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条主线,3个目标”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 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

2024-06-01 15:25:36 来源: 作者:liangnanxi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独特地位,然后分析了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最后阐述了基于“1条主线,3个目标”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摘要:文章首先说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独特地位,然后分析了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最后阐述了基于“1条主线,3个目标”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社会性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和流派起源于欧美国家,其思维模式和价值取向难免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影响,而不同于物理学、化学、数学、工程等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心理学以人的心理与行为为研究对象,其理论和观点的适用性必然受到人们所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的影响,起源于西方的心理学理论和流派在实践应用中面临着明显的水土不服,这也是目前我国心理学科发展的主要困境之一[1-2]。针对这个问题,国内心理学者需要在两个方面做出努力。从长远来看,就是要开展心理学本土化研究,建构适应中华文化的心理学学科和理论体系,当然,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努力、久久为功的过程。从短期来看,就是将现有心理学理论体系与中国社会现实紧密结合,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为我所用。更具体地讲,在心理学专业课教学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有批判地继承,坚持活学活用,将专业知识传授、精神塑造与价值理念传播有机融合,以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恰好与课程思政理念不谋而合。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进行课程思政的独特优势,从该课程出发,深度探索其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对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立德树人、如何构建独特的心理学专业课程思政体系、如何有效解决心理学科长期受西方思潮影响的困境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社会心理学的独特地位
卡尔·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就断言: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时至今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已成为各学科、各领域和不同国家、文化的共识。在心理学学科体系中有两大分支学科,即个体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个体心理学主要探讨作为独立的个体,其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等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如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而社会心理学主要探讨作为社会的个体,其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如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等。尽管两大分支学科也有交叉融合,但从研究的重点来看,这种分类依然是适切的。可以说,心理学领域最著名的公式,即B=f(P·E),清晰地表明了一个人的行为(Behavior)决定于其个人特征(Personality)和当时所处的情景(En-vironment),这进一步说明了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简言之,社会心理学是把握人的本质、全面了解人的心理、预测和改变人的行为的基础学科,无论从人类发展和学科史的角度,还是从心理学学科体系构建的角度,抑或是从预测和改变个体行为的角度,社会心理学研究都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中华文化自古就有重视社会影响力的传统,如“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主要论及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则论及人际关系和团体凝聚力的重要作用,“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更是将个体的社会化程度提升到事关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可以说,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社会影响力的集体主义传统与社会心理学强调情景影响力的研究视角不谋而合,这一特点为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契机。概言之,社会心理学课程教师必须将人的社会性、人的本质是处于社会关系中、责任利他奉献等思政内容贯穿至课程始终。
其次,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育人”先“育德”,而“德”的根本目的是处理和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人不是独立地存在,而是存在于社会之中,所谓“德”,就是个体必须考虑其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而不能仅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欲望[3]。在心理学所有分支学科中,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如何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等现实问题,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最为紧密,对人“心”的聚焦与求索也最为“现实”,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资源[4]。因此,社会心理学也必然承担着心理学学科体系实施课程思政的重任,即深入挖掘和探索社会心理学思政资源,并形成课程思政体系,秉持知识传授与价值观引领相统一,在解决“知”与“不知”矛盾的基础上,化解“信”与“不信”的矛盾[5],寓“德”于课,强化学生的社会属性,淡化其个人主义倾向,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这是社会心理学课程的重要使命。
最后,个体主义是当代心理学在方法论上的一个典型特点。个体主义取向在心理学研究中的表现是忽视心理和行为产生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原因,从个体内部寻求行为的原因,从个体本身寻找心理和行为的解释。但就心理学现象本质来讲,其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心理现象无论就其起源和发生、发展来讲,都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植根于具体的历史和文化之中,带着文化的深刻烙印。脱离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从事心理学研究,其结果只能是歪曲心理生活的现实,阻碍人们对心理和行为本质的正确认识。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中庸、辩证、和谐、崇德等思想精髓可能是突破西方现代心理学困境的必由之路。因此,进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对摆脱西方心理学的错误思潮,融入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构建本土化的心理学课程和研究体系,走中国特色心理学发展道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有着不可或缺的价值。
