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资源重构,教法创新论文

资源重构,教法创新论文

2

2024-06-23 11:06:06    来源:    作者:caixiaona

摘要: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学材再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被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发现其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学材再建构教学原理的内涵,提出初中历史资源重构的教学原则,从聚焦目标的教学内容、宏微并进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防微杜渐的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提出实践策略,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新的实践思路,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摘要]随着教育理论的不断创新,学材再建构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策略被教育工作者不断研究,发现其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策略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分析学材再建构教学原理的内涵,提出初中历史资源重构的教学原则,从聚焦目标的教学内容、宏微并进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防微杜渐的教学反思四个方面,提出实践策略,旨在探究初中历史教学新的实践思路,促进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材再建构;资源重构

  初中历史教学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过于依赖教材,缺乏对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的关注,无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材再建构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学材再建构内涵

  学材再建构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主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及教学资源条件,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调整和整合,以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这种教学策略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其综合素养。具体来说,学材再建构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出发点,通过调整和整合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同时,要积极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使历史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富有启发性。

  二、初中历史资源重构的教学原则

  (一)顺应性

  在重构初中历史学材时,遵循历史学科的逻辑和规律是非常重要的。历史学科是一个具有严谨逻辑和系统性的学科,其教学内容应该符合历史事件的时序性和发展规律。因此,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应该注重历史事件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确保教学内容的逻辑性和科学性。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学生容易混淆朝代的更替,教师应该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逐一介绍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及时梳理朝代更替的经过,帮助学生熟练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性和因果关系,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影响。

  (二)灵活性

  学材的建构具有灵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时代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进度、学生的理解能力、兴趣爱好等因素,对学材进行适时调整和优化,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增强学习效果。例如,在学习世界历史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灵活选择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主题进行重点讲解,鼓励对古代各区域文明感兴趣的学生,自主查找和古代文明相关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资料,在课堂上进行展示,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关注核心素养

  学材的建构要重点关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这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时空观念是指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时空感知和理解,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可以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历史事件的时空框架,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例如,教师在讲解世界历史时,可以制作一个世界历史时间轴,将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人物和文明进行标注、连线,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相互关系。同时,教师可以利用历史地图,帮助学生理解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和政治版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学材的建构也需要注重史料的实证精神。史料实证是指学生对历史资料的收集、辨析和运用能力,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可以引入各种类型的史料,如文献资料、考古资料、口述资料等,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史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历史事件进行解读和分析。同时,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建构学材时,教师可以引入与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等相关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三、初中历史资源重构,教法创新路径

  (一)聚焦目标,认识学材再建构

  制定一个明确的教学目标,是进行优秀教育的开端,这些目标不仅需要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要求紧密结合,还需要明确学生通过学习应达到的水平,以便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例如,在进行“明清皇权的集中”主题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针对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包括了解学生的历史基础、学习兴趣、学习特点和需求等方面,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同时,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初中历史的课程要求是学生学习历史应达到的标准和目标。教师需要认真研读课程要求,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掌握的历史知识和技能。本次主题教学,教师通过对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的分析及课程要求的把握,发现学生对设立军机处这一历史事件存在理解困难的问题,是本次教学的重难点。面对这一教学重难点,教师可以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立小目标,从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设定。在知识方面,学生需要能够准确复述设立军机处的主要内容,如军机处是清朝时期的中枢权力机关,于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皇帝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选派内阁中谨慎可靠的中书办理机密事务,随后,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心,被称为办理军机处;在能力方面,学生需要能够逐一分析设立军机处这一事件的历史背景,包括事件发生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以及事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在情感方面,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解“军机处的设立,是凌驾于六部及内阁之上的。官员之间互不从属,并没有决定权,一切权力都掌握在皇帝手中,它是明清皇权集中达到顶峰的象征”。进一步总结历史间的联系,从而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通过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历史,提高其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资源重构,教法创新论文

  (二)宏微并进,设计学材再建构

  在教学设计上,教师需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考虑和规划。从宏观角度来看,教师首先需要确立教学立意,明确教学内容的核心观点或主张,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了解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帮助学生从更高的角度感悟历史,理解历史的脉络和进程,巩固历史知识,加深对历史的理解。教师需要将新知识和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有效整合,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丝绸之路》一课时,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的意义是本次教学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丝绸之路上流通的货物、张骞在丝绸之路上的见闻进行分析,站在汉武帝或西方统治者的不同角度对这些事物进行宏观思考。将本节课的知识与学生已有关于汉朝生产力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化等知识结合,认识到“丝绸之路作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通道,不仅促进了经济上的发展,也连接了世界,让宗教、文化交流等事务进一步蓬勃发展”。

  在微观角度上,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处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和调整。同时,需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活动的设计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既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又要保证教学效果的实现,如可以设计历史情境、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在教学中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导向学习、项目式学习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一课时,关于三国建立的具体史实,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参与到课堂中,在角色扮演中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三国鼎立的相关知识。教师也可以设立具有探索性的问题,如“三国时期诞生了哪些脍炙人口的成语?”引导学生自主查阅相关资料学习,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学科融合,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资源重构,教法创新论文

  (三)因材施教,引导学材再建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特点和节奏,因此教师需要灵活调整自身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对于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教师需要给予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及时给予肯定和反馈,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对于学习进度较快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多的拓展性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历史问题,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在实施学材再建构时,教师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环境和教学需求。教师可以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阅读专业书籍等方式,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

  例如,在教学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课时,面对学习能力弱、基础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布置“用图表归纳商鞅变法的内容”的任务。这个任务属于归纳总结的基础问题,全部学生都可以完成总结。教师应该及时赞赏和鼓励,逐渐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面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各国变法内容,详细探讨变法的时代背景,进一步总结历史规律。一部分学生经过思考后会得出“变法大背景是战国期间诸侯国互相讨伐的战斗力需要,其深层次原因是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生产力发展”,从而认识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历史规律,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防微杜渐,践行学材再建构

  在实施学材再建构一段时间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思教学效果,总结经验教训。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改进教学方式和策略,还可以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持续收集学生的反馈,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学生的反馈可以是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也可以是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看法和建议。通过分析学生的反馈,教师可以整合出更加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改进和调整。

  根据学生的反馈,教师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例如,在教学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教师发现学生在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上存在困惑,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梳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整时间轴,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时序关系。如果发现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瓦特改良蒸汽机、圈地运动等更多的拓展性资料。通过反思教学效果和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此外,教师要习惯性地反思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引导方式是否得当,是否给予了学生足够的自主探究时间,是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讨论热情等。通过反思和总结,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资源重构和教学创新的路径,初中历史的学材再建构有助于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该进一步加强对这一领域的探索和研究,为初中历史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实现历史教学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肖婷婷.讲·读·议·练:初中历史教学导入运用研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24):31-32.

  [2]李慧.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路径探究[J].试题与研究,2023(10):24-26.

  [3]荆丽.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历史教学策略探析[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84-86.

  [4]陈剑峰,张卫民.学材再建构: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路径[J].中学语文教学,2021(11):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