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探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论文

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探赜——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论文

14

2024-05-25 13:42:52    来源:    作者:liyuan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资源依赖理论,然后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组织,接着阐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的资源依赖模型,最后论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策略。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资源依赖理论,然后分析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组织,接着阐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的资源依赖模型,最后论述了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策略。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群;资源依赖理论;地方经济;地方高职院校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一2023年)》等相关政策的引导和推进下,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作为助力高职院校深化改革,支撑发展的重要抓手,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在支持地方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优化教育体系结构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为满足“托幼一体化”幼教需求,必须加快建设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而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又离不开对政府,行业企业与区域文化等资源的依赖。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如何在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下处理好与多重资源的依赖关系,实现与地方经济的良序共生,就成为当下亟须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资源依赖理论概述

  资源依赖理论是组织理论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其主要研究组织变迁活动。1949年,塞尔兹尼克提出的组织之间权力相对平衡,为资源依赖理论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世纪60年代,汤普森的依赖模式及后来扎尔德引入的“政治经济”视角,推动了组织封闭系统模式向开放系统模式的转化:19世纪70年代,该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组织关系中,主要代表著作是杰弗里·普费弗与萨兰奇克于1978年出版的《组织的外部控制》。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如下:一是一个组织就是一个系统,组织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自身的生存;二是组织自身的生存发展须依赖外部提供的发展资源,且组织之间相互依赖,因为它们各自掌握着对方需要的资源[2]。三是外部资源越多,越有利于自身的发展,且组织对其依赖性越强,在这个过程中组织也是一个主动者,通过控制自己内部的结构和权力的分配与其他组织的关系,减少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四是组织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处理依赖问题,如可以与其他组织合作形成组织联盟,亦可通过内部系统优化,从而提升组织这一行动者的对外博奔能力。

image.png

  二、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组织分析

  系统内部运行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且系统与环境密不可分。就专业群系统而言,其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等外部因素密切相关。学前教育专业群作为连接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的纽带,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体,一方面,其寻求生存的重要途径是吸收外界的资源,即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改变内部,从而实现自身发展,具体表现为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发展依赖于当地政府政策、办学场地、资金投入、行业企业信息等的支持;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的发展需要学前教育专业群为其输出教育理念,即培养服务于当地幼教行业、支撑行业发展的“托幼一体化”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概言之,学前教育专业群既需要提升自身的战略能力、研判能力、调适能力、创新能力等改变自身内部的结构与功能,也需对外部环境保持互动与制约,从而建立稳固和互利的合作发展关系。因此,基于资源依赖理论探索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如何寻求自身与外部资源的平衡,有助于实现专业群与地方经济的良序共生。

  三、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地方经济良序共生的资源依赖模型

  (一)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政府的依赖关系

  对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而言,政府可通过公信力、强制力和服务力成为其发展的最稳定的资源。学前教育专业群对政府的依赖主要有以下三个维度。一是政策的依赖。政策支持是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发展最稳固和最可靠的配套资源。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对政府政策资源的依赖较强,如江西省出台的《关于实施江西省第二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的意见》《江西省第二轮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项目遴选管理办法》及“提质培优”“一校一策”等一系列专业群建设政策,已成为各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重要依赖。同时,近年来随着政府对托育服务的重视,也制定了一系列托育政策,这些政策成为当下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最大依赖[3]。二是经费的依赖。一般来说,省级和地方政府会为专业群建设划拨专项经费,高职院校也会自己筹备一部分资金,同时行业企业也会给予一定资助。其中,最主要的经费来源是省级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资金,如江西省会依据各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现状给予2个档的支持标准(2 000万元、3 000万元),用于购置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构建课程与教学资源、培训专业课教师、培养专业群负责人、支付教学改革费用等。没有特定的经费投入,是无法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中人员、技术、物资等基础性问题的,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对于政府财政上的依赖决定了它们之间有着最牢固的资源依赖关系。三是生源的依赖。组织很大程度上依赖“主顾”,而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的“主顾”就是学生。就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招生形式而言,主要有高考单招、高考统招、高职扩招和中职与高职(3+2)五年贯通等几类。其实从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幼儿保育等学前教育专业群历年的生源来看,无论是哪种形式,本地生源均占到总生源的四分之三以上,可以说本地生源构成了各类专业生源的主体。这是因为“我国对高校招生采用计划编制,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会对招生专业、招生人数、招生形式等进行政策引导和管理”,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依赖生源就等同于依赖政府[4-5]。据上可知,对政府的资源依赖是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生存的基础。

  (二)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的依赖关系

  “双高”专业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强调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那么地方高职院校建设学前教育专业群首先就要厘清该专业群与区域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资源依赖理论最早被用于解释校企合作下的教育发展机制的逻辑关系,其把组织间的关系看作组织对其他组织所掌握的资源依赖的一种函数。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是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发展的主要政策,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

