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10-25 11:49:5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整理阅读内容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可以将零散的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清晰和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摘要:将思维导图应用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整理阅读内容的能力,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结构。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学生可以将零散的信息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清晰和完整的知识框架,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本文以《带刺的朋友》为例,概述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则,从阅读主题、文本结构、知识网络三方面详细论述如何构建思维导图。
关键词:思维导图;小学语文;群文阅读
群文阅读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拓宽视野的重要环节。使用思维导图可为学生构建有机的知识网络,有助于学生整理和归纳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不仅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复习文本内容,还能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信息组织能力。本文以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带刺的朋友》教学为例,展开对群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
一、群文阅读教学的原则
1.充分理解和感悟文本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文本意味着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揣摩文本中的细节、情感和内涵,使学生学会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理解作者的用词、句式和语气,探索文本呈现的人物形象以及背后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等。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可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厘清人物关系及作者所见所想,并引导学生讨论思考,从自身经验出发与文本内容进行对比研究,通过文本分析、自我发现的方式,获得对文本内容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炼文章精华,并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和个人创作中。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教师的角色是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表达观点,引导学生运用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等方式,主动对文章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解决问题。落实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的原则,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问题、自主探索解决方法,在群文阅读中获得更丰富的学习体验,为今后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3.构建逻辑思维能力
构建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学生通过分析、推理和归纳等思维过程来解读文本,进而能够形成合理的逻辑关系和思维框架。在群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进行问题拆解、信息梳理,并通过分析因果关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向学生提出开放性问题,引导其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并指导学生将各个分析要点整合成逻辑清晰的框架。注重构建学生逻辑思维原则,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问题、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的能力,帮助学生在群文阅读中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本信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本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4.营造合作学习环境
每个学生在阅读中都有独特的观察、理解和表达方式,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之间互相启发、互相辅导,展开多元化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共同建构良好的知识体系,拓宽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范围。这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合作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互相交流、分享观点的平台,引导其参与讨论并共同解析阅读内容。
在营造合作学习环境时,教师应充当引导者的角色,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与合作,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主地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和讨论;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可以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互助精神。
二、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引入阅读主题,建立知识框架
引入阅读主题是为了帮助学生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的文本内容进行联系和对比。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分享相关背景知识,与新文本中的内容建立联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将已掌握的相关概念、术语或事实写在图表上,并探索彼此之间的联系,从而更好理解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准确把握文章的重点内容。
例如,在开展《带刺的朋友》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同学们知道谁的身上带刺吗?有没有听说过一些小动物的身上是带刺的,他们身上的刺有什么用呢?”教师可以在思维导图中心写下主题“带刺的朋友”,相关分支写下学生提到的各种动物和行为特点。接下来,在与主题相关的分支上,教师和学生一起添加具体细节、相关概念和专有名词。如图1所示。
2.分析文本结构,把握篇章逻辑
在构建初步知识框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阅读文本的结构性特征,帮助其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布局和组织方式。学生在文本中讨论因果关系、主题发展、观点转变等问题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时间、空间或因果关系等不同的顺序记录各类关键信息,从整体到局部进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文中事件、情节、思想发展的线索和顺序的理解。使用思维导图时,学生可以根据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添加分支,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文中信息之间的逻辑联系。此外,教师也能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讨论,引导学生分享自身对文本结构和篇章逻辑的理解;提出具体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中的每个部分如何相互影响、如何为全文服务,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论证和结论的理解。如图2所示。
例如,在开展《带刺的朋友》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多个段落,且在每个段落都围绕“带刺的朋友”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在阅读和分析文章时,教师引导学生按照文本先后顺序记录关键信息:在第一段中,作者描述枣树上红枣的情境,引人入胜,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红枣树”的分支下,记录红枣的动态状况;在第二段中,作者通过借助环境背景,引发读者好奇心理,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红枣树”的分支下,记录树枝的动态状况;在第三段中,作者没有直接叙述故事的“主人公”,但是引入了作者的观察动机,此时,教师引导学生在“情绪”的分支下,记录作者的行为表达方式;在第四段中,作者描述了“主人公”的动态情境,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树杈”的分支下,记录“主人公”的动态行经路线。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作者通过文章中的结构和逻辑方式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主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
3.构建知识网络,记忆阅读内容
当学生对阅读内容有了初步认识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对构建的知识网络作进一步复述,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和表达文本中的内容,帮助学生记忆和巩固所学知识,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制连接线或使用箭头,在知识网络中建立不同节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对文章各个段落、观点或事件之间逻辑关系的深入理解。在连接不同节点时,教师还可以提示学生使用适当的连接词表示不同节点之间的关系。如“因为”“所以”“但是”等词,帮助学生表达文章内容的因果关系、对比关系或转折关系等。通过绘制连接线和整合信息,引导学生逐渐建立起更加完整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方式,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思路,在往后的阅读过程中也更易于定位和理解重要信息。
例如,在开展《带刺的朋友》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构建的“红枣树”“树枝”“树杈”等知识网络对文章进行进一步复述,使用自己的话语解释和表达文本中关于“带刺的朋友”的内容,以加强对文本的记忆和理解。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朋友的特征”节点与其他节点之间绘制连接线,展示“朋友的特征”之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这样一来,学生不但能够准确理解文中有关“带刺的朋友”主题部分的内容,也明确把握了作者的观点和思路。
三、结语
将思维导图运用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丰富而灵活的教学手段,可有效促进语文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能有效帮助学生整理和归纳阅读内容,加深对文本结构和篇章逻辑的理解;合理地应用思维导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复习文本内容,还能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信息组织能力以及自学能力。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不断探索和改进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肖文华.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J].当代教研论丛,2023,9(10):46-50.
[2]刘丽丽.学习任务群背景下的小学语文群文阅读[J].天津教育,2023(28):138-140.
[3]刘艳.小学高年级学生群文阅读的推进策略[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17):70-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