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启示—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

4

2024-11-04 15:58:01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框架基础—资源基础理论,然后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经验,最后论述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启示,包括明确建设目标,确保资源建设规范化;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资源建设智能化;探索通行标准,实现资源建设专业化。

     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框架基础—资源基础理论,然后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阐述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经验,最后论述了“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启示,包括明确建设目标,确保资源建设规范化;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资源建设智能化;探索通行标准,实现资源建设专业化。

  关键词: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xxx”

  职业教育国际化是系统阐释职业教育具体实践、全面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概念工具。探索职业教育国际化实践是时代的召唤,更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诉求。近年来,随着“xxx”倡议话语需求的增加与内外部教育条件的成熟,具有跨境办学需求与特色的航运类专业在职业教育领域显示出独有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创新的价值。本研究正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着力解读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这一命题,审视其在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创新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的建设路径,促进航运类专业国际化发展水平,提出职业教育国际化的中国方案。

  一、“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框架基础—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是指在组织中能够展现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任何事物,既可以以有形资产的形式存在,又可以以无形资产的形式存在。资源整合理论是在沃纳菲尔特(Wernerfelt)于1984年提出的资源论基础上重新集成的一种关于组织竞争力的经济学理论。组织资源被视为能够帮助组织更好地竞争并实现其愿景、使命、战略和目标的优势的一系列属性的组合。组织往往通过创造一个独特的资源情境,使其竞争对手望其项背,无法对其形成威胁。组织持续性竞争优势的建立源于组织控制着有价值、稀缺、不可替代和难以复制的资源和能力。高等职业院校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组织,不仅面向学历教育,同时也承担着面向社会的职业教育甚至是终身教育的职责,资源基础理论(Resource-Based Theory)适切地表达了高等职业院校的竞争优势离不开组织内部资源的自身积累与建设,同时也需要外部环境的资源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基础理论是资源整合理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迭代理论,可以解释为在资源情境下,行业组织和院校组织两个层次在市场领域和资源领域的优势发挥,行业组织层次偏向“社会声誉、公众认知和权威评估”宏观环境,院校组织层次偏向“知识、技术和标准”的微观环境,如图1所示。职业教育国际化资源作为职业教育服务行业企业的专业性教育资源之一,其建设既是组织内部形成竞争优势的着力点,又是组织外部环境辐射成效的“牵引器”。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合作交流日趋频繁,职业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职业教育领域航运类专业优势日益明显,对推动共建“xxx”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链接纽带的作用。然而,当前航运业国际化人才缺口日渐凸显,航运类专业发展的价值尚未凸显,需要通过探索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资源建设路径,加强国际化航运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为全球航运行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双高计划”与职业本科建设背景下,对航运类专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当前航运类专业建设现状与航运业发展,尤其是跨境航运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需要以资源基础理论为指引,借鉴院校国际化资源建设的经验,明确资源建设目标、支撑及标准,力求实现航运类专业教育资源服务“xxx”倡议、“走出去”。

image.png


  二、“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坚持扩大与深化包括教育在内的对外开放发展战略,足见其在加强人类知识传播与面向世界人才培养合作,共享世界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共识的达成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教育部办公厅于2023年7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重点任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第10条要求开展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和装备建设。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大环境为高等职业院校创造的独特资源情境。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航运类专业群依托高水平双高院校建设,着力打造航海教育国际品牌。在具体建设实践中,学院依托其组织内外部资源竞争优势,克服了资源建设目标不明确、缺乏相应的智能技术支撑、组织内外资源整合不足等困境,以规范化、智能化和专业化为行动框架,率先实现了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的迭代与创新,并为《通知》中第11条“建设具有较高国际化水平的职业学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自2014年《xxx关于促进海运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颁布实施以来,我国航运业在拓展服务链、强化科技创新和建设人才队伍等方面不断改革完善。但对于航运类专业教育而言,其国际化发展是依据国际市场需求,适应产业发展,促进社会就业,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是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发挥主要作用的重要体现。学院依托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在2000年评为全国改革试点专业的基础,利用学校骨干示范高职院校的建设机会,将两个专业全力打造为国家骨干专业,并获得浙江省“十三五”优势和特色专业的建设支持。2018年,两个专业都被评为由教育部、交通运输部、民航局、中国铁路总公司组织遴选的全国职业院校交通运输类示范专业点;2021年,以两个专业为核心的航海技术专业群被列为浙江省“双高计划”A类建设项目,在国家海事局高职院校航海教育培训质量评估中获得了优秀评价。学院航运类专业群全方位拓展国内、国际海事交流合作,根植海运行业,在深耕教育教学基础上,探索新时代智慧航运、数字港航的发展路径,构建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产教融合平台。此外,学院航运类专业群还积极响应国内外发展战略,在共建“xxx”国家当中开展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服务。