  第一,学前教育专业群与行业协会的交互依赖。一般来说,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相关的行业协会主要由高等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幼儿师范学校、学前儿童集体教育机构、早教机构、教育行政部门等从事学前教育工作的单位机构及工作者组成。行业协会通过统筹制定行业发展规划和标准、建设幼教人才供需平台、引领企业参与专业群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提升幼师能力水平、制定校企合作合约等,能够使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对其产生依赖[6]。

  第二,学前教育专业群与企业的交互依赖。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依赖企业提供的多种资源:一是空间资源,如学生实习实训需要借助企业真实的实训场地,专业课教师和企业人员需要搭建科研合作平台及“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等;二是人才技术资源,如学生将理论知识高效应用于实践,需要早教机构“工匠型”的专业保教实践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同时企业导师也可到校开展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幼师职技、职道、职态等职业习性;三是信息资源,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具有高灵敏性,能合理预测人才需求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幼教行业前景等;四是就业资源,当地幼儿园、托育机构和早教机构等企业是解决学前教育专业群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一剂“良药”。反过来,企业对某一资源的依赖程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府对实习企业给予政策补贴,“激活”企业积极性;二是解决岗位空缺难题。概言之,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与行业企业之间存在高密度的依赖关系。

  (三)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与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系统的依赖关系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院校和专业群。中国特色是对专业群建设的定性概括,即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专业群就必须扎根中国大地,紧扣区域特色文化。例如,江西省位于我国东南部,长江中下游南岸,享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之美誉,孕育了红色文化、山水文化、陶瓷文化、书院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基于此,江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办出特色的前提和基础就是依赖于“赣字牌”的区域特色文化[7]。譬如,在教育中融入“赣字牌”文化,教育本身具有文化保存和传承的功能,故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是传承弘扬区域特色文化的重要力量,且专业群培养的是0—6岁婴幼儿的启蒙者,是未来幼教行业的储备力量,是将特色区域文化一代代传承下去的传承者。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要想实现“特色”高水平发展,就必须与区域特色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依赖。

  四、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策略

  (一)创新政府层面机制,为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保驾护航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之一是组织的共生关系,表现为组织的发展必须与它依赖的环境中的因素进行互动与共生。一直以来,政府在教育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故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外生式”动力主要指其依靠政府及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地推动。因此,政府只有创新机制,才能为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高水平建设保驾护航。

  第一,完善地方配套政策。目前,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以国家“双高计划”为依据,但各地方政府配套政策的数量及质量差异化并不明显,更多是对中央政策的简单传达。例如,江西省人民政府官网中关于专业群建设、评定和检查的地方性政策很少,并没有将符合江西省实际情况的地域差异融入其中,显然无法为建设高水平的学前教育专业群提供明确指引。因此,政府应加强对专业群的宏观指导,使教育部门联手发改委、财政、卫生、人社等部门,依据当地区域经济发展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中长期或短期区域性、个性化的专业群建设配套措施,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群结合“母体”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优势,对接区域优质幼教企业[8]。

  第二,深化产教融合体制机制改革。目前,幼儿园、早教机构和托育机构等企业参与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积极性并不高,从而导致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基地、产教融合综合体、“双师型”培养基地、协同创新中心等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宏观指导,制定激励机制将企业的“要我参与”变成“我要参与”。落实到具体行动上,即地方政府要统筹产教融合发展规划,将产教融合情况列为创新型城市(县、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并加速出台促进产教融合的配套政策,鼓励设立产教融合管理、协调和服务机构,打造全省线上产教融合教育培训服务平台,举办产教融合对接洽谈活动等,进而为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提供良好的大环境。

  第三,进一步彰显经费的支撑效应。国家为专业群建设建立了专项基金,这是国家重视高水平专业群的具体表现。国家虽已对专业群的建设项目给予了经费支持,但在实际运行中并未达到预期支撑效应。因此,地方政府应侧重顶层设计,依据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的建设情况制定专项经费具体使用政策,同时要加强对专业群经费使用的监督与指导,发挥其对专业群建设的“助推器”作用。具体而言,地方政府应遵循“统一规划、分级管理、专款专用、问效问责”的原则,制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经费使用与管理办法,其中设置专业群建设评定标准,并对专业群建设项目申报、可行性论证等做出明确的要求。与此同时,还应该确立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相关单位的责任和义务,以助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任务顺利完成。

  (二)建立学前教育产业学院,助推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与区域产业群发展进入“快车道”

  实际状态下,虽然校企双方在共建一流专业群方面有一定程度的协同,但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不足、深度不够,从而导致产教融合黏度不高,存在“校热企冷”的困境。而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为提高办学质量一直探索的模式,同时企业也需要持续创新,以保持活力,完善内部结构,进一步增强企业间的竞争力。因此,重构校企合作模式是两组织体鼎新蜕变,走向科学化的“压舱石”。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为产教深度融合、校企深化合作指明了道路—产业学院,即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发展进入“快车道”的突破点在于建立学前教育产业学院[9]。