三、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从而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6]。课程思政这一概念早在2014年就由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提出,并在上海的一些高校进行了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课程思政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至柔至刚、滋润万物的精神力量融通教师的每一个课堂、贯穿学生的每一步成长,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用一流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引领一流的人才培养体系,是课程思政的核心理念[7-8]。在深刻领悟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科学创新内涵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特点,进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所有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纲。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必须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注重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等相结合,坚持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的基本原则。
(二)密切关注大学生成长现实的原则
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惑、矛盾和问题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时代不同,大学生成长中面临的问题和困惑亦截然不同,如“意志力薄弱”“手机过度依赖”等问题可能是困扰当前大学生的部分关键问题。立德树人必须要与当代大学生成长中的现实问题相结合,在理解、共情的基础上进行积极引导,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探索实质性介入学生个人日常生活的方式,将教学与学生当前的人生阶段和心灵困惑相结合,有意识地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所遇的真实问题和困惑,并将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策略有机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大学生成长的现实,辩证看待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要正视当前大学生所面对的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渗透,引导大学生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建立在为社会作贡献的基础上,既要与大学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消除他们的戒备心理,也要直面他们心理和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有理有据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三)突显人的高级社会属性的原则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人处于社会之中,其心理和行为与作为独立个体时不同,带有明显的社会性,如刻板印象、印象管理、从众行为等。但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影响的社会心理学普遍认为“人表现出的所有社会属性无非是对环境的适应”,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个人成长、事业成功和生活幸福,即使是对助人行为、合作行为等本属于人类高级行为的探讨,也仅仅是看到这些行为在提升自我价值、获得社会酬赏等方面的功利性价值,忽视了人会主动追求奉献等社会美德的主观能动性,人的高级社会属性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中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必须纠正个人主义思潮对学生的影响,突显人不仅是社会性动物,也是会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而主动承担责任、合作奉献的高级社会性动物[9]。换言之,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中体现的社会性不是一种功利主义取向的低层次社会性,而是一种社会主义取向的高层次社会性。
(四)形成独特课程思政体系的原则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之中,其最佳效果是“如盐在水,吃盐不见盐”,具有无形无色而又无处不在的潜移默化特征,是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想在课程思政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并非易事,需要教育者能够将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10]。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程思政,是课程在前,思政在后,即思政要围绕课程内容进行融入,而不能反其道而行之[11]。任何一门课程都不可能也不要试图承担和容纳所有的思政内容,只能根据课程特点有效融入部分思政内容。此外,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一门特定的课程中如何体现、组织和实施,需要教育者进行精心设计[12]。社会心理学的知识体系聚焦个体与社会的关系,其独特性体现在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上,故而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必须以课程原有的知识点为主,挖掘、提炼、加工形成独特的课程思政体系,既要提炼出清晰具体的课程思政目标(不试图解决所有问题),又要形成系统的教学实践活动(杜绝课程思政教学的碎片化),同时必须与课程内容自然融入(杜绝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两张皮”)。
四、基于“1条主线,3个目标”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
遵循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基于对社会心理学课程15年的教学经验,笔者总结构建出社会心理学“1条主线,3个目标,n个要点”的三级课程思政内容体系,其中1条主线是指以“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塑造为课程思政主线,3个目标是指以“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合作意识”三个高层次人类社会心理与行为的培养为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n个要点是将课程思政目标的实现分解为要点并有机融入每一章的教学过程。
(一)“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主线贯穿整个课程