  (一)规范教育资源建设目标,提升内外部教育服务水平

  不同的职业院校拥有的知识“量”和“质”均不同,有的院校掌握了广泛、前沿、高端的资源,而有的院校则掌握着相对落后的、已被普及或淘汰的、狭隘的资源。职业教育资源建设目标是集合行业组织和院校组织两个层面的技术、标准与设备,以适应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需求。而借助国际合作,可以促使职业教育逐渐偏好高水平信息技术,并通过高水平信息技术优化职业教育合作资源,使世界各国共享全球职业教育成果。学院航运类专业群紧扣浙江省“世界一流”强港建设工程实施方案,积极适应智慧航运发展趋势,领衔成立数字港航应用技术研究中心,集聚全球先进的航海模拟器、自动化机舱等航海教育优质资源,利用海事局授权的国际海员专业技能培训资质,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具体而言,学院参与海事局主持的海船船员适任考试题库建设,连续多年参与标准化题库建设与题库的审核;协助浙江海事局制定“船舶管理”“动力设备拆装”“船舶电工工艺与电气设备”等多门课程的海船船员适任评估标准,为浙江省评估标准的统一、行业人才的培养作出较大贡献;与相关企业开展校企合作,探索现代学徒制培养、科技联合攻关等项目。学院航运类专业资源建设成效为形成国际化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强化并输出智能技术标准,凸显建设“一带一路”服务成效

  在教育标准化的过程中,如果以纯应用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会引起其他教育共同体对其专业技术教学独立性的质疑。因此,专业的应用性和专业的基础研究同样重要,都需要以标准加以规范,以凸显标准资源优势。学院航运类专业群积极参与中国-东盟交通职业教育联盟国际学生课程资源建设,并将其有效推广至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采用互联网+国际教育培训模式,通过在线授课、企业工程师现场授课等方式开展属地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目前所建课程先后在使用优学院(ULearning)学习平台的亚太地区上线,并持续对外推广,供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航运类专业院校使用。航运类专业群以“xxx”建设为发展契机,依据自身办学特色与优势品牌专业,开展航海类人才培养国际交流,航海教师走出国门,为巴基斯坦、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提供了航海教育服务和职业教育标准资源,对接当地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需求,分享国内先进经验和发展,实现中国职业教育“走出去”。学院于巴基斯坦卡拉奇设立首个东盟国家“鲁班学校”,与中海工程建设总局K-2/K-3核电项目部签有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站大件码头项目委托培训协议,根据协议内容,由学院海运学院为巴基斯坦卡拉奇提供大件港口码头技术培训服务和相关技术标准,并为核电站建设单位巴基斯坦原子能委员会培训大件码头正常运营所需的运营、管理和操作人员共计519人次。建设“xxx”“走出去”的服务成效凸显了学院航运类专业技术资源集合为国际通用标准,为未来航运类专业教育资源的分享机制与质量保障认证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三)拓宽国际教育资源共享通道,凸显组织资源竞争优势

