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资讯中心 > 期刊动态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投稿须知

20

2020.10.05 23:19:58  来源: 编辑:xuekanba02

关于调整《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栏目的决定【官网信息】

根据编委会会议讨论,经社务会研究决定,将《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栏目做出以下调整:

一、定位与发展目标

1.定位:办刊宗旨不变——“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世界,弘扬民族文化,广泛发掘、整理、研究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疗法,丰富发展传统医药,弥补现代医药之短缺,为人人享有卫生保健服务而努力”。定位以基层实用医疗技术为主。

2.发展目标:杂志为学术期刊,影响力是判定学术期刊的重要指标,也是稿源的重要保障,不可忽视。在定位为基层学术服务的基础上,必须提升影响力,力求构筑服务于基层的特色突出的学术经验交流平台,彰显简效便廉特色优势,提高民间疗法研用水平,办出特色。

二、栏目调整

1.优化栏目层次

“特色疗法”栏目根据稿件性质合并为4个二级专栏:适宜技术与一技之长;非药物疗法;方药应用;疗法并举。

2.调整栏目

(1)将“医案医话”与“单方验法”合并为“医案医话与单方验法”。

(2)将“名医经验”改为“名医传承”。

(3)将“中西医结合”并入“特色疗法”二级栏目“疗法并举”。

3.增加栏目

增加“杏林故事”“经方沙龙”“基础研究”“保健调理”“资讯与论坛”5个栏目。

三、新栏目启用时间

按照期刊出版相关规定,每年度期刊栏目设置须保持统一,新栏目及新版式从2019年第1期或变更刊期起实施。

附件:《中国民间疗法》栏目及栏目说明见附件1。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辑部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投稿须知【官网信息】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学术期刊认定”中被评为A类学术期刊。本刊办刊宗旨是“面向基层,面向家庭,面向世界,广泛发掘、整理、研究各民族、各地域的民间疗法,丰富发展传统医药,弥补现代医药之短缺,为人人享受卫生保健服务而努力。”办刊特色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主要致力于传播和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和疗法。

主要栏目:百华苑、理论探讨、名医经验、民族医药、特色疗法(包括针刺、艾灸、火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贴敷、拔罐、灌肠、推拿、正骨、熏洗、外敷、外治、方药应用、疗法并举等)、医案医话、中西医结合、临床报道、临床调护、综述、单方验法等。

投稿要求和注意事项

1.来稿必须标明作者姓名、工作单位、详细地址(××市或县××路××号)、邮政编码、有效联系电话等信息。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不同应分别注明。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稿件编排过程中如需变更改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书面证明发至本刊邮箱。

2.本刊拒绝刊登任何剽窃、抄袭类文章。

3.文稿要求内容应具有创新性、科学性、实用性,要求论点鲜明、论据可靠、数字准确、文字精炼、标点规范。

4.文稿中各级标题请依次用:1(单占行,黑体),1.1,1.1.1(1)。

5.论文涉及的课题凡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者,请予说明。

6.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要有表序和表题,表题要有自明性。表中统计数字、单位等须核对无误,表序在文中应有标示。

7.临床报道应包括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包括疗效标准和具体治疗结果)和讨论,或在讨论前加典型病例。病例要写清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日期、主诉、病史、现病症状、检查及化验、诊断、辨证、病机、治法、处方、药名、剂量、用法、疗程、疗效标准、治疗结果等。

8.论著及综述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4000字,临床报道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其他应不超过1500字。

9.从注重实用性角度出发,自2019年1期开始,本刊百华苑、理论探讨、名医经验、民族医药、特色疗法、中西医结合、综述等栏目保留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除外其他栏目仅保留中文关键词。

10.文稿中凡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时,务必按引用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按序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中。注意参考文献序号务必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进行标注。一般临床报道引用文献宜在5个以下,综述文章以20个左右为宜。

11.稿件录用后酌情收取版面费。请在收到编辑部录用通知后,及时办理版面费的邮寄或转账。需要发票者务请作者在杂志刊出和收到杂志后,电话通知编辑部给予邮寄,有效期为3个月,过期不再补寄发票。如对发表时间有特殊要求,请在稿件录用后及时电话(010-64405732)与编辑部联系确认刊期。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

12.投稿必须通过采编平台。进入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网站,注册后登陆投稿,后期可随时登录查询稿件动态。因此,一旦注册成功,请牢记账号和密码,请勿重复注册。

13.关于已录用稿件撤稿和退修稿件的说明请参照官方网站通知公告!

