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探究论文

2025-04-23 11:13:23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深度感悟、知识积累和实践运用三个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构建,并显著增强他们的语文实践技能。这一模式致力于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深层境界,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运用。通过精心设计的深度感悟、知识积累和实践运用三个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促进知识的系统化构建,并显著增强他们的语文实践技能。这一模式致力于引领学生步入阅读的深层境界,积累丰富的知识,并将所学知识有效转化为实践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实践型教学模式语文教学
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例如机械性阅读、知识点割裂和缺乏实践性运用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和深度理解能力,也制约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新的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并促进学生在阅读中的全面发展。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分析其引入的必要性和具体策略。通过对这一模式的深入研究和探讨,旨在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对语文的深入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的提升。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问题
其一,机械性阅读在语文教学中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侧重于传授文本的基本知识和表面理解,忽略了对学生阅读思维深度的引导和培养。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提问,未能激发学生对文本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其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注重对语文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系统性。教师将知识点单独地进行讲解和练习,而未能将知识点融入语文素养的整体框架中。这导致学生难以将所学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系统性的语文素养。教师缺乏对知识点之间关联性的深入探讨和引导,使得学生的语文学习呈现出零散、割裂的状态。其三,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往往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和理解,而忽略了对知识的实际运用。教师往往将阅读教学局限于课堂内的知识讲解和练习,未能将学生引导到真实场景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或表达思想的情境中。
二、引入“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一是,通过引入“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感悟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背后的情感、主题等元素。这种模式强调学生对作者用词的用意、情感表达的领悟,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深度理解,使其在阅读中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思考。二是,引入“感悟—积累—运用”模式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知识,通过感悟环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思考,积累环节整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语文知识体系。这种系统性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整体理解能力,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三是,引入“感悟—积累—运用”模式的“运用”环节,教师可以设计实际应用任务,鼓励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表达思想的实际场景中。这种实践性的运用有助于巩固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的知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运用能力,使语文学科更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三、“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策略
(一)深度感悟:引领阅读深层理解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关注情感、思想等方面,使他们在阅读中不仅仅停留在字面理解,更能感受到作者情感的脉络、人物的内心变化,从而激发对文本的深层次理解和共鸣。在感悟环节中,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层次思考,透过情感、思想的分析,学生更能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增进对作者用词、结构的理解,提高整体阅读能力。感悟环节需注重学生的个人感悟和表达,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主体,增加他们的参与感。通过主动思考和表达,学生更容易建立起对文本的独立见解,激发他们对阅读的主动性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感悟环节的设计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情感体验与思考,深入理解文本内涵。通过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深思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作者的态度以及事件的发展。教师可以使用引人深思的问题,促进学生自主思考并表达自己对于文本情感的感悟,培养其对作者情感表达的敏感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用词用意和修辞手法,通过深入探讨词语的选择和句子结构的特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能够培养对语言细节的敏感性,提升对文本深层次含义的理解能力。感悟环节应该强调对文本主题和中心思想的感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核心主题,作者通过哪些手法展现主题。这有助于学生形成对整个文章架构和核心思想的深刻理解,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这些设计,感悟环节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入思考、感悟文本情感与内涵,从而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
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祖父的园子》教学中,在学生阅读完课文后,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祖父的花园里,蝴蝶、蜜蜂、蜻蜓都在忙碌着,作者用怎样的语言描绘这个场景?你觉得这些描写传达了怎样的情感?”这样的问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体验到作者对自然的情感表达。接着,教师进行互动性设计,要求学生挑选一段描写花园的文字,找出其中的形象词语和修辞手法。例如:“在文章中,作者用了‘满身带着金粉’来形容大红蝴蝶,你觉得这个描写有什么特别之处?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通过学生的分析,引导他们深入体会语言的美感。教师继续进行探究式提问:“文章中描述了祖父的园子,你认为作者想通过这个花园传达什么样的主题或中心思想?有哪些细节支持你的理解?”激发学生主动思考文章背后的深层含义,培养他们对整体文本的把握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创建一个开放式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分享个人感悟和情感体验。学生可以通过书面作业、口头表达或绘画等方式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例如,他们可以描述自己对文章中祖父园子的想象,表达对花园里生动景象的喜爱,或者分享他们从文中读到的启示和感悟。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的花园中观察,让他们通过观察花草、昆虫等自然景物,感受与《祖父的园子》中描述的花园相似之处,进一步理解文本中的情景描写。学生还可以通过倾听周围的自然声音,如鸟鸣、虫鸣等,来感受文中的氛围和情感,从而深入体验文学作品所传达的情感和主题。通过这样的具体事例加深感悟,学生能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增强阅读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二)积累:知识融汇成体系
