撬动感情朗读支点提升文学鉴赏能力—以《巨人的花园》为例论文

2024-06-12 10:23:2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朗读有助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从童话文体切入,撬动可视朗读的支点,品味富有童趣的语言和形象,不断深化文本阅读,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深入体验情感,展开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摘要:朗读有助于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文章以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巨人的花园》一课为例,从童话文体切入,撬动可视朗读的支点,品味富有童趣的语言和形象,不断深化文本阅读,以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朗读方法,在朗读中深入体验情感,展开想象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
关键词:有感情朗读可视化路径文学鉴赏能力
有感情朗读是高阶的语言表现样态,不仅仅是技巧的转化,更应是文本阅读深度、广度融合的内化。不同文体对于情感朗读的需求和目标存在差异,因此切入方法和路径也会有所不同。教师通过深入研究朗读的可视支点,能够帮助学生对不同学段和不同文体的文本进行深度学习,提升学生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一、以童话事物为支点,朗读中生成画面
在童话中,事物往往被赋予了人格化的特征,它们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和行为,拥有生命力。朗读童话时,关键在于抓住这些事物的描写特点,以童话的视角去呈现生活的画面,让朗读更加生动有趣。
1.抓住事物特点读出情境
要读出文字中的画面感,最基础的方法便是在事物特点上下功夫。学生习得语言的基础也在于此,常见形容事物的短语结构,如()的青草,要将形容词转化成画面,成为朗读想象支点,丰富情境。《巨人的花园》第二自然段,描绘了一个很可爱的大花园。花园有柔嫩的青草、星星似的美丽花朵、按照时令开花结果的桃树、歌声动听的鸟儿。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把这些事物特点进行梳理,把朗读着力点放在形容词上,打开想象空间把事物读活。
比如“柔嫩”,引导学生联结生活经历想象柔嫩的事物。
师:春天的荷塘……
生:那一塘碧荷,荷叶上滚落着水滴衬着这青嫩的叶,多么娇美。
师:想象花园的草地上……
生:春日里铺满一地的嫩草,放眼望去株株青翠欲滴,令人心醉。
师:再联想到这满园的柔嫩,满眼的翠绿,连空气都是绿的、清新盎然。朗读时,把想象带入“柔嫩”的画面中。
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柔嫩”上读出画面和感受。同时,把童话文体色彩代入意境中,那“星星似的花朵”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偌大的花园,一眼望不到头,仿佛天空一般辽阔,绿丛中点缀着一颗一颗闪亮的星星,宛如满天繁星。此刻,画面意境自然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引导读出词组画面“星星似的花朵”,孩子的心里便与星空勾联一起了,心境也仿佛走进了童话中的巨人花园。把事物特点根植于想象之中,就能读出词组的意境之美。
2.揣摩事物内心读出情境
童话文体中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皆有情,皆有语,把它们作为人来看,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有感情朗读的重要路径。如第七自然段,花园已从生机可爱变成凄凉可怜。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生活在花园里的小伙伴抵触和不适。
师:小鸟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不肯”唱歌,小鸟天生爱歌唱,如今歌唱没有了意义。
生:小鸟是有情有义的,它们倔强、委屈、痛恨。
师:抓住关键词语,通过对比体会事物的心情和心理,便把情感读出来了。
师:桃树忘了开花,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桃树从来不会忘记开花,它们从来都是按节令有规律的生活,即使这棵忘了,但还有其他棵,可是现在他们全忘了,这心情多么郁闷啊。
师:看来,是春天不再来而打乱了他们原来的节奏,多么无助的桃树,再也欣赏不到那些珍珠色、淡红色的花了,再也品尝不到丰硕而香甜的果子了。一切都似乎失去了自己。
教师充分引导学生走进童话情境中,通过设身处地联想和体会,深入感受童话事物的心情变化,从而读出情感。
3.感受事物行为读出情境
表演读是读出情感的好路径,而表演读的前提是与人物思想、情感、行为融为一体。文中出现奇特的冬天四人组,即雪、霜、北风和雹。它们在花园里肆意作为,以强悍的气势压制着整个花园。雪用白大衣“覆盖”,霜把所有树枝“涂银”,北风裹着皮衣“呼啸”,雹绕圈用力“跑闹”,何等霸气嚣张!