请关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官方微信(微信号:zgmjlfzz),点击右下角“期刊在线”查询稿件更便捷。

其他投稿事项请参考本刊稿约说明

一、文稿要求

1.主题明确,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文字应精炼通顺,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凡能用文字说明的尽量不用表和图。表应具有自明性和可读性。表的内容不应与正文文字内容重复。表应按正文中出现的顺序用阿拉伯数字依序编号。只有1个表时标注“表1”。表应有表题,并置于序号之后。表宜采用国际通行的三线表格式,按统计学制表原则设计,力求结构简洁。表的编排一般是内容和测试项目由左至右横读,数据依序竖读。表中统计数字、单位等须核对无误,并核实每幅表在文中是否均有标示。出现缩略语宜在表注中注明中文名称。

3.特殊文种、上下角标符号、字母大小写、正斜体等均应予以注明。文稿中所用数字以阿拉伯数字为主。

4.临床报道应包括临床资料、治疗方法、疗效观察(包括疗效标准和具体治疗结果)和讨论,或在讨论前加典型病例。病例要写清患者性别、年龄、初诊日期、主诉、病史、现病症状、检查及化验、诊断、辨证、病机、治法、处方、药名、剂量、用法、疗程、疗效标准、治疗结果等。

5.论著及综述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4000字,临床报道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其他应不超过1500字。

二、文题及证明

文题应做到简明、确切、醒目,中文文题一般以20个汉字以内为宜,必要时可加副标题。临床报道及科研文章须附单位盖章证明。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凡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资助或属攻关项目者,请予说明。论文刊登后获奖者,请及时将获奖证书复印件寄送本刊。

三、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稿件编排过程中如需变更改动,应由第一作者出具书面证明。文稿必须注明作者单位名称(全称)、科室、详细地址(××市或县××路××号)、邮政编码。作者单位不同应分别注明。并请务必写明作者有效联系电话。

四、摘要

自2019年1期开始,本刊百华苑、理论探讨、名医经验、民族医药、特色疗法、中西医结合、综述等栏目保留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除外其他栏目仅保留中文关键词。

五、关键词

中医药词汇可参考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编印的《中国中医药学主题词表》。未被词表收录的新的专业术语如确有必要也可作为关键词标注。关键词要求3~5个。

六、医学名词

医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外文新名词尚无统一译名时,可自译并在首次出现时用括号注出原文。中医药学名词术语应使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中医药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暂未公布者,可使用国家标准GB/T 20348-2006《中医基础理论术语》、GB/T 16751-1997《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 30232-2013《针灸学通用术语》、GB/T 12346-2006《腧穴名称与定位》、GB/T 13734-2008《耳穴名称与部位》。英文翻译可参考《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中西药名以最新版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中国药品通用名称》为准。药物名称一般不用商品名,确需使用商品名时应先注明其通用名称。中药名称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可依次参照新版全国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编著的《中药大辞典》。地方及少数民族药物可遵照其习惯。中药材使用药材的中文名称,临床处方应用饮片名称。特别强调中药药名书写时要注意生用还是炙(制)用,如生甘草、炙甘草;生地黄、熟地黄;半夏务必要写清是清半夏还是法半夏,不要一律写成半夏;贝母务必写清是川贝母还是浙贝母,不要一律写成贝母;乌头写清是川乌还是草乌;南星写清是天南星还是胆南星。因其功用不同,治疗时选择亦不同。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尽量不用商品名。中外医学名词使用全名,用简称时,在首次应用处括号注明。注意已废除或禁用的药物或饮片,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代替品。一些含禁用药物的中成药注意更改名称。如“麝香虎骨膏”已更名为“麝香壮骨膏”、“犀黄丸”更名为“西黄丸”等。中医临床和基础方面:常用的一些中医术语应注意书写规范,如“口眼斜”不能写作“口眼歪斜”;“癥瘕”不能写作“症瘕”;“藏象学说”不能写作“脏象学说”。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的一些习惯用语、缩略语、俗语等也要注意规范化。例如:“人工流产”不要写作“人流”;“风湿性心脏病”不要写作“风心病”。有些通用简称的名词,也可出现在书稿中,但应在初次出现时用全名附简称的方式给予注明。例如:“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流脑)”。处方用药的剂量要审查核对,涉及西药时,应注意西药药名、用法、用量以及计量单位必须准确无误。

