧扣新质生产力要素,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


  教师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为社会输送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使命。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基础,还需拥有前瞻性的眼光及能够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法。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拥有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高校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教师不仅要在专业领域精益求精,还要具备较强的思政教育能力,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学,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这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方面进行革新,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f1260c785a15417d6049f3bc07f74f7.png

  (三)紧跟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模式革新


  在新质生产力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紧密关联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化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还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构建方式,它可为课程思政教学提供创新的路径和广阔的空间。通过数字化转型,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数字化转型推动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革新。通过引入数字技术,课程思政教学能够更加生动、直观地展现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其参与度。当前职业教育主要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基于这种定位,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需偏重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四)拓展产学研实践平台,奠定综合素养之基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单一的课堂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多维度发展的需求,必须将思政教育融入产学研的实践活动,通过真实的生产和科研实践,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的前沿动态,接触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科研成果,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这一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社会问题、践行社会责任的机会,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到思政教育的深刻内涵,增强他们的职业素养与社会担当。学生不仅能在实践中提升技能,还能通过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增强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些都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五)提高毕业生胜任力,铸造创新能力之魂


  提高毕业生的胜任力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需求。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再局限于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课程思政的深化改革,高职院校可以帮助毕业生树立牢固的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在面对复杂的职业环境时,保持清晰的方向感和坚定的职业道德。课程思政通过将创新精神融入教学,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铸造创新能力的核心。在实际的工作场景中,毕业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都取决于他们在高校阶段所获得的全面培养。


  综上所述,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紧密相连,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动能。高校思政教育通过注入人文关怀、创新实践场景和理论革新,可有效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不仅是时代的必然需求,也是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路径。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推进教育模式革新等措施为思政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课程思政将继续适应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探索更具前瞻性和创新性的教学改革路径,为新时代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11-01].


  [2]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2024-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