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法律论文 人工智能视域下民事审判改革研究论文

人工智能视域下民事审判改革研究论文

14

2024-04-10 09:43:22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民事审判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目前民事审判改革 的热点及未来的趋势。然而,这一改革不仅仅带来民事审判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 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由于缺失相应法律依据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由于电子 卷宗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影响司法文书的规范性;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决策结果难以验证,为民事 审判的公正性与准确性构成一定不利的影响;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智能化建设更是在实践过程 中造成了地区间的差异性与不兼容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作简要 概述

  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在民事审判领域的应用逐渐成为目前民事审判改革的热点及未来的趋势。然而,这一改革不仅仅带来民事审判效率的提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和问题,例如由于缺失相应法律依据导致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合法性受到质疑;由于电子卷宗监管机制的不完善影响司法文书的规范性;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决策结果难以验证,为民事审判的公正性与准确性构成一定不利的影响;此外,缺乏统一标准的智能化建设更是在实践过程中造成了地区间的差异性与不兼容性。基于此,本文首先对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作简要概述,接着分析了人工智能视域下民事审判改革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在人工智能视域下,为司法系统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工智能;民事审判;改革

  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人工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司法领域,该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智慧法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民事审判作为司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接纳与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扮演了先锋角色,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助力可以有效强化案件处理的效率及质量[1]。然而,新技术的应用也往往伴随着新挑战,对此,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进行优化和解决,这对于促进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以及实现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双重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应用概述

  (一)在起诉受理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能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自动化处理诉状和其他法律文书的审核,它能快速识别文书是否符合形式要求,预判案件类别,并对不完整或格式错误的提交资料给予实时反馈,这样便极大提升了民事诉讼文件的受理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显著减轻了法院工作人员的劳动量。

  (二)在开庭审理方面的应用

  人工智能技术为法官提供了深入分析案件文件的工具,并利用自然语言处理和预测分析等技术来辨识关键证据和法律争点,从而辅助法官准备和进行案件审理;同时,人工智能能够实时记录民事庭审的过程并进行相应转录,甚至提供同步翻译服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审判过程的效率性和完整性,并使审判工作更加精准和专业化,有效增强了司法的效能和公信力。

  (三)在证据分析方面的应用

  在证据分析方面,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显著提高识别和处理复杂证据的能力,例如通过先进的图像和语音识别技术快速筛选关键证据;用自然语言处理帮助解读文本内容并揭示矛盾之处;使用数据挖掘技术则能发现隐藏在庞大数据背后的模式和关联,这些智能工具的综合应用加速了对证据的审查流程,提高了判决的准确率,为法官提供了更为客观和全面的证据评估支持。

  (四)在司法执行方面的应用

  在执行阶段,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跨平台汇总数据,快速对被执行人包括银行存款、房产、车辆、股票和其他投资产品在内的财产状况进行查询,为执行法官提供准确的执行依据;并且利用大数据分析可对可能出现拖延或逃避执行的情况进行预测,提前发出预警,使得执行局可以提前介入,采取相应措施。

360截图20230324162740944.jpg

  二、人工智能视域下民事审判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应用的法律依据不足

  当前,我国司法体系尚未制定专门针对人工智能应用于民事审判的具体法律规范,这导致了人工智能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出现法律真空,无法为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职责、权限、操作范围以及结果的合法性提供明确的法律支持。例如,若人工智能在审判过程中作出了错误的事实认定或者适用了错误的法律规则,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就很难界定责任归属,以及如何纠正这些错误。此外还会出现的情况是,法律专业人士和当事人可能对人工智能给出的建议或决定的法律效力持怀疑态度,进而影响司法判决的权威性和公众对司法公正的信任。

  (二)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的监管机制不够完善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入,案件文件由传统的纸质转变为电子形式,虽然这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和便捷性,但也带来了文件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挑战。然而,现有的监管机制往往尚未完全适应这种转变,无法充分防范数据泄露、非法篡改或误操作等风险。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和法律手段去实时监控电子卷宗的完整性和保密性,也难以确保诉讼资料的真实性和司法过程的公正性。此外,电子卷宗的管理和存取权限问题也未有明确规定,当数据信息量庞大而且分布在不同的系统时,进一步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三)人工智能的技术实施存在一定挑战

