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

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论文

9

2024-06-25 10:11:34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

  摘要:有效融入课程思政是各类专业课教学的难点,更是工科专业课教学的痛点。基于此,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建设为例,探索电子技术类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分析现行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法,明确育人目标,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在此基础上,探索开展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教育的新途径,旨在给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提供借鉴。

  关键词: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思政切入点

  课程思政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的思政教育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和国际视野,以及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了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协同效应[1-2],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更好地融合,达到良好“育人”的功效,各高校已形成思政教育的良好氛围。结合近年来“金课”建设、一流课程建设、思政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开展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已与专业教育融为一体,相向而行。然而,由于各学科门类具有差异性,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还未实现自然而然、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

  本文结合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在思政教育融合、思政元素挖掘等方面作出一系列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为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思政建设提供示范。

  一、电子技术类课程概述

  电子技术类课程主要包括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电工电子技术等,它们是电子信息类、电气类、计算机类等专业重要的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学习该类课程,不仅可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提供电子技术知识与技能储备,还可使学生具备符合电子信息学科领域要求的扎实的电子技术基础、基本的电子电路分析与设计能力、利用集成电路技术进行数字系统开发的能力,在人才培养的早期阶段便可以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电子技术类课程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包含电子电路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以及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实际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电子技术理论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工匠精神。本文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研究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思路和切入点。

image.png

  二、电子技术类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

  第一,思政教育目标不明确,没有形成明确、体系化的育人目标,没有与课程目标有效结合并达成一致。

  第二,思政教育方式不协调,生搬硬套,为了思政而思政,没有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有效融入思政教育,对思政教育的理解不到位[3-4];未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引领作用,未充分挖掘电子技术类课程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等。

  第三,思政教育内容不完善,未形成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于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部分学生对电子技术类课程普遍感到比较枯燥,不知学为何用,未理解和认识到集成电路技术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影响。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教学内容比较陈旧,未及时与社会需求、产业动态、学科前沿等相联系[5]。此外,过于注重专业教育,忽视了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等。

  三、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设计思路

  早在2000年初,黄河科技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就以“隐性思政”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过程,后通过逐步深入、渗透的方式,将思政教育与知识点、技能点相融合,至今,课程思政教育已经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为一体,较为成熟,并取得了较多成果。课程思政,不仅仅是思政,也不仅仅是爱国主义教育,更是通过课上课下的教学活动[5],渗透思政元素,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开展思政教育

  作为一名教师,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是最直接的思政教育。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表率。

  首先,教师要做到言行文明,正确地引导学生,不辱骂、不嘲讽,与学生沟通时要做到温和而有原则、温柔而坚定。学术无禁区,课堂有纪律,言论行为有底线[6]。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传递负能量,而要积极、热情地对待每一节课。

  其次,教师要做到上课时精神状态饱满,举止优雅,奖惩分明;对学生的课外学习给予答疑指导;对学生的网络学习给予个性化指导;对学生作出形成性评价;等等。教师在课堂上开展的思政教学是潜移默化的,是实实在在的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践行。

  最后,教师有责任对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比如,给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正确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等;结合身边的优秀人物、优秀故事、典型案例,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基于此,引导学生强化属于自己的使命担当。这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明确课程思政育人目标

  根据国家社会需求、学科产业需求、学校培养定位、专业工程认证、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包括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其中情感目标即育人目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为:培养新时代国家需要的具有创新创业意识、科学精神、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人才;促使学生具备电子工程领域所需具备的工程意识和产业情怀。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具体如下。

  首先,激发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兴趣及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其次,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字逻辑电路的信心、积极投身电子信息领域的信心、立志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做贡献的决心以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最后,培养学生基于数字电子技术的科学思维和基于电子系统项目的开发意识、工程意识、创新意识。

  (三)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依据课程育人目标,结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特点,挖掘、提炼课程思政元素,主要包括工程实际、真实案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重大事件、社会热点、国际关系等方面。