七、计量单位

应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 3100-1993、GB 3101-1993及GB 3102-1993(所有部分)中有关量、单位和符号的规定及其书写规则,具体执行可参照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写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年出版)。如:公斤→kg、克→g、毫升→mL、升→L、米→m、厘米→cm、毫米→mm、天(日)→d,小时→h,分钟→min,秒→s。中药处方计量单位使用g,古代文献可不必换算以尊重原文。针灸取穴以“同身寸”为单位。血压计量单位使用毫米汞柱(mm Hg)。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应为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的(近5年为宜)、对本文有重要参考意义且在正式出版物发表过的文献(内部资料及未发表的著作、秘密级以上的材料不宜著录)。文稿中凡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时,务必按引用的先后顺序、以阿拉伯数字按序排列于文末参考文献中。临床报道引用文献宜在5个以下,综述文章以20个左右为宜。

参考文献格式参照GB/T 7714-2015《信息与文献参考文献著录规则》。参考文献内容包括:作者(如多名作者请注明前三位),篇名或书名,杂志期刊名,出版年,卷(期):页码。书籍则应注明版次,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页码。

例如:期刊论文著录格式:[1]李晓东,张庆红,叶谨琳.气候学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101-106.

专著(图书)著录格式:[1]黄敏学.网络营销[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36-48.

论文集、会议录著录格式:[1]雷光春.综合湿地管理:综合湿地管理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学位论文:[1]许焕芳.大肠俞、关元俞深刺并加电针为主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观察[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

九、统计学符号

按国家标准GB/T 3358-2009/ISO 3543《统计学词汇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

十、缩略语

文中应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中文全称, 然后在其后括号内注明中文缩略语、英文全称及英文缩略语,三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熟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

十一、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指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等。获得基金资助产出的论文应在文章首页明显位置以“基金项目”字样作为标志,注明基金项目来源,并注明项目编号。基金项目来源应与项目任务书一致,多项基金间应以“;”隔开。例如: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719A10)。同一基金连续资助而有2个编号时,编号之间用逗号“,”隔开,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71269,30273027)。

十二、相关说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凡来稿一律文责自负,杜绝任何抄袭行为,凡引文需列出参考文献。稿件切勿一稿两投,目前网上投稿审稿周期小于半个月,录用稿件作者欲投他刊者,请先通知本刊。本刊拒绝中介文章。因条件所限,凡来稿一律不退稿,请作者自留底稿。依照有关规定,本刊有权对来稿做文字修改、删节处理,凡有涉及原意的修改,则会提请作者考虑。本刊稿件录用后酌情收取版面费。稿件刊登后赠当期杂志2册。

本刊官方投稿网址:www.zgmjlf.cbpt.cnki.net

本刊官方微信平台:中国民间疗法(微信号:zzmjlfzz)

邮箱:zgmjlf@163.com或zgmjlf98@126.com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三环东路28号易亨大厦1602室《中国民间疗法》编辑部

邮政编码:100029

《中国民间疗法》杂志编辑部

2016年8月1日