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基于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究论文

8

2024-06-27 09:45:5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草地生态学教学实践,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培养新时代下新农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草地生态学课程建设有待完善,比如,针对新疆多样化的草地生态类型缺乏更全面的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案例分析资料,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导致教学难以实现新时代草学学生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组结合前沿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建设了专题库及案例库,通过专题库及案例库的设计与应用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草地生态学知识的掌握;并把生态文明观分解成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一

  摘要: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于草地生态学教学实践,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培养新时代下新农科人才的重要手段。当前,草地生态学课程建设有待完善,比如,针对新疆多样化的草地生态类型缺乏更全面的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案例分析资料,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导致教学难以实现新时代草学学生培养目标。因此,课程组结合前沿科学领域研究成果及科研项目建设了专题库及案例库,通过专题库及案例库的设计与应用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草地生态学知识的掌握;并把生态文明观分解成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同时改进了传统的教学方法。通过一系列有效的举措巩固与完善了学生的草地生态学理论基础,提升了其合理运用草地生态学研究方法及野外工作的能力。

  关键词:草地生态学;教学创新;课程思政;专题库;案例库

  草地生态学是运用生态学相关方法,以草地学、生物学和生态学等学科为基础,与农业生态学等相关学科交叉、渗透,为草地畜牧业、草地资源管理和草地生态保护提供草地生态学的基础理论和实践应用方法[1]。新疆农业大学草地生态学课程重点聚焦于新疆草学领域的各种生态问题与技术难点,并通过系统的观点、多尺度的研究手段去解决实际草地生态面临的问题。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提升学生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及野外工作的能力。

  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开展课程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如何将传统应试教育的教育理念、“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创新性人才需求背景下的“能说会做”和“讨论研究式”转变迫在眉睫[2-3]。近年来,课程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创新课程思政,结合科研项目建设专题库及案例库,结合线上优秀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教学[4]。此外,提出应将草学研究领域的各种科学问题与技术难点通过系统的观点、多尺度的研究手段去解决;在授课环节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发展趋势,积极建设新疆天然草地生态修复案例库,并把生态文明观分解成知识点融入课程教学。

  一、草地生态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农科人才培养目标下传统教学体系的问题

  草地生态学是草学最早开设的课程之一。兰州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等草学专业在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均开设过该门课程或相关课程。美国犹他州立大学、蒙大拿州立大学等大学亦设有Range Ecology或相关课程。草地生态学应作为草学本科生、研究生的主干课程已形成广泛共识。

  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自开办以来,培养的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已成为新疆草业科研、技术推广的主力军,草学学科入选国家重点学科及自治区优势学科后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草学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对生态保护的力度持续加大,对草地生态环境保护也愈发重视,这在极大程度上提升了草地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及草地生态修复技术等的应用需求,行业部门急需具备草地生态学知识的相关人才。随着新疆农业大学新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针的提出,以及培养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应加快构建高质量学科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实用技术人才。

  (二)教学痛点问题及破解之策

  新疆农业大学草学专业的学生(包括民/汉/双语三类班级),学生基础参差不齐。草地生态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开设时段为大二上学期,相较于其他专业课程来说开课时间较早,学生公共课压力较大,且没有其他相关专业知识储备。加之课程建设不足,现有教学资料不完善,针对新疆多样化的草地生态类型缺乏更全面的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案例分析资料,教学内容不能反映最新的学科前沿动态,使得教学效果与新时期草学学生培养目标存在很大的差距[4]。因此,课程组通过专题库及案例库的设计与应用使理论教学与实际相结合,加强学生对草地生态学知识的认识。

  课程想要实现创新,首先教学方法要从“灌输式”向“讨论研究式”转变,学生学习的方法要从“被动地听”向“主动地学”转变。课程组根据多年教学经验,创新课程思政,结合科研项目建设专题库及案例库,结合线上优秀教学资源探索翻转课堂教学。开展该课程创新的目的是能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前沿及发展趋势,通过一系列有效举措的实施,最终达成培养草学专业优秀人才的目标。

image.png

  二、草地生态学课程创新与改革途径

  (一)反映学科领域前沿及发展趋势,完善课程内容

  借助课程组成员多年科学研究、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的成果,特别是在草地种群生态、全球气候变化、碳氮磷物质循环等方面取得的优秀成果,针对不同层次的草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对草地生态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了优化,系统完善和更新了教学内容。