  (四)构建融专业教育、思政教育于一体的教学内容体系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注重与思政教育的结合。依据课程重难点——集成电路功能及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大量项目案例,实施项目化教学。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勇于钻研、探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坚定科技兴国理想信念,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进行有效融合。

  四、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思政切入点

  课程团队总结了课程思政的切入方式,并通过线上线下教学活动,渗透思政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产业情怀,激发其爱国热情,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思维、工匠精神培养

  教师可针对组合电路和时序电路等模块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渗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勇于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比如,教师可在数字钟、抢答器的项目制作过程中,对项目进行分解,渗透复杂问题模块化、模块单元系统化的科学思维,通过项目设计与制作过程,对学生进行引导,渗透和启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此外,可通过讲解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历程,使学生了解在数字电子技术领域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先人物,向前辈学习,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奋斗精神、工匠精神。

  (二)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民族自豪感培养

  教师可通过介绍国内重大科技创新和国内外的科技竞争等内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如在学习集成电路相关知识时,引入芯片“卡脖子”事件等,引导学生明白科学技术发展与祖国的强大相辅相成,指出目前我国集成电路行业人才紧缺,鼓励学生立志创新,努力成才。

  (三)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理想信念、产业情怀培养

  教师可结合集成电路学科前沿、集成电路芯片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的科技瓶颈、国际科技发展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冲击,让学生明白“自主创新,核心科技”是强国之重器,坚定科技兴国的理想信念,引导树立为我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决心。在学习集成计数器时,引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成功发射、神舟十七号的成功发射、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刷新载人深潜新纪录等案例,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凸显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四)在课程教学中融入科学精神培养

  科研可以反哺教学。教师可将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及领域前沿知识与课程学习内容相结合,并带领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潜在智慧。在数字集成电路芯片应用的相关知识点中,涉及集成编码器、集成译码器、集成计数器等重要芯片的学习,基于此,教师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进行工程设计思维、工程素养的培养。同时,通过让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科竞赛等,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

image.png

  (五)在课程教学中融入价值观念培育

  从一般的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要经过采样、量化、编码,缺少了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完成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的转化。基于此,教师要借助相关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懂得脚踏实地,遵循规律,做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完善自我。

  (六)在课程教学中融入创新教育

  教师可结合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学习重难点——集成电路功能及应用,在引导学生学习集成电路芯片时,推进多层次项目式教学,融入钻研精神和创新精神培育。首先可开展课内项目式教学,以有难度、有深度的创新性实践项目为牵引,培养学生的高阶性思维能力。选取交通灯、遥控小车等三至五个企业项目模块融入课程知识点和技能点教学,引导学生分组、分工合作完成项目任务,教师则注重引导学生思考、更换方案、创新设计。以此在项目式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其次是开展课外项目式教学,即第二课堂创新项目实践。围绕新工科融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项目实践,融入新工科与人工智能等跨学科研究,在创新实践中,培养学生的数智融通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七)在课程教学中融入表达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

  课程教学采用“学(Learn)、讲(Tell)、评(Analyze)、练(Practice)、展示(Show)、总结(Summary)”,即LTAPSS主线互动课堂形式。课中强调开展师生探究式学习,结合雨课堂在线教学平台开展有效互动。在学生讲述和小组展示环节,有效融入表达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在课堂评析环节,适当设置悬念和疑问,对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批判思维、表达沟通能力、团结协作精神。

  综上所述,本文以数字电子技术课程为例,探索总结了电子技术类课程的思政教育模式。通过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确定了课程思政育人目标,明确了课程思政融入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而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字逻辑电路的信心,丰富了学生学习数字电子技术的科学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罗云芳,王湘杰.课程思政的探索和实践[J].职业,2023(10):21-23.

  [2]李迈辉.论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2.

  [3]刘叶涛.逻辑精神与课程思政[J].教学研究,2022(2):52-57,72.

  [4]周朔.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路径探析[J].科教文汇,2023(8):124-126.

  [5]龚一鸣.课程思政的知与行[J].中国大学教学,2021(5):77-84.

  [6]孙亚伦.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