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法律论文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司法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司法保护现状与问题分析论文

0

2024-04-26 10:49:47    来源:    作者:zhoudanni

摘要: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国文化的核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其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摘要:本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现状进行了详尽的研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本文揭示了当前的制度缺陷,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司法保护,制度缺陷,对策建议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各国文化的核心,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但其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仍存在许多问题。本文旨在分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现状

  在全球范围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各国、各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自然而然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全球化的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传承人的权益保护问题。

  (一)保护机制的建立与发展

  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逐渐认识,中国政府在法律、行政、文化等多个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了布局。自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约》通过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其中,相继建立了一系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制度和机制。例如,文化和旅游部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级政府也相继建立了专门机构,负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管理和保护工作,同时还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国家也专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二)当前的司法保护措施及其效果

  在司法层面,中国对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

  承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旨在通过司法手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提供权益保障。例如,非法使用、复制或销售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未经授权擅自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推广活动,损害传承人名誉和权益等行为,均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不过当前的司法保护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案件审理的时间长、成本高、效果不明显等。但随着司法实践的深入和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些问题有望得到逐步解决。

image.png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挑战

  (一)法律制度不完善,保护力度不足

  虽然近年来中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益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许多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从而导致保护力度不足。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定义模糊。当前的法律法规中,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定义仍然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导致在实际司法实践中存在界定困难。第二,权益保护不明确。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到要保护传承人的权益,但具体的权益内容和保护措施尚不明确,给司法实践带来一定的困扰。第三,处罚措施不够严厉。当前的法律对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权益的行为处罚力度相对较轻,未能起到有效的震慑作用。

  由上可知,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利的司法保护方面尽管已有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和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这需要政府、学界和实践界共同努力,对现有法律进行修订和完善,从而更好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

  (二)传承人权益受损的实例与原因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传承、保护和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往往面临多种权益受损的风险。通过对一些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揭示导致传承人权益受损的主要原因,为完善保护机制提供参考。

  1.传承人权益受损的实例

  实例一:非授权商业利用,在某省,一家知名公司未经授权使用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某种传统音乐作为其广告背景音乐,而该音乐的传承人并未从中获得任何收益;实例二:文化遗产被歪曲,在一部热门电视剧中,导演对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进行了“创意改编”,但这种改编严重失真,扭曲了该舞蹈的文化内涵,对其传承人造成了文化冒犯;实例三:传承人权益受限,某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部门在进行项目支持时,对传承人进行了过多的管理干预,限制了其自主创新和教学活动,影响了传统文化的正常传承。

  2.原因分析

  第一,知识产权保护不足: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商业机构很容易进行非授权使用,导致传承人权益受损;第二,缺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了解:由于部分创作者、导演和制片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了解不足,容易在创作中对其进行误读或失真;第三,管理干预过度:某些地方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时,出于对项目效果的过分追求,进行过度干预,限制了传承人的活动自由,妨碍了传统文化的自然传承[1];第四,传承人权益受损的原因多种多样,其中不仅有法律制度上的缺陷,还有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和意义认识不足,以及管理干预过度等问题。要真正保护传承人的权益,需要综合施策,既完善法律制度,又加强社会教育和管理改革。

  (三)社会认知度不高,导致的权益忽视问题

  当代中国虽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的认知度仍然相对较低。这种局面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在社会中很容易遭遇权益的忽视,甚至是侵犯。

  由于社会认知度的缺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往往得不到充分体现。相对于物质文化遗产如古建筑、文物等容易被观众“看见”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传统歌舞、手工技艺等很容易被边缘化,导致其传承人在市场上难以获得与其实际贡献相匹配的回报。低认知度导致的权益忽视还表现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许多政策制定者在分配文化保护资源时,可能会倾向于更加“显眼”的物质文化遗产,而忽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支持,这也使得传承人在争取到公共资源方面面临更大的困难。社会认知度不高还导致公众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不足。例如,有时候出于娱乐或商业的目的,一些创作者、导演可能会对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创意”改编,但由于缺乏对其深入了解,这种改编可能会扭曲其文化内涵,甚至对传承人构成文化冒犯。

  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针对前文中提及的法律制度不完善和保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加强和完善法律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以下详细探讨如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加大司法保护力度。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性决定了其法律保护机制必须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前瞻性。与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涵盖了各种形式的文化传承和技艺,这就要求法律在设计时能够适应不同的文化形态和背景。第二,完善法律内容,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地位和权益,确保其与物质文化遗产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权益和责任,包括其对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利用、展示等活动的权利;制定严格的侵权责任规定,对于侵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权益的行为进行处罚。第三,加大司法保护力度。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机制,如设立专业法庭、提供专门培训的法官等;在传统的司法途径之外,提供多种解决争议的机制,如调解、仲裁等;加大对侵权行为的罚款力度,确保其能够起到足够的威慑作用。表1列举了现有的主要法律缺陷以及相应的完善建议。

  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制度并加大司法保护力度,是确保传承人权益得到有效保障的关键。需要法律界、学术界和文化界共同努力,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实施,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造一个更有利的法律环境。

  (二)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而且也是构成各个国家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共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在当代社会中,由于多种原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了其在现实中的逐渐边缘化。尤其是在高速现代化的进程中,一些传统文化和技艺正面临着被淡化和忽视的危机。为了有效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提高社会公众的认知度和重视程度显得尤为重要。如表2所示。

image.png

  在表2中,不仅强调了文化遗产的传统保护和传承方式,还通过整合司法资源,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得到充分的法律保护。这样的做法能够更加全面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提高社会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认知是确保其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的前提。只有当公众对这些文化遗产有足够的了解和认同,才能形成对其的真正的尊重和支持,为其传承和发展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

  (三)建立多元化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仅依赖单一的司法手段或行政力量显然是不够的,特别是在当代多元化、复杂化的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法律的课题,更是文化、经济、教育、社会等多领域的共同关注点。所以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是对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补充和延伸[2]。

  第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与时俱进,结合现代技术进行创新。例如,利用数字化技术记录、整理、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能够长期保存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料,还能够在网络平台上进行展示,提高其在社会中的可见度和影响力。此外结合VR、AR等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更为立体、生动,更有助于吸引年轻一代的关注和参与。第二,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力量不能被忽视。通过与企业合作,例如,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不仅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经济支持,还可以提高其在市场中的曝光率,引导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此外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队等社会组织也可以发挥其在地方、社区、群体中的影响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教育、研究等工作。第三,强化跨部门、跨地区的合作与协调,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元化保护机制有效运作的关键。各部门、各地区应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共同研究、制定和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策略和措施,确保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个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努力。通过建立多元化的保护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四、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传承人的权益是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传承的关键。当前中国在此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和建议,能为相关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再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杨园.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D].沈阳:沈阳工业大学,2019.

  [2]郭宇燕,王聪.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现状梳理及体系构建[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