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研究论文

2024-11-07 10:44:34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阐述产教融合的含义和意义。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现状,即产教目标脱轨、“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性活动匮乏等。认为在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适合高校和企业的教学和发展模式。
【摘要】阐述产教融合的含义和意义。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现状,即产教目标脱轨、“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性活动匮乏等。认为在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适合高校和企业的教学和发展模式。提出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的策略,即注重产教目标统一、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性课堂,从而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提供经验和参考。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校英语;人才培养
引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产业的升级,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要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方面,而且体现在其综合能力方面。为了提升学生与企业的匹配度,为企业提供更专业、更多样的服务,高校教学将面临转型。因此,高校和政府提出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并提倡推动产教融合的不断深入。该模式的提出为高校的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高校在新模式的指导下制订新的教学目标,培养新型教师,调整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新的学习平台和机会,从而培养专业能力扎实、综合能力强的新型人才。将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能增强学生和企业之间的融合度,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推动他们学有所成、学有所用。高校推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下面针对高校英语学科中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以期为高校的教改和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经验和参考。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和意义
(一)产教融合的含义
产教融合,顾名思义,指产业和教育的深度合作。具体来说,指当地高校积极开设专业产业相关的课程,将产业与教学紧密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在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将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打破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困境,不但能促进将来工作的顺利展开,还能推动学术的进步,激发在学校的学习热情,协调专业发展和工作实践的关系。自20世纪初期产教融合萌芽以来,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受到高校和政府的推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教育学界得到广泛运用(张浩2023)。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家提出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推动产教融合的要求(马慧莲2019)。产教融合致力于促进教学和产业的结合,鼓励地方企业为高校提供专业的实习场所,从而为构建实践性课堂提供专业平台。
(二)产教融合的意义
产教融合是高校改革的一次机遇,是产业人才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是学生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产教融合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现实价值和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首先,产教融合促进高校教学的发展。传统的高校教育难以培养出专业性强的综合人才,导致学生难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在高校与产业生产密切交流的过程中,高校逐渐发现教学体系中的问题和缺失。为了弥合教学中的问题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校展开教学改革,并朝着高水平、应用型高校转变。产教融合敦促高校转变教学目标,推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使学术性教学和专业性实践相统一,不但重视学生专业性知识的发展,而且重视其专业性技能、动手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产教融合有利于提升高校的办学质量,同时为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罗禄2021)。
其次,产教融合有利于实现学生专业化培养。在高校教学中,学生的专业不同,产教融合背景下学习的针对性也不同。以高校英语教学为例,旅游专业、商贸专业及会计专业的英语运用是有差异的,专业英语的差异在课堂教学中难以充分体现,必须创设专业情境。由此可见,在产教融合过程中,英语人才培养必须采用更具针对性的方式,高校要考虑各专业对英语能力的需求,并根据企业的特点,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化能力(高榕、黎洋2022)。
另外,产教融合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机会。产教融合能够使学生接触到实际的工作环境和需求,并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从而有更多的就业选择,增加就业机会。加之,产教融合强调实践能力培养,有利于学生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挑战,并通过实践锻炼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除此之外,产教融合还能推动产业人才发展。高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能实现双方的资源互补,弥补高校在教学上的缺陷,为学生提供实践和锻炼的平台,同时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高校充分考虑企业的人才标准,企业提供了解专业生产过程的平台,企业即课堂、课堂连企业,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掌握未来职业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障企业的人才输入和人才储备,为其输送新鲜活力。
二、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现状
(一)产教目标脱轨
高校英语学科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比较单一,教师习惯把英语教学重点放在专业知识认知上,包括学校组织的期末考查也偏重对书面知识的考查,忽视对语言实践能力的测评。然而,高校作为学生进入社会的重要培养场所,担负着为社会输送关键人才的重担,不但要求学生的专业知识过关,还对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格外重视。产教目标不相符会导致学生脱离社会需求,最终失去社会竞争力或者花费大量的时间成本弥补专业技能。同时,企业难以补充人才资源,出现人才断层,影响自身发展。
高校英语学科中的产教目标脱轨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英语课程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各专业的英语课程设计均以基础知识为主,最终测评为期末的书面考试,导致学生缺乏运用语言的机会。第二,英语教材没有与学生的专业相融合。虽然高校的某些专业(如商贸、旅游等)有各自的英语教材,但是英语教学停留在语言知识上,没有将教材与专业深度结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难以满足专业要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为通过英语考试,从而出现“哑巴英语”的情况。这样不仅不利于英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且会影响高校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张小雨2021)。
产教融合能统一双方对学生的要求,将育人目标和岗位目标紧密结合,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对高校的发展和企业的进步都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双师型”教师缺乏