社会心理学认为,社会性是相对于个体性而言的,强调人作为一个社会人,其接受社会影响、学习社会知识、掌握社会技能、承担社会责任、遵守社会规范、拥有道德意识、形成社会群体等方面的特性。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特征不是作为个体的存在有多特殊,而是因为人类是这个星球上社会性最强的生物。然而在一段时期内,我们片面强调个人的兴趣、爱好、需求、能力、人格等个体性发展的重要性,而忽视了道德、责任、义务、合作、奉献等社会性发展的不可替代性,造成大学生在理想信念、责任意识等方面出现了一些问题,暴露出大学育人过程中的一些不足。基于当前大学生成长的现实问题、大学教育的迫切需求、社会心理学课程的突出特征和社会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视角,教师有必要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价值观念的塑造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主线,向学生不断强调社会性对个体、群体和社会的重要作用和价值。
(二)“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合作意识”的培育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具体目标
作为社会人,必然承担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身份,如大学生、中共党员、男性(女性)等,而社会对每一个身份都有基本的期待和要求,即承担社会身份的个体并不是完全自由的,其心理和行为必然受到社会身份的约束,这就是责任的本质,而个体能够领会各种社会身份的要求并在现实行为中接受约束、承担责任,即为担当。换言之,责任担当就是个体能够明确自身承担的社会身份,并自觉做出符合其身份的行为。可以说,责任担当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但同时也可以发现,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过度强调个人目标和价值的实现,片面忽视了人作为社会人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担负的社会义务,导致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度重视个人利益、责任担当意识薄弱的问题,如将个人自由凌驾于社会身份之上、过度追求个人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只愿意享受某一身份的权利而不愿承担该身份的责任等,而这些问题是大学生成长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可以将责任担当的培养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第一个目标,结合社会性是人的第一属性、社会化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成熟个性的构成与培养、互联网的去个性化影响等章节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人格完善与道德规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体悟责任担当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奉献的本质是爱,是一种心甘情愿为他人和社会付出的意愿。最新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奉献不仅是一种社会美德,也是人类最高层次的需要,能够给个体带来最大程度的幸福感。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人间佳话到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中华传统文化一直都重视奉献精神对个人和社会的重大意义。简言之,奉献为社会带来温暖,为个人带来幸福,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是个人生活的最本质意义。然而,受西方个人主义思潮的影响,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奉献精神不置可否的现状,如对社会公共事务漠不关心、将奉献作为达成个人目的的手段等,对此需要有理有据地加以干预和引导。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可以将奉献精神的培养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第二个目标,结合归因理论和归因风格、爱情的本质特征、利他行为的起源等章节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利他行为在人类进化中的不可替代作用、爱情的本质是利他和奉献、个人成功离不开他人的恩惠和奉献、利他是人的基本需要等一般原理,培养学生敢于奉献、乐于奉献的精神。
从氏族、部落到民族、国家,再到当前的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的进化和发展伴随着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的合作。特别是现代社会,因为我们拥有了自我毁灭(如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极大影响等)的强大能力,合作更是成为关乎人类生死存亡的重大议题[13],甚至《科学》杂志在其创刊125周年之际,也将“人类合作行为如何演化和维持”问题确定为“驱动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决定未来科学研究方向”的25个“重大问题”之一。然而,市场经济对竞争的过度强调已经极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体的成长过程,从成绩排名到各类竞赛,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日渐增强,而合作却变得愈加困难。如何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可以将合作意识的培养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第三个目标,结合合作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群际偏差与刻板印象、自恋对沟通的破坏、沟通的意义与价值等内容,引导大学生深刻体悟合作的本质和意义,理解刻板印象、群际偏差、信任等因素对合作行为的影响,掌握促进合作的策略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合作意识”三个目标能够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成长中的困境和困惑,完美展现人作为社会性动物的高级属性,呼应了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构建原则,作为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的目标是适切的。
(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思政元素、话题讨论”相融合的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首先,在课程体系重构上,从个体出发,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整合为认识社会、适应社会、改变社会和社会影响四个模块,将社会心理学课程各章节归入相应的模块。认识社会主要探讨个体如何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及在认识过程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等问题,包含绪论、社会知觉、自我概念及归因等章节内容;适应社会主要探讨个体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融入社会及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等问题,包括社会化、人际吸引、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章节内容;改变社会主要探讨个体行为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包括亲社会行为、侵犯行为、合作行为等章节内容;社会影响主要探讨个体如何受到他人和社会的影响等问题,包括态度改变、他人影响、群体影响等章节内容。具体如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重构以个体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为背景,聚焦个体与社会的交互作用,体现了“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的课程思政主线,各章节之间逻辑关系更加清晰,便于学生对课程整体知识体系的掌握。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心理学课程每一章的教学内容特点,将“责任担当、奉献精神、合作意识”三个目标的其中一个作为本章重点课程思政目标,以此为导向整合社会心理学课程内容。教师可从认识社会、适应社会、社会影响、改变社会相关内容中挖掘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这样,从教学内容出发,自然导入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坚决避免生拉硬套、空讲道理,从而达到教师“有意识传递”和学生“无意间接受”的润物无声效果。
