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

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论文

2

2024-06-03 17:41:28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医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路径。

  摘要:文章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首先阐述了医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然后分析了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路径。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新工科专业;医药类院校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毕业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达到了1 158万人,这就加剧了招工与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创新创业能力是人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强化创新创业能力是化解大学生就业矛盾的破局之策,更是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1]。近年来,随着行业特色高校朝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很多学校在发展中逐步开设了新专业,如医药类院校开设了新工科专业。相较于传统工科专业,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在各方面都存在局限,尤其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如何才能破局?本文试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探究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以提出相应的突破路径,从而为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image.png

  一、医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情况

  (一)传统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丰富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高校名单,截至2022年5月,医药类本科院校共计110所,专科58所。两轮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中,医药类院校“双一流”学科多为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中药学等学科[2]。我校前身为广西省立南宁区医药研究所,于1956年建校,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中,结合广西地区壮瑶医药特色,学校中医学、中药学、壮瑶医药等学科建设成果显著。2018年,学校获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21年,中医学、中药学等传统专业又入选国家和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中医学、中药学等传统学科专业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上,相关专业的教师、学生都能获得充分的资源。

  (二)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紧迫

  为了朝高水平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我校逐步开设了新工科专业。从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上来看,新工科专业不如传统工科专业有优势,故学校更应该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同时,学校开设的新工科专业知名度低,社会影响力小,校企合作机会较少,因此学生的就业率也大大受到影响,就业率低,进而影响招生工作。如此环环相扣,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新工科专业教育举步维艰。若能在创新创业教育上有所突破,则会对学校新工科专业建设有极大帮助。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开辟了一个新通道,能够带动学生就业。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自信心,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能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概言之,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应当予以重视。

  (三)医药类院校校园文化氛围独特

  我校由于自身专业特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氛围[3]。首先,医学教育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学生发展祖国卫生事业和保障人类身心健康的使命感。因此,学校在营造文化氛围时多突出“救死扶伤”“济世于民”“作风清廉”“认真严谨”等特点。其次,教师多来自国内外同类院校或本校,学缘结构相对单一,相对于综合性大学更为保守。最后,学生课程多、课业负担重,做创新创业项目的课余时间有限,且在创新创业方面也缺乏动力。概言之,学校文化氛围中的“传承”较多,这与综合性大学的人文氛围截然不同,形成的创新创业氛围也就不够浓厚。

  二、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医药类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受到关注,相关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然而我校由于自身特点,创新创业教育还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不少挑战,具体如下。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

  第一,学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知不足,缺少顶层设计,相关工作滞后。相较于综合性大学,我校由于学校规模小,没有专门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部门,看似人人都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却没有人专门对创新创业教育负责。如此一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缺少抓手,较难进行系统性规划和管理。例如,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由学工处管理,同时科技处又设立大学生科研课题。多头管理,既存在工作重叠的部分,又可能出现管理混乱的情况—如同一课题或项目在不同管理部门重复申报。

  第二,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认识不充分、内涵理解不深刻。专业课教师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相关课程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与自己无关。同时,专业课教学目标单一,方法简单,没有把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机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创新创业课程教师则认为,只要按教学质量标准完成授课即可,学生能力的培养应该由专业教育完成。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使得工作无法产生合力。在理解层面,有的教师认为创新就是做实验、写论文,把创新等同于科研工作;有的教师则认为创业就是写策划方案、做营销,把创业等同于销售工作[4]。这种理解弱化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根本目标,把创新创业工作局限在学校、课堂和实验室当中。

  第三,在社会环境和校园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学生对创新创业没有动力和信心,且对其本质存在认知偏差。对学生来说,医药卫生行业相对规范,创新创业的风险较高[5],故学生创新创业动力不足。同时,有些学生表面上积极找导师、做项目,其真正的目的多是挣学分,或者在考研、保研中获得加分,不具备真正的创新创业意识。另外,部分学生因为高考分数低而被调剂到新工科专业,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自卑心理及较大的心理落差。若这种负面心理状态长期持续存在,可能造成迷茫甚至厌学的结果,影响其学习。此外,校园文化的单调保守,也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专业自信及创新创业的想法。