  民事审判中实施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不仅包括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包括使用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在技术层面,实施人工智能技术需要对现有的法院信息系统进行大规模的数字化和技术升级。所有的案件资料、历史记录和相关法律文档都需要转换成数字格式,以便能够被人工智能系统有效处理和分析。这一过程不仅工作量巨大,而且要求高度的准确性和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在使用过程中,法院人员的技术素养提升是保证人工智能技术顺利应用的关键,这就需要对法院工作人员加强相应的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操作新的系统和功能,并理解技术背后的基本原理,这是一项长期而持续的任务。

  (四)人工智能生成结果的准确性难以验证

  由于人工智能算法往往是基于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构建的,其决策过程相对复杂,而法官和法律从业者普遍缺少深入理解这些算法的专业知识,这使得验证人工智能生成结果的准确性变得异常困难。此外,有些人工智能技术可能因为训练数据的偏差或不完整而导致产生错误的推断,但在没有清晰的解释能力下,这些偏差很难被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情况若不加改进,将会影响民事审判的公开透明原则,同时严重威胁到司法判决的可信度和公正性。

  (五)各地法院智能化系统的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地法院在技术、经济条件方面具有一定差异性,在推进智能化系统建设时缺乏统一标准。这种情况下,不同法院在系统功能、操作界面、数据格式以及安全标准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致使整个司法系统在操作性和兼容性上面临重大挑战。这样不仅会造成“信息孤岛”,阻碍案件资料的共享和流转,而且律师和当事人也可能会因为需要适应不同法院的系统而增加不必要的工作负担。最关键的是,由于缺乏统一性也增加了对人工智能系统进行有效监督的难度,很有可能会导致各地审判结果存在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影响到审判结果的公正性。

  三、人工智能视域下民事审判改革的优化策略

  (一)建立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框架与规范

  为解决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应用的法律依据不足问题,必须从根本上制定和完善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法律规范和政策指导,确立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定位、功能和使用边界。对此,需要采取以下几点措施:首先,立法机构需要针对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角色进行明确界定,制定专门法律或修订现有法律条款,为其在案件审理中的使用提供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从而填补现有的法律空白。同时,应当设立由法律专家、人工智能专家和伦理学者组成的多学科委员会,负责制定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的具体应用指导原则和伦理标准;其次,需要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责任追溯和纠错机制,明确在人工智能辅助或影响下作出的司法决定的责任归属,以及在出现误判时的纠正程序[2];最后,要加强对人工智能应用过程透明度和公众知情权的保障,确保每一项人工智能辅助下的司法决定都能得到充分解释和公众监督。此外,在健全人工智能应用的法律框架与规范的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相关方面的做法,再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法律体系的特殊性,制定出适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法律框架与规范。

  (二)完善电子卷宗生成与监管的相关机制

  完善电子卷宗生成与监管的相关机制对于保障民事诉讼资料的完整性、安全性和隐私权至关重要,对此,需要采取下述一系列措施来进行全面完善:首先,应当制定更为严格的电子卷宗管理规范,包括数据录入、存储、访问控制以及信息共享的具体规则。在技术层面,可以引入区块链技术来增强电子卷宗的安全性,通过分布式账本的方式确保每一步操作都被加密记录和验证,有效防止篡改和误操作[3];其次,建立实时监控系统来追踪电子卷宗的访问和修改记录,同时,通过定期的内部和第三方审计来检查电子卷宗系统的安全性和数据的准确性;再次,为了保护当事人的隐私,需要对敏感信息进行脱敏处理,并且建立起对外公开的隐私保护指导方针;最后,在司法实践中,要明确不同参与者对电子卷宗的管理职责,确立起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电子卷宗的安全和可靠,保障民事审判的公正性和高效性。