当前高校开设了英语基础课程,教师在讲解基础知识时游刃有余,但与专业课程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导致英语教学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缺乏专业特色,与就业岗位的结合不够紧密(翟芮2020)。究其原因,教师缺乏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的能力,导致英语课堂缺乏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专业英语应用方面比较薄弱,难以满足企业的需求。高校要正视这一问题,培养“双师型”教师群体,不但培养教师的学科素养,还要培养他们的专业英语能力,从而实现语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融合。
(三)实践性活动匮乏
高校传统英语教学依然以教室为主要学习场所,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都立足于教材,以课堂讨论和书面展示为主,导致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无法得到锻炼。实践性课堂缺乏或者实践性活动与学生的专业相违背,课堂背离企业的岗位需求,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岗位的语言要求。虽然高校和企业都重视推行产教融合,但是在落地过程中,容易出现只重视专业理论的合作、而忽视实践性活动合作的情况,从而错失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的机会。因此,产教融合要多为学生提供专业领域的实践平台和机会,帮助他们从课堂走向社会,从理论走向应用,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能力,满足他们的学习需求。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英语课程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注重产教目标统一
高校在制订英语课程目标时,要走访周边的企业单位,了解岗位空缺,收集不同的岗位需求,做详细的市场调查。市场调研后,高校要将英语专业的岗位要求融入英语学科教学目标,从而帮助英语从书本走向实践。产教融合的策略要求企业与高校合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在制订英语课程目标时,要参考企业的建议,推动企业参与高校英语的课程制订,为校企合作的相关课程落地奠定基础。只有有了整体、综合的英语学科教学目标,才能从根本上将学生的英语学习和专业实践相结合,从而培养其专业技能,最终帮助其学以致用。
以跨境电商英语专业为例,高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重新调整跨境电商英语专业的教学目标,试图实现对该专业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对应用型、综合型人才的需求。首先,高校要在原来跨境电商英语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专业性课程,比如商贸礼仪、商务谈判、国际会展等,添置与课程相关的设备和软件,构建真实的学习场景,并强化该课程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考查机制。其次,高校要强化学生对语言的应用,在教学目标中强化原有课程的应用性和综合性,比如举办跨境贸易英语口笔译大赛,提供跨境贸易英语口笔译练习的智慧教育平台等。除此之外,要构建产教融合的跨境电商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机会进入专业的职场环境进行实训。高校以工作流程为基础,安排跨境电商学生进入各企业感受甚至亲自体验商务函电、单证实训、国际展会、电商软件或具有企业特色的岗位实践。
产教目标的统一为后期高校和教师安排课程奠定基础,也是产教融合顺利实施的保障。高校要做好准备,构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英语学科教学目标。
(二)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
高校教师虽然在构建基础英语课堂和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游刃有余,但是在课堂上帮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理论运用在工作场景中却困难重重。教师因为对真实企业场景不熟悉,所以在课堂设置和教学环节构建过程中缺乏实践经验,无法帮助学生与真实的企业工作接轨。因此,高校要对教师展开培训,提高他们的实践性和应用性能力,帮助他们积累相关的专业经验。总之,教师的知识和应用储备决定课堂的知识含量和教学水平,影响高校全面实施产教融合的效果。
仍然以跨境电商英语专业为例,就培养知识型和应用型、理论型和实践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展开探究。首先,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在招聘教师时,要重视相关专业的就业经验。比如,对于跨境电商英语专业,高校要关注教师是否有在大型企业跨境电商工作的经验。招聘时考虑教师的专业性技能和经验,能从根本上帮助高校培养专业人才,接轨企业实践。其次,组织教师走进企业。高校可以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安排教师进入企业工作,熟悉书本上的各商贸流程,了解知识和应用在现实中的差异,亲自参与企业的业务流程、国际展会、电子商务等实践流程。教师只有深入企业实践,才能对课程调整、课程设置、课程开发有新的认知,从而真正帮助学生与岗位要求接轨。除此之外,高校可以联系企业,促成经验丰富的企业人员进入高校参与课程体系的制订。同时,安排教师和经验丰富的企业工作人员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走进课堂教学、指导学生的岗位比赛、参与评价学生的课程作业和论文、陪伴学生的毕业实习。“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不但能帮助高校完善教师团队,还能让企业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需要的人才,实现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构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性课堂
实践性课堂是产教融合背景下一直强调的重点。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生只有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得以应用,才能真正掌握。因此,产教融合强调在教学中不但帮助学生学习知识,而且帮助他们真正运用知识,使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真正缩小学生与职场的差距,提高他们的社会竞争力和实践能力。
以跨境电商英语专业中的商务谈判为例,构建实践性课程体系。
Step 1:Learn the principals,procedures and purpose of business negotiation and make a mind map with partners.
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商务谈判的基本流程、原则和目的,并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制作思维导图呈现该流程,从而使其初步理解商务谈判。
Step 2:Make amodel business negotiation in the class,according to the mind map they made.
教师设置商贸谈判的情境,安排学生模拟商贸谈判,从而帮助他们深入理解商贸谈判的环节和流程,同时激发其学习兴趣。
Step 3:Walk through a business negotiation in the company cooperating with the school and help do what they can do.
要求学生进入企业完整地参与商贸谈判,包括前期准备、接待客户、商贸谈判、签订合同等。本环节从课堂到企业,要求学生真正进入职业环境,深度参与整个商贸谈判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能对商务谈判有新的认识。
Step 4:Renew the mind map and write down something the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in the real situation.
要求学生在实训后进行复盘,对之前的思维导图进行更新或完善,引导他们总结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从而真正实现实践课堂的意义。
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期待更多的专业性和综合性人才,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但可以为企业输送更多的合格人才,推动企业发展,同时也能促进高校的教学改革和创新。
在开展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高校要与企业紧密合作,构建适合于高校和企业的教学和发展模式。高校要在制订英语课堂教学目标之前进行详细、全面的市场调研,构建“双师型”教师团队,并实施校企合作的实践性课堂。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培养出专业素养过硬的综合性人才。
引用文献
高榕,黎洋.2022.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探析[J].就业与保障,(11):142-144.
罗禄.2021.民办本科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探讨[J].海外英语,(13):68-69.
马慧莲.2019.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6):25-27.
翟芮.2020.产教融合下的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6):76-77.
张浩.2023.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英语人才培养策略[J].榆林学院学报,(5):88-91.
张小雨.2021.民办高校商务英语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现代英语,(20):124-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