师:此刻的雪还是你想象中的样子吗?
生:不是,此刻的雪似乎想把整个花园吞噬,它主宰着一切,毫不留情地不给春天留下一丝丝痕迹。
师:霜呢?
生:霜得到了号召,抓住可以长住的机会,也尽情释放出它的野心,所有的树枝都变成了它的样子。生:我们仿佛看到了花园瑟瑟发抖,雪、霜、北风、雹四人联手太猖獗了,它们没有考虑到花园里的生物,它们眼里只有获胜的战利品。
此时,配以高昂激越的音乐,通过师生对读、分角色读,把冬天的雪、霜、北风和雹读得入情入境,把一个可怜的、失去一切的花园读得令人动容。有感情的朗读,一定是以充分体悟人物的言行和情感为基础的。
二、以童话人物为支点,朗读中深化认知
人物是构成故事主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每个故事中,人物都拥有独特的个性,展现出不同的人生体验。通过多维度的品读路径,以及不同角度的分析与评价,学生能够不断丰富对人物的认识。通过朗读,学生能够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出来,从内在到外在深化对故事中人物的理解,提升文学品位。在童话故事中,同样可以以捕捉人物形象作为朗读深化的支点,逐层深入,培养创新思维。
1.品析人物言行读出形象
朗读的高级要求是能够让听者感受到人物形象的丰满,并与人物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其同喜同悲。对于巨人这样的角色,朗读绝不能仅仅停留在描述他从自私到无私的变化上。相反,需要通过语调、节奏和情感的表达,将巨人的复杂性、内心矛盾以及情感变化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可能涉及巨人的内心挣扎、对自己行为的反思、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方面,从而让听者对巨人的形象有更为丰富的理解和体验。试想,巨人其实从一开始就是有情感的,他离家去看朋友,而且在那里一住就是七年,这说明巨人对朋友很有情谊。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对人物言行做出品析,从而产生对巨人的另一种认识:巨人在此之前没有看到过这些孩子,他离家七年,在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他不懂与他人相处或者分享。从初步的浅浅读出自私,到读出一个憨态的、不懂社交的巨人,就像是生活中没有接受引导教育的孩子一样,他只是个思想简单的巨婴而已。有了这样的深度理解,在朗读“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得的,我自己的就是我自己的。”就不仅仅是体现在语气上读出生气、蛮横,还有一种可爱的不讲情面。可以大声读,也可以小声地自言自语,对巨人的多面理解在朗读中初步有展现。
在学习文本之后,如果能引导学生认识到其实是巨人帮助了自己,有了改变,因为“巨人看到这个情景,心也软了”,在没有人提醒他的情况下,他因花园的改变和小男孩子的行为触动了自己,可见他的内心原本善良。再回读“这是随便什么人都懂的,我自己的就是我自己的”时,朗读会有更加丰富的体会。
当我们深入分析人物言行背后的原因时,朗读会自然而然地引发情感。在这种情境下,有感情的朗读不再仅仅是语气和语调的表达,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体悟。
2.透析人物特点读出形象
《巨人的花园》中春天和冬天的事物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在朗读文本时,我们应该善于分析人物的特点,深入体会他们所代表的人性特质,从而读出对人物形象的深刻感受。如春天被描绘为和善、代表着正义的力量;而冬天则象征着邪恶和黑暗的势力。在朗读冬天花园的片段时,我们应当在对春景和冬景的事物描写中,借助人物的特点,深入挖掘景物背后代表的真实形象。举例来说,春天的花在浅层朗读时可能显得声音低沉、畏惧,“马上缩回地里”,这与文本末尾“花朵们从绿草丛中伸出头来”的描写形成对比。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邪恶战胜正义时,人心可能会被封闭,但总有光明的力量在抗争,最终正义终会获胜。此时,再通过对比朗读,冬天里的花还能读出隐忍,到春天再次来临时是释放的喜悦、激动。当教师深入解读文本,引导学生透过事物看本质时,朗读时的语气和语调自然会产生变化,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故事的内涵。3.代入人物思想读出形象