  (二)建立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专题/案例库

  以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以及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案例库为切入点,设置了主要草地生态系统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系统特征、草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气候变化等多个研究专题,并设置了两个模块、四个系列的教学案例库(见图1)。

  课程组获取新疆主要草地生态系统植被种类组成、土壤类型、生产力及景观照片,依据自然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进行整理分析,使学生加深对新疆草地生态系统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系统特征的理解;以植物多样性、草地载畜量和土壤固碳能力等为主要评价指标,让学生了解新疆主要草地生态系统生态服务价值的内涵;以伊犁昭苏马场、呼图壁荒漠草地生态站和乌鲁木齐谢家沟实习基地为主要案例,探讨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实施后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结合专题及案例的不同难易程度,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将专题库及案例库应用到草学专业不同班级的教学环节,加深学生对草地生态系统生态调查与评价,以及保护与恢复实践原理的掌握。

  (三)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创新课程思政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5]。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社会经济发展绿色转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学及由其衍生的草地生态学正是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支撑学科。因此,草地生态学课程在思政课程建设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课程在课程思政规划建设中应紧跟国家政策,抓住科技前沿,把生态文明建设关键内容分解成知识点融入教学。同时,应结合国家战略阐述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以及近年来我国草地生态文明建设及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关键目标,讲述其背景和内涵,并将其分层次地融入草地生态学专业课程。

  (四)改进教学方法,探索课程建设模式

  教师可结合建立的专题库及案例库,采用课题讲授、专题及案例分析、课内讨论与课后现场示范或调研的方式进行教学。针对部分章节可采用专题形式教学:教师通过对专题的剖析,确定研究专题的主旨后,由学生根据研究内容完成该专题的讲授,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课后可将每章的内容凝练成几个讨论主题让学生展开讨论;根据教学内容对重点、难点进行示范、演示或让学生亲自实地调研,进一步巩固课程教学成果。

  (五)课程特色与创新举例

  一方面,以新疆草地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生态保护与建设措施案例为切入点设置了多个专题,系统完善和更新了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建立了新疆草地生态系统保护与建设案例库,加深了学生对草地生态保护与恢复实践的原理及过程知识的掌握。以草地生态学专题建设为例,课程组结合课程组成员承担的科研项目,设置了内容深度适当的“草地的碳、氮循环与气候变化”研究专题。在对草学硕士研究生的授课中,首先在课堂上教授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相关理论知识并进一步让学生展开课内讨论,广泛探讨干旱区草地特殊的碳、氮循环规律,以及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和放牧等对草地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影响。然后引导学生课下查找资料、阅读文献,并在下次上课时由小组代表根据研究内容完成该专题的讲授,教师和其他学生进行点评及提问,小组所有成员参与回答。基于此,最终实现了以科研项目剖析教学、多媒体教学、现场示范教学和学生讲授、教师点评教学等形式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度和满意度。
image.png

  三、创新成效

  通过学生的教学评价与反馈及同行评学反馈,草地生态学课程内容的完善及教学方法的改进等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采用课堂讲授、课内讨论与课后现场示范或调研等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开展教学,尤其是学生广泛参与的专题及案例讨论与讲解的教学形式,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梳理和参与的积极性;第二,更新的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草地地带性分布规律和系统特征、草地退化现状及原因等知识点;第三,结合我国草地生态文明建设及退化草地生态修复的关键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日常教学,达到了在专业教育中贯穿思想引领的目的。通过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及考试情况评价课程教学效果,并采用学生课程结束后写对课程教学的感想及建议的方式对教学方法进行效果检测。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案例教学内容贴近现实、难度适当,能与授课内容进行有机结合;案例应用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

  参考文献:

  [1]刘琳,孙飞达,张新全,等.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探索:以四川农业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6(6):1232-1239.

  [2]钱婷,綦萌.课程思政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J].北京教育(高教),2023(11):90-91.

  [3]周立业,朱铁霞,张永亮.草地生态学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内蒙古民族大学为例[J].草业科学,2013(2):310-313.

  [4]井长青,郑伟.草地生态环境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以新疆农业大学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8(28):126-127.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