  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并畅通国际教育资源共享通道,可以凸显组织资源竞争优势。学院依托职业教育航海技术、国际邮轮乘务管理两个国家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资源库建设秉持校、企、政、行多元参与原则,资源平台可满足日均10万人次以上的访问规模,确保每年资源更新比例不低于10%。目前已开发课程39门、微课案例299个,建设各类资源38 579条,吸引了48 140余名学员进行线上学习,辐射国内外30余家航海类培训机构,覆盖全国70%及以上和国外一定量的培训学员。以国际邮轮乘务管理资源库建设为例,联建企业行业地位领先,主营业务涉及国际邮轮领域,涵盖邮轮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对接国际邮轮乘务岗位资格标准,形成办学理念先进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多样化、实用性、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课程资源;通过外教讲座、教师到国际邮轮交流培训、教师双语教学等方式,积累专业教师资源;为国际邮轮公司输送人才资源;面向国际学生、外国邮轮游客、外国企业建设国际交流资源。这些举措不但形成了专业教育资源库,同时彰显了资源库的国际化特色,拓宽了学院航运类专业教育资源的共享渠道,对提升服务“xxx”效能起到了显著作用。

  三、“xxx”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启示

  在资源整合理论看来,对系统内外不同部分之间的资源要素进行识别、选择及重新配置组织,能够实现不同层次和不同组织之间的资源相互关联和彼此协调的状态,有助于促进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通过将组织外部的增量资源纳入系统,不断调整组织内部机构,可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资源效用,这是国际化资源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础和实践操作路径。

  (一)明确建设目标,确保资源建设规范化

  中国开放跨境教育的一个重要举措是中外合作办学,其目的是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平台。但是当前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化已经不再局限于中外合作办学,更是将优质教育资源本土化,形成了具有一定专业话语权的专业平台。因此,明确建设目标,不仅将拓宽职业院校与世界职业教育界交流与合作的渠道,而且开阔了管理者、教师和学生的国际视野。航运类专业群应该集聚政、校、行、企的资源,依托已经建立的省级以上科研机构及相应的技术研究中心,尝试新情境下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建设,以确保高质量的教学成果和高级别的科研成果输出,并以平台资源为优势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专业群对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的获得具有天然优势,以此可以形成对内科研教学互促、对外学校社会互通的内外双循环体系,提高科研反哺教学的成效,进而实现专业教育资源建设目标。与此同时,打造智慧航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国际标准,形成中外互认的标准体系,最终确保资源建设的规范化。航运类专业群应该依照既定的资源建设目标,参与国际海事组织开展全球海运能效伙伴项目,承办以船舶能效规则实施、港口监督等主题的培训与研讨会,推动国际海事教学资源库应用于职业教育,让与会国认可并响应资源建设标准,提升专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image.png


  (二)强化技术支撑,提升资源建设智能化

  航运类专业的实践性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其实训室的使用,受到时空范围的限制。因此,专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还缺乏应有的教学资源及应用技术支撑。传统线下课程还不足以支撑专业整体的发展,航运类专业的移动特性要求进一步挖掘网络课程、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技术支持力度,构建线上线下可移动、可交互的教学技术叠加体系。作为新一轮AI革命“皇冠上的明珠”,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凭借其高智能交互、创造性生成、复杂数据处理等能力,成为了教育资源建设的新支撑。航运类专业群需要以资源建设智能形态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亚太智能交通论坛等国际学术论坛交流技术成果,实现技术与学术的双向转化。基于在航运类专业教育中通用的AIS数据的船舶靠泊行为评价模型,展示资源建设的技术支撑能力。通过参与上海国际高峰会议及新加坡国立大学国际会议,更新交流港航产业新动态、新技术和航海职业教育新理念,探索创新成果转化路径,全面提升资源建设智能水平。

  (三)探索通行标准,实现资源建设专业化

  教育服务贸易的国际市场有很大上升空间,但是,当前的运行机制、质量监管、学历学分互认等管理体系机制和合作平台不完善。在当前全球化时代,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逐渐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专业教育资源建设标准要充分考虑全球普遍与本土个性的关系,既要从本土实际出发,又要具备国际视野。因此,职业院校在涉外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国际产能和产业合作的需求,制定匹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教育资源输入需求的培养标准、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和质量标准,实现职教专业项目的跨境流动。航运类专业群亟须明确职业教育国家级高职航海技术专业教学标准、职业教育国家级高职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职业教育国家级职业本科航海技术专业建设方案,力求将我国航运类专业打造成为世界航海技术与服务教育的典范,并为转化科创成果奠定扎实的基础,为国内外同类院校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建设方案、分享建设成果。航运类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岗快的适应航运企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要发挥其在国际高等职业教育联盟中的助力作用,并将专业化建设有效推广到共建“xxx”国家”。