再次,在思政元素上,基于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目标和具体课程内容,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即通过课程思政的“小切口”,既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又能够与具体教学内容紧密结合[14]。具体可从社会心理学知识体系入手,精准提炼理想信念、价值观、责任心等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在学习社会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自我感悟,使相关思政元素于无形之中入脑入心,从而优化品德,提升素养。例如,在讲到“社会化与个性化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结合知识点“社会化是个性化的基础”,挖掘出“承担责任(社会化)在前,个人发展(个性化)在后”的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将责任放在首位;再如,在讲到“合作的起源”时,教师可通过尼安德特人和智人的考古学证据,分析讲解智人(现代人类的祖先)和尼安德特人(与智人同时期存在,后被智人取代的古人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智人祖先可以建立更大的族群,之所以智人祖先在同尼安德特人的竞争中取胜,其根本原因很可能是智人能够进行更大范围和更复杂的合作,然后再根据人类文明的发展,帮助学生体悟从氏族、部落,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和全球化,人类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飞跃都是合作范围扩大的结果,最后引出人类具有合作的天性、人类是超级合作者的基本观点。
最后,课程思政一方面要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在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设置一个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引起学生兴趣、需要学生深入思考且具有一定高阶性、挑战度的话题讨论,通过学生参与话题讨论和教师正确引导,强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其间,可按照“选择讨论主题—组成小组—自主分析探究—相互分享想法和观点—总结观点和意见”的流程予以落实,由此达到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目的。例如,在讲到“群际偏差与刻板印象”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如何从心理学视角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这一话题讨论,让学生应用群体分类、群际偏差、内群体偏爱、外群体贬抑等课程知识,分析如果过度突显地域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群体之间的刻板印象、偏见,最后得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特殊的群体身份)是加强全社会凝聚力、解决群际冲突的必由之路的结论。
基于以上教学设计,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实现了教学内容、课程思政目标、课程思政元素、教学内容结合点和话题讨论的有效统一,保证了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具体示例如表1所示。
以“归因”一章内容为例,归因是寻求事件(或结果)发生的原因,是个体终其一生都在不断进行的课题。本章内容包含四个部分,即为何需要归因(归因的概述)、如何进行归因(归因的理论)、归因是否准确(归因的偏差)、为何不同的人归因不同(归因的风格)和如何正确归因(归因的原则)五个部分。教师可以结合归因风格中的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以及归因原则中的多重归因原则,引导学生思考和理解:任何人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内因),一定离不开他人帮助、理想环境甚至运气等外部因素,当你成功时,不要认为一切都是你努力的结果,是自己应得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父母、老师、朋友给的帮助和国家提供的安全环境及阳光空气等自然资源也是个人成功不可或缺的因素(集体主义价值观),因此,我们要懂得感恩并奉献社会。最后通过对成功人物能够成功的相关话题进行讨论,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悟“个人成功离不开社会”,形成“感恩、奉献、反馈社会”的自觉性。
五、结语
由于社会心理学关注个体和社会的辩证关系,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因此结合课程内容有形、有效、有感地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天然的独特优势。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课程特性出发,结合课程思政基本原则和当前大学生成长现实,将课程思政目标以“润物无声”的形式分解、融入课堂教学过程。本文对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工作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对如何实现课程知识、能力、育人目标相融合亦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向前,彭运石.自由意志心理学的困境及其构建[J].求索,2013(6):88-91.
[2]叶浩生.现代心理学的困境与出路[J].国外社会科学,2002(4):9-15.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2):50-58.
[4]吕晓峰,孟维杰.遵循课程思政内在逻辑,拓宽社会心理学育人路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8-18(7).
[5]韦洪发,王晓宇.论“课程思政”中的“三个统一”[J].江苏高教,2022(4):96-105.
[6]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赵丽华,常春雨.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建设的协同效应及其形成机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22,34(5):50-54.
[8]刘瑞.高校“课程思政”共同体构建研究[J].思想战线,2023,49(1):165-172.
[9]李月明.浅谈社会心理学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应用[J].心理学探新,1986(4):48-53.
[10]李琦.同向·耦合·创生:关于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J].江苏高教,2021(12):111-114.
[11]韩喜平,肖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能”与“不能”[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131-134.
[12]陈堃,姜昱霞.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开展[J].西部素质教育,2022,8(1):26-28.
[13]刘永芳,王修欣.有限理性合作观:破解人类合作之谜[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6):60-70.
[14]刘海鹰,刘昕.社会心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分析与设计[J].大学教育,2020(4):25-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