积累环节通过对语文知识点的整理和概念拓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系统性认知。学生不再把语文知识看成零散的、孤立的点,而是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有机统一的体系。这为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阅读材料提供了支持,也为后续的知识运用奠定了基础。
在“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中,积累环节的设计需要具有深度和广度。首先,通过对阅读材料中的重要语文知识点进行整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整体认识。例如,通过标注关键词、短语,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同时,通过概念拓展,引导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与相关概念进行关联,从而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拓展能力。其次,深入理解课文内涵需要将其中的内容与相关背景知识进行有机链接,教师可以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章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阅读深度。通过背景知识的补充,学生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用词的精准性和语境的丰富性。
另外,游戏形式的教学活动尤其适用于小学生的学习氛围。语言游戏、串联游戏等设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在游戏中,学生不仅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他们在互动中更深入地理解语文知识。学生主动分享是提高其自主学习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小组分享、课堂展示等形式,学生有机会向同学展示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在分享中巩固和深化对语文知识的理解。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
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课文《火烧云》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型阅读的积累。首先,教师引导学生标注关键词和短语,如火烧云是文章主题,描绘天空中的美丽现象。“红红的”形容小孩子的脸,强调颜色。“笑盈盈地”形容老头儿的表情,凸显愉悦之情。教师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色彩描述与视觉艺术中的色彩理论进行关联。通过讨论不同颜色在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如红色可能代表热烈、激情等,学生可以进一步拓展到文学中色彩的象征意义,提升他们对作者意图的理解。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通过互动方式巩固语文知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绕火烧云,通过串联词汇的方式展开游戏。比如,一个同学说出一个描写火烧云的形容词,下一个同学接着说一个与前一个相关的颜色词,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共同构建一个火烧云的词汇网络。
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内涵。《火烧云》这篇课文通过对天空火烧云景象的描写,呈现了一幅美丽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红彤彤的霞光到动物的变化颜色,构成了一幅生动的自然画面。喂猪的老头儿笑盈盈地看着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使整个描写更加具有生活气息,连接了自然景象与日常生活。通过对火烧云色彩的描写,作者创造了一种温馨、愉悦的意境,传递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景象的敬畏之情。火烧云在不同文化中可能有不同的寓意,课文没有直接阐述,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讨论,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创造的意境。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从科学角度解释火烧云的形成原因,以及说明为什么它常常在夏季的雷雨过后出现。
活动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分享,展示他们在积累环节中学到的知识。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他们认为最有趣或最深刻的火烧云描写进行展示,分享他们的理解和感悟。其他小组对展示进行评价,提出问题或分享自己的看法,促进更多的交流和讨论。通过“积累”这一环节,教师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建立对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的整体认识,同时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联想和拓展能力,使阅读更为全面和深入。
(三)实践运用:活用所学,实境探究
“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中的运用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延伸,通过运用所感悟和积累的语文知识,让学生在实际场景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或表达思想,从而达到知识运用的目的。这一环节旨在巩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
在设计运用环节时,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感悟和积累的内容,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对阅读的理解和吸收。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自己的经历为题材,创作一篇以长辈的某件物品为背景的小故事。在创作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祖父的园子》感悟环节中对情感的理解以及积累环节中关于描写的技巧和知识,使作品更具深度和感染力。
此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真实场景运用所学语文知识。例如,在火烧云的主题下,组织学生进行写景活动。学生可以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地方,如校园,用丰富的语言描绘那里的景象,运用火烧云的色彩描写来丰富描写的层次。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个任务,学生假设自己是天文学家,需要向一位不懂天文的朋友解释火烧云的现象。在解释中,学生需要运用课文中关于火烧云的描写以及所学的相关天文知识,使解释既生动有趣又准确科学。
在这一环节中,感悟和积累的内容被运用到了实际情境中,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通过这样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感悟—积累—运用”实践型阅读教学模式通过感悟环节培养学生的深层次阅读能力,通过积累环节促进知识系统性积累,最终通过运用环节加强语文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这一模式的设计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使他们在阅读中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思考,更准确、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1]方丽华.阅读创造美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3(22):184-186.
[2]孔江玲.小学语文单元整体阅读教学实践[J].天津教育,2023(26):82-84.
[3]王丽.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2(40):60-63.
[4]刘剑划.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和创新方法探究[J].新课程,2021(46):1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