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路径探析――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论文

2024-05-24 13:51:51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思维培养为主。作者结合经验总结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解读小学数学思辨能力培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从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变为以思维培养为主。作者结合经验总结与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在解读小学数学思辨能力培养意义的基础上,提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具体策略,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辨能力,教学策略,“小数的初步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其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初步养成重逻辑、有条理的思维品质,逐步形成理性精神。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要关注思辨能力的具体内涵,结合学科特色进行教学设计。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为小学阶段重点学习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笔者以此为例,就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深入探究,以供广大教师参考借鉴。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意义
《中庸》提道:“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学习的关键是要学会思维,而思辨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上尤为关键。学生因思而辨,才能实现深度学习。从宏观角度分析,思辨是数学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同时也是数学思维的一种深层体现,能够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刻。为增强教学活动设计的有效性,笔者对思辨能力培养的意义进行总结,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提高整体教学质量,激活学生参与数学探究的热情。思辨的开端即质疑、追问。在课堂上,教师根据数学知识启发学生对数学原理进行思考,能启迪学生心灵,激活学生思维。通过教师的提示与引导,学生会逐渐脱离思维定式,产生对问题的独特思考,积极开动脑筋获取答案[1]。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参与意识明显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也能随之提高。第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核心素养。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课堂上,师生角色发生转变。教师借助有效的对话沟通方式,能引导学生展开思考,逐步构建完善的认知体系,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实现深度学习。这样的对话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生成意义,在无形中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促使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对话中得到发展。第三,帮助学生形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新型、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教育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教师借助小学数学教学落实思辨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获得更丰富的学习经验,使其勇于质疑、审视,让学生通过猜想、假设、调整、对比,最终总结规律,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观察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化繁为简,强化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后续的学习生活将会产生深远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要点
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思维历程,借助问题、对话等方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帮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深化知识、掌握知识。在实际培养中,教师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生个体能力存在一定差异。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时,教师要正视这种差异,以平等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一名学生,尝试利用多元化、分层式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理想的教学目标[2]。第二,小学阶段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有限,他们正处于直观思维印象阶段,思维容易出现的反复,即掌握知识后遗忘时间较短。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将思辨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生活及学习中,利用开放的教学形式拓宽培养路径,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思辨习惯。第三,关注教学评价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全新要求。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需要对学生的思维表现情况做出评价,合理分析学生的思辨方向、思辨意识,帮助学生及时改善不足,逐渐完善自我。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
下面,笔者以“小数的初步认识”为例,对具体思辨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总结。
(一)从杂乱无章走向清晰有序,凸显数学知识内部结构
三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还不完全,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思维杂乱无章的情况。为达成思辨能力培养目标,教师在导入阶段应以帮助学生理清头绪为重点,解读“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中具体课时安排,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对学习内容进行结构把握,将零散的思维结构化。