  航运类专业群需要参与国际海事组织的提案工作,参与IMO全球海运能效伙伴项目,为船舶营运能效性能指标、船舶营运能效评级机制等提案积累坚实基础;航运类专业群还应该基于国际化的职业资格认证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标准、课程体系及能力递进教学模式,培养面向国际就业市场的毕业生。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尤其是全球航线有技术人才需求的专业,如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应依据国际通行规则,考取无限航区证书。推荐国际邮轮乘务学生参加邮轮直通车项目,确保其毕业时符合岗位标准,从而可以在豪华邮轮上就业。打造航运类专业群联盟,通过承办国际专业分享论坛,如国际海事组织(IMO)相关论坛,分享新时代海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与实践,随后以此为基础,共同承办国际海事组织的全球海运能效伙伴项目,构建航运类专业国际互认标准体系,并将教研成果融入国际化船员职业素养培育体系建设,从而贡献中国航海人的职业教育智慧。

  四、结语

  当前,航运类专业还未能完全满足国际航运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需要进一步调配、整合相应的教育资源,缩减专业建设与行业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现阶段,结合“xxx”倡议对航运类专业建设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对于航运人才培养的长期性、阶段性培养的研究十分有限。“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正逐步深化,对相关的航运高技能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大幅上升,需求结构不断变化;同时,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智能船舶中的应用也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有航运类专业建设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新业态、新政策背景下航运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为顺应航运类专业建设的需求,学院从规范教育资源建设目标、强化并输出智能技术标准,以及拓宽国际教育资源共享通道三个方向入手,破解“一带一路”背景下航运类专业教育国际化资源建设的困境。随着“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一个个奇迹般的工程逐步影响着世界,“一带一路”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需要中国的职业教育与培训走向世界,需要与此相配套的国家职业教育资源、专业标准、职业技能认证等作为重要支撑,造就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职业教育“中国模式”新品牌。当前航运类专业国际化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掣肘问题,而国家“双高计划”建设要求和职业本科的试点,正好为专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面向全球的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航运类专业立足交通行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将社会需求与个性发展相结合,抓住机遇,成立专业建设团队,对其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及科研创新规划进行全面改革,从而为服务国家海洋强国、交通强国战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高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蓝婷.“xxx”背景下广西建设类专业职业教育国际化的困境与出路[J].广西教育,2020(23):19-20.

  [2]狄逸寅,赵睿.培养航运人才经验及启示[J].交通企业管理,2022,37(1):104-106.

  [3]杨启光.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现实逻辑、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3(7):113-124.

  [4]任聪敏.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发展演进、形成原因与未来展望[J].教育与职业,2021(4):25-31.

  [5]王岚.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的知识溢出:动力、途径与效应[J].复旦教育论坛,2023,21(6):113-120.

  [6]王建慧,陆胜蓝.学科文化对教学评价的影响:以美国I大学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0):18-20.

  [7]陶宇,陆胜蓝.“在地国际化”视域下高等职业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4,42(4):137-143.

  [8]荆洲,杨启光.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研究范式变革:机理、风险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24(3):68-75.

  [9]陶宇,陆胜蓝.“xxx”视域下职业院校跨境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浙江省职业院校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9-65.

  [10]王明,杨启光.理想主义与工具主义的矛盾:国际文凭组织中的意识形态困境论析[J].外国教育研究,2023,50(7):83-101.

  [11]许萍华.国内数字资源整合理论研究和工作开展的现状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120-122.

  [12]崔颖,xxx.“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景下航运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航海教育研究,2020,37(3):60-65.

  [13]陆胜蓝.跨境教育资源迭代创新模式研究及启示:以澳大利亚职业院校为例[J].重庆高教研究,2021,9(3):111-119.

  [14]马勇,刘克中,刘奕,等.海事管理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实践探讨:以武汉理工大学为例[J].航海教育研究,2023,4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