  (三)通过数字转型和培训保障人工智能的推进

  人工智能技术在民事审判中如果要进行彻底的数字化转型,必然要将所有的纸质案件文件、判决历史和相关法律文档进行数字化,建立一个统一的、高效的电子案件管理系统,确保人工智能可以基于最完备的信息作出分析和决策。如果案件资料和文档数字化的工作量较大,可以采取分步骤的策略。先对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出最频繁使用和最重要的资料优先处理,余下的资料可以根据使用频率和重要性逐步进行。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使用高效的扫描设备和光学字符识别(OCR)技术大幅度提升文档数字化的速度,并在文档数字化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识别和纠正扫描过程中产生的错误,减少人工校对的工作量。同时,对于资源或技术不足的法院,可以考虑将文档数字化的任务外包给专业公司,这些公司通常具有处理大规模文档数字化项目的能力和经验。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方面,需要制定综合的培训计划,不仅教会法院工作人员如何使用新系统,还要包含对人工智能决策逻辑的基本教育,使法官和其他人员能够理解人工智能如何辅助他们进行案件审理。针对不同层级和职能的法院人员也可以制定差异化的培训计划,例如,对于法官和助理,重点是强化法律与人工智能技术的结合应用;而对于文职人员,则侧重于系统操作和数据管理[4]。

  (四)提升民事审判中人工智能决策的可验证性

  要解决人工智能在民事审判中生成结果准确性难以验证的问题,在技术上,采用“可解释人工智能”(Explainabl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XAI)模型,以便为法官和法律从业者提供明确、可追踪的决策路径,这可以通过将人工智能决策逻辑与法律规则相结合,以及开发直观的用户界面来实现,这些界面可以展示决策树、权重因素和逻辑流程[5]。同时,要制定严格的数据管理规则,确保训练人工智能的数据广泛、多样,这样才能减少算法在决策过程中产生偏差的情况。同时,可以定期由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独立的人工智能系统审计,评估其决策过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帮助发现和校正可能导致误判的算法缺陷。除此以外,也可以建立一个反馈机制,让工作人员能够反映人工智能决策中的问题,以便及时修正和更新算法。通过上述这些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民事审判中人工智能应用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五)制定全国性的法院智能化建设统一标准与指南

  为了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推动人工智能视域下的民事审判改革成效,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制定全国性或地区性的统一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对此,应由司法机关牵头,组建跨区域的专业团队,包括IT专家、法官、律师等,共同制定一系列针对智能化系统的标准化指南。这些指南应涵盖数据格式、系统接口、操作流程、安全保护措施等方面,确保不同法院间的智能化系统能够无缝对接,共享信息。同时,还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平台,实现案件数据的集中管理和共享。平台的设计应允许不同法院之间的数据互通,而不受地域和系统差异的限制。在各地区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各地的技术和经济条件,制定差异化的实施策略,先采取分步骤、循序渐进的方式,然后逐步构建起全国统一的标准与指南。

  四、结语

  基于国家战略的高度,智慧法庭的建设不仅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司法理念和审判方式的一次深刻转型。文章提出的策略和建议,旨在为智慧法庭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确保人工智能技术能在民事审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随着法律框架的完善、技术的不断优化和系统的全面升级,智慧法庭能够有效促进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和效率化,以此更好地服务于公众,保障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参考文献

  [1]何宗泽.民法对于人工智能发展阶段的回应——以智能投顾的民事法律地位为视角[J].安徽科技,2022(1):30-34.

  [2]姚梦莹.他山之石:人工智能辅助仲裁借镜智慧法院建设的“未来仲裁”探索[J].商事仲裁与调解,2022(6):38-48.

  [3]王艳慧.人工智能民事主体地位的论证进路及其批判[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0,23(4):83-92.

  [4]李闯豪,于淑杰.人工智能的民事法律地位探析——基于与公司法人的比较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1(4):19-27.

  [5]刘谢慈,林凯莉.民事审判中算法自动化决策的风险规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