例如,教师在课前梳理阶段通过对教材的梳理发现,本单元内容包含认识小数、简单的小数加减法这两部分内容,学生需要通过学习掌握小数的基本意义,了解小数计算的具体方法,提高自身运算能力。为激发学生对小数知识的探究热情,教师可以遵循学生思维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按照“发现规律—总结经验—掌握知识”的路径探寻小数。教师可以先鼓励学生回顾过往学习中学过的整数以及分数知识,梳理学习分数和整数时都是从哪些方面进行认识的?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通过思考、分析以及交流等方式从整体上明确想要学习小数,就需要掌握数的意义、读写、大小比较、运算等内容。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师可以围绕教材内容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具体量来表达小数,帮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下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利用旧知识引出新知识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的知识体系当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形成逻辑思维,为后续思辨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值得关注的是,教师在探寻知识内部联系时需要尽量选择大部分学生已熟悉并掌握的内容作为思维起点。
(二)从直观走向抽象,帮助学生完善知识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一切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由直观情境入手,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实现从具体到抽象的跨越[3]。在实际教学中,为帮助学生顺利掌握小数的基本概念,教师可以从生活现象切入,帮助学生培养数感,使其在问题的指引下经历自主探究过程,产生对小数的初步体验与感悟,进而完善对小数的认识,为学习小数计算奠定基础。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小数的组成及其基本性质期间,为降低知识难度,可选择以生活情境为素材,为学生展示一米长的绳子,指导学生从事物中抽象出数量“1”,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数感。然后,教师再从中间截断绳子,引导大家思考“1米长的绳子,在截断一半后还剩多长?应该如何表示?”针对这一问题,学生提出可以将“单位1”平均分成10份,取10份中的其中5份,则剩余5份,0.5表示的就是。在学生思考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自主绘制线段图(如图1):
在学生认识小数后,为帮助其强化对“零点几”表示方法的认知,教师还可以依据线段图设计问题:如何在数轴上找出1.3的位置?1.3这个数位于哪两个整数之间?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使学生将小数纳入原有数系,建立小数与整数之间的联系,加深对数的认识。
在帮助学生建立数感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自主探寻生活中的小数,与同伴交流,分析小数的意义及其使用方法,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理清思维,在思辨中构建完善的知识架构。
(三)从感官表象窥探数学本质,促进学生实现深度思辨
学生是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为实现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教师在教学期间需要关注提问的重要价值,引导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多质疑、多思考,形成良好的思辨意识和能力。在具体实践中,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组织活动:
1.核心问题激“辩”
有效的提问能起到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思考意识的作用。为帮助学生在了解小数的基础上顺利运用小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尝试计算“1.2+3.1”并提出问题: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之间存在哪些联系?小数加法与整数加法有哪些异同?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尝试采用列竖式计算的方式,通过辨析、对比,从感官表象中抽离出小数计算需要关注的要点,如小数点要对齐、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计算方式相同。这样,学生通过对核心问题的辨析,能在自主探究中深化对小数本质的理解,从而顺利实现预期目标。
2.适当点拨导“辨”
思辨能力中的思是一种内隐的思维活动,辨则是一种外显的语言表达[4]。为激活学生潜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维,教师可以在常规教学内容中提出具有认知冲突的问题,邀请学生持不同观点进行辩论,使学生加深思维过程。例如,教师可以“小数计算时,小数中的0是否都可以被省略?”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在辩论中,有的学生认为小数中的0不能被省略,还有学生认为只有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省略。教师基于学生回答,可以邀请大家举出具体例子来验证自己的观点。在讨论过程中,学生通过举例、验算的方式,了解到“小数点后的0的后面,若没有非0的数字,那么该0可以省略”。
这样,学生在对小数计算本质探寻中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获得思辨能力的发展。
(四)从课堂教学到生活实际,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通过学科知识学习,形成灵活多变的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教师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实现“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尝试为学生拓展丰富的练习资源,鼓励学生敢问、善问、多问,用开放的学习任务激活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核心素养形成[5]。
例如,在基础教学任务结束后,为辅助学生运用小数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利用超市购物情境,为学生呈现商品及价格图片(如图2),并依据商品价格信息提出相关问题,如:刘阿姨想买一箱花生牛奶和一桶豆油,她一共需要支付多少元?你还能够依据图中信息提出哪些问题?在提出问题后利用所学知识解答并分享。以上问题的设计,既可让以学生自主提问,巩固对小数计算的理解,又可以促进学生提问意识与思考意识的增强,使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在思辨中积累丰富的学习经验。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笔者从多方面阐述了“小数的初步认识”单元教学中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具体方法,强调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要求教师为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提供契机。相信经过广大教师的不懈努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将得到显著提升,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思辨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国祥.指向对话思辨的“学导课堂”教学实践[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2(11):47-50.
[2]卓莲凤.思辨圆融引领学生深度学习[J].成才之路,2022(33):93-96.
[3]陈红.“减负”背景下数学“思辨课堂”建构的实践研究[J].考试周刊,2022(44):81-85.
[4]林秀娟.思而深刻辨益智慧:浅析小学数学思辨式教学的应用[J].名师在线,2022(28):10-12.
[5]薛萍.小学数学思辨能力的培养路径探析:以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3,24(9):86-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