  (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不足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常只在本科一年级开设,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为主,缺少相应的专业教材,没有实操指导。创新创业教育流于形式,存在内容随意、与专业课脱节的问题,没有形成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其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相关课程的教师来自学工部门、行政部门或专业课教学单位,这些教师大多缺乏社会工作、创新创业的经验,专业性不强,纸上谈兵居多,同时有的行政岗教师在工作间隙抽出时间兼顾教学,也难以保证教学质量。再次,缺少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当前,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多为学校,但实际上,企业也可以作为创新创业平台,学校应当加大与校外企事业单位的联系,充分挖掘资源。学校在校外实践平台拓展方面以医院、药企为主,从而导致新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校外实践只能在医药行业内进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最后,学校资金不足,课题缺乏支持。校内创新创业实践通常为设立各类课题、由专项经费予以资助。然而,经费少、立项数量少导致竞争异常激烈,催生出浮躁之风,具体表现为部分学生急功近利[6]。概言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的不足,是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的巨大挑战。

  (三)其他负面影响

  除了认知困境、资源匮乏等因素影响,还有其他一些负面因素对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影响。首先,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没有完全的“领路人”。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医学专业不同,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中也有所区别。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可供借鉴,但最终还需要针对新工科专业特点,摸索出自己的路子。其次,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企业的共同参与。相比综合性大学,医药类院校与企业联系少,这不利于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最后,新工科专业在医药类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受重视程度低。因为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牵扯部门多、范围广,在不受重视的情况下,发展道路阻力大。

  三、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突破路径

  医药类院校的自身特点局限了其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为了直面挑战,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应借鉴新思想和新理念,从多个角度入手谋划发展。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互联网+”概念,促进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7]。2017年,在教育部主导下,形成了以“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北京指南”为代表的高校新工科发展规划[8],确立了“探索形成新工科建设模式”“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工程教育体系”“建成工程教育强国,成为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等目标。借此机遇,我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调整了目标和方向,并在认真分析“互联网+”概念和新工科理念后,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了工作。

  (一)更新教育理念,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教育理念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则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医药类院校的新工科专业更要在教育理念上保持先进,才能更好地指导专业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校新工科专业根据相关理念[9],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第一,深化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具体实施时,把一年级专业认知课程的一部分放在企业开展,并要求学生在二年级和四年级分两次完成共计2个月以上的企业实习。第二,系统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衔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由原来的辅导员调整为企业的技术骨干、销售经理、企业家和科研院所专家等,教学内容从原来的理论教学改为案例式教学,且要求专业课中体现新工科创新创业的特点。第三,立足专业基础教育,以赛促教、促学,把比赛作为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抓手。例如,我校制药工程专业瞄准全国大学生制药工程设计大赛,学生连续2次进入决赛,并获得了较好的成绩;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则以广西大学生食品创新创业大赛为目标,学生连续几年都获得了较好的名次,像2022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第四,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学科交叉融合是新工科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新工科专业发展道路上的路标。创新创业的方向对学科交叉融合起到引领作用,反之,学科交叉融合又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鼓励新工科专业与传统优势专业结合,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如项目申报时,对跨学院、跨专业申报的项目给予优先资助。概言之,在相关理念的指导下,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正在稳步向前推进。

  (二)抓学科专业建设,奠定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扎实的专业教育基础之上的。因此,对于医药类院校新工科专业来说,学科专业建设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提。就我校而言,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近年来,新工科专业大力引进人才,其中专任教师中博士比例明显提升,具有博士学位的工科专任教师占比达72%,远高于全校平均值。其次,学校通过企业调研、挂职、网络课程学习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创新创业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化教师的创新意识,强调专业课中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入。再次,学校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建立网上虚拟教研室,会同其他兄弟高校的新工科专业,共享教育教学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最后,学校找寻新工科专业与传统优势学科专业的共同点,借力发挥,做好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学校早在2004年就开设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结合区域中医药资源、壮瑶医药资源,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这个方向既是中药学专业的延伸,又是食品科学专业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具备创新创业启发教育意义。近年来,有多位学生以该类题目成功申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概言之,学校新工科专业以人为本,加强培养,提升教学水平,夯实学科建设,以便为创新创业教育服务。

