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论文

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论文

4

2024-06-28 10:31:58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为探索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为例,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宜宾校区“双联动、三路径、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该模式现存的问题,探索相关推进措施,以推动校地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相互协作,创新育人,日益成为生产领域与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

  摘要:为探索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为例,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宜宾校区“双联动、三路径、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该模式现存的问题,探索相关推进措施,以推动校地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校地合作;教育模式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相互协作,创新育人,日益成为生产领域与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2019年5月23日,成都理工大学与宜宾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产业技术学院协议》。采用校地合作模式将宜宾校区打造成深化产教融合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学校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宜宾产业需求侧紧密对接,走出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学生创业于一体的示范之路。为深入探索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本文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为例,分析宜宾校区如何积极发挥产教融合教育优势,推动实现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发展现状

  创新创业教育既包含了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科学内涵,又不与二者简单等同,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教育[1]。创新创业教育需要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强化科学精神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借助产教融合、校企联合、产学研用融合等方式,培养一大批熟悉市场运作、具备科技背景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

  2022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宜宾学院考察,察看毕业生创新创业代表作品,了解学校开展的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重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途径。

image.png

  (一)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成长提供了发展空间

  创新创业教育致力于解决学生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帮助他们克服挑战,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理论知识教育和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学生可以在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创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等平台中,实际参与创业项目和竞赛项目。创新创业教育通过教授创造性思维技巧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开放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破除传统思维的限制。除了理论的支持,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在平台的支撑下也可获得指导和资源支持。

  (二)创新创业成果转化为学校与企业合作提供了机会

  社会经济的发展本质上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提升又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四新”建设的核心是由学科融合带动现代科技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体系化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对科技本身而言在于推动学科交叉,变革创新方式,对社会而言就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形态变迁[2]。企业与学校合作,相辅相成,不仅有助于学生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素养的提高,还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三)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完善仍需长期探索

  构建适宜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必然要求。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不可否认,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进一步探索。

  二、“23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作为校地合作的标杆,依托成都理工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同时挖掘宜宾市地域优势,引入社会资源,利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宜宾市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宜宾市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宜宾校区深入探索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构建了“23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233”即“双联动、三路径、三学科”。“双联动”指宜宾校区的创新创业教育基于两个校区的资源优势,同时依赖于宜宾市的地域优势,发挥宜宾市项目资源优势的校地双联动;“三路径”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建设、创新创业赛训结合实践、创新创业产教融合发展并行;“三学科”指文科、工科和理科协同发展。在这种结合校地资源构建“23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背景下,校地双方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积极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的衔接、融合、协同机制,走出高等教育与产业集群联动发展的创新之路。

  (一)校地“双联动”,资源充分利用

  校地合作是指学校与当地政府、社区、产业、企业等相关方之间的合作,是一种新型的、以当地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合作旨在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为学校、社区和产业等相关方提供互惠互利的机会,有助于促进知识传递、创新创业和社会进步,同时也能够加强学校与地方社区及相关产业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于2020年开校,是成都理工大学优化办学定位,拓展办学资源,加快学校“双一流”建设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布局。依据特有的地域优势,宜宾市政府非遗文创产业、能源产业、新兴技术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基础,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和相关企业的合作为创新创业教育项目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作为校地合作高校,依托成都理工大学雄厚的教育资源和科研实力,同时挖掘宜宾市地域优势,引入社会资源,利用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式,培养产业转型升级所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促进高等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二)“三路径”展开,全面推进

  为促进宜宾校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利用其内部资源与宜宾市政府、相关企业达成合作,从“三路径”同时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即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的建设、赛训结合和产教融合。

  第一,教学资源规划整合。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实施应基于课堂与实践、创新与创业的有机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在课堂中的呈现依赖于科学的创新创业课程设计,需要专业的导师做指引与讲解。

  宜宾校区结合学校“精神培育、苗子选育、协同共育”的创新创业人才培育体系,形成了创新创业通识课程体系、创新创业专项能力提升课程体系和“1+1+1”定制化企业孵化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创业贯通教育全过程。

