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论文

4

2025-03-18 16:28:17    来源:    作者:xuling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通过强调价值定位,明确群文阅读对提升学生思辨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倡导围绕有意义的议题组织阅读材料。建议教师精心挑选多样且关联的文本,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摘要:本文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探究群文阅读教学法的有效应用策略。通过强调价值定位,明确群文阅读对提升学生思辨与文化理解的重要性,倡导围绕有意义的议题组织阅读材料。建议教师精心挑选多样且关联的文本,以满足学生不同的认知需求,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针对教学实施过程,着重介绍了如何通过问题驱动、小组讨论等方法,深化学习体验,着重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及评价等高阶思维能力。阐述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引导学生将阅读中汲取的信息、观点与情感转化为个人的表达,实现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应用,增强语文教学成效。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学段要求”部分指出,初中各学段学生应广泛阅读,以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群文阅读教学法将阅读从单一文本解读转变为多文本的共同构建,以群体讨论的方式深入挖掘文本内涵,与新课标要求相契合。它追求的不仅仅是单篇文本的解读,更强调多维解读、互动思辨、探讨合作,旨在促进学生深层次理解,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一、重视价值定位,强化群文议题目的


  群文阅读的核心特点之一就是“议题驱动”。议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明确群文议题的价值定位成为应用群文阅读教学法的首要任务。议题价值定位的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个思考和探讨的焦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深入思考文本内涵,进而实现对文学、社会和人生等更深层次的理解。


  在明确价值定位时,教师应巧妙融合多个方面,精心雕琢每一个议题,以确保群文阅读教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发挥最大的效益。首先,关注学生需求是明确议题价值定位的关键一环。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调查和反馈,教师能捕捉到学生内心的脉动,把握他们的关注点,这能为议题选择提供有力的引导。其次,议题的选择应当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引发他们对文学价值的深刻感悟。再次,教师可以巧妙将多个学科领域融入群文议题中,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最后,教师的议题设定应当注重深度,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考,引导他们追问,挖掘文本中隐藏的更深层次的含义,促进他们对文学价值的感悟。

  以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将《黄河颂》《土地的誓言》《谁是最可爱的人》三篇文章有机整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这三篇文章都突出了爱国主题。《黄河颂》歌颂了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伟大,体现作者对祖国的深切热爱。《土地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为解放故乡而战斗的坚定决心。《谁是最可爱的人》则歌颂了志愿军战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意。这三篇文章可以整合出一个议题,即“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与践行”。学生可以讨论文章中的主要人物如何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所做出的牺牲和奉献。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感受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的重要性。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多视角阅读,不仅从语文角度分析这些文章,还可以从历史、社会学、道德教育等多个学科的角度来探讨爱国情感和奉献精神。例如,引导学生了解《土地的誓言》背后“九一*事变”时东北地区的历史背景,以及那个时期中国人民保家卫国的伟大抗战精神,或者从地理角度分析《谁是最可爱的人》背后抗美援朝决策的关键因素等。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全面的认知。


  二、面向素养生成,关注选文功能


  语文素养的养成是语文教育的重点目标。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位一体,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选取适当的文本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适当的文本为培养这些核心素养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滋养。


  群文阅读教学法强调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积累语言素材,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在群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精心挑选富有语言特点的文本,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启发学生分析文本结构、修辞手法等语言要素,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培养批判性思维和修辞分析的能力。另外,教师要选取具有深度和广度的文本,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讨论中探讨文本内涵,联系生活、历史、社会等多个领域,形成全面的思考和见解,从而提升他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全面整合《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三篇文本材料。这两篇文本都通过杰出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共同描绘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中国石拱桥》表现了中国古代桥梁工程的壮丽历史,强调了文化传承和工程艺术的重要性。《苏州园林》突出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卓越,表达了对大自然和审美价值的深刻理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则反映了近现代中华民族英勇抗战历史和英雄传统。它们都以描述物为载体,但各自蕴含中华文明的不同方面,以相似的价值观和审美情感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完整而深刻的文化画卷。这三篇选文共同鼓励学生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根源和历史发展,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它们使用了精妙的文学语言,丰富的修辞手法,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语言模型。通过阅读学习,学生可以拓展词汇,提高写作表达能力。此外,每一篇文章中都有丰富的细节描写和紧密的逻辑架构,需要学生进行理解、分析和归纳。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另外,《中国石拱桥》描述的桥梁建设美感,《苏州园林》中描述的园林艺术和自然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提到的雕塑和装饰,都启发着学生对美的欣赏和创造,不仅在视觉上,也在文学和情感上。这种群文阅读策略有助于培养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核心素养,可以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人才培养作出重要贡献。