  (三)打造文化阵地,增强师生自信

  激发个体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10],而这些意识、精神和能力是无法通过教学传授的,只能通过文化精神以熏陶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实现。因此,对于我校新工科专业而言,打造新工科创新文化阵地,增强师生的自信心,对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加强课堂教学中新工科文化的融入,为打造新文化提供素材来源。新工科专业文化包含务实担当、工匠精神、开拓创新等元素,这些精神文化元素可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产生影响。其次,建立新工科创新文化下的学生团队,以进一步发酵和传播新文化。2017年,在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申请注册了校级“I-EAT食品与健康协会”。学生社团通过每年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活动,如创意药食同源食品的设计大赛,积累了经验,锻炼了组织管理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个社团成了校园新工科文化的民间发源地,不断地产出和传播文化,带给全校学生正向的影响。最后,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例如,在每年“药之声”文化节上,学生社团开展特色食品的制作和展示活动,不仅有官方新闻的报道,还有其他专业学生拍照、发朋友圈等。表面上是社团的名声得以传播,实际上则是新工科创新文化的发展。如果说文化是创新的土壤,那么自信则是土壤中的养分。随着课堂教学中新工科文化的输入、学生社团的发酵和传播、互联网和新媒体的主动传播,新工科专业学生逐步树立起自信心,在创新创业活动中表现积极,新工科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也得到了提升。概言之,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努力,因此医药类院校要打造出一片属于新工科的创新创业文化阵地,这样既能汲取生命、奉献、严谨等文化,也能不断地将新文化带给师生,最终有利于推动新工科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与进步。

  (四)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培养实干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于培养实干型人才。即人才培养目标不是单纯地做科学研究,或者做生意的人才,而是培养具备创新型能力的人才。同时,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依靠学校,更有赖于企业、社会等。针对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我校在创新创业平台建设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建设的校内平台有广西中医药科学实验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自治区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科研实验平台,以及中药炮制生产线、中药制剂GMP车间等中试生产平台。这些平台在承担科学研究任务的同时,也在创新项目成果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们为创新创业培养提供了硬件保障。建设的校外平台有学校与广西区内外众多企业签订的后期教学实践基地,这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实干型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为了整合各类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资源,学校还计划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专门负责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这将进一步为新工科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提供完善的支持。

image.png

       四、结语

  当今中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从世界经济中心的迁移到全球化进程的改变,再到科技与产业的变革,无不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提到重要位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义不容辞。同时,《中国制造2025》国家行动纲领、“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一系列战略和活动的实施,使得新工科人才培养有了目标和方向。新工科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性和应用性的技术人才,这也正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我校是西部地区一所医药类院校,在不断朝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过程中开设了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新工科专业,这些新工科专业在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上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在新工科、“互联网+”等理念的指导下,打破了困境,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实践中取得了一些成效,如2021年制药工程专业进入广西壮族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名单,这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新工科专业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秋霞,杨桂林.面向卓越人才培养的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举措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23):82-85.

  [2]王雅棋,丁佐奇.“双一流”背景下我国高校医药类学科ESI相关指标分析及启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4):335-340.

  [3]徐璐娜,陈云,董珂,等.以实践育人提升中医药文化传承的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20):218-220.

  [4]朱艳萍,杨春华,姜文国,等.医学类高等院校大学生“双创”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44):184-188.

  [5]马俊峰.地方医学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新乡学院学报,2022,39(10):70-72.

  [6]孙剑萍,汤兆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卷化”的困境表征与“破卷”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3,3(10):92-102.

  [7]李晓波,吕栋.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历程回顾、问题分析与策略研究[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2,13(6):51-57.

  [8]林健.新工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1-13,24.

  [9]杨冬.大学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元假设、内在逻辑与系统方略[J].当代教育论坛,2022(4):71-82.

  [10]孙英浩,谢慧.新工科理念基本内涵及其特征[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增刊2):11-15.

  [1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16)[202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