  建立双创导师库,设立双创导师制度。一方面,聘请双创专家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教育知识援助、专业指导、行业洞察和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创业者克服创业过程中的各类挑战;另一方面,为校内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培训,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政策解读、创业项目管理讲解、创新创业案例解析等培训课程和讲座,增进教师对创新创业的了解,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帮助他们理解市场需求和创新成果的商业化过程,更好地开展教学[3]。

  利用宜宾市当地资源,开展创新创业相关讲座。宜宾大学城在引入本科院校的同时,也引入一些研究机构。与各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研究创新创业领域多年的资深学者进校开展讲座,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相关讲座也是学生们与成功创业者、企业家和研究者建立联系和找寻合作机会的重要方式。学生们可以在讲座后与演讲嘉宾进行互动交流,寻求进一步的指导和合作。这种联系和合作有助于拓展学生的人脉资源,为其未来的创业或职业发展提供支持。

  第二,赛训结合,引领实践。双创项目立项、双创赛事和平台孵化是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的三大重要工作。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创新和创业活动。实行阶梯化赛训结合模式,低年级从参与科技立项开始接触双创活动,高年级根据自身科研水平,选择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立项与参加双创赛事,最后根据项目成果完成成果孵化。

  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宜宾校区开展科技立项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等工作。在工作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践、重在过程”的原则,通过资助大学生参加项目训练,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大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和敢闯会创的意志品格,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竞赛,如“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三创赛等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创业成果、获取项目投资和资源支持的机会。宜宾校区进行多学科专业统一管理,促进学生进行跨学科和跨专业的组队合作,激发学生开展跨专业合作的积极性与创新性。宜宾校区通过组织跨学科的项目、竞赛活动等,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同时也使学生掌握了跨学科知识,实现了赛学互促。

  为培育学生创新创业精神、扶持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宜宾校区搭建孵化平台,对有意愿创办企业的学生团队提供针对性服务。孵化平台能够为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办公空间、市场拓展支持、导师指导以及政策解答等服务,为创业项目孵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帮助创业者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商业化产品或服务。有了孵化平台的保障,学生创业的盲目性和风险性大大降低,学生创业的能力及信心得到了提高。

  第三,产教融合共促发展。产教融合是指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学院和企业本着“资源整合、校企双赢、合作培养”的原则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即产教融合,共同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在产教融合模式下,宜宾校区鼓励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将教学科研成果与企业合作,应用于企业。而师生在企业中的实践经验可以反哺教学。

  学校与宜宾相关企业、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和合作机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触到专业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将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建立以实践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依托宜宾市双城建设规划,学校与宜宾市科创城企业进行了深度合作与交流,打造了产学研结合的育人模式。针对科研项目及创新创业项目,学校鼓励有纵向课题的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实地实践和研究。企业也根据自身需求,依托中国创新挑战赛,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择优发布企业技术需求,并鼓励高校及科研机构揭榜挂帅,共同解决问题。通过产教融合,学校向企业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培养,使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实际项目,同时学校的研究成果也可以应用于企业实践中,促进双方互利共赢。

  (三)“三学科”协同,多方培养

  为深入践行“四新”建设,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学校可以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将创新创业发展目标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专业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双创导师建设中,面向全体教职员工开展培训,从而让教师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指引。同时,积极营造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合作和交叉研究,提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帮助学生孵化项目、拓宽市场、引入投资。在“双联动”“三路径”的全方位发展支持下,学校促进文科、工科、理科三个学科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具备跨学科思维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推动学校建设的创新。

image.png

  综上所述,校地合作是一种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学校通过与地方政府、社区、行业、企业等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并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取得更好的成效。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在“233”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下,形成了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业平台、丰富的创业资源和导师支持,有效推动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郑石明.大数据驱动创新创业教育变革:理论与实践[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6(3):65-73.

  [2]马陆亭.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从教育理念到范式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2(12):9-11.

  [3]汪玉琪.高校创新创业导师队伍建设与提升研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20(3):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