  三、深化教学过程,强化高阶思维锻炼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确立课程目标,而思维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深刻解读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参与创造性活动,可以培养学生更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欣赏和吸收文学的精髓,使语文教育更富深度和启发性。


  深化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充分挖掘文本的内涵,突出其深刻的主题和意义。教师应精心解读文学作品,深入探讨其中蕴含的价值观、社会问题或人物性格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启发性问题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作品背后的哲学和道德议题,激发他们的思辨精神,引导他们进行自我反思和探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分析、比较、评价、批判等,以更全面的方式理解文本。学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和分析文本,如从文学元素、人物塑造、情感表达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思考。同时,学生也可以比较不同文本的主题、角色、情节、修辞等元素,并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并就这些观点展开深入探讨,促使他们理解文学作品的多维性和复杂性。

  以八年级上册《背影》为例。教师可以将其与《我为什么而活着》和《昆明的雨》结合起来一起教学,挖掘三篇选文在主题、情感等方面的异同。在进行群文阅读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如家庭、生命的意义、对自然的感悟等,提出深刻的问题,如“《背影》中的父亲为什么翻越站台不顾危险也要为儿子买来橘子?”“《我为什么而活着》中作者展示了他的人生三大追求,那么你有什么伟大的追求呢?”这些问题将会指引学生进行深度阅读,思考文字间的情感,剖析文本内涵,体会情感价值。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对比阅读,探究文本中的文学元素。如比较《背影》中父子关系的情感表达与《昆明的雨》中对于昆明的雨、物、事、人等情感,或者比较不同作品中的意象和符号的运用。通过这种比较,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学特征,培养对文学语言的敏感性。如此一来,学生将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将为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四、依据读写结合,实现知识迁移


  读写结合作为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活动,可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这种综合性的学习方式,旨在让学生超越表面的记忆,将知识真正内化,以便将来在新的情境下灵活运用。


  当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或文本时,仅仅掌握知识点和信息可能不足以构建深刻的理解。如果要求学生以书面方式表达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他们不仅需要提炼和总结关键信息,还需要进行分析、评价和推理。这种思维过程能促使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而不仅仅是机械性地记住信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文本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设法支持这些观点,批判性分析和评价文本中的信息。当学生通过写作将所学知识与其他领域或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时,他们能够更好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这种跨学科的思考有助于学生将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相结合,从而更好地应对复杂的问题和挑战。


  以《背影》《我为什么而活着》《昆明的雨》群文阅读学习为例。通过阅读这三篇文本,学生可以对亲情、人生意义和自然情感建立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人生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的短文。学生可以探讨《背影》中父子之情,思考亲情在人生中的作用,或者理解《我为什么而活着》中对爱、知识、苦难同情心的追求如何影响了人生的意义,思考《昆明的雨》中人与自然情感的连接。这种跨文本的分析和比较有助于学生将不同主题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全面的理解。此外,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昆明的雨》的评论,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比喻表达雨的美丽,或者评论《背影》和《我为什么而活着》中的情感表达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技能。最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探讨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然后将这些讨论应用于家庭与社会。这种知识迁移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使他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不同领域的挑战。

 参考文献


  [1]蒋敏.初中文言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J].语文建设,2023(17):75-76,80.


  [2]李海花.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路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3(36):60-62.


  [3]刘海珠.“大语文观”视域下的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J].江西教育,2023(4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