课文中,巨人随花园变化而变化,花园随巨人思想转变而转变。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和人物,却因为孩子而连在了一起。在学生对文本有深入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你从哪个人物身上看到了自己”。孩子们通过对童话人物言行的理解,代入审视生活中真实的自我,会看到如小鸟的自己也有倔强的时候,会看到如胆怯的小花也会有不敢抗争的时候,会看到自己身上也有如曾经的巨人一样自私暴躁的一面。当学生从童话文本中找到自己时,其实也在做自我建设,他们会懂得要善于与人交往,学会分享,让自己更加勇敢。在读童话故事,同时也在反思和调整自我。再次朗读文本,会多一份欣赏、自省。从读故事到读自己,这是慢慢形成深度阅读的过程。孩子在与童话人物的真切对话中,转换阅读者角色,真正走进自己内心。这是学会阅读的更高境界,也是从表层感情朗读到深层自发感情朗读的又一跨度。
三、以童话情节为支点,在朗读中升华主旨
情节是故事的核心,是故事发生和发展的支柱。在阅读童话故事时,我们需要抓住情节变化的关键,通过深入品读情节来感受故事的内涵,体味细节描写的生动之处。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人物思想和行为的变化,进一步提升对作品主旨的理解深度,从而使学生对故事的领悟更加深入。
1.对比情节读出主旨
如果将朗读作为有声艺术,且作为学生提升语感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支点,那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深入品悟便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情节对比描写是主体,教师可引导学生找出文中事物的对比,体会对比的表达效果(见表1)。
通过对比情节梳理,学生从横向到纵向阅读便有了更明晰的支点,理解更深刻。把这种情节对比读出来,把事物变化读出来,自然就把文章主旨读出来了。
2.品析细节读出主旨
《巨人的花园》是世界经典童话名作,每一个事物、每一个情节描写都有其深刻用意。深入品析细节,能更好地提升朗读水平。
如文中第七自然段描写冬天四人组的片段,引导学生辨析这部分可以删除吗?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能感受因为有这部分内容,语调上才有了高低起伏的变化,语气上才有了从委屈不屑到狂妄愤恨的变化。越是此时,冬天的花园才越显出凄凉,巨人也才会更加盼望春天的来临,也才会更快自我醒悟,所以这个细节描写是为了铺垫。所以这一段很重要,是童话中有冲突的表现,是全文的高潮,如果要表演童话剧,这部分是能借朗读充分体现作品精彩之处,不能删除。
通过细节对比阅读,学生对童话整体结构有了新认识,每一部分描写都为童话情节发展提供可读性支撑。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结构编排意义的理解,在朗读情感基调上自然会产生微妙变化。
3.拓展故事读出主旨
深度阅读后,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续编这个有温情的童话故事,想象孩子们在巨人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
练笔前,引导学生思考两个问题:尽情玩耍是孩子们完全释放了天性,之前的拘谨、恐惧完全没有了,已然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和巨人成为亲密无间的朋友;再看巨人,他会以一种怎样的心态来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春天里的花园此时会是一番怎样的新景象?孩子们领悟到:能看着孩子们笑、闹,是巨人最大的幸福。尽管自己已老去,无法再跟孩子一块儿玩了,但给予是最幸福的当下。
同样是爱和奉献的故事,《爱心树》呈现了无怨无悔的奉献过程,是无私的大爱;《巨人的花园》虽有波折,但情感动人。可以把两个童话故事放在一起品读理解。
结合以上所述,《巨人的花园》一文中,教师可以紧紧抓住童话故事中“事物”“人物”“情节”的特点,通过多种形式逐层引导,实现对文本情感的深入理解与感悟。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朗读训练在文本理解中的重要性,并利用文本挖掘来提升朗读技巧的关键点。从表层到深层,由外到内,通过情感朗读与深度解读文本、鉴赏文本的有机结合,寻找可视化的学习路径,引导学生多维度提升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张颂.朗读学(第四版)[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2:35.
[2]吴洁敏.新编普通话教程(第三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