  作为地方高职院校,要聚焦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主动对接区域内的相关产业群,借助知识、技术、基金、设备等,与知名企业或联盟合作,共建产业学院。校企双方可在共同制定的规章制度下就专业群内涵式发展、联合招生、师资培养等方面建立长效机制。例如,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通过整合多方资源,与幼乐美(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实行专业共建,成立了首个学校教师教育专业的校企共建卓越幼师产业学院。该产业学院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多元合作发展共同体,围绕专业内涵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标志性成果打造等方面全方位密切合作,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学前教育专业群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效果良好。

  地方高职院校要通过建立学前教育产业学院协同创新平台,探索产业链、教育链、创新链有效衔接机制,将学院管理、课程开发、教材研发、教育教学、课题申报、实习实训、学生就业等环节纳入其中,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动态化数据采集,确保数据的时效性。同时,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过程分析,及时纠偏,保证数据管理的科学性。另外,还要不断拓宽产业学院共享范围,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以构建合理的投入—产出机制[10]。

  (三)吸收区域特色文化营养,重构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文化生态系统

  地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的特色文化是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切入点和重要资源。笔者现以江西省为例,对如何吸收区域特色文化营养,重构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文化生态系统加以阐述。

  第一,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江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教育方针为引领,以“懂保教、善托育、能管理”的全科型“托幼一体化”幼师培养为目标,以职业精神和江赣文化传承为抓手,开设突显区域特色文化的课程群,打造具有江赣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江赣特色的幼教人才,以更好地服务江西幼教事业发展。

  第二,充分挖掘“赣字牌”文化,为学前教育专业群发展提供地方特色支撑。近年来,湖南省构建了“湘绣”“湘菜”“湘瓷”“湘戏”等一批服务地方特色产业的“湘字牌”专业群。受此启发,江西省也可以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赣字牌”文化。因此,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可通过项目开发调研、需求分析等将江西的红色文化、陶瓷文化、傩文化、客家文化和书院文化等特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推动课程与文化交流与融合,以打造专业群品牌。这样一方面能够为专业群自身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另一方面能够为实现区域特色文化的传承贡献力量。

  第三,赋能乡村振兴,调整优化专业群结构。助力乡村振兴是高职教育的使命,也是高职教育的内在发展需求。乡村教育振兴被视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而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可利用其独特的优势使学生学得“一技之长”,以便服务乡村幼儿教育。据统计,截至2022年,江西省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缺口为6.1万,乡村幼儿园编制更是匮乏,且幼儿园教师、保育员、保健人员、管理人员等多重角色亟待补充。笔者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可培养全科型人才,这正可解“乡村幼儿园之困”。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群也可以此为契机,调整优化群内结构,如基于江西乡土文化,吸收江西乡村教育资源,设置专门的由乡土文学、民间美术、民间游戏、民风民俗等组成的乡土文化模块课程,在专业课程中渗透民间故事、乡村儿歌、民间舞蹈、地方音乐等内容,将课程模块与乡村幼儿园的真实环境联合起来,从而促进专业群实现内涵式发展。

image.png

  五、结语

  地方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群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重要集群,同时承担着服务当地“托幼一体化”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其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调整与政府(经费、政策和生源)、行业企业(行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企业空间、技术、信息等)和区域特色文化生态系统等外在资源的关系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当然,也不可麻痹大意地认为这种资源依赖关系是长期稳定不变的,必须有危机意识,即在互动过程中要主动出击,通过内部系统的不断优化提高对外部资源的博弈能力,最终与外部环境建立起良序共生关系。

  参考文献:

  [1]王绿原.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应用技术大学发展路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7.

  [2]陈霞玲,屈潇潇.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策略探析:基于全国185名地方高校校级领导的调查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7(12):61-66.

  [3]马廷奇,王俊飞.从专业到专业群: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产业需求逻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11-15.

  [4]王永钊,程扬.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高质量发展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2(18):36-40.

  [5]王屹,梁晨,陈业淼.地方“双高职校”转型探讨:资源依赖理论与区域建设的良序共生[J].中国高校科技,2021(5):76-79.

  [6]杨正校.行校联盟育人,产教融合实训: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路径[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9(3):100-103.

  [7]陈超群.契合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一流特色专业群建设推进策略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0):25-30.

  [8]肖幸,朱德全.培养“全科型”卓越乡村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与路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29):90-96.

  [9]胡计虎.“双高”专业群建设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融合发展[J].教育与职业,2020(13):51-56.

  [10]俞银先.江西文化符号丛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2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